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興也地產,衰也地產」

中國經濟「興也地產,衰也地產」

(中一智庫文化戰略研討會討論稿)

如果要我對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做一個總體評價,那就只能用大家都不太願意聽的「衰退」二字了。當然,我說的「衰退」也並非經濟的全面停滯,而是中國經濟已進入深度調整期,而表現形式就是GDP增速的持續減緩。

從上次世界金融危機,中國以「保增長,促穩定」為目的,投入「4萬億計劃」的強刺激之後,中國經濟出現了一個少有的病態發展階段,也註定了GDP狂增後的盛極而衰。從近五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幅看,經濟下行趨勢其實十分明顯:2010年為10.3%,2011年9.2%,2012年為7.8%,2013年為7.7%;而今年前三季度分別為7.4%、7.5%和7.3%,三季度同比增速回落明顯,如果全年能夠保住7.4%的增幅,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然,GDP增幅並不能完全體現國民經濟運行的真實狀態。這幾年,「GDP注水」一詞十分火爆,因為每次31個省區市公布的GDP總和,都會超出全國幾萬億元,比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GDP數據顯示,中國31個省份GDP之和超出全國總量約5.7萬億元;而2013年各省份GDP之和約為63萬億元,超出全國總量擴大到6.1萬億元。雖然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將2013年GDP總量上調1.92萬億元,增幅為3.4%,但「水分」依然巨大。

從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布「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了16.8%」,與此次調高3.4%比較,通過經濟普查上修GDP增幅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也就是說,下月將要公布的2014GDP增幅,與此前年度的差距會更大。

筆者因為工作關係經常需要統計、分析經濟數據,總體感覺與以上趨勢一致。而通過與部分實體經濟經營者接觸,總體印象是今年經濟形勢明顯較往年惡化。而具體表現為中小企業關門數量驟增,民間借貸糾紛案頻發,包括房地產開發在內的「老闆跑路」增多;地方債上升,財政可利用財力卻減少,社會保障能力減弱。而年關將至,討要工程款及農民工「討薪」事件或將更多出現,也希望地方政府早作安排,適時化解。

中國宏觀經濟出現如今局面,從負面看,有可能導致就業不足,從而影響社會穩定。但從正面看,這種調整隻是正本清源,必不可少。而緣何出現這樣的局面,筆者以為「興也地產,衰也地產」。

一般工齡超過20年的人都知道,在朱鎔基總理「砸三鐵」之前,中國銀行業幾乎完全是國有,其職工待遇遠高於公務員。上世紀90年代初公務員年終第一次享受「兩個半月工資」時,農行職員實際拿到手的是我的兩倍多,令我這個機關幹部羨慕不已,後悔當初轉業沒有去銀行。可風水輪流轉,在世紀交替那幾年,隨著國企破產、改制工作的不斷推進,包括工行、建行、農行等國有銀行職工收入那是一落千丈,甚至每個月要從工資里扣下一部分,作為年終考核資金使用,銀行在此背景下不得不推行「減人增效」。當然,隨著國有控股銀行職工收入大幅度增長,此前「買斷」職工開始上訪。此是後話。

銀行業為何能在短期內起死回生?除了自身改制所帶來的經營活力外,最主要的還是得益於房地產的快速發展。

首先是房企對金融業貢獻巨大。一方面,中國房地產市場因1998年開始的「房改」而「從無到有」,積攢了幾十年的剛性需求在瞬間得到釋放,自己掏錢從市場購買更適合自己居住的商品房,成為新的消費時尚,催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因為原有土地政策極不適應房地產市場需要,地方政府土地指標趨緊,只能採取「飢餓型投放模式」,致使商品住房供求關係失衡,導致房價過快上漲,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開發商幾乎沒有任何風險,而銀行成了僅次於政府的「大贏家」,除了正常收取法定利息外,還要以莫須有的「金融服務」謀取利益。即使近幾年開發企業也出現「老闆跑路」現象,但因為有不斷升值的土地等資產做抵押,銀行資金貸給開發企業的風險依然很小。

其次是購房戶對金融業貢獻巨大。隨著個人住房貸款政策的出台,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已成為銀行最優質的業務。無論是此前的無限制三成首付,還是後來的「首套房」三成首付、「二套房」五成首付,因為絕大多數購買的是期房,等房子到手的時候幾乎又支付了一成,因此銀行只賺不賠,至今鮮有因還不起「按揭」而賴賬或「跑路」的。

正因為房地產業對銀行業的巨大貢獻,才令銀行壞賬率不斷下降,銀行職工收入增速才會遠超出職工平均增速。

而政府作為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最大「贏家」,除了大量賣地而賺得「盆滿缽滿」外,房地產市場做大所帶來的稅源更是滾滾而來,其中房價快速上漲所帶來的稅基膨脹,也是政府不希望房價下跌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在「金融風暴」來臨不久,中央便出台了「4萬億計劃」以刺激市場。筆者並不反對經濟刺激,但一方面認為這樣的「猛葯」應為過猛必然會產生副作用;另一方面認為調控方向有問題,並以《「保增長,促穩定」不如「保穩定,促增長」》建言中央;2009年1月3日,筆者還發表《緊急呼籲:停發「地方債」!》,經修改後作為社情民意上報。

隨著房地產業調控的屢調屢敗,上屆政府在最後兩年是採取了一系列現在看來甚至有點「過火「的措施,包括違背市場規則的「限購」,以及有悖現實的「大躍進式」的保障房建設,導致目前的房地產現狀是,大量商品房賣不出去,大量保障房分(賣)不出去。

而與房地產業密切關聯的鋼鐵、水泥等建材製造業業已遭受重創,未來還將進一步惡化;處於房地產產業鏈上的建築業、園林綠化業已經感受到了嚴重影響;裝修業及傢具、電器甚至汽車製造業,也都直接受到影響;同時,圍繞房地產業的物業管理、房地產經紀與交易(中介)、房屋租賃、房地產評估、房地產測繪等服務業也將嚴重受挫,房地產業的支柱作用已經遭受削弱。

房地產業的低迷,還會導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萎縮。一方面,土地流拍現象加劇,地方財政壓力將明顯增大,保障房建設資金缺口矛盾異常突出,建設速度會無奈地放緩。另一方面,因為新建「可售房」數量的急速放大,銷量的急劇萎縮,開發商資金周轉發生困難,商品房建設速度放緩程度難以預見。

可以這麼說,進入本世紀的十幾年中,中國經濟是「興也地產,衰也地產」。如何讓房地產業不再繼續「走下坡路」,這是擺在本屆政府面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房地產業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房地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是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的標誌。

推薦閱讀:

怎樣從經濟智囊劉鶴的文章中預測中國經濟?
任志強「不買房活該受窮」論本質:吃透了中國經濟命脈
中國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有關當前經濟現狀及展望的一些總結與思考
李揚:中國可以應對1.5次經濟危機,對去槓桿我充滿信心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