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一秒親媽,下一秒後媽 | 培養孩子的誤區,你中了幾個?

爸爸媽媽是最了解和最關心自己的孩子的人,也是孩子最初和最好的老師,家是最親切和最好的課堂,家庭的潛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所以在和孩子的互動中,刻意的加入一些我們希望他們學習的東西,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大壯小美媽就在《中美教學體系大碰撞》(點擊查看)中詳細講解了怎麼樣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概念,孩子保持了新鮮感,教學環境輕鬆,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家長和孩子的互動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和認同感知。怎麼樣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不慌不忙的成長?這是我們一直需要共同學習和思考的問題。

今天小燈塔「父母必讀」精品讀書頻道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講解細緻操作性很強的書,《you make the different (in helping your child learn)》。這是美國加州政府部門「first 5」給家長上課的教材,幫助家長培養學齡前兒童,得到了廣泛好評和父母熱議討論。讓我們看看親子互動中,有哪些坑我們要避開,又有哪些事我們一定要重視。

家長容易存在的四個普遍問題

1過度幫助孩子

家長希望事情更快更順利地完成,往往過度幫助孩子,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

比如,孩子穿衣服往往效率低下,前後內外都有可能搞錯,媽媽一分鐘可能解決的問題,娃糾結十分鐘還是穿錯了。但是,這就是他們的學習過程,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學會穿衣服,而不是為了圖快完成任務,每次都給孩子穿好。家裡人手多往往更經常會犯這個錯誤。

2匆匆忙忙的家長

因為工作生活的步伐節奏問題,爸爸媽媽總是忙著快速帶孩子做完事情。匆忙倉促就失去了跟孩子「廢話」的機會,孩子也容易焦躁,更沒有機會學到東西。

比如很多媽媽都提到孩子抗拒洗臉,因為早上出門時間緊,晚上希望孩子早睡覺,大多數媽媽都是急急忙忙給孩子洗臉,孩子越反抗媽媽也越生氣,「為什麼洗臉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要折騰?」可是,如果換一種方式,比如拿著孩子的長頸鹿,一邊給孩子洗臉,一邊讓孩子學著給長頸鹿洗臉,順帶教孩子各個臉部器官和功能,孩子就以遊戲和學習的方式愉快的接受了洗臉這件日常護理。

當然,很多時候,因為時間限制,爸爸媽媽可能不得不採用簡單匆忙的方式,但是我們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能以我們大人的效率原則來對待小孩子,耐心不僅僅是好脾氣,更不是慣著孩子,對他們百依百順。真正的耐心是尊重他們的節奏,盡量給他們自由的空間。

3說教/命令過多

孩子是通過動手學習的,過多的說教或者命令,反而使孩子學不到東西。

如果一位媽媽命令小孩畫叢林畫花朵畫天空,在孩子繪畫過程中不斷「糾正」和「說教」,對孩子的進展和步驟不停的提問,那麼孩子既不能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也不能從中得到認知判斷、精細動作控制、顏色搭配分辨等各項能力發展的鍛煉。

所以,我們最好讓孩子自己決定畫的內容,媽媽只需要表示欣賞,提供孩子要求的必要幫助就好。雖然這樣看起來孩子不過是在「鬼畫符」,可是實際的學習效果反而要好。

當然,看著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而「順其自然」,確實很難做到不干預,但是這就是他們之後幾十年學習過程要面對的挑戰:犯錯,發現錯誤,改正,進步。如果剝奪了他們自我判斷和糾錯的機會,其實更違背了我們希望他們學好的初衷。

4跟孩子一起的時候心不在焉

隨著手機對我們生活的侵入式霸佔,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

比如爸爸一邊喂孩子吃飯,一邊看手機。等爸爸發現小朋友一口飯包在嘴裡半天不吞咽,責備和催促孩子快吃快吞,一場「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讓娃和爸爸都很沮喪。言傳身教,爸爸都不專心喂,怎麼指望孩子專心吃?

所以,換個方式,比如一邊喂飯,一邊介紹食物教寶寶吃飯的動作,跟寶寶對話等等,氣氛好很多,孩子也吃得更好。當然,每個家庭的餐桌禮儀不一樣,如果不喜歡在吃飯時交流,那也請以身作則好好享受食物,這也是教會孩子:吃飯是一件值得全心全意對待的讓人愉悅的事,說好的儀式感就請從小事開始吧。

每天在生活中練習三件事

1允許孩子做一部分主(allow your child to lead)

沒有人喜歡一直被命令和要求,另一方面,我們常說培養孩子的領導才能,如果在家裡他從小到大都是百分百的服從者,這種領導才能又哪有機會學習和培養呢?

讓孩子做主給了孩子學習和探索的機會,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建立信心。爸爸媽媽事先設好適合自己家庭的底線和邊界,比如安全問題和日常作息,其他時候,能讓孩子做主就多給他們機會。

讓孩子做主意味著花時間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和感受;等待看看孩子會怎麼做;傾聽孩子怎麼說。

觀察:看看孩子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關心孩子眼睛在注意什麼。

等待:讓孩子有時間自己去嘗試或完成一些事情。

傾聽:當你願意傾聽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很願意交流。

只做一個觀察者,很不容易。我們大人總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我們經常會介紹給孩子這個好玩,看這個看那個,打擾了正在專註玩耍的孩子,破壞了專註力。

有些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興趣點,也知道孩子喜歡什麼,但我們會忍不住去干預他們的選擇。

比如我家溜溜,小時候只喜歡玩鞦韆,但我們總想讓她知道滑梯也很好玩,所以很多時候就不讓她一直玩鞦韆,總帶她去試試滑梯。她慢慢發現滑梯也挺好玩的,漸漸愛上了滑梯。

比如孩子怕水,他的自主選擇是不學游泳,儘管不會游泳也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但是我們總是希望他們多一項技能,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能在關鍵時刻救人救己。所以如果由著孩子怕水,他可能很久都學不會游泳,也喪失了學習的機會。

怎麼才能既尊重孩子,讓孩子做主,又可以讓孩子不懼怕嘗試新鮮事物,這之間的平衡得仔細把握。

等待,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家長有時候看孩子方法不對,或者進度太慢,就迫不及待參與進去。尤其如果小孩不喜歡某件我們認為好的東西,那確實是非常考驗家長耐心,在吃飯的問題上這個問題很突出。

有時候等待的時間會很長。

比如我從小不喜歡牛奶和西紅柿。高中有一次口渴難耐,無奈同學家只有滾燙開水,情急之下吃了她家院子里的西紅柿,從此才愛上的。上大學的時候,同宿舍女生每天半夜沖奶粉喝,看她喝那麼香甜,我嘴饞,也跟著喝,儘管還是不愛喝,但也算不排斥了。

所以,效率是養孩子的大忌。

傾聽,這點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容易做到。因為孩子在很困很餓的時候,他們會哭和耍賴,這時候,爸爸媽媽想分辨孩子的實際需要就比較難。

我們常常被告知教育過程要做到和孩子的「感同身受」,不少媽媽反應,傾聽孩子述說和認同孩子的感受還是比較容易的,真正困難的是怎麼處理孩子的需要和情緒。

有時候即使孩子明確表達了她的意圖,因為時間或者環境限制,我們也還是不能完全照辦。怎麼樣智慧地選擇性去滿足,是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和學習的過程。當娃不容易,當爹媽也不容易啊。

2跟孩子一起玩(adapt to share the moment)

電子時代,我們一方面抱怨孩子玩兒太多iPad和電子遊戲,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陪伴玩耍時間?試試看一起玩兒桌游,或者跟他們一起分享一下他們很得意很驕傲的玩具,讓孩子覺得,你和他是一個世界的人。

當我們跟孩子打交道時,記住要讓自己跟孩子保持同一個高度(大人蹲下或者抱起孩子),盡量面對面保持眼神交流,這樣可以幫助大人了解孩子,孩子能跟大人學更多,親子雙方感覺更親密,玩起來更有樂趣!

模仿孩子的行為和重複孩子說的話也是非常簡單的親子互動,孩子會覺得大人對他所做所說有興趣,孩子也更加願意模仿大人。

互動過程中,我們可以試著跟隨孩子的興趣解釋、評論或者提問,孩子能知道你正試圖了解他。

適當提出孩子能理解和願意回答的問題,等著孩子回答,從而鼓勵孩子思考。

好的對話就像蹺蹺板,只有雙方都參與並且輪流,才能進行下去。所以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大人不要自顧自一直講下去。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即使是笑笑而已,同時從中學習輪流講話/玩耍的概念。

3記得引入新的體驗和新的辭彙(add new experiences and words)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讓孩子自己體驗和理解,爸爸媽媽要耐心等到最後再給出必要的解釋。

親子互動時加入新的體驗和語言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他的世界,一旦孩子遇到合適的機會,他就會說出你教給他的語言。這一點對於低齡兒童更是極為重要,我們可以嘗試:

1.用行動輔助語言

2.模仿孩子並延續他的動作以及加上幾個詞

3.重複使用某個詞

4.物體或者行為或者事件下定義

5.強調重要的辭彙

6.引入新概念

肢體語言也是表達的一種方式,特別是用語言無法有效表達的時候。肢體語言可以幫助孩子更清晰地了解到你所傳遞的信息,孩子對動作往往更有興趣。

我們也可以使用圖片影片和道具輔助傳達信息,把新鮮信息編入孩子已知的歌曲來引入新概念。

互動時告訴孩子在做什麼看什麼,給出具體的名稱而不是簡單用「這個」,「那個」,「它」來代替;

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父母模仿孩子所做所說並且加入新的辭彙和動作,可以讓孩子的已知事物得到擴展,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知識,給孩子展示同一種事物的不同種表達法。

比如,狗把骨頭吃了,狗吃了骨頭,骨頭被狗吃了,狗啃了骨頭;脫衣服,脫鞋子,脫褲子,脫襪子,脫帽子等等。反覆在孩子面前使用這個動作或辭彙,並讓孩子有機會練習。

在引入新概念的時候,可以說說自己的感覺,描述在發生什麼,說出名稱,進一步解釋具體過程。也可以利用新生事物玩假扮遊戲,聊聊這個東西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而幫助孩子了解世界,引入新的思考和談話方式。

複雜的內容,請分成小段小片語慢慢跟孩子說。重讀和強調關鍵信息,讓孩子輕鬆聽到和記住重要的信息,而且有語氣有強調的重讀,也讓新的辭彙聽起來更有趣。

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方式

1音樂閱讀多管齊下

音樂也是親子互動的一個好的方式

最初,孩子會隨著音樂節奏活動,大人停下來不唱的時候,稍稍等一下,孩子通過跳或者擺動來表達希望大人繼續唱。如果孩子反覆接觸他喜歡的歌舞,會試著學大人的動作。當大人唱到一半的時候停下來,孩子會試著完成接下來的一半動作和歌曲。最後,孩子就可以獨立唱歌啦!注意要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唱歌。

跟孩子一起唱歌的時候注意要面對面,給孩子解釋歌的內容,適當地停下來讓孩子接著唱,唱得慢一點,以便孩子能仔細聽到歌詞。

唱歌的時候可以特彆強調想要孩子學的辭彙,用動作和表情配合唱歌,把日常生活的內容改編進歌曲中,自己編個歌也行。

另一個重要的親子互動是閱讀

最初孩子會把書本放嘴裡啃,接著孩子會喜歡觸摸,聞,或拿著玩,然後孩子喜歡看著圖片認東西,最後孩子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書並且拿到大人跟前要求讀。

爸爸媽媽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自己做本圖片書,從廣告和雜誌上收集孩子喜歡的圖片裝訂起來。或者家庭相冊也可以當書來閱讀,一起談論某個親人,某個特殊的日子。也可以自己編故事給孩子。

爸爸媽媽要注意觀察孩子拿著書會做什麼,孩子也許對某一頁特別感興趣,看的時間特別長,這個時候,爸媽要耐心跟隨孩子步調。

如果孩子熟悉某個故事內容,可以讓孩子講出部分故事情節,父母請耐心傾聽孩子對書的反應和描述。

閱讀也要注意讓孩子做主,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不按照書上的內容來講,而是用手指圖片進行解說,自己改編故事,把書的主角換成孩子的名字,只看最後一頁或者任何孩子想看的一頁。重要的是,孩子喜歡的書一定要反覆讀。

記住給孩子有表達的機會,模仿和解釋孩子發出的聲音或者說的話。重複需要孩子學的辭彙,隨著孩子理解力增加,同樣的圖片,可以不斷加入新內容。

讀書的時候,找個大家都舒服的方式。趴在地上讀,讓孩子坐在膝蓋上,讓孩子坐椅子上,一起在桌前讀。

2在親子互動中,我們要避免做四類家長

1表演者

這類家長給孩子不停表演,讓孩子看,不給孩子機會去試試自己表現,孩子沒有機會學習。

2導演

這類家長告訴和演示給孩子看怎麼做和怎麼玩,孩子很快會失去興趣逃離家長。

3記者

這類家長不參與孩子玩遊戲,只是在邊上評點孩子怎麼玩,孩子可能會跑掉。

4觀察者

這類家長就在邊上看孩子玩,這個就跟不陪差不多,孩子什麼也學不到,更無從建立分享的概念。

記住:

1.讓孩子選擇他要玩什麼

2.跟孩子保持同樣高度,面對面交流

3.玩的時候,加入新鮮內容

觀察孩子的興趣,慢下來等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加入遊戲,傾聽孩子的表達,讓孩子做主玩什麼,隨著孩子的步調和進展調整遊戲內容和節奏,幫助孩子模仿大人的動作,跟孩子對話,給孩子機會輪著玩。

推薦遊戲:擊打遊戲(鍋子之類),韻律兒歌,球類,積木,卡片,躲貓貓,假扮遊戲。

3做一個尊重和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爸媽

1. 容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創造

2. 跟孩子保持一個高度參與孩子的創造活動

3. 適當加入信息,幫助孩子學到新東西。

選擇孩子容易使用的工具,可以讓孩子幫忙準備,家長自己也準備一套工具,跟孩子一起創作。最初,孩子會弄得一團糟,但是弄糟了,可以洗乾淨,創作的經歷會留在孩子腦子裡。

我們要學會和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孩子,這個過程也給了我們機會去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經驗,當我們低下身段以同樣的高度和孩子交流互動的時候,孩子會感受到你給他的這份重視,從而肯定自己在你心中是很特別的,從「我得到了尊重」這樣的心態出發,孩子才更願意學習。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教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也許會害了孩子一生!
「富養孩子不如富養妻子」,這話說到心窩裡了!
系統觀讀懂孩子常見疾病
孩子,不讀書的苦,你根本想像不到!
「言語暴力」導致六成孩子感覺孤獨(圖)

TAG:孩子 | 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