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及我國所有制的創新
摘要: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理論,是在否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勞動者佔有社會化生產資料的一種所有制形式,這對完善目前的社會主義所有制關係,從有利於人的發展著手所有制的創新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個人所有制;公有制;公有制實現形式 在理論界被稱為「哥德巴哈猜想」的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命題,既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本否定,又表明了一種與私有觀念根本不同的新型倫理世界觀,這對完善目前的社會主義所有制關係,從有利於人的發展著手所有制的創新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 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前提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立」是在「否」的基礎上進行的,「否」是「立」的前提,「消滅」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重建」。對於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個人所有制,馬克思用「重建」而不是用「建立」,以此告訴我們,未來的共產主義生產方式和被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否定的勞動者個體私有制生產方式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地方,否則就不存在所謂的「重建」問題了。然而,這種「重建」不是純粹的復歸,更不是機械的毀滅,而是辯證的否定,是揚棄。馬克思是運用了否定之否定規律來「重建個人所有制」的。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深入探討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特別是自然經濟關係形態下的原始所有制形式。馬克思首先對這種原始形態下的個人所有製作出了肯定,「對勞動自然條件的佔有,即對土地這種最初的勞動工具、實驗場和原料貯藏所的佔有,不是通過勞動進行的,而是勞動者的前提。」[1]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同時也是生產資料的使用者,是勞動者,他們能夠自由地根據自己的意志支配和使用屬於自己的生產資料。在這種生產力水平基礎上,「勞動者對他的生產資料的私有權是小生產的基礎,而小生產又是發展社會生產和勞動者本人的自由個性的必要條件。」[2]但這種生產方式也有明顯的缺陷,因為它「是以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累,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2]267所以,這時人的發展是有局限性的,是一種「原始的豐富」,「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單個人顯得比較全面,那正是因為他還沒有造就自己豐富的關係,並且還沒有使這種關係作為獨立於他自身之外的社會權力和社會關係同他自己相對立。」「在這裡,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像會能自由而充分的發展。」[1]485為了突破小私有生產方式的狹隘界限,就必須「把分散的小的生產資料加以集中和擴大,把它們變成現代的強有力的生產槓桿。而這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體現者即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3]因此,這種小生產必然要被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否定。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4],使分散的生產資料不斷集中和擴大,滿足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生產力得到了高度充分的發展,「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經濟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能夠料想到有這樣的生產力潛伏在社會勞動里呢?」[5]資本主義並非一無是處,從經濟上講,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形成的多利益主體,帶來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巨大的生產力的發展。但資本主義私有制也具有嚴重的反倫理性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取代個體生產方式的過程中嚴重「侵襲了個人的勞動力。……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它壓抑工人的多種多樣的生產志趣和生產才能,人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6]勞動者成為「終身從事同一簡單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個身體變成這種操作的自動的片面的器官。」[6]376作為人的本質的勞動發生了嚴重的異化,人變成了機器。更為嚴重的是,在這種制度下,僅有一小部分人佔有絕大部分財產,大部分弱勢者不佔有生產資料,佔有生產資料的少數人利用這種佔有實現「對他人勞動力的支配」,而「僱傭工人靠自己的勞動所佔有的東西,只能勉強維持他們的生命的再生產」[7],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馬太效應」惡性循環的社會,一方面是生產資料和財富的積累,另一方面是貧困的積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資本主義制度製造了嚴重的社會不公。而且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改變這種生產資料由少數人佔有的所有制關係,由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來代替資本主義的私有制。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並不在所謂的生產資料歸私人佔有這種形式上,而在於它造成的社會不公這個實質上。「共產主義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5]267「消滅先前存在的所有制關係,並不是共產主義所具有的特徵。一切所有制關係都經歷了經常的歷史更替、經常的歷史變革。……共產主義的特徵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5]265在否定了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後,馬克思明確提出了還要建立「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是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4]267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一定要消滅的,因為它奴役了他人的勞動。所以,馬克思從來沒有反對過個人財產,他反對的只是把個人財產變為奴役他人的力量。 二 要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不是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個人所有制,儘管它保留了如生產資料公有、產品共同所有、人是生產的目的、人的發展有圓滿性等原始自然經濟形態下個人所有制的特徵,但重新建立的勞動者個人所有制是一種內容更新、內涵更豐富的個人所有制。這種所有制的生產資料歸自由人聯合體共同所有,在這樣的聯合體里,人將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重新建立的個人所有制也不是私有制,私有制有兩種,一種是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這種私有制已經被資本主義否定了;另一種是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即資本主義私有制,這種私有制正在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現代社會生產和對生產資料共同佔有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私有制的英語表示是「Private property system」,而個人所有制的英語表示是「Personalpropertysystem」,從字面上講,私有制和個人所有制的含意是不同的,儘管Private和Personal都有私人之意,但前者強調「個人的」,「個」是一個中性概念;後者強調「私占」,「私」是一個帶有情感色彩的概念,有「隱秘」、「佔有」、「不正」的內涵。我國的私有和個體之分也在於:私有制是以僱傭勞動為基礎,以剝削剩餘價值為目的;而個體所有制是不存在剝削關係的。在這裡,私有制利用少數人佔有的生產資料來實現對他人勞動和產品的支配和剝削,帶有明顯的「不正當性」。而「公共佔有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既擺脫了私人佔有的排他性屬性,實現了公共佔有,佔有的主體由個人變為自由人聯合體,這種聯合體能為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同時它又是一種能夠實現個人與生產資料自由結合的個人所有制。而「在無產階級的佔有制下,許多生產工具必定歸屬於每一個人,而財產則歸屬於全體個人。」[7]129如果沒有這種「個人所有制」,「自由人」就失去了賴以自由和獨立的經濟基礎,那無產者就永遠是無產者。「個人所有制」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讓勞動者「有其產」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標誌著「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充實」,而共產主義社會將是「個人的獨創的和自由發展不再是一句空話的惟一社會」,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實質,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人類的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宣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5]273 馬克思認為,人是人的最高目的,消滅私有制就是為了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明確地把社會發展劃分為三大形態,「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8]在史前社會,由於人的生產能力極低,人受制於自然,表現為自然束縛。在之後的前資本主義社會表現為一種等級依附和政治強制的人身依附關係。資本主義打破了一切以直接的人身依附關係為特點的共同體的存在,在資本主義社會,有產者即資產階級對生產資料的佔有也是一種人對物的依賴性的表現形式,而一無所有的勞動者從舊的超經濟的強制和人身依附關係中解放出來,即又陷入一種新的依附關係即經濟依附之中。要在獨立的個人擺脫物的依賴性基礎上實現普遍的更高程度的個人自由,就必須用建立在公共佔有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著力進行的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不同於資本主義的特徵。 三 理論社會主義是美好的,馬克思為我們設想了未來社會主義的所有制模式,但現實社會主義卻畸形發展了。前蘇聯利用政權力量人為地建立起了所謂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在現實中,把這種「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簡單地理解為國家所有制,導致蘇聯公有制形式實踐的失敗。 我國解放後由於缺乏經驗,照抄照搬了蘇聯的模式,結果是搞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老百姓不得溫飽,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那樣,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條」。1979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村21位長年累月在土裡刨食卻得不到溫飽的莊稼漢,衝破了人民公社的管理體制,創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耕者有其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熱情,大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分田後的1979年,小崗糧食生產相當於過去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油料生產是過去20年的總和;交售糧食是任務的10倍;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元上升到400元。一年巨變,震動了全國,昭示了馬克思的重建「個人所有制」的曙光。由於土地等主要的生產資料屬於國家所有,農民所使用的土地等生產資料是向國家承租的,屬於個人的僅僅是他們對生產資料的使用權和他們的勞動成果。所以,這樣的個人所有制與過去的私有制是不同的。這種社會主義個人所有制是一種兼顧效率和公平的所有制,因為在理論上它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蘇聯式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雙重揚棄。 目前,要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應該和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原則相一致,即所有制的實現形式不管如何創新,最終目的要保障勞動者的個人所有權,要有利於人的發展。在當前社會條件下,能夠體現勞動者個人所有權和有利於人的發展的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應該是勞動者個人股份所有制。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要「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重大突破。這種「勞者有其股」包含著深刻內涵和理論創新。 1.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原有的國家單一主體的所有制形式強調的是財產所有權的整體性、單一性,勞動者只以勞動所作出的貢獻參與分配,由於產權歸屬主體模糊,勞動者喪失了經濟上佔有者的地位,勞動者的主體地位是虛設的。他們除了考慮勞動的應得利益以外,對國有資產是否能保值增值毫不關心。而股份制解決了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最終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勞動者有了相應的股份所有權,形成了一種財產共有關係,使其成為公有財產的所有者之一,加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能力擁有實際所有權,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成了自己的資本,從而實現了勞動者與所有者的統一,勞動者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 2.豐富了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建國以來,在進行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我們將社會主義公有制僅僅理解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而且把這兩種所有制構成的公有制當作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而把非公有制經濟排除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外。中共十五大報告明確把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是理論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即使是公有制也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就必須突破只有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才是公有制的固有觀念。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股份製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確立了以廣大勞動者個人為基本主體的社會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的公有制模式。但從目前來看,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控股的所有制經濟占的比重還很大,勞動者個人所有制占的比重還很小,這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另一方面也與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關。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勞動者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社會共同佔有一切生產資料的規模將越來越大,個人所有制的比重也將越來越大。 3.有利於人的充分全面的發展。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以經濟上獲得自由與發展為前提的。只有打破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關係,人才能獲得獨立性和個性。而社會個人所有制,是一種強調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動態所有制,它能夠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人對物的依賴關係轉變為「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個人與社會之間實現了良性互動,勞動者憑藉聯合的力量實現了對自己本質的佔有,不僅每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一致的,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本質所在。 在我國正在進行的所有制的改革中,以特具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個人所有制引導我國所有制的創新,必將對國有企業的改革,特別是對所有制實現形式的選擇及發展,創造一種比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傳統社會主義公有制更高的生產力起重要的促進作用。
推薦閱讀:
※簡單明了的臟腑圓圈理論--轉自任之堂主人
※三墓理論的應用
※楊公形意風水理論體系框架
※二十八星宿──重要的擇吉理論依據
※同家理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