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文人膜拜數千年的神秘「女神」(圖)
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Ⅱ》中,除了廣為流傳的「元芳,你怎麼看」之外,觀眾們都會記住那充滿神秘、恐怖氛圍的「洛河夜哭」之說。
「洛神」是誰?
誰是「洛神」?
為什麼只有她的「授意」就能平天下之非議,讓武后順理成章成為一代女皇呢?
武則天踐祚時,為了名正言順,堵天下悠悠之口,遂讓侄兒武承嗣偽造「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沉於洛河。當洛河潮汐時,「瑞石」浮出水面。忠於武則天的大臣們便順水推舟,說這塊石頭是洛河神宓妃所授,同意武媚娘這個女流之輩成為中國第一個女權主義者,併到達帝國權力的巔峰。
於是,武后「順天意」心安理得地搶了自己兒子的飯碗。武則天不忘洛神「授權」之恩,尊那塊「瑞石」為「天授聖圖」,並封洛神宓妃為「天中皇后」,在洛浦立廟紀念,皇帝、百官、百姓都得供奉。洛神深受感動,便有了「洛河夜哭」的詭異事件。
事實上,「洛河神異」自古就有,而且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化的本源,以及後來的演化和發展。諸多首開先河的創造發明、歷史事件,都與這「洛神」有著直接的關係。它總是在必要的時間出現,屢屢「神授天意」,幫助過不少中國歷史明星啟智成偉業。
譬如:文字始祖倉頡,就是在洛河神龜背負的神秘字元里,產生了創造文字的靈感。除了倉頡、武則天,還有大禹、周武王、周公、孔子、周敦頤、司馬相如、曹植等赫赫有名的治國功臣和文化學者。」。它不是杜撰,而是具有史籍為證的真實存在,只是經過了劇本創作者的藝術化演繹罷了。
「洛神」的發祥地
洛河分南北。北洛河古稱「洛水」或「北洛水」,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一般所說的「洛河」指南洛河。發源於秦嶺南麓的洛南縣洛源鎮冢嶺山。中國歷史上有過黃河北邊的「河套地區」,也有黃河南邊的「河洛地區」,同樣都以黃河為界,但河洛地區產生的河洛文化,卻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河洛的「河」指黃河,「洛」指洛河,河洛文化就是指古黃河與洛河交匯地區文化的總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集中區域。
周武王在寶雞岐山起事,一路所向披靡,殺到鶴壁朝歌,滅了殷商。在洛河下游的洛陽(因位於洛河之陽而名)昭告天下,「余其宅茲中或,自之義民」,意思是「這裡是天下的中心,我將從這裡開始統治人民」,並將此封昭告銘刻在青銅器「何尊」上以記事。
「宅茲中或」的「中或」,便為最初的「中國」。
從此,「中國」二字誕生。但此時的「中國」,即河洛地區,是「天下之中」(《史記·周本紀》)。我們曾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看到刻有「宅茲中國」的青銅器「何尊」,它於1963年出土自寶雞賈村。
「神馬」背負的「河圖」,與「神龜」背負的「洛書」上神秘的符號.它們是中國文化的源代碼。
「神馬」的傳說
我們今日所說的「神馬都是浮雲」,也不是網路女神的首創,而是在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神馬」。
據說,觀天象的伏羲,在秦嶺西麓的天水渭河中,發現一匹龍頭馬身,高八尺,生兩翼,披龍鱗的「神馬」,背負一塊玉版,玉版上的圖案,與他「仰則觀於天文,俯則察於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天地宜,遠取諸物,近取其身」的規律相似,於是畫了一幅圖,構成先天八卦,解釋宇宙的奧妙。
由於「神馬」出於渭河,因此伏羲所畫的圖,叫「河圖」。據考證,天水地名的誕生,也是因伏羲見「有白龍出,天河注水」而得名「天水」。
「神馬」就這麼一晃而過,啟示了伏羲,便消失無蹤,恍若瞬息浮雲,這豈不是「神馬都是浮雲」的出處?
再後來大禹在洛河治理水患時,又在洛南大聖山下靈峪口發現這隻神龜,背負著九組不同的圓圈。大禹受啟發,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並制定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洪範九疇」。
因龜書出於洛水,便稱作「洛書「八卦九疇」,千變萬化,成為孕育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源代碼」。
鄭玄《集解·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成。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意思是河圖解釋天象,洛書解釋地象。「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們是文字最初成形的原始圖案,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識的第一縷曙光,演化出博大精深、無所不容的中國古代哲學體系,經曆數千年歷代天才哲學家的研究推算,仍舊無法窮盡其所含奧妙。
《周易繫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意思說河圖洛書的奧妙,只有聖人才能悟之一二。孔老夫子近乎垂首頓足地感慨:「如果沒有洛書和河圖,像老夫這樣的知識分子就沒法活了!」(《論語》「鳳烏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
夫子都沒法活了,遑論吾輩!
又何以有中國傳統文化的「三觀」:倫理觀——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信;價值觀——修身治國平天下;世界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沒有河圖洛書,豈不毀了三觀?
所以,神馬也不是浮雲。它浸潤我華夏,瞬間數千年,緣愁似個長。
洛河女神來了
洛河女神據說是伏羲的女兒宓妃,她是上古時期的女神之一。坊間流傳說,宓妃因同情那些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祭祀洛河的少女,以身祭河,溺亡於洛水,化作洛河女神,制止了洛河的泛濫成災,庇佑洛河沿岸蒼生。
當地部落為了感恩宓妃捨命治水,將宓妃敬為「洛河神女」,並在宓妃遇難洛河之畔的大聖山上,修建伏羲、女媧廟以供奉。至今,大聖山上仍有伏羲女媧廟。據此,在悲催的浪漫主義抒情大師屈原的《天問》中,宓妃有了另一重身份——黃河神河伯的妻子。
後來,後裔射殺了河伯,霸佔了宓妃。而在《離騷》中,「求女」的屈原尋到了宓妃,卻發現她是個貌美而不知禮數的風流女子,孤傲清高,只知道娛樂遊玩,不是屈原的夢中情人。於是,失落的屈子轉而求他。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天問》。
但屈原也只是隨便說說而已。他在兩處寫到宓妃,只是為了以此來諷刺當時楚國君臣的驕奢荒淫,藉以宓妃的貌美形象,來表達自己求君求賢的標準——以「求女」來隱喻求明君,求賢臣的渴望。
輾轉到了西漢的結巴才子司馬相如那裡,洛河女神宓妃成了「絕殊離俗,妖冶嫻都的賢淑美女形象。
而把洛河女神塑造成「此女只應天上有」般完美無瑕、傾國傾城的,當屬七步成詩的曹植。
曹植在《洛神賦》中,講述他有一次出遊,行至洛川,人困馬乏之際,「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接下來,曹植以其驚世駭俗的才華,傾其畢生的痴念,從形態之神韻、妝容之情姿、動靜之禮儀,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出一位風華絕代的洛河女神,其筆法情感入骨三分,恨不能寫盡宓妃之內腑靈魂。
且說這曹子建,也只是借宓妃之美,抒自己的伊人——嫂嫂甄妃。她原本是袁紹的兒媳婦。曹操滅了袁,不僅佔了他的土地百姓,收了他的殘兵敗將,還順帶納了他的兒媳婦——讓甄妃改嫁給曹丕。而他們不知道,其實曹植與甄妃早已暗通傾慕,你情我願。曹植不能跟自己的哥哥、未來的皇帝搶情人,於情於理,都不可以。
這般「叔嫂戀」,連私奔的機會都沒有,只能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不是你的就別再勉強,否則,是要被殺頭的。於是,曹植是在政治上失勢,愛情上失戀的時候,思甄妃之情而賦宓妃之神,借宓妃之美而念甄妃之態,以解羈旅之愁,相思之苦而已。
據說,曹植的這篇驚天地泣鬼神的情書,原名就叫《感甄賦》。後來他的侄兒明帝曹叡看後,深受感動,但家醜不可外揚,為避母名諱,於是改成了《洛神賦》,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永垂不朽的名篇佳作。
「洛書」何處尋?
跟其他遠古的神話傳說一樣,「洛河神龜」的出處,也有多個版本。僅洛河流域,就有陝西洛南說、河南洛寧說、河南淮陽說,各個陣營的專家學者們,也引典據經,各有說辭。
但是,洛南洛河源頭的一塊頗似「神龜」的石頭,讓「洛書出洛南」有了現實依據。這塊孤零零地矗立在洛河之畔的奇石,如果出現在其他地方,或似燈盞,或似酒瓶,更似代表男性崇拜的生殖器。
而出現在洛河,它就只有一種聯想——負書靈龜,昂首向天。它整塊岩石構成的底座,有著五彩斑斕圖案,縱橫交織的紋路。底座之上,一柱擎天,中部成粗細勻稱的圓柱。上部稍大一圈,形成一道呈黑色紋路的凸圈。頂部緩收成圓錐體,挺立向天。
一眼望去,渾然天成,好似一隻巨大神龜化石由於這塊巨石太像神龜,有專家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一個比較具有現實感的說法。說是當年倉頡和大禹在洛河所見到的「神龜負書」,都不是真正的神龜,而是這塊洛河之畔的石頭。
在倉頡、大禹所處的時代,洛河水量充沛,足以將此石淹沒其中。當巨浪翻滾,潮起潮落時,位於洛河水中的巨石,就會影影綽綽地浮出水面,其石壁上的天然色彩和紋路隱約可見,從而激發倉頡創造了文字,也激發大禹劃分了九州。這就是「洛書」的真相。
倉頡、大禹將石頭上的紋路,與自己的構想,組合成了「洛書」的神秘符號,並將「神龜負書」的見聞傳於後世,以感恩自然對自己發明創作的引導和昭示。
我獨認為,這是所有說法中,最靠譜的一種說法。跟牛頓的蘋果一樣,洛河邊的這塊石頭,只不過是倉頡、大禹,以及後來很多哲學思想家、發明家的「蘋果」,是誘因,但不是本質。
推薦閱讀:
※揭開周易擇日、八字合婚的神秘面紗(連載)5
※神秘的月光石
※天啊,這些星星上的雨和海都是鑽石
※滴水洞行宮與文革初毛澤東的神秘失蹤
※引用 濱州民間神秘文化漫談 - 話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