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範大學傳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相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那麼"三十而立"立得是什麼?"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什麼又叫"六十而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思何在?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意嗎?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嘆,這種感慨在《論語》裡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這是大家都熟習的一句話,這句話很蘊藉,但是裡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說"人世幾次傷舊事,山行仍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這就像有名的《春江花月夜》所發出的無故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限己,江月年年只類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山河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中,每一個人,一個微小的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麼樣的人生計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莽的,有些一旦規划了,就會覺得捨棄了很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著流水讚歎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後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說自己"吾十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坐標,在這樣一個坐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殊強調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閱進去,看一看聖人所刻畫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鑒戒價值。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麼樣子容貌,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寫他的一種幻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過程開始,從一個天然人,轉化成有社會規矩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出發點。孔子的"十五治於學"這可以說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孔子自己常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外是對古人所有閱歷的事情異常感興緻,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當真學習罷了。所以孔夫子說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並不缺乏,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境。 今天我們知道是一個學習慣的社會了,關於學習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標準說的好,什麼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是導致行動轉變的學習。其實這推翻了我們過去的標準,大家過去大家認為導致思維改變就是好的學習。比方說,一個觀點、一個實踐、哪怕一個途說途說的見聞,"入乎耳,發乎口"可以再去講給別人,就是一種學習。但在今天只有導致一個人全部價值系統的重塑,行為方式變的更有效力、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這才是一個好的學習。所以孔子的這種學習要求,早在2000多千年前,他所提出的就是一個簡略的標準,"學致使用"。其實我們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太多了,當初的孩子已經不是十五上學,比五歲早就開始學習了,但是都學了什麼呢?有很多孩子能背圓周率,能背很多很多位,有很多孩子在客人眼前能背長長的古詩,但是背圓周率對他的這一生真的就有用嗎?今天的上學還有多少是孔子所說的那種為己之學能夠學以至用,所以在一個信息時代,我們面臨的是悲痛是信息的"過猶不及","過猶不迭"這四個字也出自《論語》,《論語》其實認為所有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頭腦複製成一個電腦內存,還不如把有限的常識融會貫通,溶入自己的生命。我們現在可以說,學院的教育它是有一個標準長度的,但是長度是斷定的,寬度是不定的,每個人在有限的時間裡學到什麼,興許孔子這樣的一種學與思聯合的方式會給我們一個無比好的啟發,只有走過這樣一段的光陰,這樣的一個歷練,逐漸逐步地提升,有所感悟,才能到達他所說的三十而立。 話音外:"三十而立"是一句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簡直每個年青人到了而立之年,都會問問自己,我立起來了嗎?那麼怎麼才算立起來了,是否要有車,有房,或者有了一個什麼樣的職位就算立起來了呢?而立之年對於人的終生又有什麼主要的變故呢? 還有我們來說說三十而立。三十這個年事,在今天,可能在都市裡,在心裡斷乳期大大錯後的時期,三十歲還被良多人稱為男孩、女孩,那麼人能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樣的而立呢?一個"立"是什麼樣的擔負呢?實在大家曉得在哲學上,黑格爾曾經提出過一種"正、反、合"三個階段,人最早所接收的教導,人的信心都是正的,我們在剛剛讀小學的時候,甚至在小學以前,看了很多的童話,信任太陽是晶瑩的,花朵是嬌紅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布滿光輝的,王子跟公主終極是能夠在一起的,這個世界上不哀傷。其實這就是正的階段。然而長到十幾歲時候就會呈現咱們時常說的小憤青,二十幾歲剛步入社會,就會認為這個社會一切都不盡人如意,會覺得成人間界對本人詐騙了,這個世界充滿了醜惡、委瑣,充斥了許多卑劣和訛詐,這個時候青春的成長有它特有的凄涼,人到了這個時候,人必定表示出一種反彈,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逆返心理。那麼走到三十歲,三十應當是人生"合"的階段,就是覺得既不像十多少歲時候覺得一切光亮,也不像二十多歲時候感到所有慘淡。三十歲而立,這種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破,而後才是外在社會坐標給自己的一個符號。從內在的心靈獨立來講,什麼樣是好的學習?就是把一切學慣用於自我,這是中國文明中請求的一種學習方式,人如何到達這樣一種融會境界呢?中國人的學習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我注《六經》,另外一種是《六經》注我。 我注"六經"的方式讀的很苦,須要皓首而窮經呢,把頭髮都讀白了,把所有的書讀完了,可以去批註了,懂得了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種境界叫做《六經》注我,真正好的學習是融合了所有的典籍當前,用來它詮釋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說三十歲這個年紀,真正在中國古人的文化坐標中,他是一個心靈樹立自信的年紀。它不在於很多外在事物構成對峙,而造成一種融合和晉陞,就像泰山上的一幅楹聯,"海到止境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是中國人對山川的一種感觸,它講的永遠不是馴服,而是山川對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盡頭,蒼天為岸,沒有邊界,人生走到山巒的高峰,並不是一種誇大地說我把深谷踩在腳下,而是我自己成為山頂上一座峰巒。其實這就是"六經"注我的一種解讀。所以三十而立應該說孔子始終在教養生是一種樸素的、簡約的生活方式,很多東西不該費心的就不要操心了,把面前做好。我們知道,孔子其實他對於神、鬼的東西不大提起的,這就是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學生問到這些事件,他都採用一種躲避的立場。曾經有他的學生去問鬼神,(話音外)"老師真的有鬼神嗎?那些鬼啊、神啊畢竟是怎麼回事?""人間的事你還沒有做好,所以就不要考慮鬼神的事了。"那麼老師淡淡地告知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世間的事你侍奉好了嗎?你這種學習仍是先樸實一點,從眼前開端,學會人際關聯,別去斟酌鬼神。後來又問了一個很玄的問題,(話音外)"老師,人總會死的,那麼死人是怎麼回事呢?""生的事你還沒有弄清楚,開嗎又去提到死呢?"老師又淡淡地告訴他:"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未知生,焉知逝世?"這六個字對我們都是一個啟示,就是在你初期學習的時候,先把我們生命中可能掌握的貨色儘可能地學習並且建立,不必超出春秋去考慮那些遙不可及或玄而又玄的東西。只有這樣一點一點學起來,到了該立的年紀,才真正可以立起來。所以所謂"三十而立"我的懂得並不是一種外在的社會坐標權衡你已經如何勝利,而是內在的心靈標準,衡定你的性命是否開始有一種心靈的內省,並且不慌不忙;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一種自負和一種動搖。我知道中國很多文人做的事情是不求功利目標的,柳宗元的詩說的好,叫作"獨釣寒江雪",我們想一想,在這樣一個清冷的冬季,我們視線中的那個孤單的蓑立翁,他釣的是什麼呢?沒有人在冬天可以釣上魚來,但是他是為了釣雪而去。這就是魏晉人所說,你去訪朋問友,可以一夜逾越膳溪,翻山越水到了友人的門前不敲門就返回了。為什麼?我惦念這個朋友,我乘興而來,我到了,盡興而返。也就是說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心坎真正認定的事,這大略是一種立的尺度,也就是自己認可了,我畢生所為有什麼樣的準則。當這樣的準則再散失從前,再走過十年,四十而不惑。 話音外:于丹教學以為,並不是每個人到了四十歲時都能夠做到不惑,現代社會充滿了變數,四十歲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壓力又十分大,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怎樣能力做到內心不惶惑呢? 其實對於惑這個概念,我們在《論語》的不同場所看見過論述,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怎麼樣才幹真正不惶惑這需要大智慧。從而立到不惑,這是人生最好的時間,其實我們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一直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的資歷,他的學習教訓、財產、感情、聲譽這一切都是用加法的,其什物質的東西越多,人是越輕易困惑的。怎麼樣能到四十不惑呢?這就是三十歲以後就開始要用減法生活,就是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學會捨去。其實我們內心就像一棟新屋子,人剛剛搬進去的時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傢具和裝潢擺在裡面,當最後這個家擺的像胡統一樣時,發明沒有處所放自己了,這就被東西奴役了,而且學會減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可以謝絕了,甚至不想掙的錢不受那個冤屈了,當敢於捨去的時候,人才瀕臨真正不惑的狀況。什麼叫做不惑?就是人面對很多世界給你的不公平啊、打擊啊、缺憾啊、不再孜孜以求追問為什麼不公正,而是在這樣一個坐標上敏捷建立自己應有的地位。古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這樣一句話:"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不偏不倚其實極盡高超之後,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殘暴之極而歸於平庸,真正有過極度的殘暴,在你二十的時候,三十歲的時候,曾經奮發揮厲過,那麼走過"不惑"的時候才表現為這樣一種淡定而從容。其實人在三四十歲的時候,恰好是要用在為社會所用的時候,那麼再接下來走到五十歲,有一個象徵深長的詞叫做知天命。

推薦閱讀: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一切都是最好的----盡人事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五十歲女人知天命
修心悟語 | 什麼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看完了受益匪淺!

TAG:知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