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好萊塢真正厲害的,是把《功夫熊貓3》的大bug改造成了取勝之匙!

『與影視產業同行共勉』

兩天前,我應邀在海淀圖書館做了一個命題講座《影像·故鄉·理想國——談電影中地域的意義》,原定講兩個小時,結果因為選題太大,最後活活噴了三個半小時才算勉強講完。噴完揉揉眼,發現除了妹子,一屋子人基本上跑光了。

講座的最後一個例子就是《功夫熊貓3》,我把它作為「地域的消失:無邊界時代的電影」這一章節的代表。因為你會發現,近年來一些好萊塢電影中,地域的意義已經被消解全無,成為孤零零的名片和符號,因而整體電影變成了中不中、洋不洋,說不出什麼味道的世界公共文化產品。

就比如說,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達》中移來了湖北張家界的「哈利路亞山」:

又比如邁克貝在《變形金剛4》里,讓參加香港保衛戰的擎天柱專門「抽空」打車去了一趟重慶武隆天坑,搬來了機械恐龍鋼索:

這些似是而非的植入,當然有著背後的商業利益考量,但也無形中讓地域標籤成為空洞的能指。

那麼在此次的《功夫熊貓3》,地域某種角度被重新的彰顯和強化出來。影片雖然是動畫片,但最關鍵的熊貓村一景,攝製組專門是到四川的青城山進行了取景,並據此設計出來。

相比過去,這次地域的特點更好地參與到了影片的敘事當中。一來,《功夫熊貓3》本來就是一部關於「中國」的電影,另外本集影片所涉及到了核心理念——「氣功」的生成,不正也和作為全球道教重鎮的青城山相契合嘛。而這裡,還恰恰正是大熊貓的繁殖基地,一切還能有比這更合拍的嗎?

好萊塢電影這次明顯拋棄了過去的盲目自大,走上了「正道」。

這種「正道」的實現顯然並沒有出乎人的意料,因為這畢竟是一部中美合拍的電影——實際上這或許也可能是2002年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中美電影之間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最具示範意義的一次合作。

如果沒錯的話,此次《功夫熊貓3》已經甩掉了前兩集作為「分賬大片」的枷鎖,而成為名正言順的享受國片待遇的合拍作品。這樣一來,電影分賬的比例就從過去的25%一躍增加到43%以上;同時這也意味著,《功夫熊貓3》將不會被視為國產片的威脅,而獨霸至少半個月時長的中國賀歲檔期。

作為一部做工精良、3D效果極其突出、兼具喜劇與動作的合家歡作品而言,其吸金的能力毋庸置疑,基本上已經可以保證15億起跳,萬一要是不小心打破《捉妖記》的紀錄也不算奇怪。

短期之內,沒有任何電影可以和這隻胖胖的熊貓大俠進行PK。

在商業利潤和中國市場的刺激下,「中國」的形象正在被日益正面和積極化。此前在羅蘭.艾默里奇《2012》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當中,中國人已經屢屢充當了救世主的角色。如果說,以上還都多少參雜著美國人實用主義的小聰明的話,那麼,《功夫熊貓3》更是從文化層面,強化了「中國」的積極意義。

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兩幅結構很相似的圖片:

這兩幅圖片基本上都是東方形象(人或熊貓)輔之於「龍」的形象出現的。

上圖是早期好萊塢最知名的華裔演員黃柳霜,30年代她曾在一系列英美電影中以配角的形象出現,比如《唐人街繁華夢》和《上海快車》,並帶有一種充滿誘惑和異族風情的吸引力。而這張圖片中,她身旁所映射出的龍的暗影,更為她增添了一種危險致命的邪魅感。

中國的「龍」,在西方並沒有特別好的口碑,它帶有西方人看東方固有的歧視和偏見。作為洗衣女工的女兒,黃柳霜無力改變這一切。

而到了下圖的《功夫熊貓3》,暗影已經置換到了反面角色天煞,而熊貓阿寶的身邊同樣升騰出來的「龍」,則預示了阿寶的身份:他是神龍大俠,是拯救世界和蒼生的英雄。

圖:仔細看,葛格就在後面

與這種中國形象正面化相配套的,是好萊塢還專門為中國市場製作了一個「普通話口型版」,並請來黃磊、成龍、周杰倫、白百何、楊冪、王志文、筷子兄弟等一眾明星進行配音(成龍則從過去兩集英文版中給猴配音,轉為為阿寶的父親配音),真可謂煞費苦心。

上述一切,既讓人欣慰,也無疑令人生出一絲擔憂,那就是:如果《功夫熊貓3》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話,好萊塢勢必將以此為模版,藉由自己資金、技術和推廣能力的優勢,不斷地生產出一批具有「中國味兒」的美國電影。

這其實是件不對等的較量,而且在影史具有前車之鑒,那就是英國。在衝擊英國本土市場的過程中,美國通過「外逃製片」(Runaway Production)不斷地拍攝一批「英國味兒」的美國電影,或者藉由合拍的形式,稀釋英國電影的純正血統。而反過來說,無論是英國還是中國,都沒有能力拍攝出「美國味兒」的英國/中國電影進行「反擊」。

中國電影,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是美國電影的學生;到現在我們必須承認,仍然是。

尤其,熊貓阿寶的基因並不是完全中國化的,顯然,他經過了改造。

在我的印象里,中國藝術家創作的大熊貓形象,更多地是一種可愛的傻乎乎的萌勁兒;而好萊塢設計出的阿寶,眉宇之間則多了一種韌力和狠勁兒。

他草根、誠懇,沒有大俠架子,同時也好吃、冒失、愛好顯擺。

從《功夫熊貓》3集的整體敘事設置來看,雖然每一集創作者都會挑選一個東方式的哲學命題進行包裝,如「無」、「心平氣和」、「發現自我」等等,但這又完全暗合了西方人注重勵志、成長、拼搏、張揚個性的普世價值觀。

某種感覺,對應為人的話,熊貓阿寶的現實形象,不應該就是一個像傑克.布萊克一樣的米國小鎮快樂青年嗎?

和所有好萊塢主流電影中由多元族群演員飾演的角色一樣,比如文迪塞爾在《速度與激情》、成龍在《尖峰時刻》中的表演,他們某種程度上都取代了傳統的白人英雄形象,但其傳達出的核心價值觀念卻並沒有任何的改變。這隻熊貓阿寶也是如此,影片的內涵並沒有因為他的「中國臉孔」做出怎樣的妥協,希望它能傳達出中國真正的正統文化精神(比如儒釋道的哲學理念),也是任重道遠的一廂情願。

在看完《功夫熊貓3》之後,我又把前兩集複習了一遍。我突然發現,《功夫熊貓》系列當中其實存在一個超級大的Bug。

那就是片名中的「功夫」二字。

以往在咱們的武俠片功夫片當中,當然和《功夫熊貓》一樣,會有很多的練功接受考驗的橋段。武功當然不是一蹴而就,除非得到前輩數十年功力的無償贈送。所以,在中國武俠功夫片中,練功基本上是一種「漸悟」的過程。

舉個例子,《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要是練不會「降龍十八掌」,那肯定是打不過歐陽克和楊康的。「降龍十八掌」不可能在郭靖不會的前提下,和敵人打著打著,突然就會了——那肯定是被仙人或神鬼附體了。

但,《功夫熊貓》基本上採用的都是「頓悟」的模式。固然阿寶之前也在辛勤練功,但通常並沒有展現出超人的天分,以至於他在成為神龍大俠之後,也還是一副糊裡糊塗的樣子。但在所有三集的電影中,無論是第一集和大龍決鬥時使用「無敵拈花指」,抑或是第二集面對孔雀王凌厲火炮使出的太極拳,以及第三集和天煞角力時、借力克敵的「氣功」神技,都是通過「頓悟」的途徑學會的。

剛開始看,有些匪夷所思,怎麼就一下會了大招打贏了敵人呢?這成為了《功夫熊貓》系列,曾經帶給我最大的疑問和困惑。

我後來體會到,《功夫熊貓》系列這一特點就是,它雖然按照常理,在現實的層面上,是有些講不通的;但是在精神的層面上,它又是符合邏輯、氣韻貫通的。

我們不要光以「實」的思維模式去思考這個問題,有時從「虛」的角度理解,一切也就清晰瞭然了:《功夫熊貓》並非是指向練功本身的,而是藉由「功夫」的理念推及而來的一則關乎人類成長和認清自我的寓言。這就使得一部以娛樂為主的商業動畫片,變得一下高屋建瓴了很多。

作為一部合拍片,一部有著中國文化哲學表皮的電影,我想說,這種融匯了東方智慧和西方精神的創作理念,是真正令我們驚嘆的。

相比較什麼「普通話口型版」等技術層面的操作來說,這才是好萊塢真正厲害和恐怖之處,它甚至將敘事中的Bug都改造成了提升產品素養的取勝之蝕。

希望我們的創作人員,在《功夫熊貓3》里收穫的不僅僅是商業成功的喜悅,而是在這個電影無邊界的時代,如何融合東西文化所長並進行普世化敘事的能力,電影真正的競爭力也正在於此。

來源:奇愛博士文慧園路三號
推薦閱讀:

要不要這麼萌!熊貓上神下凡歷劫,爾等還不快快接駕
《熊貓3》教會我們的……
《功夫熊貓》影評:當夢想照亮現實
身價百萬 ""蛇中熊貓""——莽山烙鐵頭蛇瀕滅絕
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TAG:改造 | 功夫 | 熊貓 | 好萊塢 | 厲害 | 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