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是宗教還是學術?如何理解儒學的「學」與「術」?
關於儒學是否宗教的問題,歷來有不同見解。古代所謂「儒教」,是以「以儒為教」,這個「教」並不是宗教之「教」,而是教化之教,教育之教,與佛教、道教並不相同。1958年,幾位港台新儒家發表文化宣言,回應西學對中國文化的挑戰,企圖證明「中國文化之倫理道德與宗教精神」是「合一而不可分」的,未免有拾人牙慧之嫌。而在實際上,現代新儒家仍然是將儒學作為系統性的學術文化看待,並不當做宗教的。近三十年來,學術界關於儒學是否宗教的爭論,緣起於上世紀「文化大革命」時期。著名學者任繼愈基於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煙」之說,站在批判儒家的立場上視儒學為「儒教」。至90年代,其弟子李申出版了《中國儒教史》一書,重新確認任氏「儒教」說,於是再次引起比較廣泛的爭論。任、李之外,現代新儒家在當代的傳人、美籍華裔學者杜維明先生也經常談論「儒教中國」,稱儒學為「儒教」。但多數中國學者並不同意「儒教」說,而認為儒學是學術而非宗教。
但把儒學當做學術的定位,又有倫理本位與道德本位之間的差異。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講中國社會是「文明早熟」,是「千年不變的社會,是倫理本位的社會」。這個觀點為某些反儒學者如金觀濤等所接受,成為「儒家倫理本位主義」論和「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論之濫觴。另一種是「泛道德主義」說,是北大學者湯一介先生提出的。第三種是以牟宗三先生為代表的港台新儒家,認為儒學是「道德理想主義」或「道德的形上學」。
我認為,儒學並非宗教,更不是麻醉人民的「鴉片煙」。且不說儒學沒有類似宗教的固定組織形式與教規、教義,僅就其精神層面的信仰而言,也與宗教有本質不同:宗教所謂的「終極關懷」,追求的是對彼岸世界具有至上性、超越性神靈(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真主、佛教的佛祖、道教的「天尊」與「太上老君」)的崇拜,儒學追求的是此岸世界道德人格的完善與人生價值的實現,本質上是一種人文情懷,而非宗教情懷。儒學作為一種學術文化傳統,固然重視倫理關係,但並非以倫理為本位,儒學的根本價值不在於外在性倫理秩序,而是以內在的道德自覺為根本,在於它是一種確立了道德主體性的人文主義哲學。例如三綱五常是倫理,仁、義、和、敬,孝、悌、忠、信,溫、良、恭、儉、讓等等是道德。
總之,儒學與那些只重視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哲學的根本的不同之處是,它既是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哲學,又是一種改造世界「修己安人、修齊治平」的致用之方、應用之術。儒學是道與術、本體與方法、認識與實踐的辯證統一。
推薦閱讀:
※頂尖數據恢復工具:你被誤刪的文件我來拯救!
※拿學術開開心-寫在前面的話
※徐友漁談學術轉向及劉小楓
※游移的疆界:現代中國的詩體之爭與抒情主義 - 學術中華
※金仲兵:學術不自由,自覺算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