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 _ 國學網 _ Page 7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二):詩文別集

116、《湛然居士集》

  元代耶律楚材著。耶律楚材,(1190~1244)契丹族,金皇族後裔,曾為金宣宗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成吉思汗攻佔中都,被錄用為近臣,隨成吉思汗西征,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窩闊台汗繼位後任中書令(宰相)。採用漢族以儒教為中心的傳統思想和制度來治理中原。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窩闊台汗兩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後脫列哥那稱制時,因屢彈劾皇后寵信之奧都剌合蠻,漸被排擠。公元1244年的5月14日,悲憤而死。

  耶律楚材是傑出政治家,在戎馬倥惚中不廢翰墨,在扈從西征的征途上創作了大量的篇什。任中書令後,在經國之暇,亦「惟以吟詠」。現存詩600多首,相對而言,近體勝於古體,如《過濟源登裴公亭》「風回一鏡揉蘭淺,雨過千峰潑黛濃」,很有神韻。其描寫邊塞風光和少數民族風情的詩作,如《西域河中十詠》、《過夏國新安縣》、《陰山》等更有特色,像一幅幅風俗畫。詩風雄奇豪壯。一些回顧金朝往事或慨嘆朝廷政治傾扎詩篇則深沉悲涼,如《和張敏之》等。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曰:「今觀其詩語,皆本色,惟意所知,不以研煉為工。」清顧嗣立《元詩史》稱之為「一代詞臣」。

  《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最早編成於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共9卷;由中書省都事宗仲亨輯錄,這9卷就是《湛然居士文集的前9卷,後人又補輯了公元1233~1236年的作品,是為本書的後5卷。其中詩12卷,文2卷。商務印書館1937有排印本;其子耶律鑄《雙溪醉隱集》今存6卷。研究類論文有:李慎儀《耶律楚材評傳》史學月刊1981年04期;楊樹森《論耶律楚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3期;鍾興麒《西行萬里亦良圖——簡評耶律楚材及其邊塞詩》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4年02期;餘三樂《契丹族政治家——耶律楚材》前線1984年02期。

117、《牧庵集》

  元代姚燧著。姚燧(1238~1313)字端甫,號牧庵,洛陽人,祖籍營州柳城(今屬遼寧朝陽)。三歲喪父,由伯父姚樞撫養成人,姚樞金亡後仕蒙,後來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漢族儒臣。姚燧18歲受學於徐衡。徐衡後來任國子祭酒,遂召姚燧入京,至元12年(1275)推薦任秦王(忽必烈第三子)文學,從此走上了仕途。至元十七年,姚燧除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後三年,轉任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元二十三年(1286)夏,朝廷以翰林直學士徵召他。此後他又斷斷續續地任過大司農丞、翰林學士、江東廉訪使和江西行省參政,大德十一年(1307)冬,起用姚燧為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主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至大四年(1311),武宗、成宗《實錄》終於修成,不久,姚燧得告南歸。皇慶二年(1313)九月十六日,卒於家中,享年76歲,謚之「文」。

  姚燧為元代前期代表詩人,與虞集並稱。為人視野開闊,四書五經,韓柳歐蘇,史傳百家,他都潛心研習。刻苦的學習,廣泛的閱歷,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姚燧以散文創作著稱,這些創作大致可分為序記文和碑誌文兩類,總體特徵是講究文章氣勢的剛勁雄豪。所作碑誌甚多,大都為歌頌應酬之作;序記文則多數寫得變化多姿、文筆流暢、洒脫優美,更富有文學性。如《盧威仲文集序》語言古奧而簡潔,氣勢剛勁而雄豪,確實代表了他這方面的風格。但其著名傳記文《太華真隱褚君傳》卻寫得質樸平易。《序牡丹》則寫得頗有情趣。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浩稱讚姚燧散文「雄剛古邃」,尊他為「皇元」第一人。

  詩歌今存有147首,既有古詩也有律詩,尤以古詩成就為高。受到韓愈的影響,如《清明日陪詩僧悟柳山登落星寺》寫得頗有氣勢;《京師病中》六首則寫得感情濃郁,深摯委婉,是元詩中膾炙人口的佳作。存詞有47闕,詞風偏於豪放。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曲1首。周德清《中原音韻》曾把他的〔普天樂〕《別友》作為「定格」之例,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姚燧散曲內容主要寫男女風情,風格以風流蘊藉為主,反映著他風流洒脫的個性。可以其一組〔越調〕《憑闌人》小令為代表,語言淺白,筆致流暢,富有情趣。最為人熟悉的小令莫過於〔越調〕《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姚燧的作品相當豐富,他的弟子劉致曾經將他的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編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詩詞文賦共689篇,元刊本已佚。今存《牧庵集》36卷,系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較元刊本篇目為少。劉致還編有姚燧年譜。

  2010年國家古籍整理資助項目中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姚燧集》。

118、《道園學古錄》

  元代虞集著。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邵庵,又號道園,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南宋名相虞允文五世孫。少受家學,嘗從元代三大理學家之一吳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仁宗時,遷集賢修撰,泰定時升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文宗即位,除奎章閣侍書學士,任元朝國修政書《經世大典》總裁官並修國史。惠宗即位,謝病回鄉,至正八年卒。

  虞集是元代享有盛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南人名臣。元中後期朝廷大典、制詔、冊文多出其手。在議政、教育以及論文、釋經等方面,也皆有獨到之處。在詩歌方面,其與楊載、范梈、揭傒斯稱為「元詩四大家」,並被時人推為四家之首。虞集詩歌內容多為嘆老嗟卑和歸隱田園之思,這可能與他在朝受排擠打擊有關。但由於受「舒遲而淡泊」審美觀決定。詩歌缺少廣闊的社會內容,風格清和淡遠,聲律圓熟,一派承平氣象,如《無題》《聞機杼》《臘日偶題》《聽雨》等,表現一種朦朧的境界,雅淡的畫面,給人一種安詳幽靜印象。明代李東陽很欣賞這種「藏鋒斂鍔」「如珠之走盤」的詩風;清代王士禎在元代詩人中首推虞集。虞集的詞作今存20幾首,大都敘述個人閑愁情思,缺乏社會生活內容,景物描寫亦平平無特色,惟〔風入松〕中「杏花春雨江南」可謂神來之筆。

  虞集的散文與黃溍、柳貫、揭傒斯稱為「元四傑」。多數為官場應酬文字,宗廟朝廷的典冊,公侯大夫的碑銘。但也有一些書信傳記文章,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性情。如《答劉桂隱書》、《友松記》等。有些墓志銘文也能寫出人物形象和性格,如《張隱君墓志銘》。風格受宋文影響很深。

  虞集傳世著述數量甚為龐大,流傳最廣的是《道園學古錄》,又有《道園類稿》,其中部分內容為《道園學古錄》所無。元刊本還有《道園遺稿》、《翰林珠玉》、《伯生詩後》等多種。《道園學古錄》為其門人所編,通行本50卷,內收詩詞文作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王頲點校《虞集全集》。

119、《揭文安公全集》

  元代揭傒斯著。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號貞文,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人,元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幼時家貧而讀書刻苦,大德年間出遊湘漢。延佑初年(1314)由布衣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前後三入翰林,官奎章閣授經郎、遷翰林待制,拜集賢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階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遼史》成,得寒疾卒於史館,謚文安。

  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元代後期代表作家之一,與虞集、楊載、范梈共稱「元詩四大家」。與其他三家相比,其詩歌內容要豐富得多。像《臨川女》、《長風沙夜泊》、《去婦詞》等皆寄寓民生哀痛,一,詩風「典雅而敦實」,明顯受杜甫、岑參和元結的影響。虞集稱其「如美女簪花」。有的還富有民歌風味,如《楊柳青謠》。揭傒斯尤其擅長五言短古,現存30多首,如《題風煙雪月四梅圖》等。顯得餘韻悠長。

  揭傒斯又與虞集、柳貫、黃溍並稱「儒林四傑。為文簡潔嚴整,朝廷典冊,多出其手。如《浮雲道院記》、《胡氏園趣亭記》,反映出一種封建時代文人的閑適情趣。歐陽玄《豫章揭公墓志銘》說,揭傒斯「文章正大簡潔,體制嚴整。作詩長於古樂府,選體、律詩長句,偉然有盛唐風」。

  《千頃堂書目》載有《揭文安公集》五十卷,明初已缺十三卷。尚存古代全集本有三種:《四庫全書》本(十四卷)、《四部叢刊》本(十四卷,又補遺詩一卷)、《豫章叢書》本(十八卷)。1985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編輯出版了《揭傒斯全集》。

120、《雁門集》

  元代薩都剌著。薩都剌(約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薩都剌出身將門,但家道中落,曾以經商侍親。泰定帝四年(1327)進士。授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秩滿入翰林國史院,累遷江南行台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致仕,寓居杭州。以戰亂曾避走紹興、安慶等地,不知所終。

  薩都剌是元代後期著名詩人。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卧龍跳之才,人稱燕門才子。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留下了將近八百首詩詞。前人評論薩都剌詩,往往著眼於《宮詞》和《竹枝詞》,他的這類詩作成就最高。但一些山水詩,如《夜發龍潭》、《蘭溪舟中》等;一些懷古傷今,訴述個人和社會不平的詩作,如《枯荷》、《夜坐》等也堪稱佳作。在《醉歌行》中他說:「嗟余識字事轉多,家口相煎百憂集。乃知聰明能誤身,不如愚魯全天真。百年簡憲曾何畏,一日禮法能殺人。」更是激憤之詞。總的來說,其古體有雄渾之氣,律詩偏於沉鬱,絕句趨向清麗,受李賀、李商隱影響很大。

  詞作《滿江紅·金陵懷古》尤為膾炙人口。

  《雁門集》最早刊印是元至正年間的八卷本,今已失傳,現存版本以清嘉慶十二年薩龍光刻十四卷本,收輯較為完備,上海古籍出版社八二年出版了殷孟倫、朱廣祁校點的《雁門集》。

121、《東維子文集鐵崖古樂府》

  元代楊維楨著。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泰定帝四年(1327)進士,署天台縣尹,改錢清場鹽司令,十年不調。後調浙江省四務提舉,轉建德路總管推官再調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時,因兵亂未到任,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赴,後隱居江湖,在松江築園圃蓬台。其個性倔強,不逐時流,《明史·本傳》謂其「載華陽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鐵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兒歌《白尋》之辭,自倚鳳琶和之,賓客俱翩躚起舞,以為神仙中人」,可見其風流洒脫如此,其嘗在《夢洲海棠城記》中謂:「吾嘗謂世間無神仙則已,有則自是吾輩中人耳」。他與陸居人、錢惟善、倪雲林、宋仲溫、柯九思、張雨等諸才俊之士相契,飲酒賦詩,揮毫弄墨,放浪於形骸之外,遊藝於筆墨之間,使其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召他修禮樂書,也往而不留,說「豈有八十老婦人,就木不遠而再理嫁者耶」。被放還,洪武三年卒。

  楊維楨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在詩、文、戲曲方面均有建樹,歷來對他評價很高。楊維楨為元代詩壇領袖,因「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在元文壇獨領風騷40餘年。其詩論和詩作明顯地表現出排斥律詩而倡導古樂府的傾向。創作中除古樂府《鴻門會》等得意之作外,竹枝詞、宮詞、香奩詩也很有名。詩風眈嗜瑰奇,沉淪綺藻,像李賀一樣缺少思理而多跳躍,是元人中學李賀長吉體學得最好的。因其樂府詩多以史事與神話為題材,詭異譎怪,奇想聯翩,曾被人譏為「文妖」。

  據宋濂所作墓志銘所載,楊維楨詩文和其他著作共500多卷,今多散失。現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今人鄒志方點校《楊維楨詩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推薦閱讀:

國學縱覽
國學大師季羨林經典語錄:真理是愈辯愈糊塗
歐洲知名出版公司願出版中國學者論中國的著作
我看熊逸與萬維鋼的「三問三答」
方銘:怎樣讀《楚辭》 – 國學網

TAG:中國 | 文學 | 古代文學 | 古代 | 中國古代文學 | 國學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