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讀書日

資料圖片

4月23日,本報聯合百年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在京舉辦「中國教育報2014年度推動讀書十大人物揭曉儀式暨校長閱讀論壇」,為世界讀書日增添了一抹色彩、幾多激情。與會校長、教師就閱讀與教育、閱讀與人的精神成長發表了精彩演講。今天本刊選發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陝西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楊林柯在論壇的演講,與讀者共享。世界讀書日過去了,讀書的理由卻與生命一同存在著,所以,我們希望——

翟小寧:在閱讀中觸摸幸福

多年以前,人大附中有學生寫了一本書,拿給巴金先生題詞,巴金先生寫了這樣一段話:「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裡面有豐富的文學寶藏,它使我們變得更善良、更高尚、更有價值,文學的作用就是使人變得更好。」巴金先生談到了文學的意義,其實也在談讀書的價值。現在我們談讀書的話題,肯定包含著讀好書的問題。當下閱讀的癥結,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缺少閱讀,而是缺少經典閱讀、缺少能帶給人生命滋養的閱讀。我覺得一定要倡導讀經典名著、讀整本的書,這也是我們的學校應該倡導的閱讀。

語文課:讓孩子變得更高尚

學校離不開課堂,有什麼樣的課堂就意味著我們能夠造就什麼樣的人才,尤其是語文課堂。我一直認為,語文課不應僅僅傳達知識,還應傳遞人的情感、傳遞愛與善。高中語文課本里有篇大家熟知的課文《奧斯威辛沒有新聞》,講這堂課之前,我會請同學們閱讀一些相關的小說與詩歌,並搜集奧斯威辛的圖片,後來我把這些圖片做成了一個短片,在上課的時候播放。當一幅幅悲慘的照片投射在屏幕上時,同學們都很安靜。我們都知道奧斯威辛大屠殺慘絕人寰的場景,但是每次看到,心靈依然會受到很大的震撼。

上完課以後,有一位同學來到辦公室,與我聊他上課的感受。他說,這堂課對他的觸動特別大,但是有個問題他不明白,前段日子他在讀相關書籍的時候,看到納粹德國的青年士兵一邊殺人一邊欣賞音樂,絲毫沒有良心的譴責。他問我,都說音樂對人的心靈有陶冶作用,為什麼那些士兵卻如此殘忍?然後我們就開始探討,討論的結果是,音樂固然對人的心靈有陶冶作用,但還有比音樂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信念、信仰。一個心存善念的人不會這麼殘酷,一顆同情的、慈悲的心不會這麼麻木。

過兩天這位同學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說:「中午與您的談話令我受益匪淺,在您的課堂上我感到幸福,因為您的語文課給我們傳達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愛和善。」他這裡提到了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語文課傳達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愛和善」。從孩子們身上發出的一些感受往往是最珍貴的,他們的感受往往也是我們身為教師、身為校長追求的方向。

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後來當上了美國一所學校的校長,每當有新老師入職,他都會送上一封信,信中寫道:「親愛的老師,我是納粹集中營的一名倖存者,我親眼看到了人類不應該見到的場景:兒童被學識淵博的護士殺死,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等教育的士兵槍殺,這一切令我疑惑。我請求您幫助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我想,通過閱讀讓我們的孩子心存善念、變得更好,這是教育的神聖使命。

在學生心中播撒人文的種子

做了校長之後,我會問自己:學校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答案當然有很多。而我覺得,首先要立德,立德是育人的根本。我們在中小學階段倡導學生讀書是非常有意義的,以德化人猶如春風化雨,孩子的心靈會不知不覺地與純真、美好、善良、高尚生出天然的親近之感,因為這時正是他們個性養成的時候,我們要相信種子的力量,讀書就是在播種。

在人大附中,我們把名著閱讀帶入語文課堂,老師們對語文教材進行大膽取捨,有的年級在一周的語文課中,用不超過1/3的時間學課文,2/3時間用來讀書,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老師基本不講——不要把讀書課當成老師的講讀課,那就索然無味了。老師會指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寫讀書筆記。至於寫什麼、怎麼寫,限制不多,重要的是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一個人的閱讀是孤獨的,一個班級的閱讀是單一的,一個年級、一個學校的閱讀才是豐富多彩的。因此,老師會選擇學生們的優秀讀書筆記,印製成冊,供大家欣賞。有交流分享的閱讀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場,場中浸潤在書中的學生們會獲得精神的力量,也會獲得終身發展的根基。學生在課外的自主閱讀,遠比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更多。

作為教育工作者,幫助孩子們把人生的第一顆扣子扣好,在他們心中播進人文的種子,這是在塑造優美的靈魂,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閱讀、覺悟、信仰與愛

前段時間,我赴英國出席了G20國際校長峰會。倫敦街上人並不很多,但是忽然走到一個地方,人多得排起了長隊。英國朋友告訴我這個地方是書店,這些人是在買書,每當好書發布,人們便會排起長隊買書,這樣的場景我似乎很久沒有見到了。英國有著濃郁的讀書氛圍,地鐵里或公園長椅上,隨時可以看到一個人在安靜地讀書。

我這次去英國參觀了斯多學校,學校主體建築是幾個世紀以前的宮殿式建築,典雅莊重,文化氣息濃厚,圖書館就位於大廳里最顯眼的位置,四面都是書。斯多學校還有一個場景讓我很感動:學校教堂對面有座雕像,卻是個普通人的雕像。我們知道,教堂是很神聖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能夠被安葬在教堂里,那麼他一定是受到這個民族和國家尊敬的最優秀、最傑出的人。這個學校應該有很多傑出的人,為什麼偏偏把一個普通人的塑像放在最神聖的教堂對面?我了解到,這個人是二戰中的一名士兵,他駕駛的飛機在轟炸德國城市的時候飛得特別低,因為他要盡量看清,不傷及平民。作為士兵,他可能有很多無奈,他的角色使他不得不做一些事;我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無奈,但是我們心裡會有一些堅守的原則。而選擇盡量少傷及平民,這就是他的原則。據說後來他又參加了轟炸日本廣島的戰鬥,那次戰鬥之後他就生病了,患的是嚴重的精神病,治好病後,他就畢生做慈善事業。一個普通人因其經歷,他的雕像就被立在了教堂的對面,這是對人類尚未泯滅的良知的一種肯定與敬意。

人生有益的時光是在閱讀、覺悟、信仰與愛中度過的,而人生的覺悟、信仰與愛離不開閱讀。正是通過閱讀,我們獲得一種精神的滋養、一種文化的啟迪,獲得一種信念,乃至信仰。那些崇高而美好的書籍是茫茫人世中的一道陽光,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引導著人們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為善最樂,讀書更佳。我想,我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應該是在寧靜的氛圍中閱讀的時光吧。

(文字整理實習生章林昱)

楊林柯:讀書重建我們的文化

我認為:生命有「向外」和「向內」兩個方向。過於向外的生活容易使心靈空虛,精神飢餓,而讀書則可以讓人充實內心,認清自我,更加關心這個世界,對歷史現實的「同情之理解」更容易達成。

我個人從小喜歡讀書。小學處於文革後期,因為無書可讀,甚至讀字典,中學和大學讀了大量文學書,進入中學教書,面對年輕生命的空洞與茫然,也讓我對他們的未來充滿了焦慮,如何能幫到他們,無愧教師的良心?我當時想到了讀書。

因為孩子們太忙,沒時間讀書,那我就想,能否自己多讀點,把自己變成一個資源,也能影響到他們,於是,我就開始廣泛閱讀,從中國到外國,從古代到現代,從哲學到歷史,從文學到宗教……確實讀得很瘋狂,以至於泡腳和如廁都拿著書,而且我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幾年下來,竟然寫完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本子,摞起來有一尺多高。我把自己的讀書收穫與學生一起分享,也不斷給學生推薦優秀文章,甚至把語文課開到了學校的閱覽室。漸漸發現,喜歡讀書的學生多了,生命有改變的學生多了。

後來,我建立了博客,轉發一些有價值的文章和我自己寫的文章,幾年下來,閱讀量超過300萬。我也在課堂、QQ群、微信圈和我們成立的讀書群里不斷分享一些有價值的文章,給學生、家長和老師推薦好文章,並把它當做每天的義務,早起晚睡,長年堅持,樂此不疲。

這些年,我也利用到各地講座的機會不斷推廣閱讀,在這些活動中,結識了許多書友和同道者,也得到了最快書訊,分享到許多好書。讀多了就想寫,多年來,我堅持閱讀和寫作,每年發表幾十篇文章。我的教育隨筆集《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也將於近期由華東師大出版社推出。我平生最喜歡旅遊和讀書,我認為,旅遊是放大身體半徑,讀書是放大心靈半徑。身心的放大實質上是一個人生命時空的放大,它讓一個人的生命更有方向感。

一百多年來,我們著眼於把這個國家變成現代國家,先是器物文明的追趕,後是制度文明的學習,最後發現,文化才是根本問題,而文化問題最後還是人的問題,因為人是文化載體。所謂現代化,不僅僅是物質的現代化,根本上是人的現代化,只有人的現代化才能建成現代國家。

我認為,中國問題,制度是關鍵,人心是根基,而人心的改變、人性的提升,在一個宗教傳統薄弱的國家,必然有賴於全民閱讀,要著眼於將讀書作為每個人終身必修的志業。但我們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連續幾年的閱讀調查顯示,我國人均紙質圖書消費量不到5本(如果去掉學生用書,其實不到1本),遠低於以色列的64本、俄羅斯的55本和法國的20本。

有人說,中學階段讀的書會成為骨骼,化作血脈,可中學教育因為應試的壓力,閱讀不斷被邊緣化。好在校內外的讀書問題已經引起了高層的關注,連續兩年,「全民閱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讀書問題已經正式進入國家的政治議程,同時,民間許多機構也在推廣閱讀,這種朝野的共識、上下的互動,讓我們對這個社會的精神走向充滿更多期待。

我想,只要社會各界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閱讀、推廣閱讀,我們社會的精神短板會不斷得到彌補,因為閱讀是幸福人生的內在保障,也是實現和諧發展的必要途徑。祝願閱讀重建我們的文化,也祝福文明強大我們的國家!

(文字整理伊湄)


推薦閱讀:

讀本好書----讀書心得
讀書札記之三百五十七——心學與理學
為你自己讀書之二十四不要過早品嘗愛情這杯酒
為什麼讀書?
讀書、吟詩、下酒

TAG:讀書 | 活著 | 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