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高手應具備的條件-----議論文寫作(一)

高考議論文寫作(一)

張曉耕

相信自己是寫作的高手

  同學們,你們已經踏上了高考的尋夢之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應當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這是毛澤東的話;「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是李白的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詩句。當你讀完這些名句,想必一定會英氣勃發,豪情萬丈。對待做作文也應有這種態度,要相信自己是一位作文的高手。為什麼這樣講呢?請看「高手」應具備那些條件。

  其一,寫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寫真實,源泉不斷,必成高手。朱熹有詩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作文正是表現自己獨特的體驗、獨特的情感,進行自由創造的好形式。假如你熱愛大自然,清風明月,花鳥蟲魚,奔騰的江河,絢爛的日出,無一不在牽動你的情思,你可以用筆來描繪它;假如你喜歡體育運動,對英超意甲如數家珍,對兵壇風雲了如指掌,你可以把它變成文字,以展所長;假如你是計算機高手,在網路天地中馳騁,在虛擬的世界中探秘,若能把這些寫入作文,將開闢一方新天地;個人經歷、學校生活、家庭親情、社會熱點……可寫的素材無窮無盡,只需要我們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從這個意義上說,坐擁如此財富的我們難道不是作文的高手嗎?

  其二,化思考為文字,以寫作促思考,必成高手。「心之官則思」,十七八歲的你們正是思考的一代,創造的一代。思考要藉助一定的工具--即語言,你們已經具有了對自身和外界的問題獨立進行理解、分析、判斷的能力,不少同學還能在口頭上完整流暢地表述自己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只要轉換形式,把它寫下來,就是一篇很好的議論文。當你進入寫作的過程時,會從中發現無窮的樂趣。寫作不但能記錄你的思想,而且能幫助梳理你的思維,使它變得更加清晰。寫作還能使你的思想深化,在清晰思路的引導下,常常會迸發出思想的火花,產生靈感,產生飛躍。「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作中我們常常能體味到這種境界。

  其三,堅持個性化的寫作,必成高手。「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大凡成就卓越的作家,都是用人格和個性書寫作品,「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的錚錚傲骨「直可驚天地泣鬼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博大胸懷可與日月爭輝。現代教育更強調以人為本,主張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作文正是發展個性,弘揚自我的載體。寫作是一片很個性的天地,你可以在這裡自由地耕耘,滿足自己探索的慾望,表現的慾望,創造的慾望,寫出的東西可以發表,或做為交流,或一展所長,或徵求師長的指教;也可以不發表,用來宣洩情感,或作為私下練筆、創作積累。正如一位學生所說,「當我成功或失敗的時候,當我快樂或憂傷的時候,當我被生活青睞或厭惡的時候,寫上幾句心聲,既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情,又可以投入更健康地作文、做人。」作為一名作文高手樂趣多多而所需無多,一筆一紙而已,何樂而不為呢?

  其四,發現所長,發揮所長,必成高手。正如我們平時喜歡讀不同種類的書一樣,每個同學在寫作時喜歡的文體及表現手法也有所不同。用喜歡的形式來寫作文,往往能發揮所長,獲得成功,成為作文的高手。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有幾點:一是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和特點有差異,有人偏重於形象思維,善於聯想想像,描寫抒情,有人偏重於抽象思維,善於推理解析,適合寫論說文;二是與個人的經歷、性格及知識積累有一定的關係。當然儘早地發現所長--發現自己在寫作方面最適合的文體及表現手法,是發揮所長的前提。

  總之,要成為寫作高手的第一要素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潛在的寫作才能,相信自己有一雙能觀察生活的慧眼,有一顆能感受真情的心靈,有一個能獨立思考的大腦,那麼你就會產生以作文來表現自然、表現生活、表現自我的強烈衝動和持久的興趣,而下一步為此去鑽研、提高寫作技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考場作文限時間、限範圍、限字數,既是一種檢驗,一種鍛煉,一種挑戰,更是展現才華,展現自我,從而獲得社會肯定的一次機遇,一方舞台。讓我們滿懷信心、以作文高手的姿態去拚搏一場!

第一講 千古文章意為高

  引言:審題與立意是檢測型寫作和應用型寫作中必有的程序,高中教學階段尤其重要,學生應當具備從現象、材料中發現本質的能力,具備多角度地觀察問題的能力,同時需要通過具體的實例來檢驗。讓學生樹立審題立意意識,在寫作前,能做到理解作文意圖,了解寫作對象、範圍和重點。學會在審題過程中積極思考,對文章主旨和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基本確立文章的中心意思。能根據作文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選定寫作文體。能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在文章的立意上力求深刻。通過積極思維,在立意上有創造性。

  【理論導向】

  作文的審題立意,就是學生閱讀理解、觀察思考、聯想想像的過程的展示。這一步,好比打洞要先定基點一樣,是決定性的一步。常言道,萬事開頭難。這個基點定得好,寫作起來,就會思路順暢,一氣呵成;定偏了,或是無從下筆,或是半途而廢,或是不入法眼,白費工夫。我們只有掌握了一些技巧或有了明確的步驟,拿到文題,才能心中不慌。

  一、為作文定好「基準點」

  我們知道,審題是為了讀懂話題的意思。這意思有兩層:話題本身的字面意義,話題關涉到的社會現實和生活現實。因此,我們不妨用「揣摩法」來審題:揣摩話題的指向。我們首先從材料的字裡行間里揣摩出命題者的意圖。這是審題的第一步。要注意的是,在分析話題指向的時候,我們又會遇到多角度的問題。這也是初學寫作的人感到困難的一點。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總結如下:

  (1)一個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從「肯定」和「否定」兩個角度去審視;

  (2)一事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幾個「人」或「物」就有幾個審視角度;

  (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幾個「因」,就有幾個審視角度;

  (4)一個事件,針對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寫作目的,就會有不同的審視角度。

  我們只有找准最佳指向,才有最佳立意。用一個例子來談談如何找出最佳指向。

  題目:讀寓言詩《樹葉和樹根》,然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生活實際,寫一篇不低於800字的文章。

  一個晴朗的夏天/樹葉把自已的綠陰撒向谷地./在樹枝上,它們高談闊論/極力誇耀自已。

  「這也應該對我們說聲謝謝。」/從地底下發出了溫和的聲音。/「是誰說話?竟敢這樣傲慢無禮!」/樹葉吵吵嚷嚷,在發脾氣。

  「是我們,」/地底下的聲音回答./是深深地理在黑土中的--樹根。」

  這則材料,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考慮:樹葉,樹根,樹葉與樹根的關係,樹葉對樹根的態度。哪個角度最佳呢?當然是結合樹葉與樹根的關係,批評樹葉有一點成功.便忘乎所以的做法了。這從話題材料中的遣詞可以分析出。「誇耀」「吵吵嚷嚷」,對樹根「發脾氣」,樹根則是「溫和的聲音」,對樹葉的批評、責備之意非常明顯。所以,我們讀材料。不僅要讀懂字面義,還要讀懂命題者的情感傾向。這就是選擇最佳指向的基本方法。

  再看看「東施效顰」、「濫竽充數」這兩個成語的審題。這兩個成語包含的意義,詞典里的解釋義是一種,還有多種說法也都很好。如,東施希望通過學習使自己變得美麗一些沒有錯,東施有自知之明;南郭能充數那麼多年,誰的責任?與南郭不肯學習有關。與齊宣王的管理體制有關,與同事不願幫助也有關。但後二者是外在的,最根本的責任還在他本人。因此,才有詞典里的固定意義。也就是說,這兩個成語的基本意思就是詞典里的釋義;其他幾種意思,是我們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分析出來的。

  現在我們可以談談立意了。作文立意要求做到:

  (1)準確(切合題意不偏離)

  (2)正確(思想進步不反動,感情健康不庸俗)

  (3)明確(觀點鮮明不含混)

  (4)集中(主題單一不分散)

  (5)深刻(穿透題目,深入本質)

  (6)新穎(發散創新,不落俗套)

  話題作文後面總要跟一句「聯繫社會現實,結合自身感受」,這就是告訴我們審題與立意是有先後的。現在我們可以用「觀照法」來分析怎樣的立意才是最佳的。觀照,即用話題的指向來思考社會.體察生活。我們要根據話題的指向.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惡」予於褒揚、針砭,這樣的立意,才是命題者真正要我們寫作的內容,才有深度,才是最佳的。樹葉與樹根的立意,就可以這樣思考:樹根可以象徵些什麼?樹葉可以象徵些什麼?樹根對樹葉有哪些作用?從小處說,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家庭與成員;從大處說,組織、祖國、民族、人民與個人,都具有這種關係。因而,我們可以擬出這樣一些標題「數典不可忘祖」、「飲水要思源」、「功成莫忘本」、「樹高千尺莫忘根「等等。

  如果我們立意為「樹根具有奉獻精神」或「樹葉與樹根要相互理解」或「樹根要理解樹葉」之類的,怎麼辦?不慌,我們用第三種方法來定位:追問法。所謂「追問法」,就是反覆閱讀材料,體會命題者意圖,敲定自己的立意。可以有這樣三個局面的追問:一問材料的文字意思有否遺漏,二問命題者的情感傾向把握住了嗎,三問聯繫現實有否不貼切之處。經過這樣三步思考,你為這一話題作文定的位,找的點。從技巧上來說,該是很準確的了。

  二、為作文定出「新穎點」

  《高中語文考試說明》中對學生作文等級的評定有兩級:基礎等級、發展等級。在發展等級中.有一條「見解新穎」的要求。現在我們要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做到「見解新穎」.怎樣才能少冒風險。

  我把作文的審題立意看作為「打洞」找基點,「見解新穎」就要求我們找的這個「點」要有新意。我們用揣摩法來審察題目的文字義及感情傾向,用觀照法來聯繫社會現實和生活現實,用追問法來敲定我們的初始立意是否合題意,這一過程,是初學立意者必須掌握的,是作文水平高些的人為下一步打定的基礎--這是為立意的創新「定點定位」,沒有這一步,下一步就容易偏題離題。通常,立意要創新,就要與眾人的思維不一樣:或反彈琵琶,或發散思維。

  還以《樹葉與樹根》為例,我們為這則材料定的點是批評、責備樹葉不該「一旦功成名就,就得意忘形」,那麼,我們可以「反彈」成「有了成就,得意忘形不好,但興奮一下,自豪一回還是可以的。」

  在此要強調的是「反彈」的內容要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社會公德和眾人共識,如果言過其實,或辭不達意或硬「彈」,那就不如不「彈」。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彈」出新意,不是要「彈」離譜。「興奮」、「自豪」與「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是有質的區別的,但又能表達一點成功的喜悅,與一般人「越是成功,越要謙虛謹慎」的理念是不同的。

  現在,我們來為寓言故事《梟逢鳩》進行審題立意。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徒,猶惡子之聲。」

  顯然,這則寓言故事闡述的道理是「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面對」。

  梟怎樣做才算是「面對」呢?改變自己的叫聲?發揮自己的特長--多抓田鼠,使鄉人改變對它的厭惡?改變叫聲當然是不可能的,只能選擇第二種辦法。

  如果讓大家聯繫現實生活來立意呢?鄉人對梟的態度使梟的生活處境很糟糕,這可以象徵人們生活中不利的處境。梟要「面對」.人類自然要「面對」。梟是改變不了自己的缺陷的,因為它的這一缺陷是與生俱來的,只能發揮自己的特長,為人類多做有益的事,從而改變人類對它的厭惡。人類怎樣對待自己不利的處境呢?只有如上所述,或者認識自己的毛病和不足,改掉它;或是想辦法讓自己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自己。這是此寓言故事的最佳立意。

  現在,我們來試試立一個與眾不同的意。人們在審視這則材料的時候,把注意力都放在「梟」的言行上和「鳩」的點撥上.對「鄉人」厭惡梟的叫聲這一現象沒做分析。鄉人為何厭惡梟鳴? 只因叫聲不悅耳,就說「梟叫有禍」,完全是迷信,是沒有道理的。「梟」對這種無理「厭惡」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只去做自己該做的事。還可以發揮想像,「梟」的叫聲確實不好聽.它用吉他等器樂來代替自己的歌聲.讓人們百聽不厭。在這裡,我們綜合運用了發散思維和反彈琵琶的思維形式,使這則老材料賦有了新的內涵,為我們的作文「見解新穎」奠定了基礎。

  一則材料引發的感悟往往是多元的,而如果在立意時不假思索地選取,很可能會失之偏頗。

  如何確定最佳立意?

  1、必須從材料整體出發

  只有對材料進行宏觀上的理解、整體上的把握,才不會偏離主旨。閱讀視野不應局限於一棵樹木,而應該是整片樹林。如果是多則材料,可以運用代入法進行驗證,將初步確定的立意分別代入每則材料。

  2、必須符合材料中隱含的情感傾向

  材料的敘述中往往隱含著命題人的情感傾向,這是確定最佳立意的重要依據。可以通過抓評價性關鍵詞的方式,挖掘出材料中隱含的情感傾向。

  【典例引路】

  圍棋驍將劉小光曾經說過:「我覺得下棋,經常不是增加點東西,而是減少點東西。」正是他的減法,使他的狀態一直頗佳,人生的道理大體也是這樣,在人生的奮鬥歷程中,只有學會放棄一些東西,才能有所進步。

  人生就像學算術,加法過後是減法。人生也需要做一些減法,減去心靈上的沉重負擔,減去一些奢侈的慾望,減去沒有價值的身外之物--熱鬧的生命里有許多不堪承受的東西,需要減法。所以人生做好減法,是很複雜高深的生存技巧和學問。

  請以「生活中的減法」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

  思路點撥:在世事擾攘、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減法」體現了一種嶄新的生活理念,它啟發人們去思考生活的本源、本真意義。的確,生活就像一道數學公式,有加法,亦有減法。很多時候,我們不僅要做加法,更需要做好減法,這樣生活才會變得簡單,我們才會輕裝前行,提高生命質量,提升生活品位,享有生活的純粹高尚,領略生活的無限風光。多餘的脂肪會壓迫人的心臟,多餘的金錢會拖累人的心靈,多餘的想法會增加生命的負擔。為此,若想活得健康、充實、瀟洒、輕鬆、快樂,就要時常演習生活中的減法,捨棄生命中的多餘,讓生活中的不如意越來越少,在簡單中找尋生活的快樂。

  做好生活中的減法,是做人的一種智慧,是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淡然的人生態度。它體現了一個人的胸懷、品德和寬容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捨棄的藝術,有捨棄才有獲得。善於捨棄生命中的雜念和多餘,換來的必將是心智的清醒、心靈的凈化、健康的體魄,這不正是人們追求的真諦嗎?

  從題目來看,「減法」是數術計算方法,「生活中的減法」是把數術中的計算方法用到生活中,認識生活、理解生活,表明生活態度。在審題過程中,應首先考慮從主觀角度減去什麼,如何在生活中運用減法。例如減少對名利金錢的追求;減少對物質生活的享受;減輕過重的生活負擔;減少繁瑣的生活環節等等。還可以從深層次分析減少和增加的辯證關係。例如,減少對子女過分的代勞,可以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減少對名譽、地位的追求,可以增加淡泊、樸實的生活情趣。

  如果從客觀角度思考,生活中也還存在減法,是一種客觀的無法抗拒的法則。例如,每個人生命旅程的減少,每件事倒計時的臨近,自然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等等,針對這些生活中的減少,我們如何對待,大有文章可做。

  不要把「生活中的減法」理解為「生命的減法」或者是談「生活中的減少」、「生活中的讓步」、「生活中的忍讓」等。「生活中的減法」是學會捨棄,減輕生活中的過重的負擔,減少壓力,讓自己活得輕鬆愉快些。生活中有些事可為,有些事可不為。「生活中的減法」是一種生活理念,一種生活方法,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減什麼,怎麼減,有哪些當減,哪些不當減;減的意義,減的好處等都可以在作文中闡述,可以展開多角度思維,辯證分析。

  文體上記敘文、議論文都可以寫,關鍵是要圍繞提升生活品位,提高生活質量,豐富生活情趣,享有生活的純粹高尚等等立意,文意就比較深刻。

  【材料材料審題】

  近年來高考語文命題更趨於公平、公正,就各地的作文題來看,已不是過去單一的話題作文,命題形式已趨於多樣化,出現了圖畫類、文字類、寓意型等樣的材料,由過去的不限文體趨向限制文體。一些作文材料,從某種角度來說,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要寫好這類作文,審題是第一道「門檻」,它直接決定著作文的成敗,但從寫作實際來看,給材料議論文寫作現狀卻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在於學生缺乏應有的切實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煉觀點的方法。那麼,如何才能準確、全面地理解材料的意思呢?下面就材料議論文審題,談談分析材料、提煉觀點的方法。

  一、單項材料

  1、查原因

  俗語「無因不成果」,是說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原因。我們一旦知其結果,只要順藤摸瓜,層層推進,總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據結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處立論,確立文章的觀點。

  [示例1]一個六歲的孩子,放學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蘋果。只見他讓蘋果橫躺下,一邊是花蒂,一邊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間。剛要切,爸爸趕忙喊道:「切錯了!切錯了!」話音剛落,蘋果早已被切開,兒子拿起一半給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顆五角星!」只見蘋果的橫斷面上,由果核的輪廓組成了規則的五角星。

  這是一則敘述性材料。事情的結果是小孩子切蘋果發現了規則的五角星圖案。為什麼會出現五角星圖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規而橫切蘋果。難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蘋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顆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發現果核而成無角星圖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結論:創造性思維能獲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2、明關係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總是以一定的關係而依存,我們可以從分析他們間的關係入手而立論,看看他們是什麼樣的相互關係,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他們的正常關係是怎樣的,不正常的關係又該怎麼辦。這樣準確抓住了他們間的關係就能正確立論了。

  [示例2]一位大學生,在校花銷吃緊,寫信向在鄉下種地的父親要錢。信只有三個字--「爸:錢。兒」

  人們知道「三字信」以後,議論紛紛。請以這位大學生中學同學的身份就此給他寫一封信。(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抒情等寫法)

  這則材料的中心內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其正常關係是骨肉關係、親情關係,可是在兒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錢」連接關係外,再也沒有其他,甚或一兩句問候語。說明兒子與父親是一種不正常的關係,究其原因是兒子缺乏禮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對在鄉下日夜操勞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學同學的身份給他寫信就要勸導、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從此入手,就會在「花銷緊」要節約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

  3、抓關鍵

  提供的材料總是有一個中心,為了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論。

  [示例3]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濤小說》)

  這則文言材料中「其人自護所短」便是關鍵句,這一關鍵句意在告訴人們「自護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結論:不可自護所短。若抓不住這一關鍵句而讚頌北人不同凡響的壯舉就不足為怪了。

  4、辨是非

  命題者在提供材料時,時而在其中將自己的褒貶愛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體現出來,這就是材料的是非傾向性,對此不可視而不見。辨明材料中的傾向性,可以判斷自己提煉的觀點是否正確。

  [示例4]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徒趨之若騖。他們提出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這則材料的傾向性非常強。材料稱想接上斷臂的人為「好事之徒」,稱他們的行為是「趨之若騖」,「好事之徒」「趨之若騖」貶斥之情溢於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對想接上斷臂這種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讚賞態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實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據此,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要有獨特的美(從斷臂維納斯的角度);②要順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與人(從好事者的角度)。顯而易見,如不顧材料中的傾向性而提煉「攻關不怕難」,「只要堅持就能成功」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以上僅僅是分析單項文字材料提煉觀點的四中方法,結合具體材料分析還可以總結出其他方法。同時,在分析材料提煉觀點時,可以採用幾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得出多個符合材料內容的觀點。

  二、多項材料

  1、同中求異

  相同的材料,從他們的相同點出發可以提煉觀點,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們從相同的材料中尋求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結論。

  [示例 5 ]①馬克思 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③列寧 17 歲就開始革命活動。④毛澤東 26歲主編《湘江評論》。⑤徐特立 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以上五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現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 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四位偉人不同。根據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並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於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異中求同

  相異的事物,有時是形異而實質相同的,因此,對於多項材料,我們可以進行分析比較,尋找材料間的共同點,從共同點入手提煉觀點。

  [示例 6] ①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則敢於走過去甚少,但若橫木置於地,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②小李第一次演講,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裡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這兩則材料,一則是說很少有人能走過擱在山澗上的木頭,一則是說小李演講面對黑壓壓的人一句話也記不起來。兩則材料從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未能如願以償,究其原因都是膽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這個共同點,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3、異中辨異

  有些相異的材料,它們之間有明顯的分歧點,我們找出分歧點,從它們的分歧點處入手提煉觀點。

  [示例7] ①俗話說:「一個巧皮匠,沒有好鞋樣;兩個笨皮匠,商量出鞋樣;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②俗話又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這則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結果都不相同,但我們可以找出一些共同點:同樣是 3個人,同樣是要做一見事。可是,為何同樣是3個人卻產生如此不同的結果呢?他們的分歧點在哪裡呢?3個臭皮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做成了好鞋樣,賽過了諸葛亮; 3個和尚心也往一處想--要吃水,可是他們互相推委,不往一處使勁兒, 3個和尚沒水吃。可見他們的分歧在於是否齊心協力。抓住分歧點,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麼事情都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4、互補疊加

  有些材料性質是同一的,但各自並不全面,而是互為補充的,只有將它們疊加起來,才是科學合理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提煉出正確的觀點。這就是互補疊加法。

  [示例8]①佛羅倫薩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這兩則材料都是講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材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誰是誰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要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項材料提煉觀點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綜上所述,根據材料提煉觀點,前提是要讀懂材料,在此基礎上,恰當地運用一種或幾種分析方法,無疑是大有裨益。

  三、審題步驟

  具體來說,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可分為下面五步法:1、讀材料;2、找角度;3、聯現實;4、立論點;5、擬題目。

  (一)、讀材料

  1、單一型(一則材料),可以根據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來把握中心。

  一個趙國人牽了一匹馬到集市上去賣,賣了三天,無人問津。他找到伯樂,要伯樂圍著他的馬轉三圈,然後離開。離開時要三次回頭看馬。如果伯樂這樣做,他付給伯樂一天的工錢。伯樂照著趙國人的話做了,馬很快賣掉了,而且馬價提高了十倍。

  批判角度:1、可以從賣馬人的角度立意抨擊不擇手段害人謀利的行為;2、也可以從伯樂的角度立意,批評名人為劣質產品作廣告的錯誤行為;3、還可以從買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從的後果。

  反面立論:(人褒我貶,人批我贊……)如從賣馬人角度:推銷也要講技巧。(酒香也怕巷子深)

  2、正反對比型,則應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概括;但中心往往側重表現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對比、襯托的作用。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個和尚沒水吃是因為不團結、不齊心;三個皮匠能頂諸葛亮是因為齊心協力。正反對比,中心明顯: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把事情辦好。如果只從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顯然屬於盲人摸象。

  3、正面列舉型分析這類材料,應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點,據此確定中心。

  蠶食桑,而所吐者絲也,非桑也;

  蜂採花,而所釀者蜜也,非花也。

  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清·袁枚

  這裡列舉的兩類事物,共同點都是善吃--吸收、消化、創新;再參考後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應該是「在學習上,只有廣泛地獲取知識,並體會理解,才能學有所得,有所創新。」

  4、反面列舉型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這兩個成語的共同點都是從反面揭示「小」與「大」的辯證關係,材料的中心應是:如不注意糾正小毛病,就會鑄成大錯,造成重大損失。

  5、寓言故事型的材料。

  麻雀說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說黃鸝

  徒有一身美麗的裝束

  黃鸝說百靈

  聲音悅耳動機不純

  百靈說最無原則的

  要算那鸚鵡

  鸚鵡說喜鵲

  生就一副奴顏媚骨

  喜鵲說蒼鷹好高騖遠

  蒼鷹說麻雀寸光鼠目

  根據《鳥的評說》,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生活實際,展開議論,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議論文。

  材料字面上的含義是:大家都揭別人的短處。---七種鳥不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優點。對別人的優點,不是採取充分肯定、虛心學習的態度,而是採取污衊攻擊的態度。這種態度,於己於國都是有害的。因此從材料中可提煉的觀點、角度不外乎「要看到別人的長處」、「不以一眚掩大德」、「嫉妒心」等有限的幾個方面,出此之外就屬跑題。

  (二)、從「四角度」審題立意

  材料作文主要可從四個角度審視:橫向、反向、延伸、類比。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現以下面的材料為例:

  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於是有人對他們說:「你們將會貧窮不堪了。」這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髮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麼不窮呢?」

  這一材料,就可以根據上面所講的四個角度來立意。

  1.橫向立意: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順著原材料所告訴讀者的指向去考慮 .

  據此,我們順著原材料分析就會發現,由於越人赤腳走路不戴帽子,那麼魯人到越國去必然會窮。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脫離實際。這種立意的好處是能緊扣材料的基本傾向、主要觀點,因而不會出現偏題、走題的現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問題倒過來想想,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

  那麼,我們對上述材料就會提出疑問,魯人到越國去一定會窮嗎?我們會認為正因為越人赤腳、披髮,鞋帽就大有市場,就會得出魯人未必會窮的結論。這就要求魯人敢於嘗試、敢於冒險、敢於改革。這種立意是一種擴散性思維,能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寫出新意,是尋求新思想,提出新見解,闡發新理論的一種思維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聯想,進行恰當的推理、引伸。我們就會設想:魯人聽了勸告之後,會有什麼反響呢?去還是不去呢?去與不去各將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這就需要每個人作恰當的想像,從而得出「虧本生意做不得」,「無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觀點。這種立意是順向立意的更深一層的發展,有利於學生想像思維的進一步發揮,使學生能夠進行恰當合理的邏輯推論,寫出立意新穎、主題深刻的文章來。

  4.類比立意:就是通過聯想,把材料的已知內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內容由此及彼地聯繫起來考慮,找出其中的相似點。這樣,就可把材料內容與當前實際聯繫起來,進行類比,告訴我們辦企業、做生意,要根據當地的生產、消費、風土人情等情況,也要根據需要與可能,那麼就要求我們考慮動機與效益,又要揚長避短,才能生財有道。這種立意便於聯繫實際,提煉深刻、高遠的主題,使作品富有濃郁的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息。

  (三)、聯實際。

  高考作文有「聯繫實際」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聯繫社會現實展開論述,解決實際問題。其目的是增強文章的針對性,避免無的放矢,空發議論。在這方面,也要運用發散性思維方式展開聯想,找到與立意角度有對應關係的話題。如個人的品德修養、道德情操、目標理想、意志恆心以及對人對事的思想方法、觀點態度;也可以由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聯想到國家、集體的政治生活、經濟建設以及社會熱點。還可以由現實想到歷史,由中國想到外國,由個體想到整體,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現象想到本質,由原因想到結果等等。總之,要根據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廣開思路,找到立意角度與社會現實的對應點。聯想要豐富,思想要清晰。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選材論證所必需的。

  四、立論點

  1、扣材 2、準確 3、穩妥 4、鮮明 5、簡潔

  五、擬題目

  擬題目應為本文中應有之意,並作為審題立意的第五個步驟。題目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文章內容與讀者情感的第一個接觸點。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就是說,題目是一篇文章的前額和眼睛。文章有一個好題目就如同人有一雙美麗傳神的大眼睛,一顧一盼,蘊藉無窮,令人「心動神凝」,見之忘俗,興味盎然,欲罷不能。俗話說:「花香蝶自來,題好一半文。」好的標題能使文章光彩照人,魅力四射,使人迫不及待地一睹為快。也是應試文章最能吸引閱卷老師眼球的部位,是作文的增分點。

  但是在有限的考場時間和空間里,許多考生苦於擬不出一個好標題,被卡在了擬題上,甚至出現了空題或抄話題的現象,白白丟分。

  再看看閱卷判分:不擬文題扣2分,擬題不當扣1分。實際上,由於前二者的原因,如果不擬題或擬題不當,其隱性失分絕對不止一兩分。由此可見,探討如何擬出一個好題目,就顯得尤為必要而迫切了。

  1.文章標題的要求和原則

  要求:凝練簡潔,形象生動流暢,緊扣文章內容或主題。

  原則:切、精、巧。切,與文章內容相符,含義清楚,寬窄有度;精,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巧,與文章立意、構思的角度密切相關、相輔相成。

  2.如何擬出一個好標題?

  (1)使標題富有詩意。如:「陽光把塵封的門推開了」、「維納斯的眼淚」、「花開的聲音」、「九十九個謊言在風雨中飄散」、「月若有情月長吟」、「理解是路愛是橋」等。

  (2)讓標題產生節奏感。如:「拳拳赤子心,悠悠桑梓情」、「『圓滿』之路,死亡之途」、「與誠信為友,與高尚為伴」、「從平凡步入偉大」、「霧裡看花說早戀」、「夢裡夢外盼夢圓」、「三個女生一台戲」、「若為人生故,誠信不可拋」、「榜上無名,腳下有路」等。

  (3)讓標題打動人心。如:「遲到的淚水」、「地球在哭泣」、「歸來吧,誠信!」、「假如給我三天的光明」、「孩子,別不理我」、「怎一個情字了得」、「敢問路在何方」等。

  (4)使標題產生懸念。如:「中國的孩子怎麼了」、「誠信的背囊丟棄之後」、「上帝的回答」、「擁有一夜的壓歲錢」、「孤獨是一種財富」、「這世界怎麼了」、「美麗的一擊」、「我和幸福有個約定」、「拒絕幸福的『侵蝕」』、「真想做個差生」等。

  (5)讓標題鏈接詩文。如:「非寧靜無以致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喬丹老矣,尚能飛否」、「難報三春暉」、「好雨知時節」、「夢訪伯樂吟留別」、「橫看成嶺側成峰」、「為家消得人憔悴」(話題「忙」)等。

  (6)讓標題鏈接歌曲。如:「最近比較煩」、「母親,我心中你最重」、「足球,讓我歡喜讓我憂」、「借我一雙慧眼吧」、「一句話,一輩子」、「我想唱歌不敢唱」等。

  要擬一個好標題,平時必須有意識地強化訓練,要善於聯想,善於運用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對偶、引用、雙關、仿詞等),加強語言修養。

  六、材料作文的審題誤區導診

  材料作文的審題,要注意審准材料、弄清題意。

  1.要「全」不要「漏」

  作文題:請以「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名言進行立意,聯繫自己學習語文的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此題除題目與字數的要求外,從內容角度看有以下兩點要注意:一是要理解「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並將它化為自己的觀點;二是要聯繫自己學習語文的實際來發表看法。只談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關係而不聯繫自己的實際,就屬於「漏」掉了要求,作文評分是要降等的。談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關係也要從兩方面來理解,概括才全面。即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要在生活中學習。這是文章的觀點。文章思路應為,我在生活中是怎樣用語文的,在生活中是怎樣學語文的。

  2.要「准」不要「偏」

  後漢時期,有人曾懷著十斤金子。向楊震行賄,說:「暮夜無知者。」楊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所知?」使行賄者碰了一鼻子灰。山東省曾有座「四知廟」,就是紀念這個楊震的。

  請根據這個材料寫一篇議論文,題目自擬。

  此則材料涉及兩個人物,我們應根據主要人物立論可擬題為《要發揚「四知」精神》。觀點為「有職權者要清正廉潔」、如果根據次要人物行賄者立論,以《行賄者戒》為題,確立「行賄者必碰壁」為觀點,則偏了題。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行賄者不一定「必碰壁」。

  3.要「深」不要「淺」

  如:根據以下文字,從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題目自擬,全文不少於800字。

  一天晚上,法國雕塑家羅丹(1840-1917)叫來幾個學生,讓他們一齊欣賞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時間所雕成的巴爾扎克像。一位學生指著雕像那雙疊合在胸前的手,說:「多麼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羅丹聽了操起斧子,朝著塑像的雙手砍去,一雙「完美的手」消失了,學生們也驚呆了!羅丹解釋說:「這雙手太突出了!它們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屬於這個雕像的整體了。記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重要的。」

  這則材料最關鍵的一句話是「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體更重要的」,談的是藝術原則,若要深刻,就必須擴大遷移:和諧是美的最高境界。

  【話題作文審題】

  話題作文雖然淡化了審題,降低了審題的難度,但不是不要審題,審題同樣是第一關,不得不審,一定要繃緊心弦,要懂得,命題中給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條件,必須符合這些條件去行文,千萬不能馬虎!認真揣摩命題的四個方面,各有各的用處。

  一、審材料

  (1)材料是幫助理解話題的。

  如:以「紀念」話題:

  紀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對人對事表示懷念。/它既可以是國家、民族對已有榮譽的回憶,對過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個人對往事對親朋表示的懷念。/紀念又不同於懷念,它不僅僅是內心情感的涌動,它還是思想與行動的結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的紀念,節日慶典是紀念,樹碑立傳是紀念,種一棵樹或寫一篇文章也是紀念……形式或許不同,但意義同樣真切。/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迴響,是歷史的迴音;它堅守信念,傳遞勇氣;它珍藏感動,分享幸福;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這些材料或提示語「是什麼……」「不同於……」「真正的……」在幫助你、告訴你對話題意思的理解,對話題近義詞的分辯……

  (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規的話題作文命題里的材料只是舉一些例子,作一點提示,給一點啟發……考生行文時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

  蘇格拉底讓一群尋找快樂的年輕人造一條大木船,從工作中感受到了快樂。其中有蘇格拉底一句話:「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突然來到。」

  請以「尋找快樂」為話題……

  考生如果用這則材料,無論是從材料中提煉出立意,或是將材料作為議論論據,構思行文都可能會受到限制,因為材料中蘇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種為我們少見而難以論述的尋找快樂的方式,而尋找快樂是有很多常見而又易於論述的方式的。

  話題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樣,是立意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可以說,在弄准了話題之後,材料和提示語的任務基本完成。

  二、審提示

  話題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後面、「話題」的前面,用處是對話題構思行文思路的開拓,考生一定要注意這些提示中透露出來的信息,並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這些提示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輕鬆地理解話題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範圍,從而寫出切合題意的作文來。

  三、審話題

  (1)話題才是核心。

  原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張偉明在《談話題作文》中說:「話題作文所給的材料僅僅是對話題的一個說明、一個解釋,或者說是一個例子,目的在於幫助考生理解話題。話題作文的核心是話題,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據話題的要求而無需照顧材料的內容來作文。」

  話題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話料」,它只是命題者引發考生思考的一個「由頭」,是啟發考生打開思路的一個「例子」,是「舉一反三」的「一」。

  話題作文中的「材料」對話題的立意沒有約束性,只有啟發性,例說性--所以才叫舉一反三的「一」;沒有材料或提示語也可以命出話題作文的,如:請以「欣賞」為話題……

  如果考生不了解這一點,拋開話題,只注意材料,那麼,很多寫作的新空間將不能涉及,不會涉及,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隨意從材料中自行引出一個觀點作文,那麼很可能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2)話題規定範圍。

  話題只是嚴格規定了範圍,一般不規定立意、文體、題目等。話題是最大開放中的最小約束,審題時不能視而不見,要通過它明確話題的範圍和指向,以便準確地打開思路。

  審題和立意密切關聯,我們不妨比較一下:

  審題主要是找範圍限定--「鐐銬」,立意則是「鐐銬」下的「跳舞」;審題須追求「准」與「切」,立意須追求「活」「深」「新」!

  因此話題作文要注意:

  ①不能偏離話題。

  ②要有一個明確的中心。話題作文涉及面廣,可以有多種立意,可以設置出多個中心,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是一個中心,多中心等於無中心。

  ③切入口要小。因要讓幾十萬、上百萬考生可寫而給的話題,可寫的範圍是很廣的,可寫的內容是很多的;而一個考生最多不過千字的作文能寫的就只能是話題下的一個小點或一個小側面了,切不可貪大求全。

  3)話題範圍寬泛。

  話題作文有兩大特點:一是相關性,二是自由性。話題固然是寫作的核心,而只提供寫作內容圍繞的核心;話題規定著寫作範圍,但話題作文只要求所寫內容與話題相關即可,不要求歸納試題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並緊扣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它賦予考生廣泛的自由度,使考生有更廣闊的馳騁空間,有利於寫作者表現個性特徵,有利於選拔人才。可以說,以話題作文作為高考作文主要題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題成熟的表現。上乘的話題作文更看重考生在擬題、立意、選材、布局、行文的創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寫一般考生所未寫。

  因此,要善於追求可寫的廣闊新空間!形象地說,話題作文能「戴上它輕鬆的『鐐銬』,跳出你瀟洒的『舞蹈』」。

  四、審「注意」

  在引出話題之後,都有一個「注意」(有時寫為「要求」),對寫作作一些限制,諸如寫作範圍、角度、文體、篇幅等,這些內容我們自然不能忽視,必須一一符合。

  【題意作文審題】

  全國高考作文命題沿著 「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的發展軌跡逐步演變,其開放程度也逐漸遞增。特別是近幾年出現的話題作文,一直被人們看好。不過,從考場作文的實際情況看,套作、仿作甚至抄襲之作也不斷增多;「四不像」的作文,只重詞藻不注重內容的作文,開始蔓延。於是,高考作文命題,如何既突出開放性,又加強限制性,成為高考作文命題者值得思考的問題。2006年全國高考試題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題方面有了悄然的變化:只給出材料,不規定話題,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這種材料作文,它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可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能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它不同於以往根據材料寫議論文的材料作文,也不同於有明確話題的話題作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新的作文形式,有人把它叫做「新材料作文」、「後話題作文」或「題意作文」,即必須與材料內容意義的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有聯繫。這裡姑且叫它「題意作文」。

  一、話題作文與題意作文的區別

  (1)話題作文有話料,題意作文有材料,話料和材料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話題作文的話料已提煉為話題,題意作文的材料沒有提煉為明確的話題,還須自己從中提煉。

  (2)話題作文出示有明確的話題,範圍邊界明顯,不可越雷池半步;題意作文沒有出示明確話題,範圍的邊界模糊。

  (3)題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華(契合),話題作文是由一(話題)到多的發散(相關)。

  (4)題意作文以在材料範圍內自主確定角度、立意、文體和標題為特徵,讓審題不是從「題目」(話題或標題)出發,而是從「材料」出發,調動學生的發現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便於考生多角度立意。

  二、題意作文的一些特徵

  通過轉換比較,可以看出這種題意作文的一些特徵:

  (1)它給定材料,但不給定話題,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死」,也不像話題作文那樣「過寬」。它既繼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優點,又彌補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寫作範圍對象是與材料的內容或其某個方面的含意有關的,必須具有一定的條件性與情景性,而不失之寬泛,較之純話題作文,其寫作對象範圍相對窄了許多。

  (2)給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為考生確定話題提供藍本、規定範圍、提示思維方向,考生的審題、立意、行文必須以此為依據來進行,而不能信馬由韁。這樣考生就很難猜題押題,從而避免了話題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過「寬」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審視材料與擬定話題的環節,將讀與寫結合起來,通過揭示材料內容某一方面的含義來拓寬寫作範圍,搭建寫作的思維平台,有利於強化考生的審題意識,培養考生提煉出話題的能力。

  考生在難以界定題意作文的寫作對象範圍時,不必著急,因為從思維起點上看,可寫的對象範圍還是比較寬泛的,不像過去的純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對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實際上間接地規定了文章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個角度或某個側面去寫,現在的題意作文,只要涉及對所給材料的感悟、體驗的,是都可以寫的。

  如北京卷作文題:

  根據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在課堂上,老師拿了一個玻璃杯,裡面放了一個大石頭,差不多和杯子一樣大,老師問大家:杯子滿了嗎?

  一個學生回答:沒滿,還可以放沙子。

  待學生放完沙子,老師又問:滿了嗎?

  全班同學回答滿了,有一個男孩卻回答沒有滿,還可以放水。

  老師笑了,接著把沙子和石頭倒出來,杯子是空的。

  這回老師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後問大家,杯子滿了嗎?如果要放石頭進去,該怎麼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來,先把石頭放進去。

  此題大致可以從這幾點立意:

  1.學無止境;2.變與不變;3.過程與結果、方法與結果;4.思維的魅力、思維靈活性;5.相對空間與絕對空間等等。

  自己選取一個好的切合題目的立意,可以寫一篇思辨議論文,也可以寫成優美的散文。

  三、題意作文的審題關鍵

  題意作文的審題關鍵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發散性思維的起點,思維起點是多樣化的,材料如同「廬山」,只有一個,而側面或角度則「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便決定著思維的多樣化,從各角度觀察分析各意象,從多個點觸發多樣化思維,也能較大地拓展命題的立意範圍,但始終只能是對材料的內容和含意從某個側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寫好這篇「材料作文」,已難以撇開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說,材料「限制」 了作文的內容,理解文章的主旨離不開對材料的分析,這樣也就不能寫成我們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顧的「話題作文」。

  正確地審讀與立意是關鍵,因為題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審題的第一出發點,又是作文符合題意的終極範圍。」(余聞《2006年高考語文試題分析》)

  其方法,總的來說,材料往往是個別的、具體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離不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歸納與轉化。當然,具體行文時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體,而寫個別的、具體的。

  具體的方法,有如下幾個可供借鑒:

  1)關鍵詞語法

  有的材料為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開頭句、結尾句、對話句、結語句),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意。如:

  有個教授做過一個實驗,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學生進入一個寬敞的大禮堂,並自由找座位坐下。反覆幾次後,教授發現有的學生總愛坐前排,有的則盲目隨意,四處都坐,還有一些人似乎特別鍾情後面的座位。教授分別記下他們的名字。10年後,教授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愛坐前排的學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兩類學生很多。

  本材料的關鍵詞是「愛坐前排」(對「前排」的理解不要狹隘)、「成功 」,所以抓住這兩個詞語的邏輯關係組織成句,就會有如下立意:

  ①積極的態度決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後(敢為人先)的精神

  ③要樹立明確的目標(爭第一)

  ④勇於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再如:

  很多人千里迢迢尋找隱居的武大師,期望能從武大師那裡學到絕招。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在挑水,他挑得不多。,兩桶水都沒有挑滿。按照人們的想像,他應該挑得滿滿的。有人不解,問大師,大師回答說:「挑水之道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適中。」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提示:

  大師的回答,其實就道出了這段文字的核心內容:挑水之道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適中。「適中」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推而廣之,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考慮「適中」的問題:比如,人若無目標,就會碌碌無為;目標過高,往往會因為無法實現而喪失信心;我們的奮鬥目標也應該定得適中。

  2)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閱讀分析材料的因果聯繫,從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我的外公,從前會偷東西。」母親說,「有一天,他去別人菜園偷菜,被菜園主人看見了。可是,那主人看見了,轉身就走。」母親說,外公以為那人要去告官,連忙追去。不料那人進了自家的門,還把門關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門。門開了,外公說:「我被你看見了。」那人說:「看見什麼?我今天連門都沒出。」外公說:「是被你看見了,偷你的菜。」外公還說:「我現在沒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說什麼話。咱們是鄰居,你想知道我菜為啥長得漂亮,儘管問。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嘗嘗。」說著,真去天井邊的懸藍里抱出兩顆菜,硬是塞到外公手裡。

  後來,外公成為鄰里眾口交譽的人。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或其含意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材料內容是菜園主人原諒了外公曾經偷東西,「後來,外公成為鄰里眾口交譽的人」。否則,外公怎麼會成為「鄰里」眾口交譽的人?這裡面就有因果關係,因為菜園主人正確對待犯錯誤者,而使其日後成為一個「眾口交譽」的人的。這樣立意就容易找准了,當然立意的角度是多向的。

  若從「菜園主人」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寬容、寬恕感化他人,成就他人

  ②給別人一次改過的機會

  ③尊重別人,給人自尊

  ④採用最佳的教育方式;

  若從「外公」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知恥而後進

  ②知錯就改

  ③人貴有自尊之心

  ④誠實乃立身之本。

  ……。

  不能全面理解題意,寫成了「信任」、「善良」、 「關愛」等則視為立意過寬、過泛;若寫成「化干戈為玉帛」、「退一步海闊天空」、「相逢一笑泯恩仇」、「徘徊在十字路口」、「轉折」、「冷漠」、「豁達」等,則視為偏離題意。

  3)察情感傾向法

  有的材料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可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出題人的觀點態度從去發掘。如:

  根據下面一則短文,按文後要求作文:

  「老師,假如我是你,我就不當老師!」全班頓時靜極了。「我喜歡當老師,」老師平靜地說,「第一是希望自己永遠充滿活力,和你們在一起,我永遠不會衰老;第二,我很貪心,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將軍可以指揮千軍萬馬,但他要聽一個人的話,那就是他的老師。」那就我啊!所以我喜歡當老師。」「為將軍的老師鼓掌!」大家笑著,叫著。

  要求:聽過這番話,假如你是在場的同學,請給老師寫一封信,談談你的感受。

  這則材料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命題立意要從讚美老師方面考慮。

  (4)辨相互關係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聯繫的。事物間的關係主要有依存關係(如學與問)、主次關係(如奉獻與索取)、取捨關係(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係(如繼承與創新)等。辨明這些關係,有利於立意構思作文。如:

  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內,曾發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把當地的狼消滅了,於是,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於林中。十幾年後,鹿群由四百隻發展到四萬隻。然而鹿的體態愚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由於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於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鹿又奮力奔跑了,保護區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從材料中看,鹿和狼的關係,鹿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只有狼和鹿共處,相剋相生,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據此可立意為: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類亦如此,自然規律不可違。從鹿和周圍生活環境的關係看,鹿沒有了狼這樣的天敵,生活太安逸、舒適,於是體態愚笨;後來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奮力奔跑,終於又恢復了生機。可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總之,以題意作文的審題立意,不能不管材料而自行確定,不能另搞一套,而要全面仔細地閱讀材料,要從材料的內容意義出發去選擇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幾種方法也不應孤立運用,而應相互聯繫、綜合使用。每則材料都可從多個側面或角度分析立意,然後再選擇某個側面或角度的立意去作文。

  【材料作文的五步強效審題法】

  第一步:讀懂材料,要全面而不是「斷章取義」

  從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材料作文試題來看,不管是寓言故事型、圖畫場景型的材料,還是現象事例型、引述評議型材料,要讀懂,應該問題不大,關鍵是在理解材料時的「全面把握」。部分學生在閱讀材料時,總會或多或少地或「一葉障目」,或「丟三落四」,遺漏材料的部分內容,造成審題偏差。所以,大多數材料作文考題,都要求我們「全面理解材料」(近幾年,為了減輕學生考場審題壓力,防止因審題不佳造成評分過低,近年來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要求普遍調低,由原來的「全面理解材料」調整為「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提醒考生在審題時切勿「斷章取義」,或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例:2009年全國I卷作文題:閱讀下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兔子是歷屆小動物運動會的短跑冠軍,可是不會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邊,差點被抓住。動物管理局為了小動物的全面發展,將小兔子送進游泳培訓班,同班的還有小狗、小龜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龜學會游泳,又多了一種本領,心裡很高興: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長時間都沒學會,很苦惱。培訓班教練野鴨說:「我兩條腿都能游,你們四條腿還不能游?成功的90%來自汗水。加油!呷呷!」

  評論家青蛙大發感慨:「兔子擅長的是奔跑!為什麼只是針對弱點訓練而不發展特長呢?」思想家仙鶴說:「生存需要的本領不止一種呀!兔子學不了游泳就學打洞,松鼠學不了游泳就學爬樹嘛。」

  要求選准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套作,不得抄襲。

  這道材料作文題應該說讀懂材料相對簡單,無需花費太多的心思去審題,但關鍵是要全面理解。事實上,部分考生在讀材料的過程中,自以為材料理解很容易,粗枝大葉,只是抓住了材料中的隻言片語,忽略整個材料的寓意。結果,諸如「成功=汗水+方法」、「成功來自於堅持」、「空談不如實幹」、「教育要講究因人而異」、「藝多不壓身」等花樣百出的錯誤觀點時有所現,顯然,這是在讀材料過程中斷章取義所致。

  第二步:分析材料,要深刻而不是「浮光掠影」

  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要學會分析材料。首先,材料包含的思想內容既有主要的,又有次要的,中心的現存狀態既有外顯的,又有隱含的。其次,材料中往往或隱或現地包含著命題者的寫作傾向或意圖,有的蘊含在關鍵語句中,有的蘊含在闡述評議中。因此,我們在剖析材料時,一是要分析材料的整體含意,二是要分析材料的關鍵細節,三是要分析材料的傾向意圖,四要是分析材料的寫作指向。要強調的是在分析材料的過程中,不能停留於材料的表面,浮光掠影,淺嘗輒止,而要深入材料,分析材料寓意,挖掘出蘊含於其中的哲理,把握命題者的真實意圖;如果是多則材料組合的材料作文題,則務必找到各材料間的共同點或聯繫。

  例:2009年遼寧卷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513網上論壇。主題:明星代言。

  甲:有明星代言的東西應該更可信。有人調查,47%的人在選購同類產品時,會優先選擇名人代言的產品。我就是這樣。

  乙:現在明星代言廣告多,相關問題也多。三鹿奶粉就是一個典型。有人調查,91%的人對虛假代言表示憤怒。

  丙:明星代言多數都是朋友介紹,經紀人操作。明星不知情,也是受害者。

  丁:明星代言,實質就是給產品作證言。明星代言費少的幾十萬,多的上千萬,代言產品出問題就沒有責任?

  戊:產品廣告出問題,也說明主管部門監管不力、媒體把關不嚴、相關法規不健全。聽說有一個好萊塢演員就曾因代言虛假廣告被罰款50萬美元。

  要求選准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解析:這道作文題把關於明星代言問題大致的一些觀點都一一列舉了出來,單獨分析這些觀點都很有道理,這就給了我們考生在審題過程中一個很大的難題,如果我們審題只是走馬觀花,停留於材料表面,就材料的某一個觀點立意論述,那麼一定是不大符合題意的。例如「信任」、「誠信」、「兼聽則明」、「責任」、「學會全面地看問題」等,都只是浮光掠影,沒有深入整個材料的實質。如果仔細分析材料中的五種觀點,透過各種觀點的表面說法,找到各種說法的聯繫點,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些說法針對的都是「明星代言」,基本上都涉及到道德(公信力、誠信、責任)與法律兩個方面,如果行文過程要抓住這個兩個方面進行論述,那麼立意是很全面,很深刻,也很有高度。

  第三步:概括內容,要準確而不是「以偏蓋全」

  讀懂材料、分析材料之後,要概括材料內容,給寫作立意奠定一個牢固的基礎。材料作文題的材料一般不是很長或太複雜,要歸納概括其中心內容應該說不是很難,我們可以根據材料要素、關鍵語句、各層大意、內在邏輯來概括歸納。但如何樣做到準確概括而不會「以偏概全」,就需要一定的審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有些學生由於平時作文訓練中養成的一些不良習慣(話題作文訓練尤其如此),讀材料時的粗枝大葉,分析材料時的蜻蜓點水,造成概括材料內容、歸納材料主旨時的管中窺豹,以偏概全。

  例:2008年海南寧夏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小蘭和媽媽都喜歡聽小鳥唱歌,看小鳥飛翔。母女倆第一次養鳥,母親忙,女兒貪玩,沒幾天小鳥就餓死了。第二次養鳥,母女相約要好好對待小鳥,這次養了一個月,小鳥長得很好。但是朋友說,你們殘忍地剝奪了小鳥自由歌唱、自由飛翔的權利,母女倆依依不捨地把小鳥放飛了。第三次親密接觸小鳥,是因為收到一封參加放生活動的邀請函。信函說,放生活動又環保又慈善。母女倆買了兩對小鳥,興高采烈地去參加放生活動。爬上山頭,看見參加放生的有好幾百人。一聲禮炮響起,千鳥齊飛,有人笑臉燦爛,有人虔誠合十。母女下山後,聽見花鳥市場的老闆興奮地說:「自從有了放生活動,鳥兒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鳥才能供得上。」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解析:這道題在概括材料內容的時候很容易「以偏概全」。材料內容涉及三個方面:「養鳥」、「放鳥」、「捉鳥」。因此,在概括材料內容時,要將三個方面的內容歸納在一起,不能遺漏。而這樣一道審題難度不大的作文題,仍然有部分考生因為概括材料內容時的「以偏概全」,造成立意時種種「似是而非」的偏離題旨的立意,諸如「慈善是一種美德」、「鳥類是人類的朋友」、「鳥人之鳥事」、「道德與法制」、「主動參與公益行動」等,儘管這些立意沒有完全脫離原材料,與原材料有著一定的藕斷絲連的聯繫,但都沒有全面、完整、準確地把握材料內容,都是局部地、瑣碎地、片面地「撈」一些材料細枝末節,然後想當然地立意作文。實際上,全面把握材料的三個方面,準確概括材料內容,我們不難看出這則材料的中心大意是:人應該如何對待「鳥」(自然)。

  第四步:找准角度,要正確而不是「一葉障目」

  材料作文因為其材料細節的複雜性、材料內涵的豐富性、材料思想的可辯性、材料傾向的模糊性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材料作文立意的角度的多樣性。一則優秀的材料作文題,往往會包含較多的思維向度和寫作角度,但多角度中往往有一些角度難免牽強附會,有一些角度也只能「基本符合題意」或「符合題意」,只有從那些最佳角度立意才能最符合命題者的意圖,也就能「切合題意」。在考場上,我們如果能找到立意的最佳角度,那當然是「幸運」;倘若沒有找到那個「最佳角度」,那我們必須找到正確的角度,做到「符合題意」;切不可只見片言隻語,妄顧正誤與否,造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倉促「百步穿楊」,方向南轅北轍,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例:2009年寧夏海南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暑假裡,幾個高中生一塊兒回學校參加籃球訓練。他們看到有個女孩兒蹲在街邊,地上用白粉筆寫著:前來旅遊,錢包被偷,無錢吃飯和回家,求好心人幫幫我。

  他們中的小趙動了心,在褲兜里摸出10元錢,放在女孩面前。

  走過去之後,小錢說:「誰出來旅遊還帶粉筆?善良落入了不誠信的圈套。」

  小孫說:「別因他人行騙,自己放棄行善。」

  小李說:「誠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誰還敢善良啊?」

  小周說:「礦工聶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們在他的遺體旁發現一頂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筆寫著他欠人家多少錢。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誠信的遺言。」

  小吳說:「我提議,咱們訓練後再回去看看,不管這個女孩兒說的是真是假,我們都得做些什麼。」大家都說好。

  要求選准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解析:這則材料要選准最佳立意角度不是太容易。材料圍繞對一個乞討者的看法,幾個高中生展開了討論。討論中,形成了兩種看法:一種認為,現代社會誠信缺失,有人在行善時「誤入不誠信的圈套」,我們不要幫助她;另一種認為,現代社會「善良自在人心」,我們不能因為這社會上有一些欺騙而放棄自己的「善心」。最後大家按成一致認識:「我們都得做些什麼。」即為這個社會的誠信和善良做出自己自己的行動。材料立意角度很多,可以任選一位同學強調的觀點來立意,也可以從兩種不同的看法立意,諸如「心存善念,多行善舉」、「善良的人值得稱讚」、「誠信不可缺位」、「別誤入誠信的圈套」等,這些都是本則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應該說都「符合題意」,但不是最佳,不是「切合題意」;最佳立意角度的出發點應該是最後小吳說的那句大家都認同的那句話,尤其是後半句「我們都得做些什麼」,因此這則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應當側重於對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的道德考察,例如「善舉,從你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因有人欺騙而不為」等。

  近些年來,各省市的高考作文為了讓考生「正確定點,快速作文」,在審題立意的角度選擇上普遍降低了要求,一般都是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或者「自選角度」,而要求「選准角度」的不多。因此,我們在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時要求角度選擇正確,而不一定非準確不可。

  第五步:明確立意,要精準而不是「劍走偏鋒」

  選擇了正確甚至是最佳立意角度之後,就要根據材料指向明確自己的寫作主旨,或者是中心意思(論點),即明確作文立意。在明確作文立意的過程中,要注意精準而不是「劍走偏鋒」,否則,「棋失一著,全盤皆輸」。如果我們為了標新立異而失去了「准」,作文寫起來將會或是凈打擦邊球,或是腳踏西瓜皮,甚至是牛頭不對馬嘴;如果我們為了貪大求全而失去了「精」,作文寫起來將會或是囫圇吞棗,或是蜻蜓點水,甚至是假大空全;所以,立意先要「准」,選准角度,瞄準目標,準確立意;立意還要「精」,精小、以小見大,精確、準確無誤,精鍊、一個觀點貫徹到底。

  例:2009年安徽卷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彎道超越」本是賽車運動中的一個常見用語,意思是指車手利用彎道超越對手。彎道是每個車手都必須面對的。相對於直道而言,彎道上困難大,變數多。過彎道時,原來領先的車手可能因為彎道而落後,而本來落後的車手也可能利用彎道超越對手。現在,這一用語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並被廣泛借用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的「彎道」一般被理解為社會進程中的某些變化和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關鍵點。這種特殊的階段充滿了各種變化的因素,極富風險與挑戰,更蘊含著超越對手、超越自我的種種機遇。

  上面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或感悟?請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注意】①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④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⑤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解析:這道作文題讀懂材料並不難,材料的前半部分介紹「彎道超越」及「彎道」的本義,後半部分將「彎道超車」的比喻義、引申義闡釋得非常明白,同時也隱含了寫作立意的若干角度和方向(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因此我們立意時應根據對材料的理解,尤其是材料中的「關鍵點」、「機遇」等關鍵詞語和「充滿了各種變化的因素,極富風險與挑戰,更蘊含著超越對手、超越自我的種種機遇」等重點語句,結合自身對生活中那些「充滿困難卻又蘊含機遇和挑戰的時刻」的經歷、聯想、體會、思考和感悟,準確的找到立意的切入點。例如政治角度的「彎道超越與改革發展」,經濟角度的「在彎道處尋求新路」,社會角度的「彎道超越:一把優勝劣汰的尺子」,生活角度的「抓住機遇,實現新的超越」,人生角度的「彎道處,是我騰飛的翅膀」等。要注意的是立意角度要准不要偏,要精不要全,如網路上流傳的一篇所謂「零分作文」,從交通規則中的「彎道不能超車」談起,惡搞命題者,標新立異倒也無可厚非,但立意明顯偏題;還有的同學寫「越過人生的小門」、「直面人生的困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命運的轉折」、「競爭與雙贏」、「世界彎道,中國超越」、「少年強則國強」等等,立意明顯是劍走偏鋒,似是而非,既不準,也不精。

  【漫畫材料作文題的審題】

  漫畫作文是以漫畫素材為命題材料的作文形式。是一種特定的集賞畫,想像,寫作於一體的創作活動。漫畫材料在考生的心理上同樣產生「耳目一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新鮮感和可接受性,產生趣味性與實用性的融合,它擁有供文字材料命題形式的優點,又加強了各項寫作能力的綜合訓練。對命題者來說,又同樣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靈活度,是穩定性與可變性的融合。

  漫畫型,漫畫材料一般都屬於比喻型,在表達主旨的方式方法上類似於寓言。它往往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一般運用變形,比擬,象徵的方法,來反映事實、表明道理,漫畫的主題,有貶斥意義的居多。寫作時,應把它還原成現實,而不應就畫論畫。當然,漫畫一方面比文字材料更直觀形象,另一方面則由於誇張而使諷刺意蘊的含義更複雜,更不容易把握,不過從總體上看,漫畫作文與供文字材料作文在寫作思路、行文結構上基本一致。從思路上說,只有先從所供材料(或漫畫)的蘊涵談起,引發現實社會的種種景象,才可以減少離題的危險,但如果一味纏繞於所供的內容著筆,又會陷於「就事論事」,難以充分展示出寫作水平。

  漫畫材料話題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畫,一方面比文字材料更直觀形象,另一方面則由於誇張而使諷刺意蘊的含義更複雜,增加了「讀圖」的難度,更不容易把握。題審題時要注意。

  一、解讀漫畫

  1.讀懂畫意畫旨。只有讀懂了畫意,明確了畫旨,才不至於偏離題意。

  如何讀懂漫畫呢?首先,要閱讀漫畫的標題。漫畫的標題是漫畫的眼睛,透過這個「眼睛」,可以洞察整幅漫畫的主題。其次,要看清漫畫的畫面。漫畫是一門繪畫藝術,它常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勾畫出幽默、詼諧的畫面,用以說明某種觀點。漫畫畫面上的每一個細節都對表達漫畫的寓意有提示作用。第三,要品位漫畫的語言文字。漫畫為了表達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語言文字,思考這些語言文字中所隱含的作者的觀點。第四,要揣摩漫畫的誇張之處。漫畫為了說明某種觀點,常常對人物行為或場景描繪給以變形誇張,以引起讀者共鳴。誇張之處往往是漫畫的弦外之音,是漫畫所要表達的寓意所在。

  2。抓住形象特徵,展開聯想和想像,要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漫畫作者的用意。漫畫是作者用圖畫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真善美的歌頌,對假惡丑的鞭撻;是現實生活直接或間接的反映。

  二、按圖索旨

  1.聯想引申。根據觀察、分析結果,確認漫畫的主題思想。就是由此及彼地聯想與引申,在畫面意義的基礎上聯想到生活中另一層新的內容。這裡必須運用聯想的法寶,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考。結合畫旨和作者的用意,確立文章的觀點或主題。

  2.定點明旨。結合自己的實際,選擇適合自己閱歷和寫作能力的內容和文體。以漫畫為話題的作文,有著廣闊的寫作空間,更能發揮作者的特長。但由於自由度擴大了,也容易產生雜亂無章、中心不明、文體模糊的毛病,所以寫作者必須確定適合自己閱歷和寫作能力的內容和文體,要揚長避短,做到內容集中,文體特點鮮明。

  〖佳作導讀〗

  閱讀圖畫材料《摔了一跤》,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的含意及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這個文題取材新穎不落俗套。又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應該說是一個較高質量的題目。學生接觸到這樣一個題目後,應該怎樣下手呢?

  一、認真審題。理清畫意

  從《摔了一跤》整個畫面看.一個少年踩到西瓜皮摔倒在地上,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同時圍了上來,都說「出事了吧!",三方充滿了關切之意,但面部表情有所不同,家庭似撫愛。學校似在責備,社會似有微笑。那麼這個圖畫在告訴我們什麼呢?那個使孩子「摔了一跤」的「西瓜皮」是關鍵因素。家長、學校、社會為什麼同聲呼叫「出事了吧」?因為孩子「摔了一跤」。孩子為什麼摔跤?因為他踩上了「西瓜皮」。「西瓜皮」是這幅圖畫的「誘因」,沒有「西瓜皮」則沒有《摔了一跤》這幅圖畫。這「西瓜皮」它指代的是什麼?是一切「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文化垃圾)。而如果再深入一層,「西瓜皮」則可被視為「一切能夠使人跌跤的障礙物」。障礙物既可是有形的,也可是無形的。有形的,如陡坡、溝坎、絆腳石等阻擋在道路上的一切具體的實物;無形的,如坎坷、挫折、困難、問題等所有意識形態方面的事物。在徹底理解了這塊「西瓜皮」的基礎上。對《摔了一跤》的內涵,我們就不難領悟了。

  二、辨明褒貶.找准角度

  看圖作文,至關重要的一環是要判斷圖畫的褒貶色彩。所謂「褒貶色彩」,指的是圖畫本身的褒貶性質。即是屬於誇張褒揚還是屬於批評諷喻。根據漫畫的「褒貶色彩」,我們不難確定,此幅《摔了一跤》不是在「褒揚」什麼,而是在「諷刺」什麼。是在諷刺誰呢?圖畫中有四個人物,而四個人物「家長、學校、社會與孩子」完全可以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孩子,一個是站在孩子另一面的「家長、學校、社會」。這樣一划分,很顯然,圖畫並不是在諷刺孩子,嘲笑他摔倒了不知道怎麼辦;而是在嘲笑「家長、學校、社會」,嘲笑他們因為自己的教育及管理失之偏頗致使孩子「摔了一跤」反而笑話孩子。為什麼孩子不能成為「諷喻」的對象呢?因為在孩子沒有長大成人不具備自立能力之前,被「西瓜皮」之類的東西「摔倒」是難免的,甚或是經常發生的。面對摔倒在地的孩子,我們既不能小覷他,也不能責怪他、挖苦他、嘲笑他,更不能袖手旁觀、幸災樂禍,稱他的意,而應要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孩子的跌跤,即使孩子在跌跤之後,表現出一臉的無奈,不知所措地坐在地上不知自己起來。

  從哪個角度來寫上述畫意呢?

  ①從孩子的角度,考慮自己的成長道路應該怎樣走,自已需要怎樣的教育。

  ②是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考慮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如何對待。

  ③摔跤的原因是西瓜皮,家庭、學校、社會為什麼事先沒發現?如果發現了為什麼不清理?等孩子摔跤了再來喊「出事了」有什麼意義?

  三、聯繫生活.明晰主旨

  1.當今,世界進入信息網路時代,西方文化、黃色讀物、暴力兇殺音像、邪教毒品等如洪水猛獸。家庭、學校、社會都有責任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2.在這些「毒品」的侵蝕下,一個無知、幼稚的孩童被「西瓜皮」「摔倒」,作為家長,如果真正疼愛孩子,應該即刻蹲下身子,急切地問聲:「摔著了嗎,兒子?」緊忙將孩子扶起.假如是明智的家長,則會以關心的口吻說聲「兒子,不要怕,摔倒了爬起來就是了」鼓勵他自己起來,只有那些無知且冷血的媽媽,當自己的兒子「摔了一跤」之後,才跟漫畫中的「家長」一樣,發出那種責怪、怨恨的叫聲;作為學校一一育人聖壇,面對「摔了跤子」的學生,應該給予安慰,先啟發或鼓勵讓他自己想辦法起來,然後再幫他找到摔跤的原因,教他學會自己走好路;社會,是一個大環境,大環境惡劣,「西瓜皮」當道,莫說孩子就是成人也難免被「西瓜皮」給「撂倒」。諷刺「家長、學校、社會」,旨在呼籲三方齊抓共管,關心孩子的成長,以積極的心態幫他們解決成長中的「跤子」問題,為他們排除一切諸如「西瓜皮」之類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和精神文化垃圾),還社會一個文明美好的生態環境,為孩子們創設一個健康成長的發展空間。

  例文

學會成長

  可曾見過懸崖上躍起的雛鷹?在風雨中,它為何敢奮力前沖?那是因為在它的身後有母親的叮囑和鼓舞。

  可曾見過春日裡生出的新筍?在陽光下,它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為在它身下有經年的老根為它吸收營養。(文章由「孩子摔跤』』的比喻意義入題。)

  我們也正在長大。年少輕狂的我們總認為我們自己什麼都行,什麼都會,不願意聽父母那善意的嘮叨.不理會老師那諄諄的教誨,不理解社會那繁多的規定,貿然上路。起初心懷頗多夢想,幻想著自己的偉大、勇敢和成功。而踏上行程之後總覺得一切過於平淡,與夢想差得太遠。於是心情不再熱烈,夢想漸漸消散,行程終於變得枯燥。無奈,失落,感嘆現實的乏味,以為自己已經大大地摔了一跤。而真正的挫折和不幸卻最容易在這時悄悄向我們靠近。當我們突然看到挫折那猙獰的面目時,我們已經來不及防備,來不及躲閃,於是倒下了,倒得那麼徹底,只落下一個被打得遍體鱗傷的下場。(文章選擇孩子的角度。考慮自己的成長道路應該怎樣走。)

  這時,我們的思想似乎才開始真正運轉。父母為什麼總說「你要做行動的巨人。而不是語言的巨人!」老師為什麼總要我們領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意蘊。社會為什麼總是在倡導「理論要聯繫實際」。回顧我們的成長經歷,從牙牙學語時我們就被母愛包圍著;從蹣跚學步時,我們就被父愛籠罩著。老師在悉心教導,社會在百般保護。我們一路走來,竟然學會了任性,忘記了理解;學會了苛責,忘記了給予;學會了自大,忘記了聽從。於是走了彎路,摔了跟頭。(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議論。為下文揭示主旨服務。)

  這時,父母不會責怪,只會給我們付出更多愛心;學校和社會不會旁觀,定會為我們提供機會。而我們該從每一次摔跤中汲取些什麼呢?

  學會成長,學著聆聽父母的嘮叨吧,因為那嘮叨里飽含著他們對我們的譽眷深情!

  學會成長,學著理解老師的教誨吧,因為那教誨其實是我們今後做人的基本道德!

  學會成長,學著適應社會的規矩和習慣吧,因為那些規矩和習慣在調節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文章對漫畫含義理解全面,文章與命題咬合緊密。)

  誤區導診

  一般漫畫作文的審題的常見失誤。

  一、觀察漫畫不仔細,不能準確抓住畫面的主體。如將上述漫畫的主題看是畫中的母親,則是是非顛倒了。沒有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把握看仔細,特別是沒有將漫畫下面的標題(「媽媽愛吃魚頭,我從小就知道」)聯繫起來審察。

  二、不準確理解漫畫的寓意,把握好漫畫作者的作意。如上述漫畫的用意理解為諷刺圖中母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大談無教育的失敗,那就是南轅北轍了。

  三、要以畫面為根據,要「從畫面的實際出發」。要有一定的廣度濃度,又切忌節外生枝,捕風捉影。

  四、以漫畫為材料的作文審題,不停留在漫畫本身,不能就漫畫寫漫畫,而應以此展開,聯繫社會生活現象實際,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人生或社會的規則或哲理。

  以下面一漫畫作文題為例:仔細觀察這幅諷刺漫畫,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個,聯繫上面漫畫的內容,展開議論,不少於500字。

題目:1.《要學會關心別人》2.《談回報》


推薦閱讀:

炎一:用紫微斗數看哪些條件會賺錢?
在漫射光條件下如何體現畫面的層次
忠貞不二是婚姻的最基本條件嗎?
事件營銷要具備哪些條件
如果說女方要求男方有房有車,那麼男方可以要求女方什麼條件?

TAG:論文 | 寫作 | 論文寫作 | 高手 | 議論文 | 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