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金銅佛像的造型品類
藏傳金銅佛像的造型品類 忿怒金剛本尊 所謂「本尊」,可說是密宗佛教的獨有。藏傳密宗佛教屬金剛乘,即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軌、崇奉為標準,「身口意」結合,可「即身成佛」。這就要求修習者選擇一種佛或菩薩作為本尊,由上師灌頂傳授,自身觀想本尊形象,念誦本尊咒語,迎請本尊與自己合一,達到成佛目的。本尊就是「根本尊勝」的意思。 本文中提到,佛像分「寂靜相」、「忿怒相」兩種。除少數本尊外,多數本尊都是呈「忿怒相」,這也決定著這些本尊都造型複雜、奇特、神秘,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收藏者。本尊像還可分兩類:一類是單身,一類是雙身。雙身者即為主尊懷抱明妃,相擁呈交媾狀,民間俗稱「歡喜佛」。歡喜並非指男女淫樂、性交之事,而是指佛用大無畏大忿怒的氣概、兇猛的力量和摧破的手段,戰勝「魔障」而從內心發出的喜悅。「雙身像」還表示密教的一個修習法門「樂空雙運」,於極樂中悟出「空性」,主張「男女雙修」。一般「雙身」本尊的價位要高於同類型的「單身」本尊。現在,本尊像的市場極好和他造型的詭異有著極大關係。至於為何本尊多以「忿怒相」造型,可能也是為了全面表現密宗教義及給修習者以深刻的印象,不想卻給後世收藏者以異樣的美感。 密集金剛、上樂金剛、金剛薩、金剛持、四臂觀音是密宗各教派共同修習的本尊。在眾本尊像中,數量不少。四臂觀音和金剛持是少有的「寂靜相」本尊,其餘皆為「忿怒相」。 金剛持,又名「持金剛」。金剛持只是一個概括地說法,手「持」金剛杵、金剛鈴表示「明覺性」。東南西北中「五方佛」的報身都叫做「金剛持」,它們是由一個「金剛總持」的佛法身劃分出來的,而這五個「金剛持」報身合一,又會演化出第六個「金剛持」,名為「金剛薩 」。關係實在複雜,所以市場上很多人將「金剛持」和「金剛薩 」混淆不分,也情有可原。一句話說,金剛持是法身,金剛薩 是報身。名稱不同,但對於我等方外之人其實意義一樣,對崇奉藏傳佛教的人區別就大了。市場不見金剛持的雙身像,只在故宮及一些地方博物館中可以見到,但他的單身像也很少現身拍場,只是北京翰海公司曾拍過兩尊明代金剛持像,都在2萬元左右。這也是因為大多數人對密宗理論不熟悉,不了解金剛持作為本尊的意義所至。 金剛薩, 也是常在市場活躍的「角色」。他一般作「菩薩裝」,手持金剛杵、金剛鈴。宮廷造像也屢屢選用金剛薩 為對象製作金銅佛像,賞賜給西藏。中國嘉德2004秋拍推出了一尊精彩的明永樂銅鎏金金剛薩 像,這尊像帶有明顯的宮廷風格,「菩薩裝」特徵完備精美,手中金剛杵、金剛鈴完好,「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清晰,19.5厘米的尺寸也數適中,這些都為他110萬元的成交價作了有力註腳。筆者分析,中國嘉德此次佛像專場普遍成交價格不高也對此尊佛像產生了影響,如果宣傳運作得當,他應該在300萬元左右。 2004年11月1日,「大威德明王」一詞成了佛像市場人人談論的話語。1906.2萬元的「捅天價」讓許多摸爬滾打多年的收藏者咋舌不已。要知道在此之前,金銅佛像連上500萬元的都寥寥無幾。香港佳士得所拍的這尊明王像,雖命名為「大威德明王」,但他手中所持法器多已遺失,從現有的造型很難分辨他是屬於哪一尊明王。藏傳佛教有 「八大明王」的說法,即為八大菩薩的「忿怒相」化身,也作為本尊修習的對象,和「金剛」是一回事,只是譯法不同而已。香港佳士得這尊「明王」三首、三眼、八臂、結「降三世印」,這些都不足以斷定它是否屬於「大威德明王」。但尊格的不定絲毫無損於他的價值,它的身姿呈俯身向下狀,身纏無數小蛇,足踏法輪,底座湧現無數水波,這些都不是作為密宗修習所用的標準儀軌,在明代宮廷佛像中難得一見的,尤其尺寸高達1米,威武雄健,用筆墨形容他都覺得有些詞窮了。本尊為方便攜帶修習,他的金銅佛像一般不大,都在20厘米左右,很少有超過50厘米的,這尊能超過1米,確實罕見。前面文章中提到過,首都博物館藏傳佛像專家黃春和先生判定他為永樂所作,認為如果有「大明永樂年施」的款識,價位還會更高。不過這樣一件珍品,空前無疑,雖談不上絕後,但也很難有其他佛像可以超越了。 大威德金剛在市場上的本尊佛像中佔據很重要的位置,市場影響力也越來越高。大威德金剛,也稱作「大威德明王」或者「六足尊明王」、「怖畏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化身,無上瑜伽部父續修習的重要本尊,也是格魯派修習的基本對象。清代,自宗喀巴之後,格魯派(黃教)在西藏開始大行其道,最終取得「政教合一」的統治地位。大威德金剛在清代便被廣泛鑄造,宮廷造像也數量驚人,尤其是在乾隆時期。大威德金剛像的標準儀軌是「雙身像」,主尊於胸前擁抱明妃,明妃左手托顱碗,右手持月刀,右足踏動物,左足勾於主尊腰間,主尊正面為大牛頭相,三層九頭,最頂端為文殊菩薩「寂靜相」,三十四臂,十六足,背光為一巨大火焰。因為教義要求,大威德金剛像的鑄造極為繁複,北京翰海公司2004年秋拍成交了三尊大威德金剛像,其中一尊成交價為24萬元,具有「鎏肉不鎏衣」的清乾隆宮廷風格,以23.6厘米的尺寸來看,這個價格已經不低了。而2004年春拍時翰海公司更以55萬元高價拍出了一尊清乾隆大威德金剛鎏金銅佛像。 空行母的地位相當重要。藏傳佛教中女性神祗數目眾多,而修持藏密中的任何一種法門,都必須先修空行母瑜伽法門,獲得大樂實證後,再續修本尊才能極易成功。因此她的造像也就流行開來。需要注意的是佛母、明妃、空行母雖然名稱不同,但實質一致,區別只是在各自的職業側重而已。佛母一般在寺廟中置於佛陀的頂端,作為「頂尊」供奉,明妃作為明王、金剛的伴侶,空行母就是獨立的本尊了。獅面空行母是市場上最常見的品種,手托顱碗,發成獅須直豎,以立像為主,宮廷作空行母不多,但市面上的民間作空行母都普遍受宮廷造像風格影響,在頭冠、瓔珞、面相、身姿上越接近宮廷風格,價值越高。天津文物公司在2004年秋拍中上拍的一尊明代披甲空行母像,題材少見,以35萬元成交,已經是這一類型佛像的最高價了。 佛母中則以大白傘蓋佛母市場最好,此像頭頂的白傘為藏傳佛教八吉祥之一。如果該佛母的傘蓋尚存,那就價值極高了。天津文物公司在今年秋拍推出的清銅鎏金大白傘蓋佛母像,因為右手當胸持的傘蓋不見,雖整體造型簡潔,頭冠裝飾漂亮,38.5厘米的尺寸也不小,但25.3萬元不高的成交價還是說明了傘蓋對她價值的影響。三世十方佛陀 自佛像被佛教徒用來當作偶像崇拜開始,以佛陀為形象製作的佛像就是金銅佛像中較多的門類。 釋迦牟尼佛作為佛教的創始人,最受信徒供奉崇拜。他的形象一般有「說法像」、「苦形像」、「降魔像」、「轉法輪像」、「涅磐像」等,這些是根據釋迦牟尼佛的手印來區別的。右手上舉,以食指與大拇指做環形,其餘三指微伸,是說法相;右手平伸五指,撫右膝上是降魔像;以右掌壓左掌,仰置足上肚臍前,是禪定像。在金銅佛像製作中,最為常見的卻是左手結禪定印,右手結降魔印(也稱為觸地印)。而按佛陀的身姿又可分為立像、坐像和卧像三種,全跏趺坐像又是最普遍的。卧佛造型在緬甸、泰國東南亞等地較為盛行,無論漢傳、藏傳佛教都基本不見這種造型的金銅佛像。 按照佛教的說法,佛是修行悟道,覺證圓滿者。佛像必須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頂有肉髻,螺發右旋,其色青鉗,額廣平正,眉間毫相,白如珂雪」等。2004年秋拍,中國嘉德上拍的一尊元金銅釋迦牟尼佛像就完全具備這些特徵,這尊藏佛漆金保存完好,高28.5厘米,尺寸不小,但通體素凈,幾乎沒有紋飾,只賣到了27.5萬元。北京翰海拍出的一尊元代金銅釋迦牟尼佛像,高22.4厘米,雖有十周年慶的聲勢助陣,但只以6.3萬元成交。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尊明16世紀金銅釋迦牟尼佛像,高38厘米,成交價僅為12.萬元。專家們對此數據紛紛搖頭,但釋迦牟尼佛像在整體金銅佛像市場中的地位不高,卻是綜合因素造成的。一是釋迦牟尼佛像數量相對不少,無論漢傳、藏傳都有鑄造。二是作為教主的釋迦牟尼像都是莊嚴肅穆,沒有什麼繁複的花紋,基於「寂靜相」價位低於「忿怒相」的原則和買家的獵奇心理,出現這種情況也就必然了。當然事事無絕對,天津文物公司在2004年秋拍重頭推出的明永樂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就拍到了159.5萬元,這尊宮廷座藏傳佛像保存完好,蓮座上還刻有「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可惜款識磨損較為嚴重,不然它的價值只會更高,這也和拍賣公司的運作能力存在一定關係。那些到百萬元價位的釋迦牟尼佛像無不是宮廷所作,投資者要區分辨別。 大乘佛教以「佛」泛指一切成道覺悟者,即眾生皆可成佛。則過去、現在、未來,無數空間時間中有無數佛,如恆河沙一般多。在漢傳佛像中,主要是豎「三世佛」: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橫「三世佛」: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內容題材相對簡單些。 藏傳佛教就大為不同了,在藏密諸神中,是以各方主尊為膜拜對象,釋迦牟尼佛只是其中之一,並沒有處於突出位置。所以在藏佛體系中,釋迦牟尼佛像的製造也被邊緣化了,工藝水平相對不高不受重視也是它價位上不去的一個原因。密宗最常用「東南西北中」五方佛表達「轉識成智」的佛教理論,分別為中央毗盧遮那佛、東方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這五方佛最受到藏傳佛教崇奉。 毗盧遮那佛,即是釋迦牟尼佛(應身)的法身,它們與盧舍那佛(報身)一起合為「三身」,藏密佛教將毗盧遮那佛稱為「大日如來」,廣受崇奉。但宮廷作數量有限,許多藏傳的金銅毗盧遮那佛像均為西藏當地所作,以供廟宇供奉,流傳入內地的不多,而內地佛教徒對該佛並不了解,所以現在市場倒是極難見到金銅毗盧遮那佛像。在中國嘉德2003年秋拍拍場上有一尊宋銅大日如來坐像,高20.2厘米,並無鎏金,頭頂五智寶冠,手結大智拳印,拍到了60.5萬元,以宋代銅佛的普遍價位來說,已經相當高了。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的一尊明宣德北方不空成就佛,成交價為99萬元。這尊刻有「大明宣德年施」楷書款的佛帶有明顯的明代宮廷造像風格,無論是髮髻、面相、衣紋、蓮座都可以看出,並用「剁口法」封底,底刻十字杵,金色鮮亮,保存完好。存世的宣德款宮廷佛只有十餘尊,而以北方不空成就佛為形象的更是少之又少,99萬元的價格並不高,如果日後此佛再現身拍場,價位肯定會翻數倍不止。 阿彌陀佛是佛教中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在內地流傳極廣的凈土宗即主張,凡信奉他並持頌他名號者,口念「南無阿彌陀佛」,佛便在他死後接其前往西方極樂凈土。千百年來,人們基於現實生活的苦難,極為嚮往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崇奉不已,便大量鑄造他的佛像。同時要注意,阿彌陀佛也稱「無量壽佛」,兩者意思一致。而因為人們對佛教知識不了解,聽到佛中有個「壽」字,便以為膜拜它可以添福添壽,也更增加了對他的供奉。在很多地方,人們常將阿彌陀佛的「佛裝」像稱為「阿彌陀佛」;而將他的「菩薩裝」像稱為「無量壽佛」,其實都是一回事。天津文物公司2004年春拍時推出的一尊明宣德金銅無量壽佛像,為「菩薩裝」像,宮廷所作,有「大明宣德年施」楷書款,頭冠及衣紋的鏤空極為漂亮,手結禪定印,上托一寶瓶,最終被人以220萬元收入囊中,以明宣德宮廷佛像之稀少來算,這個價格稱得上「物美價廉」了。今年秋拍翰海公司也推出了一尊清中期的無量壽佛,同樣為「菩薩裝」像,樣式幾乎與那尊明宣德無量壽佛像一模一樣,只是為蒙古民間所作,面相不如明宣德的生動,蓮瓣也僵硬,但26.4萬元的成交價在清中期民間造像中已經非常高了,這又證明了「菩薩裝」像的市場是極好的。 彌勒佛是金銅佛像中最受崇拜、鑄造數量最多的。按時間來算,彌勒佛即「三世佛」中的未來佛。佛經中載:彌勒佛本名為「阿逸多」,與釋迦牟尼同時,先於佛祖入滅,上升至兜率天,到佛祖涅磐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重回人間說法。崇拜彌勒佛反映了古時百姓在戰亂苦難歲月里期望救世主拯救的心態,在漢傳佛教中影響極大,藏傳佛教多將「三世佛」並列供奉。至於這種彌勒佛後世竟變成了大肚布袋和尚狀的「笑口彌勒」,國人的想像力還真是豐富。 彌勒佛同樣有「佛裝」像與「菩薩裝」像兩種。「菩薩裝」的彌勒佛表現的是他在兜率天為諸天神說法的形象,這時他尚未成佛,所以叫做「彌勒菩薩」。從存世情況看,彌勒菩薩像要比彌勒佛像多很多,依據「菩薩裝」像價高於「佛裝」像的原則,彌勒菩薩的市場行情也遠好於同類的彌勒佛像。 彌勒佛一般結說法印,螺發,全跏趺坐。目前所知,價位最高的彌勒佛像是天津文物公司在2004年春拍推出的一尊清銅貼金彌勒佛像,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風格,是一組「三世佛」中的一尊,賣到了57.2萬元,這已是單尊彌勒佛像拍賣的極限了。他更多地是作為「三世佛」的一部分,一起出現在市場上。中貿聖佳今年春拍推出的一組清乾隆「三世佛」,為宮廷所作,以88萬元成交。而這種「三世佛」一般存世的都尺寸較小,這也影響了它的價位。 彌勒菩薩的存世量就相當豐富了,也屢屢出現在拍賣市場上。他身披瓔珞、綢衣,常用綠松石點綴,左右兩肩上還會置有蓮花、寶塔等,裝飾得非常漂亮。中國嘉德在今年也推出了一尊彌勒重器,以44萬元成交的這尊清康熙金銅彌勒菩薩像,當之無愧地屬於清宮廷造像,頭冠鏤空出五葉花型,身軀微微左傾,衣紋自然散落於蓮座之上,真是自然、協調、生動。收藏佛像就是要關注這些藝術美感極佳的精品。一般的明清民間彌勒佛像可賣到5—15萬元左右,宮廷彌勒佛像會在如今50萬元的最高線上有所突破,在不遠的將來達到百萬元也不是難事。 藥師佛在金銅佛像中的比例基本僅次於彌勒佛像,它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佛經講,他在成佛時發宏願,要除一切眾生病苦,令一切眾生身心安樂。對於這種能治病給人健康的佛,人們自然心懷虔誠,頂禮膜拜。他的鑄造數量相當豐富,一般形象為全跏趺坐,左手托葯缽,右手拇指與食指夾藥丸。因為屬「寂靜相」,「佛裝」像,它的衣紋比較簡單,也沒有多餘的裝飾,價位一直不高,一尊名銅鎏金藥師佛像在天津文物公司2004年秋拍上只以9.46萬元成交,這尊像還是有著宮廷造像風格。可同樣是今年秋拍,北京翰海推出的一尊明代藥師佛竟拍到了345萬元,這尊帶有明顯永樂宮廷造像特徵的藥師佛金水保存得極好,左手上的葯缽已經不見,特別的是蓮座上是有上下一周連珠紋,顯得極具協調感,同時尺寸也不小,高58.8厘米,但345萬元的價格畢竟高出其它同類佛像太多,在這個價位上,以後他是升是降,還很難說。 在佛教來說,佛像一般不是單獨供奉的,佛像旁常有菩薩像做協侍,如藥師佛旁有月光菩薩、日光菩薩協侍;阿彌陀佛旁常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協侍。但在市場上,可以見到「三世佛」一起成套出現,卻鮮有一佛二菩薩的組合。持有者往往將他們岔開各自出售以求高價,或者在流傳過程中就已經各自流散了,也算是歷史的遺憾。 妙法八大菩薩 大乘佛教之大就在於不止求自我解脫,還要普度眾生。菩薩,即梵語「菩提薩 」的簡稱。菩薩大慈大悲,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化身下界,救度苦難眾生,因為有這層信仰涵義,在漢地佛像中菩薩像被廣泛製作,尤其以觀世音菩薩最多。但在藏傳佛教中,菩薩像則主要用於觀想修習,也就創造出了大量藏傳佛教特有的菩薩形象,種類之繁多,造型之奇特,遠比佛陀像要生動許多,市場上的菩薩像也是金銅佛像中最多的一種。 本文前面部分已經作過介紹,藏傳密教認為,佛、菩薩都有兩種身,即正法輪身、教令輪身。所謂「正法輪身」即是前面提到的表情莊嚴凝重的「寂靜相」;「教令輪身」即是「忿怒相」。現「忿怒相」的菩薩像一般都是密教修習的金剛本尊,如文殊菩薩的「忿怒相」為「大威德金剛」,觀音菩薩的「忿怒相」為「馬頭金剛」。這些在本尊部分中將詳細介紹,這裡的菩薩都指「寂靜相」菩薩. 在藏傳佛教中,有八位菩薩像最為常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除諸障菩薩、虛空藏菩薩。漢地佛教中,則以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最受崇奉。所以市場上這四類菩薩及彌勒菩薩存世量較多,最受到買家認可。 觀世音菩薩盡人皆知,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似乎身處混濁俗世,被無數煩惱包裹的眾生只要口誦他的名號,就真的通體舒泰,一時安詳了。漢地觀音早期時與其他佛教傳統的菩薩像本無區別,一副堂堂男子之像。宋代以後,因為觀音具有的慈悲之心,所以便逐漸轉化為雍容慈目的仕女形象。2004年翰海秋拍推出了多尊觀音菩薩像,其中兩尊清代觀音像,呈遊戲坐姿,便是明顯的漢地風格,做工非常精細,但今日之市場漢傳佛像差藏傳佛像太遠,分別以5.8萬元和7.5萬元成交。同場還有一尊宋銅觀音菩薩像,不但衣紋、面相生動,且底有台座,背鑄有凈瓶、妙音鳥,價格卻只被抬到27萬元就無人應價了,這也證明了本專題在前文中做的論斷:早期漢傳金銅佛還處於市場谷底。本場上還有一尊明代漢傳觀音菩薩像,半跏趺坐,衣紋、瓔珞、頭冠裝飾繁複生動,頭微側右邊,和平和的面相搭配一處,一派觀音自在慈順的感覺。高31.2厘米,尺寸不小,但就是這樣一件精品,也只以18萬元成交,反觀海外,香港早在1998年秋拍時就推出了兩尊具有明代漢地民間風格的觀音菩薩坐像,造型尺寸與翰海此尊幾乎沒有差別,但因為包金亮麗,海外買家實力雄厚,最後以244萬元和189萬元的高價成交,內地拍賣市場與香港市場的差距確實不小。 藏傳佛像中觀音像比較複雜,有馬頭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聖觀音、四臂觀音等。其中四臂觀音與十一面觀音數量比較多,明清宮廷就鑄造了大量的四臂觀音像,香港佳士得在1998年春拍時推出的兩件明永樂宮廷金銅四臂觀音像都以43.7萬元成交,今天則可以賣到百萬元以上。最具體的例子是北京翰海在2004年秋拍上亮相的一尊明永樂銅鎏金四臂觀音像,以225.5萬元高價成交。該像背刻「大明永樂年飾」楷書款,頭冠、瓔珞及後兩臂所攥蓮花、念珠,精美華貴,為永樂宮廷造像中的珍品。可以說,四臂觀音像是各類觀音像中價位最高的,因為單從造型美觀來說,千手千眼觀音雖更加繁複,但幾十厘米高的金銅像很難生動細緻的表現出千手千眼的特點來,容易失之粗略,在藏傳佛像中雖也能屢屢見到,但極易損毀,流入市場的極為罕見。十一面觀音有四層頭,身形過於細長,一般也較少紋飾裝扮,都不如四臂觀音造型大方美觀。同時,四臂觀音還是密宗修持的重要本尊,在佛傳佛教體系中地位非常重要,鑄造、保存都十分用心,市場見到的也以精品為主。 文殊菩薩在眾菩薩中地位最高,據傳為如來之子,人稱「法王子」,代表智慧。文殊菩薩像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童子形,即寓意天真無邪,普遍造型是頭戴五髻寶冠,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匣,右手持寶劍,可斬斷一切無名煩惱,全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北京翰海2004秋拍場上也有一尊明永樂文殊菩薩像,造型完全按照上面描述,刻有「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為宮廷敬造,以132萬元成交。而中國嘉德秋拍推出的同樣一尊明永樂文殊菩薩像因保存狀況較差,左右肩花上的經卷和寶劍都遺失了,雖同為永樂宮廷造像珍品,卻只以77萬元成交,這自然有其中的道理。另一種形象是表現文殊菩薩智慧威猛的騎獅象,這種像存世相對較少,宮廷所作一般也不選用這種樣式。 普賢菩薩與地藏王菩薩在金銅佛中鑄造不多,存世的多是小像,宮廷造像中也少有他們的身影,民間所作的大都在幾萬元上下,藝術性與收藏價值都弱些。地藏王菩薩因他「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精神及與觀音一般的慈悲心,在我國民間受到很深的信仰,但更多的是作為石刻佛像出現的。 度母在藏傳佛教中也是非常流行的。《大日經》載:度母們都是從觀世音菩薩的眼中變化而出,與菩薩一樣,救渡眾生的。因身色不同,共有21種度母,而以綠度母、白度母最多,據傳;唐朝文成公主為綠度母化身,尼泊爾赤尊公主為白度母化身。度母像與菩薩像基本類似,但因是女神像,更體現出女性的樣貌特徵,面形圓潤,雙目低垂,豐胸圓乳,細腰軟腹,花冠、繒帶、耳環、項圈、瓔珞、釧鐲等周身環繞,身軀呈「三折枝式」,頭、腰向右側微扭,半跏趺坐,右足伸出蓮座踏一小蓮花,這些特點都具備加上做工精細就是一尊上品的綠度母像了。綠度母的數量占各種度母像的70%左右,其次為白度母。清代綠度母像存世最多,而且多是漢地民間鑄造,工藝上相對差些,價格也在1萬元上下。蒙古喀爾喀風格的造像工藝最好,價值最高,宮廷造度母像市場所見幾乎沒有。目前所知度母像的內地拍賣市場最高價是北京翰海公司在2004年秋拍創造的,一尊清中期綠度母像賣到了83.6萬元。做工、尺寸、金水這些因素都影響著佛像的價格。 忿怒金剛本尊 所謂「本尊」,可說是密宗佛教的獨有。藏傳密宗佛教屬金剛乘,即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軌、崇奉為標準,「身口意」結合,可「即身成佛」。這就要求修習者選擇一種佛或菩薩作為本尊,由上師灌頂傳授,自身觀想本尊形象,念誦本尊咒語,迎請本尊與自己合一,達到成佛目的。本尊就是「根本尊勝」的意思。 本文中提到,佛像分「寂靜相」、「忿怒相」兩種。除少數本尊外,多數本尊都是呈「忿怒相」,這也決定著這些本尊都造型複雜、奇特、神秘,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收藏者。本尊像還可分兩類:一類是單身,一類是雙身。雙身者即為主尊懷抱明妃,相擁呈交媾狀,民間俗稱「歡喜佛」。歡喜並非指男女淫樂、性交之事,而是指佛用大無畏大忿怒的氣概、兇猛的力量和摧破的手段,戰勝「魔障」而從內心發出的喜悅。「雙身像」還表示密教的一個修習法門「樂空雙運」,於極樂中悟出「空性」,主張「男女雙修」。一般「雙身」本尊的價位要高於同類型的「單身」本尊。現在,本尊像的市場極好和他造型的詭異有著極大關係。至於為何本尊多以「忿怒相」造型,可能也是為了全面表現密宗教義及給修習者以深刻的印象,不想卻給後世收藏者以異樣的美感。 密集金剛、上樂金剛、金剛薩、金剛持、四臂觀音是密宗各教派共同修習的本尊。在眾本尊像中,數量不少。四臂觀音和金剛持是少有的「寂靜相」本尊,其餘皆為「忿怒相」。 金剛持,又名「持金剛」。金剛持只是一個概括地說法,手「持」金剛杵、金剛鈴表示「明覺性」。東南西北中「五方佛」的報身都叫做「金剛持」,它們是由一個「金剛總持」的佛法身劃分出來的,而這五個「金剛持」報身合一,又會演化出第六個「金剛持」,名為「金剛薩 」。關係實在複雜,所以市場上很多人將「金剛持」和「金剛薩 」混淆不分,也情有可原。一句話說,金剛持是法身,金剛薩 是報身。名稱不同,但對於我等方外之人其實意義一樣,對崇奉藏傳佛教的人區別就大了。市場不見金剛持的雙身像,只在故宮及一些地方博物館中可以見到,但他的單身像也很少現身拍場,只是北京翰海公司曾拍過兩尊明代金剛持像,都在2萬元左右。這也是因為大多數人對密宗理論不熟悉,不了解金剛持作為本尊的意義所至。 金剛薩 也是常在市場活躍的「角色」。他一般作「菩薩裝」,手持金剛杵、金剛鈴。宮廷造像也屢屢選用金剛薩 為對象製作金銅佛像,賞賜給西藏。中國嘉德2004秋拍推出了一尊精彩的明永樂銅鎏金金剛薩 像,這尊像帶有明顯的宮廷風格,「菩薩裝」特徵完備精美,手中金剛杵、金剛鈴完好,「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清晰,19.5厘米的尺寸也數適中,這些都為他110萬元的成交價作了有力註腳。筆者分析,中國嘉德此次佛像專場普遍成交價格不高也對此尊佛像產生了影響,如果宣傳運作得當,他應該在300萬元左右。 2004年11月1日,「大威德明王」一詞成了佛像市場人人談論的話語。1906.2萬元的「捅天價」讓許多摸爬滾打多年的收藏者咋舌不已。要知道在此之前,金銅佛像連上500萬元的都寥寥無幾。香港佳士得所拍的這尊明王像,雖命名為「大威德明王」,但他手中所持法器多已遺失,從現有的造型很難分辨他是屬於哪一尊明王。藏傳佛教有 「八大明王」的說法,即為八大菩薩的「忿怒相」化身,也作為本尊修習的對象,和「金剛」是一回事,只是譯法不同而已。香港佳士得這尊「明王」三首、三眼、八臂、結「降三世印」,這些都不足以斷定它是否屬於「大威德明王」。但尊格的不定絲毫無損於他的價值,它的身姿呈俯身向下狀,身纏無數小蛇,足踏法輪,底座湧現無數水波,這些都不是作為密宗修習所用的標準儀軌,在明代宮廷佛像中難得一見的,尤其尺寸高達1米,威武雄健,用筆墨形容他都覺得有些詞窮了。本尊為方便攜帶修習,他的金銅佛像一般不大,都在20厘米左右,很少有超過50厘米的,這尊能超過1米,確實罕見。前面文章中提到過,首都博物館藏傳佛像專家黃春和先生判定他為永樂所作,認為如果有「大明永樂年施」的款識,價位還會更高。不過這樣一件珍品,空前無疑,雖談不上絕後,但也很難有其他佛像可以超越了。 大威德金剛在市場上的本尊佛像中佔據很重要的位置,市場影響力也越來越高。大威德金剛,也稱作「大威德明王」或者「六足尊明王」、「怖畏金剛」,是文殊菩薩的「忿怒相」化身,無上瑜伽部父續修習的重要本尊,也是格魯派修習的基本對象。清代,自宗喀巴之後,格魯派(黃教)在西藏開始大行其道,最終取得「政教合一」的統治地位。大威德金剛在清代便被廣泛鑄造,宮廷造像也數量驚人,尤其是在乾隆時期。大威德金剛像的標準儀軌是「雙身像」,主尊於胸前擁抱明妃,明妃左手托顱碗,右手持月刀,右足踏動物,左足勾於主尊腰間,主尊正面為大牛頭相,三層九頭,最頂端為文殊菩薩「寂靜相」,三十四臂,十六足,背光為一巨大火焰。因為教義要求,大威德金剛像的鑄造極為繁複,北京翰海公司2004年秋拍成交了三尊大威德金剛像,其中一尊成交價為24萬元,具有「鎏肉不鎏衣」的清乾隆宮廷風格,以23.6厘米的尺寸來看,這個價格已經不低了。而2004年春拍時翰海公司更以55萬元高價拍出了一尊清乾隆大威德金剛鎏金銅佛像。 空行母的地位相當重要。藏傳佛教中女性神祗數目眾多,而修持藏密中的任何一種法門,都必須先修空行母瑜伽法門,獲得大樂實證後,再續修本尊才能極易成功。因此她的造像也就流行開來。需要注意的是佛母、明妃、空行母雖然名稱不同,但實質一致,區別只是在各自的職業側重而已。佛母一般在寺廟中置於佛陀的頂端,作為「頂尊」供奉,明妃作為明王、金剛的伴侶,空行母就是獨立的本尊了。獅面空行母是市場上最常見的品種,手托顱碗,發成獅須直豎,以立像為主,宮廷作空行母不多,但市面上的民間作空行母都普遍受宮廷造像風格影響,在頭冠、瓔珞、面相、身姿上越接近宮廷風格,價值越高。天津文物公司在2004年秋拍中上拍的一尊明代披甲空行母像,題材少見,以35萬元成交,已經是這一類型佛像的最高價了。 佛母中則以大白傘蓋佛母市場最好,此像頭頂的白傘為藏傳佛教八吉祥之一。如果該佛母的傘蓋尚存,那就價值極高了。天津文物公司在今年秋拍推出的清銅鎏金大白傘蓋佛母像,因為右手當胸持的傘蓋不見,雖整體造型簡潔,頭冠裝飾漂亮,38.5厘米的尺寸也不小,但25.3萬元不高的成交價還是說明了傘蓋對她價值的影響。神通護法天王 佛教有一整套的神佛體系,藏傳佛教更是將自己本民族信仰的一些神祗融入其中。按佛教理論來說,世界分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三界就是六道眾生,一切妖魔鬼怪的居所。護法就指這些受佛法點化或為佛祖懾服,一心拱衛佛法的身具大神通的諸多神鬼們。「護法」就是「護衛佛法」的意思。同時對於修習者來說,護法也有幫助自己克服修法障礙,戰神惡魔的功用。 四大天王為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居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山腰,護衛東南西北四方。這四神也是最常見的護法,在漢傳佛教中他們的地位是相當高的。199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推出了一大批精美的金銅佛造像,也創造出眾多直至今日仍很高的成交記錄。當時拍出的一套四尊漢傳元明間青銅四大天王立像就以145萬元的高價成交,四大天王齊成一套,高達53厘米,如此珍貴的漢傳佛像以今天的眼光再來審視他們的價格,都會覺得便宜了。更珍貴的是,香港佳士得在2001年秋拍以412.8萬元成交的一尊明銅鎏金增長天王像,給低迷的漢傳佛像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179厘米的高度說明它應該是在大型寺廟中用作供奉守護的,在普遍工藝水平不高的明清漢傳佛像中,此尊算是個另類。 北方多聞天王,是藏傳佛教中最受重視的天王了。因他左手抱一吐寶獸,可以保佑寺廟財源廣進,也被稱為「財寶天王」,成了佛教中的「財神爺」。這個功用,在如今的商業社會裡更受到人們的崇奉,一些在市場上買進財寶天王像的人很多也是想圖個「彩頭」。市場上六成的天王像為財寶天王。他的尺寸較小,一般清代民間像在5萬元左右,如果是宮廷造像,價格就到了20萬元左右,清康熙年間有過少量鑄造,乾隆時的存世比較多。 黃財神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市場一片看好,很多買家就是沖這個名字好聽去的。密宗佛教專有「財神部」,教徒也可將其視為本尊修習,目的就是為了使修習者有資財宏利,不為生活所迫,可以安心向道。黃財神為密宗各派均修持的「五姓財神」之一,因通體黃色,故此命名。清代的黃財神鑄造極多,還是以民間為主,多是十幾厘米的小像,很多才賣千餘元,價格極低。北京翰海2004年秋拍的一尊明銅鍍金黃財神像,尺寸只有17.2厘米,仍拍到38萬元,這已經很高了。該尊像右手握如意寶,左手握吐寶鼠,袒腹圓肚,右足踩海螺寶瓶,這是黃財神的標準儀軌,能夠將這些特徵完整表現出來的佛像價位可在萬元以上了。 金剛手的造像也是較普遍的一種。金剛手實際名為「金剛手菩薩」,它是「八大菩薩」之一大勢至菩薩的「忿怒相」化身,因手持金剛杵而得名,他身屬本尊,但下界降妖,做了一名「出世護法」,也就叫做「金剛手護法」。同時他還是釋迦牟尼佛的秘密化身,也叫「秘密主」。現在市場上常能見到不多的小型秘密主像,價位也不高,那和金剛手其實是一回事。金剛手的「菩薩裝」像被宮廷大量鑄造,特徵是右手高舉金剛杵,左手當胸結說法印。這個造型的佛像價格最高,北京翰海今年秋拍就有一尊明永樂金剛手菩薩像拍到了181.5萬元,他刻有「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即是宮廷造像,又是「菩薩裝」,價格自然不會底。而一些民間鑄造的金剛手多是「忿怒相」造型,呈立姿,腿右曲而左伸,尺寸在22厘米左右的,價錢基本可以保證在20萬元,這在民間金銅佛中屬於中上等了。 在藏傳佛教中,護法神多種多樣,如吉祥天母、摩利支天、三怙主、瑪哈嘎拉、金翅鳥、大梵天等,存世不多,又過於繁雜,這裡不一一贅述了。 弘法上師尊者 在藏傳佛教的金銅造像中,各種對藏傳佛教的傳播弘揚起過關鍵作用的祖師造像,或者稱作「上師像」、「尊者像」,他們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他們與佛、菩薩不同,藏傳佛教各派別崇奉的自然是對本派有過貢獻的上師,如清代一統藏密的格魯派主要供奉宗喀巴、米拉日巴、瑪爾巴。其中創建格魯派的宗喀巴地位最高,他們的金銅佛像也都是現在市場上的「常客」。 蓮花生大師是西藏寧瑪派的祖師,但他的影響力在藏傳佛教中卻遍及各派。據傳,他出生於巴基斯坦達那郭夏海中的烏東哇拉寶蓮花中,故名「蓮花生」,受當時的吐蕃國主赤松德贊迎請赴西藏,一路降妖伏魔,令西藏眾多鬼怪皈依密教,蓮花生大師的佛像鑄造極多,流傳很廣。現在市場可以見到的蓮花生大師像,一是身披袈裟的「高僧相」,一般右手當胸結說法印,夾金剛杵,左手托顱碗,全跏趺坐。這種像一般被西藏本地大量鑄造供奉在寺廟中,市場上也是這種最多,明代的這種像依尺寸大小,價格在10萬—40萬元不等,清代的就便宜許多,很多小像不足5000元。另外一種蓮花生大師造型接近於「菩薩裝」,他是蓮花生的另一化身「蓮花王子」的造型,面向忿怒,右手當胸結說法印,右腿橫盤,左腿側下垂,它不是坐於蓮花上,一般是普通方台,這是造型上最大的區別。天津文物公司在2001年春拍中推出的一尊清銅鎏金蓮花生像就是這種造型,最後以11.8萬元成交。2004年秋拍,中國嘉德也上拍了一尊明末清初的銅鎏金蓮花王子像,49.5萬元的成交價說明這一造型的蓮花生要好於「高僧相」的蓮花生,宮廷作蓮花生像市場上還沒有出現。 宗喀巴像是各類上師像中市場存量最多,行情最好的品種。標準的宗喀巴造型是頭戴藏式標準尖頭通人冠,身披藏式僧衣,據傳他是文殊菩薩轉世,所以當胸結說法印並牽出兩隻蓮珠於臂肩,左經卷,右寶劍。許多宗喀巴像上的經卷和寶劍都在流傳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缺失,這都嚴重影響了它的價值。格魯派在清代時盛行西藏,作為教主的宗喀巴也在清代時被尊寵到了頂點,清代宮廷大量鑄造宗喀巴像以賞賜給西藏土司們乃至達賴班禪。2004年9月28日北京故宮珍寶館新館開館了,一尊清乾隆宮廷作金宗喀巴像展現在世人的眼前。宮廷作像果然氣度不凡,這尊純金打造的佛像最精美處在於兩肩接觸的層層蓮花枝葉如背光一樣匯聚一起,各種綠松石、珍珠、瑪瑙鑲嵌其中。拍賣市場上是很難見到這樣的珍品,宮廷作的宗喀巴像也多在故宮之類的博物館或者私人大藏家手中,清代西藏、蒙古作的宗喀巴像充斥著如今的市場。鎏金的清代宗喀巴像價位在2—3萬元左右,如果沒有鎏金,就是明代的價格也上不了1萬元。 除了這些弘法宗師如薩拉哈巴、那若巴、阿底峽大師、貢嘎寧波等,那些在位期間致力於弘揚佛法的西藏統治者像也能夠經常見到,最典型的是松贊干布、赤松德贊兩人的像。中國嘉德在2004年秋拍中就以52.8萬元的高價成交了一尊明末清初銅鎏金赤松德贊像。另外一種不常見的造型還有各代的達賴喇嘛像和班禪像。 只要把握住本文所講的區分金銅佛像價值的三個大原則,也就不會被如此眾多品類的金銅佛像攪得頭暈目眩,如墜夢中了。 轉自http://www.yuquanzhai.cn/00BBS_YQZ_COM/blog.php?tid=88206
推薦閱讀:
※百佛圖(精彩的佛像印)
※黃春和先生談佛像收藏
※見過如此精美的阿彌陀佛像嗎?--學佛網
※精彩的佛像印百圖欣賞
※非佛教徒,如何在遊覽寺院的時候,在沒有導遊和說明的情況下分辨常見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