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難得今天有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和大家在這裡見面,今天我所要講的是『佛教的特質是什麼?』
任何一個宗教,都有它的基本思想、特殊教義。佛教,是一個宗教,當然也擁有豐富的教義,深奧的哲理,其中,更有異於一般宗教哲學之處,此即佛教的特質。
那麼,佛教的特質是什麼?在這裡我向各位介紹幾點:
一.業力
業力是佛學的基本理論,在佛學思想中,可說是一種最重要、最困難、最易令人誤解的教義。
『業』這個字,巴利文叫『迦馬』(Kamma),是行為或造作之意。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業。換句話說,業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即一切意志力的動作反應或結果。
說到業,首先我們先了解身口意是造業的三位主人翁,身體造的業,如殺生、偷盜、邪淫;口舌可以造業,如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心意的造業,如貪慾、嗔恚、愚痴等,由此身口意所造之業,可以決定人生的苦樂禍福。因身口意所造之業,並非全是惡業,此即談到業的種類,若約性質分,有善業、惡業、無記業三種。
所謂善業,凡合乎人間道德,合乎大眾利益的都稱做善業。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行為都稱做惡業。無記業者,即不能分辨其善惡,如無意識之動作等。
業既是意志力的反應,那麼,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惡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中,種子遇緣即現形,現形即果報分明,因業而受罪者,謂之罪業,罪業報生三惡趣;因業而得福者,謂之福業,福業報生人天;另有得定者,得色無色界天果報,能安住禪定之中,稱為不動業。
業若約受的時間來分,則有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等三時業。
順現受業即現生造業,現生就受果報;順次受業,即現生造業,次生受果報;順後受業,即現生造業,二生或多生後受果報。此即從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說明因果不會消滅,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理。業的因果律誰也不能免除。常云:『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可以說是現生受報。有的人,今生行為包括各種善惡業,今生不報,卻等來生受報;有的來生也不受報,須待二生或多生後始受報。如各位學農業,植物有一年生的,有二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有的春天播種,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種,明年收成;有的則今年播種,須待三五年後方能收成。故又可稱為現果、來果、後果。
有些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只見到世間上有許多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報;而一些做惡的壞人,卻過著富裕逍遙的生活,因此,便認為沒有因果業力的存在。甚至於一般大眾傳播,有時候還說:『現在是二十世紀的時代,為什麼還迷信因果?』或者『二十世紀的時代,還講什麼報應?』為什麼二十世紀的時代就不能相信因果?二十世紀的時代就沒有報應嗎?殊不知每一事物的生長和成功,都是必然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雖然其間之關係極為複雜,卻是有條不紊,毫釐不差的。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其原因有二:即一、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方能結果;二、緣的力量有強弱,如諸緣俱足,則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不夠,力道不足,業果成熟自然慢。佛教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又說:『因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因果的業律是很現實的,如是因即感如是果,是必然不爽的。今生好人之所以受苦報,乃因他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但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故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做惡,反得好報之理亦然,因前生所種好因已熟,故先享福;今生所造惡因,業緣未熟,苦報尚待來生。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因果定律的兩個要點:一、因果不會消滅。除非不造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待緣起現行。二、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能以做些好事,抵銷應得之惡報。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緣,使惡報由重轉輕;或善緣增多,善力加強,今善果疾速成熟,使惡緣逐漸減弱。譬如一杯鹽水,表示惡因,若多加善因的淡水,則可沖淡惡果的鹼味,轉為甘美。可見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為重要。
有些人對因果業報有一種錯誤的要求,比方在佛教裡面,有人說:『我持齋持了幾十年,到頭來連家財都被倒閉了。』
或說:『我念佛拜佛,信佛教信了幾十年,卻老是身體不健康。』
甚至於說:『我持齋念佛,可是兒女卻不孝順,不成器。』
這些都是不懂因果業報的,道德有道德上的因果業報,經濟有經濟上的因果業報,身體有身體上的因果業報。你要身體健康,你必須要講究營養、適度運動,要有衛生習慣,你不在這上面注意,只說我念佛身體就好了,這叫做錯亂因果。你想發財,你必須要好好經營,發展業務,如果說我吃素菜就能發財,這也是錯誤的要求。你有子女,不愛護他,不教導他,不讓他受教育,就想要他成才成器,要他懂得孝順之道,這也是錯誤的妄想。
因果是不會錯亂的,若用現代的電腦計算機來計算,相信對人一生善惡的累積,也沒有因果報應的精確。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感惡果,這是一定的法則。至於誰先報誰後報,則隨因緣的成熟。
業報,尚可分為隨重的業報、隨習慣的業報、隨憶念的業報三種。
隨重的業報,是就你所造的善惡業中,何者為重,何者先報。隨習慣的業報,是就各人日常的習慣而受報。佛教中的凈土法門,教人念『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念了幾十年,目的是要養成習慣,一旦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就能與佛感應道交。隨憶念的業報,是由憶念決定他的去向。譬如一個人出去了,茫然地來到十字路口,東西南北,要去何方?此時忽然憶念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臨命終,亦有隨憶念而受業報感應的。
人之所以為人,固然由各人之業報所成。而所以使我們共同為人之業報稱為引業,即眾人之業報中,有很大的共同力量,牽引我們來人間做人,而不去做狗或牛馬。但是,雖然共同轉生為人,在人當中,卻有賢愚不肖、貧富貴賤等差異,此差異之所以產生,乃因各人所造的業力不同,布施者得富貴報,殺生者得短命報,這種令各人完成圓滿一生的業報,即稱為滿業。
業又有共業與不共業之別。每人所做的業,都會產生一種力量,百千人所造的業就產生百千人的力量,萬億人的業力匯聚起來,就成為一股巨大無比的力量,這就稱為『共業』。也就是許多眾生集體的行為,所產生匯聚的業力大流,它是推動人生,推動歷史和推動宇宙流行的大力。有別於共業的群眾個人的業力,則稱為不共業。譬如天災、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災難,即為眾人的共同業報所招感,此稱為共業;個人感受不同者,即稱為不共業。雖然業報的種類、名詞很多,但是在佛教的教義中,有一個特別的道理,就是人生日常生活中,凡是身口意的活動,都是業。既然是業,就有業報,所以個人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一切。善惡果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仙、上帝能夠賞賜;亦無閻羅、鬼王司掌懲罰。在這個教義之下,我們得到幾個原則性的道理:
(一)業力的定義是自力創造不由神力
世間上的善善惡惡、好好壞壞,是我們自己所做的,沒有神明能為我們安排。因為一切的好與壞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神明來指導我們做的。
(二)業力的定義是機會均等絕無特殊
在業報的定義之下,大家受報的機會均等,絕無特殊。做了善事就有善報,做了惡事就有惡報。雖然也有人說,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過,在法律上難免有些特權;在業力的前提下,善惡業報,絕無特權可言。
日本,有一位大臣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後來在執行時留下五個字,即『非理法權天』,就是錯的不能勝過對的;有理的不能勝過法。若調查一下牢獄中罪犯的犯法事實,則知他們不一定每個人都犯下滔天大罪,都不合道理;只是你雖有理,卻不能勝過法律。法律雖然大公無私,但是卻有些人仍然可以大弄權術,鑽法律的漏洞;不過,不論權術的力量再大,終究逃不過因果業報的制裁,因為業報是公平的,人人機會均等,不管你如何靈巧,如何聰明、善辯,終究必須接受業報的制裁,由此可知業力機會均等,絕無特殊。
(三)業力的定義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
業,告訴我們不論你做了多少好事,也不必自以為了不起,因為福德因緣如銀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自己罪惡滔天,負債纍纍,前途沒有什麼希望了;其實,只要努力奮鬥,債務終有償清的一天。有人說自己做錯了,被判了幾年徒刑。不要緊,安心服刑,出獄後,一切重新再來。業報就是這樣,給予我們人生無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裡,自己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途充滿著無限的光明。
(四)業力的定義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
各位或許會認為業力好像是個宿命論者,其實不然,業報可以牽引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未來。但是,我們自己造作的,造什麼因得什麼報,所謂『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不過,或許有人會說,我這一生講了很多壞話,做了很多壞事,一定惡報很多善果很少,可能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把惡果洗清,那我以後的日子可不好過了。雖然事實如此,但是,不要害怕,只要你認識業的定義和作用,你仍能舒服愉快的生活,這就是『將功贖罪』的辦法。雖然,惡業的果報不能令它消除,但卻可以用大功行、大善果來蓋覆它,令它不起現行,不發生作用,也就等於抵銷了惡報。有人問過這樣的問題:成了佛的釋迦牟尼有沒有罪業?回答是:還是有的。《法華經》說,人性有二種意義:即一、性起,二、性具。意思是說人過去的生生死死、善善惡惡,所造的業力數不清,所受的果報也償不完。但是,本性里雖有善惡之業,若不令它生起現行,也等於沒有一樣。如播種田地,幼苗種下去,如果勤於施肥、灌溉,稻禾逐漸成長,即使有一些穢草參雜其間,也不足影響稻苗的結實。這就是說,我們可以不必掛慮過去世所造的惡因,只要注重今生所播下的善種,縱然以前曾做過一些罪業,但在大善功德的覆掩之下,也不會發生影響,由此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認識業力的定義,並且把握業力來謀求自己的幸福。
二.緣起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他覺悟了什麼道理呢?他體悟了因緣的原理和緣起的真理。佛陀體悟萬物皆從因緣而生的原理,覺悟了『緣起』是宇宙人生不變的真理。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就是將自己所發現的緣起真理,如實的為人類宣示出來。此即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的特質。
緣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則,一切的存在,是因緣而起的,即因緣條件和合而生起。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彼此相依相待而存在。廣泛的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扼要的說:佛教的緣起論,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的存在為中心。此因緣之理,並非知識領域所能詮釋的道理,如果想用知識去了解緣的價值,則如隔靴搔癢,抓不到癢處。必須實際去修證體驗,才能體悟充塞宇宙人生的緣起道理。佛陀在出家之前,已經通達四吠陀的哲學、五明的科學,以及當時九十六種外道的各種思想,最後再經過六年的苦修、冥思,終於在菩提樹下證悟緣起法則,成就佛果。
佛陀成道後,有婆羅門教的教徒舍利弗,從婆羅門教追求真理已經很久,且擁有很多門徒,但是卻始終不能證得真理。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巷裡行走,忽然遇到最初從佛出家的五比丘之一的阿說示。阿說示經常聞佛說法,受到佛陀的德化,表現在身行上,也是威儀堂堂,使人一見,不自覺的對他生起崇敬。舍利弗很尊重的問道:「你是什麼人?你的老師是誰?他平常怎麼教導你們?」
阿說示答道:「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此『法』即指宇宙人生,亦指世間的事事物物。『法』就是『事事物物』。『諸法因緣生』,是說不論什麼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才能產生,因緣離散就消滅。
舍利弗聽後,如同天崩地裂,當下即得到真理的消息。大喜之餘,於是和好友目犍連,帶著門下弟子一齊歸投佛陀座前,而成為佛陀門下智慧第一與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可見佛陀所說的因緣,確實是諸法的真理。
對於緣起的認識,我們可以分為三類:
(一)果從因生
因緣兩字拆開來說,『因』是主要的條件,『緣』是次要的條件;『因』是生果的直接力,『緣』是生果的間接力。宇宙間的萬有諸法,不論自然界、生命界,無一不是由於種種關係的結合而成,離了各個結合的關係,絕對沒有實法可得。又說諸法的萬象,這是一種結果,此結果的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原因,所謂『法不孤起』。既有諸法的存在,一定有其因果間的循環性。譬如:一粒黃豆種子,這是主要的因;水土、日光、空氣、肥料、人工等,這是次要的緣,如是因緣和合,然後方能抽芽、開花、結果,所以說果從因生。如果將一粒黃豆,始終放在倉庫里或沙石上,它永遠還是一粒黃豆。因為沒有外緣的助長,不能成為果實。諸法因緣生,凡是從因緣生起的萬事萬物,不論在時間或空間方面,彼此之間都有欲切而切不斷的密切關係。
從豎的時間來觀察:前一時代的社會現象與後一時代的社會現象,前後之間似乎沒有什麼聯繫關係。實際推論起來,任何一個新的時代社會,絕不能離開舊的時代社會而突起。譬如薪火,舊薪燃燒過後,火焰移往新薪,舊薪與新薪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但它們之間卻有微妙的關係存在,因為新薪的火是舊薪的火的延續,故知離開相互的關係,要在時間流中,求個實有的東西,是絕對不可能的。
若從橫的空間來觀察:諸法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因緣關係,但若仔細加以分析,法法都有因緣關係存在。譬如:今天大家在這裡見面,這是果;這個果的形成,則有它很深的因緣存在。你們請我來講演,我沒有其他事情羈絆,學校批准使用場地,大家發心前來聽講,有這許多因緣促成,所以今天的講演會能夠順利舉辦。如果當中有一個因緣不具足,或者我沒有時間,或者學校不批准,或者你們不能來聽講,那麼這一場聚會將流於無形,所以說一切的存在,無一不是因緣而生起。
再說,人之所以為人,並非沒有來由,今日科學雖然非常發達,能夠創造各種東西,但卻不能製造生命。所謂生命,是父精母血的因緣結合,方能生成;有社會士農工商等各種物質供需,生命才能延續。譬如:有水泥、木材、磚頭等各種建材聚集,方成其為房子。若把這些建材分開,則無房子可言。人也是如此,若將皮肉、血液、骨骼等各種組織分開,則亦無人的存在。故知諸法萬有,莫不由緣而起。
講到生命的形成,古來有一個最引人爭論的問題:究竟先有雞子呢?還是先有雞蛋呢?如果先有雞子,沒有雞蛋,雞子從哪裡來?如果先有雞蛋,沒有雞子,雞蛋從哪裡來?雞子、雞蛋,究竟哪個先有呢?以佛教的看法,哪個先哪個後呢?
其實,佛教並不講先後,佛教不講從什麼到什麼,不講有始有終,佛教講的是一個『圓』,這個『圓』是無始無終的,這無始無終就是佛所說的緣起法。譬如因緣,哪一個是先因緣?哪一個是後因緣?這是無法分辨的,因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許多的因緣聚集而成的。如壁上的時鐘,從一點走至十二點,又從十二點走到一點,繼續不停的走,哪一邊是開始?哪一邊是結束?這是說不上來的,因為它是無始無終,既沒有開始,也就沒有結束。由此可知因緣是相互相成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是緣起最好的定義。
(二)事待理成
緣起的道理,微妙複雜,艱深難解,不是科學的技巧可以分析,也不是哲學的玄理可以說明。在《阿含經》中,佛陀曾有特別的揭示,說明緣起是佛法的特質,是不與世間學術共有的宇宙真理。
所謂事待理成的緣起,就是因果的法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能得豆,種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這因果的法則,就是真理。一切法則如果合乎『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條件』,這個法則,就是真理。真理是不待口辯,不須言傳的。譬如:佛陀說有生必有死。有生的東西一定會死,從時間上講,古代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必然如此;從空間上講,中國如此,外國如此,世界各處皆如此;不論文明昌盛、科學發達,有生必有死,是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因此,佛的說法就是真理。
人從哪裡來?有些宗教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從哪裡來?上帝是本來就有的。這是一種荒謬的說法。以佛教『事待理成』的緣起觀來看,上帝的存在既然是真理,就必須合乎『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三個條件。而事實上,上帝是特殊的存在,不合乎緣起的道理,它不能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所以說上帝怎麼會本來就存在呢?
基督教又說:信我者永生。這也是幼稚的學說。因為宇宙間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譬如:人有生老病死的現象,物有成住壞空的過程,那有永久不滅的事物?人既然是有形的肉體,就有生死循環的變化現象,這裡死了,那裡又生了,生生死死,輪轉不已,所以死並不是結束,而是生的開始,上帝也無法讓你不再受生,獲得永生。要泯除生死的輪迴,唯有證入寂靜的涅槃,因為涅槃沒有死,所以沒有生;沒有生,所以也沒有死。故佛教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才是永久的解脫。永生而仍然『生』於煩惱之中,這種永生有何意義?況且說:『信我者得永生。』那麼不信的人,難道上帝就遺棄他嗎?這樣的上帝充滿愛憎的私情,怎麼配稱為博愛世人的神?比較佛教的佛菩薩,不棄眾生的心懷,孰優孰劣,自明於人心。
(三)有依空立
宇宙諸法,如何才能安立呢?依佛教的緣起來看,必須依空而立,沒有空則萬法不能成立。因為沒有『空』,就沒有『有』。這個『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與一般所言純粹的『空』不同,這是萬法的『空性』。事物本身如果不具備空性的空,則無法顯出它存在的價值與作用,這個作用就是『空用』。譬如建築一棟房子,除了要有木料、水泥、鋼筋、磚頭等等建材,再加上設計、繪圖、測量等等規則之外,最重要的,必須具備空間,才能建造房子,沒有空地,再好的材料,再精的計劃也沒有用,所以有空間一切事才能辦成。
一般人一提及『空』就很害怕,以為佛教要人否定一切,其實佛教所說的『空』,卻是諸法所以成就的根據。譬如大家今天聚集在這兒,如果這兒沒有空間,我們的講堂又將設在哪裡呢?又人之所以能夠生存,那是因為人的身上有許多的空間:如耳朵是空、眼睛是空、鼻子是空、排泄系統是空,所以人才有生命。反過來說,如果耳朵不空、眼睛不空、鼻子不空、排泄系統不空,試問人還能生存嗎?生命還能存在嗎?
沒有空間就不能建房子;袋子里不空,也不能裝東西;宇宙若不空,則人類不能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諸法就是建立在這個空義上面。因為『空』,並不是虛空,而是一切法之所依,一切法不離的真性,是一切法存在與活動的原理。換言之,如果沒有空性,一切法則不能從緣而有,也不可能有生有滅。
基於這種存在的現象,龍樹在《中觀論.四諦品》中提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則不成。』的論說。佛法中說:虛空是『無礙為性』、『色於中行』。物質──色的特性是有礙,而虛空的特性是無礙。無礙,不但超於物質的質礙外,並且與物質不相礙。由於虛空的無礙性,不但不障礙物質,反而成為物質的活動所依。換言之,如果沒有虛空,則物質將不可能存在。因此說,物質的『有』必須依『虛空』而立,即虛空是物質的所依處。
三.空
上面我們曾提到『有依空立』的緣起道理,現在我要講佛教的另一特質,那就是空的道理。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為佛教所說的『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空,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上面我們講過宇宙『緣起』的現象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因為是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性為空。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皆由於因緣和合而成,並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為『空』。常人對空的了解,往往止於什麼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則認為是什麼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其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其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下面我們分三點來解釋空的真義:
(一)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空』是大乘佛教無限的意義,空,不是頑空,而是具有建設性、革命性,從『空』來認識宇宙世間,就是大乘佛教。平時我們常講『四大皆空』,一般人不了解什麼是四大,常妄執酒色財氣為四大,甚且常拿『四大皆空』來污衊佛教,毀謗僧人。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這是佛陀成道後,對宇宙世間諸法萬象的說明。山河大地,一切皆是假四大元素因緣和合而成。什麼是四大呢?即地、水、火、風四種。地是堅硬性,水是潮濕性,火是溫暖性,風是流動性,為什麼要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為大呢?因為宇宙世間一切物體,皆由此四種元素構造而成。換言之,地水火風是構成一切物體的主要因素,故稱其為大。譬如:一個杯子,是由泥土燒成的,泥土是屬地大;泥土需摻和水,再用火燒,是有水火二大;經風吹成固體而為杯子,是有風大。
貴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亦假四大和合而成。如屬固體型硬性的爪齒、皮肉、筋骨為地大;屬液體流動性的腺體、唾涕、膿血等為水大;體溫熱度屬火大;呼吸動轉屬風大,故身體上有一大不調,即百病叢生;若四大分散,則生命死亡。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身體是由四大假合而成。又說依五蘊──色受想行識因緣和合。由於生命是因緣結合的關係,沒有實體可得,故雖說有情的肉體,也只是假和的存在而已。如和合的因緣力量窮盡時,結合的關係也跟著消滅,生命的肉體,立即滅亡,還有什麼實在的自我存在呢?所以佛陀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指出假合的身體,不是堅固實有。《圓覺經》說:『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呼吸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說明我們的肉身是虛幻不實在的存在。
關於『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有一則家喻戶曉的掌故:
宋朝蘇東坡居士,有一次去探望金山佛印禪師。當時蘇東坡官封杭州知府,冠帶上山,看到禪師正在高台上說法。禪師一見蘇東坡,便說:「蘇學士何來?此間已無你坐處。」
蘇東坡一聽,隨即答道:「既無坐處,何不暫借和尚的四大五蘊為禪床呢?」
佛印禪師道:「山僧一句轉語,若學士答得便罷,老僧與你作床座;若答不出來,請解下身上所系玉帶,留鎮山門。我問你:山僧四大俱空,五蘊非有,學士何處坐?」
蘇東坡一聽,瞠目無言以對,於是解下皇上御賜的玉帶留鎮山門,辭別而去。至今金山江天寺仍有『留玉樓』與『留玉石』,寺中並且塑有禪師與蘇東坡兩尊像,供後人瞻仰。
由此可知四大假合,五蘊組成的色身,沒有實體可得。
在一個鄉村地方,有一位信佛虔誠的老太婆,她聽說念經很有功德,便找了一位教書的老先生教他誦《心經》,這位老先生不但教她念,還逐字替她解釋。老太婆學會了誦《心經》之後,每天都至誠懇切地在佛前誦念。有一天,當她念到『無眼耳鼻舌身』這一句時,心裡忽然生起了懷疑,她用手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再指指自己的鼻子,這一下子她糊塗了,眼睛、耳朵、鼻子不都在嗎?怎麼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呢?於是趕快跑去找老先生,指著自己的眼睛,問道:「老先生!這是什麼呢?」
老先生答道:「眼睛。」
老太婆又拉拉耳朵問道:「這是什麼?」
老先生奇怪地說:「耳朵。」
老太婆又指指鼻子,問道:「這個又是什麼?」
「鼻子嘛!」老先生有點不耐煩的說著。隨即又道:「上次教你《心經》時,不都讀過這些東西嗎?」
老太婆道:「對啊!我就是來問你這件事,《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眼睛、耳朵、鼻子不都明明在這兒嗎?」
教了幾十年書的老先生被不識字的老太婆這麼一問,竟也瞠目結舌,無以作答。
這故事告訴我們:一般人以為眼睛、耳朵、鼻子都是實在的東西,殊不知如前面所說,都是由於因緣和合而成的,只是一種形質的假合,沒有實體實相,所以《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宇宙世間各種事事物物,皆因緣聚集而生,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暫時的假相,暫時的存在而已,故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二)空是什麼
大乘法中一個『空』字,可以把三法印統一起來。空,是真理中的真理,是最高的真空,此空義不僅為佛法的重要思想,實為佛法不共世間法的主要特質。
一般人不了解佛法所說的空是什麼?以為空是空空洞洞的空,是空無所有的空。其實不然,佛法所說的空,是一種最深刻、最奧妙的哲學,若能透徹的了解佛法的空義,那麼對全體佛法也就能通達了。那麼空到底是什麼呢?要想用一句話,就將它表達出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釋摩訶衍論》中曾論虛空十義,它雖然不能將絕對超越──不住有、不住無的超越──的空義淋漓盡致的描繪出來,但在人類的語言中,可說已經說得很中肯了。所謂虛空十義,即:
1.『空』有無障礙的意思,如虛空,雖遍一切處,但絕不障礙任何一色法。
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虛空,遍滿一切,無所不至。
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虛空,無有簡擇,於一切平等。
4.『空』有廣大的意思,如虛空,廣大、無限、無際。
5.『空』有無形相的意思,如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6.『空』有清凈的意思,如虛空,恆常清凈,無有垢染塵累。
7.『空』有不動的意思,如虛空,恆常寂止,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8.『空』有絕對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徹底否定、消滅。
9.『空』有空空的意思,徹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執。
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這空義十喻,雖未必能盡述『空』之真義,但對空性之主要性質,確已作了生動之描繪。
有人說:『空是佛教的X光。』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因為宇宙世間的任何一樣東西,都要經過空的X光加以透視,然後才能體認它的本來真相。一般人所以不能如實地體認萬有諸法,就是因為不能透過空性,不能透過空性所認識的諸法,被妄執為實有,有了實有的妄執,又如何能認識諸法的本性呢?
『空』是什麼?我們可以說,空就是『○』,○本身什麼都沒有,但若將○放在一的後面,則成為『一○』;若將○放在一○的後面,則成為『一○○』;放在一○○的後面,則變成『一○○○』。由此可知,一個『○』,你說它沒有用,它卻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若說空是什麼都沒有,其實,空在宇宙世間卻能包含萬有。
『空』是什麼?我們可以再說:空是數學中的『X』-未知數,它能代表很多的數字。
『空』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空,因為空是人生之本,是宇宙之體,而阿彌陀佛是真理,真理是阿彌陀佛,所以說空是阿彌陀佛。平常佛教徒經常嘴邊都掛著一句阿彌陀佛,看到小孩子跌倒了,『哎呀!阿彌陀佛!』,表示同情、關心。有人送給你東西,『阿彌陀佛!』,表示謝謝。一句阿彌陀佛可以代表一切言詞,空亦如此,能包括一切。如袋子空了,能裝東西;肚子空了,能裝食物;心空了,能容真理。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就是空有不礙的無限妙用。
(三)如何見空
諸法雖然是空不可得,但假現的作用形態,並不是也空無所有。諸法所以是空,因為無自性可得;諸法所以是有,因為相用是非無的。諸法其本體雖然是『空』,但我們可以從各種作用上見到『空』。
1.從相續假看空──無常故空。如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舊人換新人,時間相續不斷,世事苦空無常,從無常的相續中,我們可以看到空。
2.從循環假看空──因果故空。宇宙萬物,世間諸法,皆離不開因果的法則,因為果,果為因。如一粒種子,有了陽光、空氣、水分、泥土等外緣後,於是抽芽、開花,乃至結果。種子是因,結果是果;如果再以所結之果接受外緣,再開花,再結果,則原有的果,即變為因,因因果果,互為因果,從這循環的假相中,我們可以看到空。
3.從和合假看空──緣起故空。諸法因緣和合而生,如人:由皮肉、筋骨、血液等和合而成為人;若將各種組織分開,則無人的自體可得。故從和合之中,可以了解『空』。
4.從相對假看空──相待故空。世間萬物,都是互相對待的:如父子、師生。當兒子的結婚之後,生了兒子,搖身一變而為父親;當學生的學有所成,也可成為老師,可知相對待的都不是真實。再譬如有人在二樓,叫樓下的人上來,二樓是上,樓下是下;二樓的人叫三樓的人下來,則二樓變成下,三樓才是上,可知這上下的相對待,都是一種假相。
5.從相狀假看空──無標準故空。如點燈,點蠟燭燈,點煤油燈,點電燈,燈光的亮度沒有標準,先看蠟燭光以為很亮,再看電燈光則覺得燭光不夠亮了。又如乘坐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本以為汽車很快,與飛機一比較就變成慢了,所以世間上的各種事物,從其無標準的相狀上,也可知道是空。
6.從名詞假看空──但有假名故空。宇宙間諸法萬象,有其各種不同的稱呼,這種稱呼名詞皆系假有,所以為空。如才出娘胎的女孩,我們叫她女嬰;過了幾年,進學校念書了,又稱她為女學生;十七八歲時,發育成長,亭亭玉立,稱為小姐;結婚後,與丈夫在一起,稱為太太;養了小孩,孩子稱她為媽媽;年事漸長,兒女婚嫁,孫子稱她為祖母。由女嬰到祖母,是同一個人,只是因為名詞不同而已。
一塊布,穿在上身的叫做衣服;穿在下身的叫做褲子;穿在腳上的叫襪子;戴在頭上的叫帽子。同是一塊布卻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名詞,這名詞原也只是假名而已。從不同的假名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空』。
7.從認識不同看空──心境無定準故空。下雪的夜晚,詩人坐在窗前,詩興大發,嘆為奇景,自語道:若再下他三尺,景色將更旖麗。這時,屈居在破屋檐下的乞者,縮著身子,不勝酷寒,感嘆地道:「大雪紛紛滿天飄,老天又降殺人刀;再落三尺方為景,我輩怎得到明朝?」這是不同的心境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又如情人眼裡出西施,你說她丑,我說她美。由此知道,從各種不同的認識中也可以了解『空』。
四.三法印
佛教的特質第四點,我要講的是『三法印』。三法印為佛法的重要教義,有了這三大理性的法印,即可鑒別佛法的是否究竟。這個『法印』,好像世間一切貨物的印信,蓋了這顆印,就知道是真的貨物;沒有蓋印的,就知道它是假冒、是虛偽的。所以三法印,是用以辨別佛法的真偽,若與此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言說,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三法印相契合,不違背這三種理法,即使非佛所說,我們也可以認為它是佛法。
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因為三者是用來印證佛法的,故稱為『三法印』。
(一)諸行無常
『諸行』是指世間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這些事物,若依佛法來觀察,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可以從兩個道理來說明:一、三世遷流不住,所以無常;二、諸法因緣生,所以無常。什麼是三世遷流?過去、現在、未來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剎那一住、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故說無常。何謂諸法因緣生是無常?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因緣離散則消滅,因緣是無常的,由因緣所生之法,自然也是無常。譬如人生由過去的業識來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長,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後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遷流不住,生命實在是無常的。又眾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薩位上的生死叫做變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兩種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從剎那不住,念念生滅的變異而死亡。《成佛之道》云:『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都是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滅,剎那間變幻莫測。而宇宙萬事萬物亦是如此。一切現象是時時刻刻,剎那生滅,剎那變化,換言之,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亦可說是永遠的過程而已。世界的生住異滅,氣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遠如此,都是流動變化的狀態。在這流動之中,並無任何一個不變的東西。
再說宇宙世間一切事物,依物理學來說,沒有一樣是靜止的,既都是動的,即是無常。如面前的花朵,以肉眼來看,它是靜的,若用佛法來觀察,則知組織成花朵的各種元素都是動的,且在遷流不息的新陳代謝中。從各種元素的變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漸凋謝,它雖然也曾鮮艷一時,但終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們知道它是無常的。如果它不是無常,而是常住不變的,那麼花朵將永遠不凋謝,不枯萎,既然會凋謝、枯萎,即證明它是無常的。
通常我們說,人的感受有三種,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當然是苦,樂受依佛法說也是苦,這是壞苦。譬如健康、美麗,這是快樂,但當失去了健康、美麗時,痛苦就跟隨而來;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嘆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時快樂,散席時就感到悲傷,所以說樂受是壞苦。不苦不樂受所感到的是行苦,如時間的流逝,生命的短暫,世間沒有真正常久不變的,這遷流不息的轉變,帶給人類的也是一種難以忍耐的苦,這是無常的苦,所以說在諸行無常下,諸受皆苦。
(二)諸法無我
上面所說的『諸行無常』,是從『縱』的時間上講,世間上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這裡再從『橫』的空間來說,世間上萬有諸法,沒有一樣是獨自存在的東西。人,都喜歡執我,都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我的頭,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兒女,從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愛』,和我所有物的『境界愛』。凡事都以我為主體,好像離開了這個我,就什麼都沒有了。而佛法對諸法做理性的透視則說無我,在一切諸法中,沒有一個常住不變、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為可以稱為『我』的,必須具有恆常的、主宰的、不變的、自在的四個定義。但是,現在被我們認為是『我』的這個身體,數十寒暑,從生而老,無時不在生滅遞嬗,哪裡是恆常的固定不變呢?身體是四大所聚、五蘊結合而成,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哪裡是自主的呢?身為眾苦所聚,生理上有飢、冷、疾病、疲勞等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懼、失意等苦,當為眾苦逼迫時,欲離而不能,哪裡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諸法中,所謂的『我』是無法成立的,故說『諸法無我』。
無我是中道的基礎,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教與其他宗教、哲學的差別點。
(三)涅槃寂靜
槃寂靜是說不論世間如何動亂,最後終歸於寂靜;不論萬法如何差別,最後終歸於平等。動亂歸於寂靜,差別歸於平等,寂靜、平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來說,達到涅槃的境界,已寂滅了一切煩惱和生死,而到了離苦得樂的境地,亦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的果位。一般人以為涅槃是死後的世界,如某某法師去世,便說得大涅槃了。其實涅槃的定義是不生不死,即『滅度』的意思。什麼是滅度?滅是除滅執著,滅除我執、法執,滅除煩惱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聖賢的變易生死。涅槃是解脫,煩惱是系縛。離系縛處,即是解脫;斷煩惱處,即是涅槃。譬如一個犯人,為杻械枷鎖系縛時,無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脫。眾生為貪嗔痴等煩惱所系縛,若修習佛法,斷除煩惱,即得解脫,解脫即是涅槃。除此以外,若想再覓一涅槃,實在不可得。
佛在世時之諸大阿羅漢,亦都現證涅槃而後游化說法、托缽乞食。依此可知,涅槃並非離一切法之外,別有一物可以證得。法法本來即是涅槃,只因眾生無明覆心,妄想執著,視一切我、法皆有實體可得,故處處都成為障礙系縛。若如聖者,知一切緣起法,雖有而自性空,無所系著,則能即物而得解脫,解脫即是涅槃。
有人說:人生如大海。人海茫茫,恰如大海中的水浪波濤洶湧,一浪推一浪。大海的洶湧可喻人生的諸行無常,動蕩不止。若能以聖賢的眼光來看,則知海浪雖洶湧,其水性卻是永遠寂靜的;恰如人生,雖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卻永遠涅槃寂靜。所以我們要求涅槃的解脫,就要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動蕩之中去體悟,並非離了無常與無我,另有涅槃寂靜的境界可得。如那大海,從波濤中,便可獲得水性;並非離了波濤,另外再覓水性。
平常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所以有這種說法,實在是因為眾生根機有利鈍的不同,所以佛的說法才有廣略的方便而已。終其究竟之理,亦只有一個。說三法印,是為鈍根而漸入者說;說一實相印,是為利根者直明法性空。一實相印,實則即三法印中之涅槃寂靜,只因對小乘機者說,此涅槃寂靜是與生死相對的,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乘則直明諸法實相義,謂一切法本性空寂,即是涅槃。《大智度論》說:『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三法印與一實相印,在本質上是沒什麼不同的。如一座高山,從上面望,與從左右望,所得的結論,不一定相同,但說的都是同一座山。
今天簡單地向各位介紹了佛教的四點特質,希望能讓各位對於佛教有個概況的認識,以做為他日研究佛法的階梯,最後敬祝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
推薦閱讀:
※長篇:中國人的特質和中華文明的政治智慧
※男人身上這處特質,女人「巨」喜歡
※什麼是僚機?一個好的僚機擁有什麼特質
※女人的什麼特質,讓男人覺得妙不可言
※成功者的特質----陳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