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伏滌修《中國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研究》
《中國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研究》 伏滌修 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在《西廂記接受史研究》《西廂記研究資料彙編》問世後,長期研究古代戲曲的淮海工學院文學院教授伏滌修又出版了《中國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研究》。通讀這部30萬字的厚重之作,其對戲曲文學的文化觀照,對戲曲文學本事的文獻考辨,令筆者印象深刻。
從整體格局看,《中國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內容。其一,審視戲曲文學創作的生態環境,考察中華傳統文化、民族審美習性對戲曲文學創作的影響。其二,考察戲曲文學與史傳、筆記小說、詩詞文賦等各類文學的關係,把握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的取向。其三,對古代戲曲部分作品的本事淵藪及創作藍本進行探考辨訛,考鏡源流,輯佚補闕。
在對戲曲創作環境的考察方面,《中國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研究》重點論述了史官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對古代戲曲創作的影響,兼論民間故事、文人創作等。對於中國古代層出不窮的歷史劇,作者認為,這是史官文化強大影響下文化生態發展的必然結果。而針對中國古代道教題材戲曲數量繁多的現象,作者梳理出三方面原因:一是道教義理影響深遠,既對權貴階層有很大誘惑,也對下層百姓具有提供快樂圖景的價值;二是道教文化傳播廣泛,其龐雜的神仙譜系提供了生髮故事的基礎;三是在封建專制統治下,藉助道教題材迂迴表達內心隱曲成為很多劇作家的現實選擇。
在對戲曲文學與各類文學關係的考察方面,《中國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研究》作了細緻辨析。以戲曲文學和史傳文學關係為例,作者認為,正史紀傳及稗記為歷史劇創作提供了大量故事,史傳的敘事手法也為戲曲創作所借鑒。作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許多故事和表現技巧就被戲曲文學很好地繼承。再以戲曲文學和志怪之書的關係為例,從遠古神話、戰國《山海經》、兩漢《列仙傳》,到魏晉南北朝《搜神記》、唐代《玄怪錄》,再到宋代《夷堅志》、金代《續夷堅志》等,無論是素材選取,還是手法借鑒,志怪之書都成為古代戲曲文學創作的武庫。
更令筆者關注的是,《中國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研究》探尋古代戲曲作品的本事淵藪,著力追溯創作初心。比如,對於古代公案戲的重頭包公戲,一般認為是依據包拯的事迹改編而成,但作者細緻考察後指出,史傳稗記中記載的包拯故事在包公戲中基本難尋,而包公戲中的包拯故事基本缺少歷史記載。那麼,捏合他人事迹或將包公形象嫁接到其他故事上,包公戲的價值何在?作者認為,包公被選作清官的「箭垛式」人物具有歷史合理性,包公戲雖多有虛構,卻是人民心聲的反映,不斷豐滿的包公形象表明了民眾對政治清明的期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伏滌修在書中對古代戲曲部分劇作本事與藍本進行了辨疑。比如,有觀點認為,湯顯祖《牡丹亭》的創作藍本是「傳奇體文言小說」《杜麗娘記》。作者以翔實的證據說明,不是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擴編自傳奇《杜麗娘記》,而是《杜麗娘記》刪削縮編自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以這一觀點為核心的論文《〈牡丹亭〉藍本問題辨疑》發表在《文藝研究》上,得到許多學者認同。
「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研究》對戲曲創作、戲曲文學本事取材的深入探析,可謂紮實有力。
(作者系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茅威濤要做戲曲界的堂吉訶德
※戲曲原文《桃花扇》 第三十二出
※中國戲曲系列 潮劇(《李老三生鬼仔》)二
※中國戲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