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名人性騷擾清算席捲美國 緣何指控不斷

圖:繼韋恩斯坦醜聞後,被曝性騷擾的男性名人(部分)

文|劉璐

如果讓美國人來選擇今年的熱門辭彙,「性騷擾」和「性侵」無疑將是最具競爭力的一組。在美國,很多行業今年都是以此類醜聞作為註腳的:先是今年4月,多名女性指控福克斯新聞(FOX News)知名主播比爾·奧萊利強迫與她們發生性關係,而後是優步(Uber)副總裁、500 Startups聯合創始人相繼因性醜聞丟官。

而被譽為「奧斯卡金牌推手」的哈維·韋恩斯坦被曝「性侵女星」,無疑是這一系列性醜聞中的關鍵節點。10月初,通過大量調查,《紐約時報》發現了針對韋恩斯坦的多項未曾揭露、持續近30年的指控。截至10月底,《今日美國》發布指控韋恩斯坦性侵的案例清單中,已經羅列了64名控訴者,包括過去30年來被他強姦或性騷擾的女同事和女演員。

圖:2017年10月初,《紐約時報》首次曝出針對韋恩斯坦的多項性騷擾指控

而如今,這場引發好萊塢巨震的性醜聞事件遠非終點,恰恰相反,它成為了一場規模更大,涉及面更廣的指控的開始。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站了出來,從普通職場到美國安全機構,從更多的演員到國會議員,一股聲音的洪流正在美國上下形成。

從#metoo到聯名公開信

沒有什麼比明星效應更為轟動,當安吉麗娜·朱莉和奧斯卡影后格溫妮絲·帕特洛都站出來時,那些針對酒店客房裡的「潛規則」指控就帶動了更大的社會效應。人們爭相用各種災難隱喻來描述這個時刻:海嘯、颶風、雪崩、山崩——在那之後,性醜聞纏身的奧斯卡影帝、《紙牌屋》主演凱文·史派西的事業以驚人的速度分崩離析,資深新聞記者馬克·霍爾柏林,《紐約時報》白宮記者格倫·斯拉什也榜上有名。

事情甚至從新聞界和娛樂圈席捲到美國政壇:數名女性站出來,指控阿拉巴馬州參議員提名人羅伊·莫爾在她們十幾歲時曾追求過她們,還有人指控他性騷擾和不當性接觸。最新的事件是,美國安全機構的兩百多名女員工在一封公開信中揭露,她們本人或身邊人曾遭遇性騷擾或性侵。

以關鍵詞#metoo(我也是)而掀起的社交媒體反性侵運動,正鼓勵受害女性打破沉默。這封由223名女性僱員聯名的公開信正是這一標籤底下的產物。這些女性來自世界各地,身份涵蓋外交官員、公務員、軍隊成員等等。

「這不僅僅是好萊塢、矽谷、新聞編輯部和國會才會發生的事情,」信中說,「性侵無所不在。這些暴行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權力的不對等,另一方面,受害者要麼沉默,要麼必須承受羞辱的環境縱容了這一行為。」

信中呼籲國家安全機構「採取一整套措施,減少工作場所性騷擾和性虐待的發生率。」這些行為包括:最高層對性侵行為的明確禁令,建立多個有效的內部性侵舉報渠道,杜絕受害者遭報復的可能性,引入獨立的外部機制收集匿名發布的指控信息。簽名者同時要求國家安全機構對所有員工進行定期的強制性培訓,最後,假如一個女性員工向聯邦機構遞了辭呈,她們將有義務接受一場關於性的離職面談。

四十年抗爭與冰山一角

隨著好萊塢巨頭韋恩斯坦倒台,一系列性侵指控從各個領域排山倒海而來。即便在表面上,這樣的星火燎原之勢是給世界拋了一枚輿論炸彈,但它依然可以指向一個更長久的的問題。最直接的是,我們真的對無處不在的性騷擾事實感到震驚嗎?這一情況幾乎滲透在每一個行業中,在「外表最光鮮的表演行業」尤為嚴重,至今,好萊塢的試鏡沙發依然是一項「深厚的傳統」。所有人都相信,到目前為止所看到的,只是性侵事件中的冰山一角。

韋恩斯坦事件引發的這場海嘯不會成為轉折點,但是會成為漫漫長路中又一座里程碑。上世紀70年代,激進女權主義者凱瑟琳·麥金農成為了提出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概念的第一人。在那之前,1967年11月,《女士雜誌》(Ms. magazine)首次將性騷擾放到了自己的封面。編輯們知道這個話題的敏感性,沒有在封面圖片中使用真人照片,而是用了木偶——一隻男人的手伸進女人的襯衫。儘管如此,它還是在一些超市遭禁。

圖:美國《女士雜誌》首次討論性騷擾話題

根據麥金農的解釋,性騷擾最概括的定義是指,「處於權力不平等關係下強加的討厭的性要求……包括言語的性暗示或戲弄,不斷送秋波或做媚眼,強行接吻,用使僱工失去工作的威脅作後盾,提出下流的要求並強迫發生性關係。」在一場西方性別研究(Queer Studies)的經典課堂上,這種界定背後的邏輯是明確的,並與近代女權研究對社會性別和父權制運作機制的理解完全吻合:女性被強行束縛於與男性的關係中,從而使她們處於次要地位。被迫的性活動被視為一種機制,男性正是憑藉這種機制來維持自己的經濟權力和職業權力。

即便如此,在那個年代,「性騷擾」這個詞依然缺乏法律上的定義,也幾乎沒有進入公共辭彙。直到1991年,安妮塔·希爾公開指控她的前上司、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拉倫斯·托馬斯對她有性騷擾行為,麥金農的性騷擾概念才開始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如今,相關討論已經出現深刻轉變,性騷擾成為法律問題和成熟的社會禁忌:建築工知道不能對著女性吹流氓哨,會議室的玻璃牆只能部分遮擋,以供同事監督。

除此之外,很多女性,也有一些男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公開、更有力地說出了自己的故事;各行各業都提高了對於問題的警覺和法律上的保護;各個公司紛紛重申零容忍政策,匆匆組織相關培訓。時代已經改變,在這番好萊塢的性醜聞的巨震中,韋恩斯坦影業公司10月8日發表聲明,宣布解僱哈維·韋恩斯坦,之後的多起性騷擾事件當事人,皆以斷崖的態勢從以往顯赫的位置上被撤職。當然,社交媒體不斷膨脹的力量也起了作用,數以百萬計的帖子使用了#metoo這個標籤,它還衍生出了義大利版(#QuellaVoltaChe,意思是「那個時候」)和法國版(#BalanceTonPorc,意思是「揭發那頭豬」)。

以量制勝的平權之路

性騷擾的社會敘述從有到無,再到如今的風暴式湧出,在歷史變革上完全具有突出的意義。但在我們走過艱巨的抗爭道路後,最要命的感覺在於,現在談論起韋恩斯坦,談論起這一波轟動一時的性醜聞,當我們認真領會其中的形式、發生場合以及權力結構時,它與40年前女權主義剛開始與性騷擾抗爭並沒什麼差別。

根據指控韋恩斯坦的女性演員艾什莉·賈德回憶,20年前,韋恩斯坦曾邀請她到比佛利山的半島酒店。這位年輕女演員原本預料這會是一次商務早餐會議,但韋恩斯坦讓人將她直接帶到了自己房間,他身著浴袍出現,問她要不要讓他給她按摩或者看他洗澡。另一個臨時工作人員艾米麗·內斯托被邀請來到同一家酒店,韋恩斯坦給了她一個提議:如果與他發生性關係,他將為她的職業生涯提供幫助。

圖:艾什莉·賈德在1月的女性大遊行中。她引發了最近對韋恩斯坦的大量性騷擾指控

這一切聽起來都似曾相識:男性憑藉權階讓渡職場便利,女性要麼出讓身體,要麼拒絕,代價很可能是丟了工作,排除這其中可能存在的性交易行為,這種情況對單個的女性受害者極其不利。她們面對的是與騷擾者之間權力的落差,以及性騷擾天然的難以界定的屬性。正因如此,一個又一個的韋恩斯坦要麼安然無恙地生活在受害者的沉默中,要麼陷入泥淖,再抖抖身子站起來。

我們見識過太多這樣的事情:1991年,安妮塔·希爾在電視上就克拉倫斯·托馬斯的騷擾行為作證後,美國公平就業機會委員會收到的性騷擾投訴增加了73%。儘管如此,托馬斯還是被任命為最高法院大法官,而希爾則悄然回到俄克拉荷馬州擔任法律教授;海軍上尉葆拉·庫格林被幾名醉酒軍官性侵,她後來遭到排擠,最終只得辭職。數天前被曝出性騷擾的國會議員約翰·科尼爾斯和布雷克·費倫侯仍在各自的任上,據稱後者還試圖拿錢平息事端。

在很長時間裡,這導致了女性閉上嘴巴,至少是在確定自己不會遭受損失之前。這使得在女權主義為此抗爭的第40個年頭,第一位指證者的出現仍然需要巨大勇氣,解決這種局面唯一保險的方法就是,以量取勝。

這也就是為什麼,自打艾什莉·賈德頭一個站出來指控韋恩斯坦後,原告們都鎮定自若地站了出來,似乎每天都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史學家芭芭拉·伯格在她的作品《美國的性別歧視:依然活躍,正在毀滅我們的未來》中提到1970年代女性運動中的一個詞:醒悟時刻,「現在就是醒悟時刻。就像是說,『夠了』。然後就會產生雪球效應:一旦你看到女性對權力說出真相,而不是被告知,『這就是你必須忍受的』,那麼其他女性也會受到鼓勵,挺身而出。」

可以想見的是,在當下,雪球會越滾越大,更多的人將被牽扯進來,並可能承受比以往都要嚴厲的後果。但正如很多觀察者呼號的那樣,性騷擾問題的解決遠非是一場運動式抗爭的職責,何況在很大程度上,第一片道出真相的雪花仍是個人的偶發性行為。很多人傾向於認為性別平權之爭已經完勝,但事實並非如此,韋恩斯坦和一系列性騷擾指控將會告訴他們,戰鬥遠未結束。

責任編輯:張忠軍 UN662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推薦閱讀:

名人轉世探討舉例李白 蘇東坡 王陽明 白起
【每日名人】
如何評價高曉松離婚?
【城慶2500周年·歷代名人(甲篇)②】——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
歷史上有哪些沒有齊名的獨一無二的文人?

TAG:人性 | 男性 | 美國 | 名人 | 性騷擾 | 騷擾 | 清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