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點養生體會之六——養生必須要學點人體經絡的知識(二)

養生本來就是一種學問,是人類提高自身組織、自身康復能力的一種學問。就狹義來說,養生就是通過非藥物的方法達到自身康復的一種學問。我在養生中,要達到將我這個弱不禁風的身體康復到無病健壯的目的,是不可不研究養生這門學問的。更何況,人體經絡學說,就是人類2000多年來在養生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一種不用藥物,而是運用人體經絡穴位來提高自身康復能力的一門學問呢? 經絡在我們的人體中是與生自來的,客觀存在的。經絡在人體內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網路系統和調控系統。《黃帝內經》早就記載:經絡能「營陰陽、律氣血 、決生死、處百病」。也就是說,生命是否存在,決定於經絡;疾病之所以發生,是由於經絡出了問題;疾病之所以能夠治療,也是由於經絡的作用。通過經絡的運用,人體全身氣血的運行就可以得到暢通;人體的陰陽就可以得到平衡;人體的各種潛能就可以得到開發;人體的免疫力就可以得到增長;從而實現我們自身真正的健康與長壽。 人體本來是一個陰陽的合體。如下身是陰,上身是陽;胸腹是陰,背部是陽;裡層是陰,表層是陽;內側是陰,外側是陽;五臟是陰,六腑是陽;血是陰,氣是陽等等。但是,人體一生下來就是陰陽不平衡的。或者陰偏盛,或者陽偏盛。這兩種體質,陰盛陽衰的,平日應以助陽溫熱為保健;陽盛陰衰的,平常應以滋陰祛火為養生,從而努力達到陰陽平衡。只有陰陽平衡,才是人體健康的保證。那麼,如何來平衡陰陽呢?那只有運用人體的經絡了,因為人體經絡才是我們人體中一個無形的調控系統,它在我們的不知不覺中控制著我們的陰陽,決定著人體的健康。 中醫認為,人體經絡是人體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凡人體內行於深層的縱行的較大的主幹脈為經脈;行於淺層的橫行的較小的分支脈為絡脈。經絡它溝通內外、貫通上下、聯繫左右、網路周身,將外在筋、脈、肌、皮、五官、九竅與內在五臟六腑等連成統一的有機的整體,組成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立體結構的調控系統。 我是如何來認識這個網路全身的經絡的呢?我主要是提著「陰陽」這個綱來學習的。 我以為任督二脈是人體經絡陰陽的總綱。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任者,擔任也,妊養也。能總任一身之陰經,主管著十二正經中的手足六陰經,為人體陰脈之總匯,故能調節人體的陰氣和陰血,凡是人體陰氣的衰弱都可以在任脈上找到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金代名醫張潔古說:"督者,都也。為陽脈之總綱"。故督脈能總督一身之陽經,主管著十二正經中的手足六陽經,是人體諸陽經之總匯。其作用是督率陽氣,統攝真氣,主宰人體,對調節和振奮全身經脈氣血起著重要作用,凡是人體陽氣的衰弱都可以在督脈上找到穴位進行治療。因為任督二脈是十二正經的總管,任督二脈真氣旺盛,血氣充盈,人體就能正常運轉,人當然就能無病健康,幸福長壽了。 人體的十二正經按陰陽來分可分為六陰經、六陽經。六陰經為脾經、肝經、腎經、肺經、心經、心包經;六陽經為胃經、膽經、膀胱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從這些經名來看,它們有一個特點,是以六臟(心包是保護心臟的一個區域,這裡作為一個臟器了)六腑來命名的。因為六臟為陰,所以用六臟命名的經脈為陰經;六腑為陽,所以用六腑命名的經脈為陽經。 人體的十二正經的六陰經,又叫足三陰經、手三陰經;六陽經又叫足三陽經、手三陽經。因為經脈是流動的(它們每天遵循子午流注的規律在運行),這些經脈的流動起點或者終點都跟足手有聯繫。足三陰經的流動起點是足。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的隱白穴,腎經起於足小趾下面,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而它們沿著兩側下肢的內側(因為內側屬陰)向上流動都進入胸腹部。手三陰經的流動起點是胸部,而都是向兩側上肢的內側從上臂到下臂流動,終點是手指。肺經一直走向食指橈側端,與大腸經相接,組成一對錶里相連的經脈(陽為表,陰為里);心經一直走向小指末端少沖,與小腸經相接,又組成一對錶里相連的經脈;心包經一直走向無名指末端,與三焦經相接,也組成一對錶里相連的經脈。 再說六三陽經。手三陽經的流動起點是手。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尺側端少澤,三焦經起於無名指指端,而它們都是沿著臂膀外側由下而上流動,最後進入胸部。足三陽經,它們流動的起點是頭部。從頭到腳從上而下流動,到兩下肢後沿著下肢外側再流動到腳。足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終止於腳小趾外側至陰,與足腎經相接,組成一對錶里相連的經脈;足膽經起於眼外角瞳子,終止於腳大拇趾甲後大敦穴,與足肝經相接,又組成一對錶里相連的經脈;足胃經起於鼻旁的迎香穴,終止於足大趾內側端的隱白穴,與足脾經相接,也組成一對錶里相連的經脈。 人體的十二正經的足三陰經又叫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手三陰經又叫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太陰肺經;足三陽經又叫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手三陽經又叫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因為少陰、厥陰、太陰,分別代表陰氣的重輕,少陰的陰氣最重。太陽、少陽、陽明,分別代表陽氣的強與弱,太陽的陽氣最強。 人體的十二正經的陰經之陰氣與陽經之陽氣有重與輕之分、強與弱之別,因此它們在四肢的流動的位置也有明確的規定:陰氣最重的排在手臂和腿的內側的最裡面;其次排在中間;再其次排在最外面。陽氣最重的排在手臂和腿的外側的最外面;其次排在中間;再其次排在最裡面。 人體的十二正經是分成陰經和陽經的,但是它們是相互連接、貫通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 它們連接貫通的方式有很多:有陰經與陽經的,如腎經與膀胱經等六對互為表裡的經脈;有陰經與陰經相連的,如腎經走到胸中後就與心包經連接;也有陽經與陽經相連的,如小腸經走到睛明穴就與膀胱經連接。再則,人體經脈中還有許多交會穴,大約有100來個,都是經脈的連接之處。其中如「三陰交」就是脾經、肝經、腎經連接之處;「膻中穴」就是任脈、脾經、腎經、小腸經、三焦經連接之處;「大椎穴」就是六條陽經連接之處;更別說「百會穴」了,它是人體百穴連接之處了。 人體的十二正經內的氣血流動是遵行「子午流注」的規律的。所謂子午流注,就是說人體的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子午,指時辰;流,指流動;注,指灌注。子午流注,就是把一天的24小時分成12時辰對應12地支,與人體十二臟腑的氣血運行及俞穴的開合進行結合。在一日的十二時辰之中,人體的氣血首尾相銜的循環流注,盛衰開合有時間節、時相特點。 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12個時辰對應人體的12條經脈。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有衰。氣血應時而至為盛,氣血過時而去為衰。逢時而開,過時為合。泄則乘其盛,補者隨其去。如果我們掌握了子午流注的規律,運用經脈穴位來養生就有很大的好處。中醫把一日的12個時辰與人體的12條經脈是這樣對應的。寅時(3-5點),肺經;卯時(5-7點),大腸經;辰時(7-9點),胃經;巳時(9-11點),脾經;午時(11-13點),心經;未時(13-15點),小腸經;申時(15-17點),膀胱經;酉時(17-19點),腎經;戌時(19-21點),心包經;亥時(21-23點),三焦經;子時(23-1點),膽經;丑時(1-3點),肝經。 我在自已的養生中,如何運用人體的經脈特點來療病健體的呢? 我開始重視養生,是受弱不禁風的身體所迫。中功的修鍊,特別是「下丹田功」、和「小周天功」的修鍊,我的任督二脈中真氣旺盛,血液充盈。久而久之,這種旺盛的真氣、充盈的血液,溫暖了我的全身,滋養了我的五臟六腑,調節而平衡了我體內的陰陽,我的身體就逐漸好轉起來。 在修鍊氣功的同時,我又學著用經絡穴位來療治我的疾病。那時由於身體衰弱,為了驅邪扶正,我主要是按摩陽脈。如任督二脈,我就只在督脈上按摩。一是從長強沿脊柱往上按摩到大椎穴,每天早晚兩次,每次拉摩(用的是遠紅外線棒槌儀)200下。開始拉摩,在脊柱上還有幾個痛點,凡是痛的地方,我就多按摩幾下,直到疼痛減緩或消失。後來身體好轉了,我每次按摩脊柱時,往上100下,往下又100下,來回的拉摩。二是按摩督脈上的重要穴位,如大椎穴、命門穴,每天早晚分別按摩100下。又如足太陽膀胱經,我每天都要從上而下按摩肺俞、腎俞、委中穴、承筋穴、承山穴,促進膀胱經向下流動的力量。一是治療這些穴位上的疾病,如溫肺驅寒止咳,溫腎驅寒止痛,特別是承筋和承山二穴,療治小腿肚抽筋有特效。二是膀胱經是腎經的源頭,用膀胱經向下流動的力量,去推動腎經的流動,從而滋補腎經。我在養生中,多用按摩陽經來滋補陰經,如我天天按摩胃經上的足三里以補脾經;按摩膽經上的陽陵泉以養肝經;按摩大腸經上的合谷穴以養肺經等等。我平時是不動陰經的,特別是身體弱時。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那就是我經常按摩心包經上的內關穴,以防治心經上的疾病時,同時還可以防治小腸經的疾病,因為心經是小腸經的源頭。現在我的身體有了好轉,有時也有意的按摩陰經,如按摩三陰交,它是脾經、肝經、腎經的交會穴,我按摩一個穴位,就可以防治三條陰經上的疾病。
推薦閱讀:

道家養生功法
[養生常識] 胃病吃什麼好 十一款養胃粥幫你調理
常喝蘇打水,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南宋高宗趙構 真草書《嵇康養生論卷》
道重精,儒重氣,佛重神——精氣神並重才是真養生

TAG:人體 | 知識 | 養生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