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中國的新紀錄片正在德法熱播 歐洲如何「窺」中國 | 法語角(Le Coin Fran?ais)
06-27
|LCF 發佈於 2015-08-15| 新聞來源:歐洲時報網 近些年,隨著中歐關係的不管加深,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強。歐洲的很多電影人曾多次選擇以中國為題材拍攝電影或紀錄片,來向西方觀眾講述這個神秘的東方古國在新世紀里的變化。中國本土紀錄片也以東方文化和歷史積澱,在價值多元的國際紀錄片領域獨樹一幟,逐漸登上國際舞台。其中《1937南京記憶》、《舌尖上的中國》等一批中國原創佳作,在歐洲播出後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去偏見 歐洲觀眾發現從未了解過的中國近日,一部名為《中國,新的超級強國!》的電視紀錄片在德法公共電視台晚間黃金時段播出,受到歐洲觀眾好評,僅在德國收視人數就超過百萬。12日,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以標題為「中國,新的超級強國!」的文章,介紹了德法公共電視台在晚間黃金時段開播以此為名的3集紀錄片,講述在過去一百年歷史中,以及中國如何崛起為全球大國的路程。北京《環球時報》報道,德法公共電視台創辦於1992年,由德國和法國共同出資,總部位於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和德國的巴登巴登。該台受眾主要為知識分子和文化藝術愛好者。該片由知名紀錄片導演讓-米歇爾·卡雷執導,目的是讓歐洲觀眾讀懂「中國複雜的百年歷史」,明白「中國如何崛起」「中國的政策目標是什麼」「中國崛起對全球的影響」等問題。北京《環球時報》消息,紀錄片每集60分鐘。第一集名為「中國醒來」,講述毛澤東逝世前的中國。「中國迎頭趕上」是第二集的主題,講述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外交也越來越開放。第三集叫「中國勝利」,稱中國已經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快步走向世界,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建立可持續的經濟夥伴關係,但中國經濟的崛起也製造了很多潛在衝突,尤其是與美國和亞洲鄰國。《法蘭克福評論報》稱,為拍這部紀錄片,製作人員查看了許多關於中國的歷史檔案片,也採訪了歐洲駐華官員、中國各行各業的民眾和專家學者等。紀錄片在講述中國崛起歷程的同時,也流露出對「中國威脅」的擔憂。該片一經播出後,受到歐洲觀眾好評,僅在德國收視人數就超過百萬。節目的播出引發了法國網民的熱烈討論,雖然也有帶著「有色眼鏡」和抱著懷疑態度觀看節目的觀眾,但是不少法國人還是從節目中發現了他們從未了解過的中國,並且認為這是一個能夠了解真實中國的良好平台。一位身份是教師的網民留言:「感謝法德頻道(ARTE)毫無偏見的介紹,這兩期節目令我想起了我的中國學生和我去中國旅遊的時光。」接地氣 為本國遊客赴華旅遊「踩點」這是在歐洲的「中國紀錄片熱」的表現之一。而其實早在1973年1月,由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的長達3個半小時的紀錄片《中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首映。儘管當時被「文革」時期的中國媒體稱為「一株毒草」,《中國》還是引領了以外國人視角拍關於新中國的紀錄片的潮流。
推薦閱讀:
1972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應邀來華拍攝紀錄片《中國》。(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
隨著1978年後,中國不斷對外開放,外國拍攝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數量激增。據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媒體學者菲利普表示,現在德國拍攝的以中國為主題的紀錄片每年有10部左右,內容涉及方方面面,這與中國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有關。英國廣播公司(BBC)從2001年開始共拍攝了《戰慄東方》《成吉思汗》《美麗中國》《駕車游中國》《發現中國:美食之旅》等多部紀錄片。這些紀錄片通常集中在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和經濟發展類,介紹中國,同時還有為本國遊客赴華遊玩「踩點」的作用。以拍攝耗時4年的《美麗中國》(Wild China)為例,從長江以南的稻米之鄉開始,到酷熱的西雙版納雨林,極寒的珠穆朗瑪峰,中國的標誌長城,中華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以及蜿蜒曲折的1.8萬公裏海岸線……BBC通過鏡頭,探訪散落在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的美麗奇景。歐洲對於中國題材的拍攝,選材非常廣泛,以普通人為拍攝對象,涉及到中國的方方面面,比如日常工作細節、吃飯、購物乃至結婚生子。就像1973年的《中國》一樣,歐洲紀錄片並不避諱中國狹窄的街道、懸掛的衣服等場景,作為對中國一般生活狀態的補充。BBC目前就正在中國拍一部名為《中華的故事》的紀錄片,由英國知名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帶隊。消息顯示,該紀錄片從去年2月就開始拍攝,已在揚州、泉州、廈門等多地取景。
《美麗中國》(Wild China)海報。
有衝突 單一視角常常不能正視中國的積極力量中歐同為歷史悠久的文明,而兩者之間的差異甚大。因此在歐洲紀錄片里,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也成為了導演們最愛的角度之一。BBC最近播出的《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引起了中英網民關於兩種教育方式對比的討論。而在8年之前,BBC攝製組遠赴中國,歷時一年拍攝了一部叫做《中國學校》的紀錄片,以安徽省一個小鎮為縮影,集中拍攝了一組家庭、老師、孩子們一個學年的生活。 這部紀錄片讓很多人看到了中國學生的辛勞,也讓人看到了中式教育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英國人認為這部紀錄片真實、質樸,然而中國批評者對其中「文革式」意識形態教育過度渲染感到不滿。
BBC紀錄片《中國學校》海報。
當中國經濟騰飛之後,這種衝突就延伸到「中國模式」以及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中。一直為世界提供發展榜樣的歐洲或許還不能適應中國「不按套路出牌」的發展方式。上海觀察者網報道,2014年,同樣是BBC拍攝了一部叫做《中國是怎樣愚弄世界的》的紀錄片,試圖探討中國經濟的崛起與挑戰。該片通過湖北武漢(一個比中國任何城市都更能講述非凡30年現代化和財富積累的城市)的經濟奇蹟,以及它所面臨的問題,影射中國在飛速發展中存在不平衡。BBC還給出了結論:沒有國家像中國這樣的發展,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中國例外論」。但這樣的評價並不能服眾。美國《福布斯》網站就稱,BBC其實是壞了事,不能正視中國的積極力量。BBC在2011年還拍了兩集的《中國人要來了》,探究了中國在全球影響的擴大,並討論了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如果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強國會給世界帶來什麼影響。但中國媒體就該紀錄片在非洲調研時卻發現,多數受訪者表示,西方的報道「有失偏頗」,BBC此舉主要意圖是抹黑中國的國家形象,在非洲煽動反華情緒。相比於BBC上述紀錄片的單一視角,2014年3月,一部名為《龍的重生》的電視紀錄片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市中心的莫扎特禮堂舉行首映式,該片是由中國人執導、法國人攝影聯合製作而成。新華網報道,這是一部以龍為線索,通過展現南京民間的「柴龍」和阿爾薩斯地區葡萄酒莊園神龍的傳說,全景呈現法國民眾如何過聖誕與中國人如何過年,突出兩國文化碰撞的紀錄片。談華人 更真實直觀地了解身邊的東方面孔當中國人和中國資本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歐洲人身邊,歐洲人開始重新審視離他們最近的東方面孔——當地華人。重新審視的方式之一就是紀錄片。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海外華人面貌,能讓所在國民眾更為真實直觀地了解到大多數華人的發展是在誠實勤懇、吃苦耐勞的奮鬥中艱苦生存,而不僅僅是從一些被放大的社會負面新聞中拼湊一些不完整的華人形象。中新網報道,今年3月,西班牙馬德里公映了紀錄片《馬德里新一代華人企業家》,該片記錄了一批各行各業的中國年輕創業者,從律師樓到旅行社,從大型文具企業到連鎖甜品店,從中文時尚雜誌再到進出口貿易……希望讓廣大西班牙人正確了解旅西華人、了解中國商人。西班牙稅務局局長在紀錄片里還明確表示,中國移民是西班牙市民的榜樣,他們是所有移民里賦稅最多的移民。無獨有偶,英國在2014年初也推出過一部反映英國華埠變遷歷史的紀錄片《唐人·街》。這部紀錄片從19世紀晚期中國水手落戶倫敦萊姆豪斯地區開始,回顧了華人社區衰落、轉移、興旺的過程以及給英國社會經濟帶來的諸多影響,希望它的發展能夠進一步帶動倫敦相關社區的多元化進程。在2014年一戰百年之際,歐洲的導演們還將目光放到了百年前來歐的14萬一戰勞工身上。曾獲得過艾美獎的英國女電影導演海倫·菲茨威廉姆導演製作了紀錄片《西線上的中國》,通過援引目擊證人的文字、華工後代的口述、學者分析和歷史影像資料,描述了一次大戰爆發、歐洲的列強疲於慘烈的索姆河戰役時,一戰華工為英美法協約國戰勝德意等同盟國做出重要的貢獻。法國導演胡法伊執導的紀錄片《一戰中的華工》去年11月也在巴黎中國電影節首映,並隨後在中國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一戰期間,大約有14萬華工來到英法。
走出去:把「好飯」端到歐洲人「餐桌上」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何建平、趙毅崗曾在《現代傳播》學術期刊上撰文稱,紀錄片作為一種真實的、發現的藝術,具有無可辯駁的在場感,它用世界語言講述著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也是西方觀眾近距離了解中國的最好途徑。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角度來看,正是由於紀錄片的「真實性」,它成為各個國家隱性宣傳自己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地理風光的最佳載體,成為各個國家爭奪話語權的世界性語言。風靡一時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在比利時引起了關注。2014年,該片在比利時國家電視台一套播出,讓比利時的觀眾著實享用了一道「中華美食盛宴」。播出後,歐洲議會議員德里克·沃根說:「在歐盟國家範圍內,中餐是非常出名的。在英國,幾乎每一個城鎮都有中國快餐或者中餐館。讓歐盟國家的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食物是一個好的起點。」在去年的歐洲最大紀錄片節——國際陽光紀錄片節上,中方參展商將通研討會、工作坊、發布會、提案預售單元等多種活動,與國際同行展開交流與洽談,並推介《1937南京記憶》、《舌尖上的中國2》等一批中國原創佳作。中國拍攝記錄片的實力已經大有精進。從《河西走廊》到《神秘的西夏》《第三極》,中國央視今年3月來連續播出的三部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令人驚艷。儘管目前還沒被引入歐洲,但《第三極》已經被最會拍紀錄片的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直接採購。當然,由於中西方紀錄片在文化語境、基本理念、製作手法、審美取向上的巨大差異,中國紀錄片想要真正走入國際市場,傳遞另一種聲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福斯國際電視網旗下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區副總裁、中國區負責人祁冬在接受《北京青年報》採訪時稱,中國目前適合對外播出的紀錄片並不多。「風光片很多,但類型趨同而且比較單一,國外觀眾更想了解的是這片土地上居民的生活狀況,他們想看的是故事,但能講故事、會講故事的中國紀錄片太少。」 本內容為法語角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為法語角。推薦閱讀:
※紀錄片製作結構與分工
※轟動一時的hello Kitty藏屍案,竟然是這麼告破的
※《輪迴》一部凈化了無數心靈的紀錄片
※紀錄片《零零後》中的孩子跟現實中的零零後孩子有差距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吃貨眼中的中國美食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