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十)【48P】

中國古建築(十)

  福州 華林寺大殿    華林寺大殿,位居華林寺主軸線的中心位置。華林寺幾經廢興,原有殿堂、亭閣等建築大部廢毀,現僅存這座大雄寶殿為宋代遺構。1958年文物普查發現,一度定為南宋建築,其後幾經考察,又做了全面測繪,確認其風格型制頗具隋唐遺風,建造年代不會晚於五代末北宋初。這與宋代的《三山志》等史書記載,吳越國擁有福州時期,郡守鮑樇讓於錢氏十八年(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拆除五代閩國宮殿等建築用於修建華林寺等佛廟相吻合。  華林寺大殿為抬梁式構架,包裹著宋代初建時的構架,單檐歇山頂,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高15.5米,面積574平方米,共用檐柱14根,內柱4根。大殿主體構架為八架椽屋前後乳栿用四柱,徹上露明造。為了容納內槽佛像的高度,內柱高過檐柱2.62米,屬廳堂型構架,但其內柱柱頭上又有高度近3米的栱枋,與四周檐柱上三層首尾相接,形成一個不在同一標高上的鋪作層。因此,它的構架是一種特殊的廳堂型構架。殿內構件造型優美,使大殿在古樸雄渾中顯出南方建築特有的輕快秀麗的格調。

  福州西禪寺  

  江西婺源縣 石城村    石城村在婺源縣西北的古坦鄉境內,村頭有石壁,岩如古城,危聳的城「牆」內外有許多古樹名木,其中最讓人驚嘆的就是這裡的百來棵楓樹,每棵樹高都在35米以上,遠遠超過村裡的高矮屋頂,和巨大而且筆直向上的樹冠相比,黑瓦白牆簡直就是玩具屋子。攝影愛好者們簡直愛死了這些楓樹,每年一到11月中下旬,楓樹開始變紅,就會有人從凌晨拍到黃昏。清晨霧氣或炊煙中的火紅楓樹簡直就美得不像人間植物了。

  江西婺源縣 長溪村

  廣饒關帝廟大殿    廣饒關帝廟位於山東省廣饒縣城西北隅,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院內。始建於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因而又稱「南宋大殿」。1965年前,原址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76米,有春秋閣、三義堂、東西廂房和戲樓等明清建築,現僅存大殿。該殿綠瓦朱甍,飛檐翹角,歇山頂式,全木結構。殿面闊三間,坐北面南,長12.63米,進深10.75米,台基高1.12米,殿高10.39米。其構架方式為六架椽屋,與宋《營造法式?廳堂建築》所載相同。 該殿是山東省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木結構建築,是研究唐宋時期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龍虎塔    龍虎塔 因塔身上雕刻有龍虎而得名。龍虎塔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東南40公里柳埠鎮白虎山西麓神通寺「祖師林」的南面,系磚石結構單層亭閣式塔。建造年代無考,但專家根據建築風格斷定,塔基、塔身建於盛唐,塔剎補建於宋 該塔是一方形單層磚石混合建築,通高12.2米 基座三層,每層平石大檐突出,束腰部分鐫以佛龕及凹凸紋飾,伎樂、獅子、覆蓮等浮雕 。塔身由四塊長方形青石板扣成,四面辟火焰形券門,周身布刻佛陀、菩薩、力士、伎樂、飛天、龍虎等高浮雕。南北門兩側雕以四大天王 ,東門兩側浮雕為釋迦牟尼的兩位高足弟子迦葉 、阿難。 塔檐為雙重,華拱承托,頂端塔剎由露盤 、仰蓮、 相輪構成。 塔內砌方形塔身柱,四面各有石雕佛龕,龕內雕刻佛像,外飾唐草 、飛天。整個塔體造型精巧,裝飾華麗,雕刻技術精湛,可謂民族建築形式與盛唐時精湛的石刻藝術相結合的佳作 。

  洛陽 白馬寺    在河南洛陽市東郊一片鬱鬱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白馬寺。這座2000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間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人。

  永泰寺唐塔    永泰寺,位於河南登封市西北太室山西麓,依山就勢,座東朝西,西對古剎少林寺,南望千崖萬壑的少室山,北依秀麗多姿的子晉峰,面臨碧波蕩漾的少林湖,整個寺區依山傍水,環境古幽。唐塔建在寺院後山坡上,建造於盛唐時期,單層密檐式建築,平面呈正文形,塔體高通24米,壁厚4.8米。青磚黃泥壘徹而成,塔的外壁敷有一層薄薄的白灰,塔身高聳,南面辟有高2.6米,寬1.74米的券門,由門要至室塔室內部仍為方形空筒狀,塔身11層密檐,各檐外輪廓的連線呈柔和的拋物線狀,塔剎由仰蓮、五重相輪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國現存唐塔中的佼佼者。據碑文記載,永泰寺塔是因供奉舍利而敕建的。現已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祖師廟    祖師廟建築年代已不詳了,只有大殿內的樑架結構是國內獨一無二的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僅此一項就被定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陽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文峰塔最為獨特的造型就是上大下小呈傘狀形式,為國內外罕見。   文峰塔建於天寧寺內(又名天寧寺塔),始建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文峰塔高38.65米,周長40米,    壁厚2.5米,五層八面,七層蓮花座下依平台,卜承塔身。這種平台、蓮座、遼式塔身,藏式塔剎的形制,世所罕見。加上塔身下    部8根盤龍柱之間極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無怪乎歷代名人賢士登臨後讚歎有加。

  寶輪寺塔    寶輪寺塔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西部陝州風景區,原為陝州城內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餘年。寺已早毀,唯塔獨存。此塔塔門面南,平面作正方形,為13級迭澀密檐式磚塔,塔高26.5米,塔圍21.6米,用青灰條磚一順一丁壘砌而成。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的正面刻有「三聖舍利寶塔」的塔銘,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拋物線型,用菱角牙子磚和迭澀磚層砌出塔檐,秀麗俊俏。每層塔身分別闢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翼角下有風鐸(鐵鈴),風吹鈴動,叮噹作響。塔內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臨遠眺,觀賞「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壯景。

  河南府文廟    河南府文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位於洛陽市老城區文明街,被文明街小學佔用。  河南府文廟在老城東南隅文明街東邊,原文明街小學院內。為祭祀春秋時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因此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以後稱為「文廟」,相對「武廟」(關帝廟、岳飛廟)而言。河南府文廟始建於元代,重修於明嘉靖六年四月。文廟建築布局嚴謹,由南向北做台階式上升、沿中軸線向兩邊展開。布局規整,層次分明。為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極具觀賞和旅遊價值。河南府文廟始建於元代,重修於明嘉靖六年。整個建築布局嚴謹,正南為琉璃陶朔彩龍壁,向北依次是欞星門、辟雍、水池、石橋、戟門、大成殿、後殿,屬我國傳統宮殿式建築。  河南府文廟是國內較少見的元代建築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築二十餘間,有戟門、大成殿、後殿。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式頂;後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歇山式頂,為文廟主體建築。

  河南 會善寺大殿    會善寺大殿是嵩山地區現存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築。明、清兩代多有修繕,殿檐下施有碩大的斗栱,帶有顯著的早期特點,斗栱布局、結構關係又明顯反映出落架改造的痕迹,東山牆保留有早期牆基。該大殿是嵩山地區木結構建築形式和做法歷史演變的寫真。

  河南 開寶寺塔    開寶寺塔,始建於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 年),距今有956 年。建造時,採用28種赭色琉璃磚鑲砌。由於歲月的剝蝕,鐵塔原來的顏色已模糊不清,「日月麗層屑,今但存白黑。」「白黑」複合偏義詞,即黑。所以鐵塔又有黑塔之稱。因塔的外壁全部用深褐色琉璃面磚,莊重凝厚,元代以後人們俗稱鐵塔。鐵塔平面呈等邊八角形十三層實心塔,高 55.88 米,塔身層層辟圭形門,從一層到六層,自北、南、西、北、東、南、後等方向依此類推。其實,塔高不止 55.88 米。清人常茂徠《鐵塔寺記略》中描繪,當初鐵塔的根基是 「 塔座下八棱方池,北面有小橋,過橋由北門洞入。」《如夢錄》有記:「向南一門匾書:" 天下第一塔 " 。」 現在鐵塔的根基,塔座下既沒有「八方棱池」,北面也沒有「小橋」,更沒有「天下第一塔」的門匾,僅僅是 「 由北門洞入」與現實吻合。這說明鐵塔的根基掩埋在地下一部分。資料載埋下部分為「丈余」。據已知龍亭一帶明末水淹時淤積層的深度推知鐵塔當時被淤埋的「丈余」,大概是4 米左右,那麼鐵塔原高就有59米。究其原因:清道光21年,黃河水圍汴城,人們為了保護這座雄偉的古建築物,主動將塔座下的八棱方池和北面的小橋(即通過橋進一層北門)墊平,便留下現狀的鐵塔。距今九百多年的鐵塔,歷經宋、金、元、明、清5個朝代,以及民國時期漫長歲月,遭受地震43次,冰雹10次,河患6次,風災19次。1938年農曆端午節第二天,慘遭日本侵略軍炮轟,致使塔身遍體鱗傷。鐵塔雖屢遭天災和人禍,但它婉如鋼鑄桅杆巍然屹立在開封城東北偶。    開封鐵塔,中國最大的琉璃藝術寶塔,是研究宋代建築技術和北宋建築藝術與琉璃工藝的重要實物。開封鐵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飽含了幾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國內外遊客。同時,又因登臨塔頂可領略讓人心醉的汴梁八景中的「鐵塔行雲」 ,人們更是神而往之。   鐵塔景區因了鐵塔而馳名中外。鐵塔是在古代夷山和北宋開寶寺的部分遺址上建起的。1961年,鐵塔被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而今,景區集古迹、園林、湖水為一體。登鐵塔,攀磴道,拾級而上,透過四周圭形門,景區內美景盡收眼底。  

  少林寺 初祖庵大殿    初祖庵大殿又名初祖殿,在山門後的中軸線上。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大殿全部用八角石柱承重。  大殿建於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大殿雖經多次修葺,梁架結構、斗栱比例和細部做法、圓櫨斗和訛角斗的搭配使用、真昂的使用等都反映始建結構特徵,可與宋《營造法式》的記載相印證,是宋代木構建築技術的重要例證,在木構、石雕方面的技術做法甚至可稱為孤例,為今人理解《營造法式》提供了獨特的實物展示。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 返回目錄中國古建築(一)【41P】中國古建築(二)【52P】中國古建築(三)【43P】中國古建築(四)【40P】中國古建築(五)【44P】 中國古建築(六)【41P】
  • 中國古建築(七)【52P】
  • 中國古建築(八)【44P】
  • 中國古建築(九)【42P】
  • 中國古建築(九)【42P】
  • 中國古建築(十)【48P】
  • 中國古建築(十一)【46P】
  • 中國古建築(十二)【53P】
  • 中國十大現代建築【圖】 中國十大古建築【圖】
  • 還舊樓主收集整理
    推薦閱讀:

    建築文化|中國古建築中的木作裝飾
    中國古建築六大門派
    中外文明的古代建築差異
    古建物語|| 如何區分仿唐建築還是仿日建築
    中國古建的尷尬:仿唐還是仿日?

    TAG:建築 | 古建築 | 中國 | 中國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