《孔府檔案》(2)
孔府大門「聖府」原是他題的
孔府大門為三間,牌匾上「聖府」二字嚴嵩所題
曲阜孔府一直是孔子後裔嫡長子孫的住宅,自先祖孔子去世之後,孔子的子孫們因廟建宅,住宅守廟,設學教書,世代看守孔廟和孔子的遺物,持續了二百餘年,那時候,孔府只是一座一般平民的家庭。
漢元帝時期,封孔子13代孫孔霸為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賜金二百斤,宅一區」,這是孔氏家宅發生變化的最早記載。曹魏時期,命孔子二十一代孫孔羨為宗聖侯,讓他在孔廟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後經隋、唐數百年,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四十六代祖先孔宗願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聖公」,當時衍聖公的爵位是正八品。
孔府稱為「襲封宅」,有客館、恩慶堂、視事廳、雙桂堂等幾十間房子。之後,金代衍聖公的官階是五品,元代時,先後從五品逐漸升為二品。
明代洪武年間,賜給衍聖公正一品服色,位列文官之首,原來的襲封宅顯然不能適應一品公侯的規制了,開始在孔廟東面敕建衍聖公府。明代弘治年間,皇上派欽差大臣、戶部尚書李東陽重建孔廟和衍聖公府,李東陽將女兒嫁給了62代衍聖公孔聞韶,對孔府的擴建自然是十分盡心。後來,曲阜發生了一次劉六、劉七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在孔廟裡喂馬污書,嚇得孔府和孔氏家族的人都逃跑了。
起義軍被消滅之後,皇帝發現當時的仙源縣城在孔廟以東十餘里的壽丘,孔廟、孔府孤零零地坐落在縣城之外,不利於孔廟、孔府的保護,決定「移城衛廟」,派閣老嚴嵩來曲阜建設新縣城。嚴嵩把孫女嫁給了孔子64代孫、衍聖公孔尚賢,藉此大修孔府。明神宗親撥黃金兩萬兩,修建孔廟、孔府、孔林,經過這幾次的擴建和大修,最終形成了前衙後宅、東中西三路、九進院落的諾大的一片孔府,符合甚至超過了一品公侯官邸的規制。
孔府的大門是三間,上懸嚴嵩所題寫的「聖府」二字的匾額。孔府的二門也是三間,上懸李東陽所題寫的「聖人之門」的匾額。進二門以後,有一座沒有圍牆的門,立在院子當中,木質結構,四柱三間三樓,門的四根圓柱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的屋頂,前後各綴有四個倒垂的木雕貼金花蕾。整座門比例勻稱,造型莊重,門楣懸掛著明世宗親頒的"恩賜重光"匾額,故稱"重光門"。重光門又叫「塞門」,一般的官宦府第是沒資格建立的。"「塞門」早在《周禮》中就有定製,帝王及各諸侯國公方可建立塞門,否則就不合禮制,犯了僭越之罪。《論語·八佾》中有"邦君樹塞門"的記載。
重光門為孔府各建築中的最高規制,平日是大門緊閉,以示威嚴。只有逢遇孔府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和舉行重大祭禮禮儀之時,才會在十三響禮炮中將此門徐徐開啟,故此門還稱"儀門"。
衍聖公孔胤植想像著,也許過不了多久,清朝的皇帝就會來到他家,那時候,重光門會就會打開,孔府就會再現昔日的重光。
順治二年的六月,清廷下令在全國剃髮,強行推行滿族的習俗。在人心騷動之際,已經對清廷感恩戴德的衍聖公孔胤植於令剃髮下達的當月,就「恭設香案,宣讀聖諭」,舉行隆重的剃頭儀式,迫使府屬內外所有人員「俱各剃頭訖」,又以實際行動,向「新朝」表示徹底歸順的忠心。之後孔府又上了一道剃頭奏稿:「奏為飲奉聖諭,遵依剃頭事:本年閏六月十二日,該山東撫案移文到臣,臣隨即齊集合屬,擇於二十六日恭設香案,宣讀聖諭。會同曲阜縣縣世職知縣孔胤淳、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孔胤鈺,署四氏學教授王世祿、學錄孔聞然、尼山書院學錄孔興榮、洙泗書院學錄孔尚澄,並督令屬官管勾田伸、司樂陳永安、典籍桂存正、書寫田世旺、奏差陳裔遠、知印張應登、伴官楊元肇、廟戶陳三友、佃戶楊元祥等,遵奉聖諭,俱各剃頭訖。除一再移文山東撫按外,理合具奏,伏惟睿照。臣臨奏不勝惶悚戰慄之至,為此具本奏聞。」《孔府檔案》六三O八卷之十二)
兩年以後,完成明清王朝交接歷史重任的孔胤植病逝了,享年56歲,清廷對孔胤植的葬禮給與了很高的待遇,派遣山東布政使等官員9次前來祭奠,命令工部出資造墳,從優給予撫恤,葬於孔子墓北。
有歷史學家認為,衍聖公孔胤植對清初統治者的一系列效忠活動,應合了清初統治者標榜尊孔崇儒以完成其統一大業的需要,為其提供中華道統的文化支持,也為孔府贏得了許多實際的利益,為孔府在後來的康熙、乾隆時期走向全盛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推薦閱讀:
※你對檔案的哪一期節目印象最深刻?
※中國老戰車檔案系列
※一組從檔案館流出的黑龍江300年歷史老圖片(十三)
※增城市檔案局(館)
※字音檔案:易錯易混易忘字讀音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