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石濤《雙驥圖》(張大千舊藏)
清 石濤 雙驥圖 嘉德2015秋拍 估價500萬元作品鑒賞石濤是個天才畫家,山水、花卉、人物、仙佛、走獸無不擅長,且工寫兼善,都取得很高成就。他畫馬並不多見,但丁巳年(1677)即有佳作《人馬圖》傳世。該作今藏無錫博物院,是他初到揚州時所作,自題師「松雪筆意」,樹石已是他本家面目,但人馬筆法及衣冠,則與元時趙孟頫及其傳派頗相似,可見他確曾見過這類作品並刻意臨仿過。當然,師古人之外,石濤更善於從現實生活中去觀察捕捉形象,作於他四十歲時的《雙驥圖》便是這樣一件不落古人形象的作品。圖中黑馬正凌空躍下,一白馬昂首奮蹄勢欲躍起,形象極為生動,捕捉瞬間動態的造型能力非同一般。線條與用墨較三年前所作《人馬圖》更為輕鬆自如,不過仍能看出其間的承襲及發展脈絡。短短三年間,連續出現以馬為主題的作品,創作狀態的連貫性,及其風格的一貫及發展,都證明了二幅作品的可靠。《雙驥圖》上有石濤本人二次長題,一書寫於當日圖成之後,小楷杜甫《觀曹將軍畫馬圖引》,書法晉鍾繇,圓厚古穆,是石濤小楷書中典型面目之一。另一跋作於康熙四十五年,距作畫已越二十六年了。跋中追憶了此圖創作的經過,以及重見此圖的感想,自稱(畫馬)「從不多作,今老矣,後去萬不能矣!」確實,石濤傳世以馬為主題的作品,此後真難得一見了。石濤本幅題識中二次提到作於「秦淮懷謝樓」,懷謝樓是石濤初到南京時居住與創作之所,過去有學者誤認為在安徽,汪世清先生在世時曾通過石濤的行蹤及作品的考證,認為在南京西天寺中。可惜他當時未曾見到《雙驥圖》,否則一定會為之興奮不已,因為《雙驥圖》使汪世清引以為據的一件畫作《山居圖》不再成為孤證。可見《雙驥圖》不僅是石濤難得一見的畫馬佳作,它的書法及其史料價值同樣值得珍視。石濤(1641-1707年後),明靖江王朱贊儀十世孫,譜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石濤的父親在南明政權內訌中被殺,石濤逃出後即出家為僧,當時只有四歲。出家後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小乘客、苦瓜和尚、清湘老人、大滌子、瞎尊者等。石濤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畫家,山水、人物、花卉均有所長。1679年以前是他讀書、遊歷和求藝的奠基時期,這期間他走遍名山大川,飽覽江南名勝,廣泛結交詩畫朋友,對其提高畫藝有十分重要的幫助。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石濤住進金陵長干寺一枝閣,而於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初乘船離開金陵至揚州。居一枝閣時期,石濤以金陵為中心,進行書畫創作和交遊活動,與梅清、屈大均、吳震伯、戴本孝等都有交往。常見的石濤繪畫題材以山水、花卉為主,動物題材較少見。石濤動物題材繪畫主要有《對牛彈琴圖》、《睡牛圖》等。對於畫馬,石濤自言「從不大作,是偶亦為之」,亦謙虛的說「莫使他人得見」。以馬為題材的作品目前所見有四件:《人馬圖》(1677年作,無錫博物院藏)、《雙驥圖》、《番人秋狩圖》(1691年作,大風堂舊藏)及《大滌子畫馬冊》(《湖社月刊》著錄)。《雙驥圖》作於康熙庚申(1680)年,是年春,石濤從宣城遷至南京。畫中雙駿作追逐嬉戲狀,一色白,一色灰,奔騰跳躍間,形態神韻俱現無遺。兩匹馬的造型精準,線條靈動。畫面純用淡墨,飄逸脫俗。取法當與《人馬圖》類似,系「師松雪筆意為之」。(《清湘老人題記》記載有石濤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春題《趙孟頫神駿圖》,並錄少陵畫馬圖贊,題跋中謂該圖「得自宣城,數十年未裝璜」。)是作畫於內府紙之上,系石濤「自宛陵移居秦淮之懷謝,息靜無事,於後山觀馬歸來」所寫。畫成之後,畫面稍顯空曠,次日錄杜少陵《觀曹將軍畫馬圖引》於畫面上方以補白。杜甫的《觀曹將軍畫馬圖引》從畫馬說到畫家的受寵幸,從畫馬說到真馬,從真馬說到時事,從玄宗的巡幸說到升遐,詩思不斷拓展,寄託了詩人對玄宗的深情眷念。杜甫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三朝,自有人世滄桑,浮生若夢之感。因而在詩中明以寫馬,暗以寫人。贊九馬圖之妙,生今昔之感,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先帝忠誠之意。石濤作為明靖江王的十世孫,自然對早逝的父母及已故的王朝有著自己的思念,所以也不時會借各種書畫及詩作以寄託自身的情感抱負。無錫博物院所藏石濤《人馬圖》作於1677年,畫上所錄《天育驃騎歌》亦是杜甫的作品。該詩先記畫中之馬,次敘畫馬之由,再提太僕牧監,最後撫圖興嘆,傷知馬者難逢,而自嘆不遇。 我們或可從中體會出石濤當時的心境。同樣的畫馬題材,1691年的《番人秋狩圖》上的題詩則顯得輕鬆了許多。1680年以後,石濤的繪畫逐漸開始蛻變。隨著歲月的流逝,故交零落而新朋增多,其中不乏官僚權貴,石濤的思想日漸起了變化,遺民意識也逐漸淡薄。他先後在南京和揚州迎接康熙皇帝,感到無比榮幸;畫《海晏河清圖》讚頌新王朝;應輔國將軍博爾都之邀赴北京,遊歷與王侯貴胄之門等等。畫家心態的逐漸變化,從這三件畫馬作品的題詩中,或可窺見一斑。《雙驥圖》曾為張大千收藏,並有題籤「大滌子雙驥圖,大風堂供養。」張大千是收藏石濤真跡最多的鑒藏家,曾有百幅之多。他還特地請好友方介堪為之刊刻「大千居士供養百石之一」,用以鈐蓋在大千收藏的石濤真跡之上。此作曾著錄於張大千編纂的《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及台灣歷史博物館展覽圖錄《漸江、石溪、石濤、八大山人書畫集》等重要圖錄之中,並在大千先生生前於韓國國立藝術館及台灣歷史博物館的三次展覽中推出,足見大千先生對此作的認可及喜愛。是作曾經張大千大風堂、楊凡謫仙館遞藏。楊凡,湖南衡山人。香港電影導演和專業攝影師。曾遊學英、美、法,熱衷於電影、攝影、音樂及美術等藝術。收藏書畫名品甚豐,與張大千交好。題識: 國初已來畫鞍馬,神妙獨數江都王。將軍得名三十載,人間又有真乘黃。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內府殷紅瑪瑙盤,婕妤傳詔才人索。盤賜將軍拜舞歸,輕紈細綺相追飛。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時郭家獅子花。今之新圖有二馬,復令識者久嘆嗟。此皆騎戰一敵萬,縞素漠漠開風沙。其餘七匹亦殊絕,迥若寒空動煙雪。霜蹄蹴踏長楸間,馬官廝養森成列。可憐九馬爭神駿,顧視清高氣深穩。借問苦心愛者誰?後有韋諷前支遁。憶昔巡幸新豐宮,翠華拂天來向東。騰驤磊落三萬匹,皆與此圖筋骨同。自從獻寶朝河宗,無復射蛟江水中。君不見金粟堆前松柏里,龍媒去盡鳥呼風?庚申初夏,秦淮之懷謝樓得內府紙寫此二馬,復書少陵《觀曹將軍畫馬圖引》。清湘小乘客石濤。此紙余昔自宛陵移居秦淮之懷謝,息靜無事,於後山觀馬歸來,發寫此二馬,次日忽忽。少陵《觀曹將軍畫馬圖引》,故書之以壯觀吾馬也。今黃素亭不知從何所得,攜至大滌,命一觀之是否。余與黃子:此事吾從不大作,是偶亦為之也。今老矣,後去萬不能矣。因盡藏之,莫使他人得見。時丙戌(1706年)秋日,大滌子耕心草堂。張大千(1899-1983)題籤: 大滌子雙驥圖。大風堂供養。 鈐印: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陰山工作室 2015秋季拍賣會預展作品。作品資料石濤(1641-1707年後) 雙驥圖【估價】單位RMB4,000,000 — 5,000,000【成交價】單位RMB--尺寸:88.5 × 44 cm. 約3.5平尺年代:庚申(1680年)作作者:石濤(1641-1707年後)日期:2015-11-15材質:水墨紙本裝裱:鏡心鈐印:清湘石濤、大滌子極、零丁老人(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石濤》13、27、61印,208-209頁)鑒藏印: 不負古人告後人、別時容易、球圖寶骨肉情、大千居士供養百石之一、敵國之富、大風堂漸江髡殘雪個苦瓜墨緣、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四時皆好、曼石心許、謫仙館珍藏書畫至寶、衡山楊氏、俗到家時自入神、瑞秀樓珍藏書畫之印 出 版:1.《中國古代名畫選集》,圖版23,台北,歷史博物館,1977年。2.《漸江、石溪、石濤、八大山人書畫集》,圖版52,台北,歷史博物館,1978年。3.《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張大千編撰,香港高氏東方藝術公司,1978年。4.《東洋古代名畫選集》,第50頁,韓國書藝社,1979年。展覽: 1.「中國古代書畫展」,台北,歷史博物館、韓國韓中藝術聯合會舉辦,1977年11月16日-26日,韓國國立藝術館。2.「中國古代書畫展」,1978年,台北,歷史博物館。3.「明末四僧書畫展」,1978年,台北,歷史博物館。
陰山箴言閱畫千卷,不如讀透一幀
推薦閱讀:
※張大千《談畫》
※張大千:把偽作畫得比真跡還好
※張大千《長江萬里圖》
※張大千花鳥畫欣賞(七)
※張大千的花卉蔬果,溫暖了一整個冬季!
TAG:張大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