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護國運動在哪爆發的
護國運動在哪爆發
說起護國運動在哪爆發,熟悉那段歷史的朋友一定會記得,護國運動是由雲南軍閥唐繼堯領導和指揮的,因此,護國運動在哪爆發,答案是雲南昆明。
護國運動劇照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公然宣布復辟帝制,改國號為「洪憲」,欲成為「中華民國」皇帝的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感,亦成為護國運動爆發的導火索。
12月23日,雲南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隨即宣布雲南獨立,起草「討袁檄文」通電全國,闡明「擁護共和」立場。12月25日,雲南都督府成立,唐繼堯任都督,組建約兩萬人的討袁護國軍,在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將領的親自指揮下進兵四川、貴州、廣西等地,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終於爆發。
在各路大軍的聯合打擊下,袁世凱的北洋軍隊接連受挫,遠在京城的他只能眼睜睜看著南方其他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一時間,剛剛建立起來的「帝國」面臨著岌岌可危的局勢。
數月後,難以承受多方壓力的袁世凱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歷時近三個月之久的復辟鬧劇,在全國人民的一片聲討中戛然而止。隨著袁世凱本人的一命嗚呼,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也於1916年7月14日落下了帷幕。
憶昔唐繼堯發表「討袁檄文」時曾聲稱「所擁護者為固有之民國」,由此可見,護國運動是一場保衛民主、擁護共和的偉大聖戰!堅持「民主共和」的立場,符合當時全國大多數人民的意願,因此,不管護國運動在哪爆發,都不能阻止民眾反帝反封建意識的覺醒,亦改變不了袁世凱倒行逆施的復辟行徑最終將招致失敗的命運。
梁啟超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又被稱之為護國戰役或者護國戰爭,是發生在中國近代的內戰,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梁啟超可以說是個出名的人物,他是一名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還是史學家,他曾經是清朝光緒時期的舉人,還曾與康有為等人一起發動了「公車上書」運動,就是這樣一個風雲人物,護國運動中怎麼會沒有他的身影,那麼梁啟超與護國運動的關係是怎樣的呢,下面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
梁啟超圖片
護國運動的起因便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12日宣布稱帝,因此國內掀起了反對復辟帝制的爭鬥,在袁世凱準備稱帝的期間,除了我們熟知的孫中山先生進行的運動外,梁啟超也在為此事做著付出與努力,他的進步黨也積極的參與著武裝起義等運動。
且在面對袁世凱軍隊對護國軍進行壓倒性打擊的時候,梁啟超深深意識到了要取得運動的勝利,就必須讓廣西實現獨立並使國內戰局相互呼應,以便成事,經過考量,梁啟超悄悄去了廣西,極力策動廣西都督反對袁世凱,他的努力使滇、黔、桂連成了一體,這也極大的打擊了袁世凱,這之後全國反袁的浪潮逐漸掀起,各省反袁呼聲漸強,到後期可以說是勢不可擋,終於在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布取消了帝制。
梁啟超與護國運動的關係可以這樣來總結,他積極響應並促成護國運動,並在護國運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護國運動的意義
護國運動作為中國近代除辛亥革命之外,由中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的又一次革命運動,最初是從雲南開始的,這個革命粉碎了袁世凱作為民國大總統,利用職權之便,在中國延續封建帝制的陰謀,從而使得民主共和製得以再次實施。但是就其最終結果來看,並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的武力統治。 那麼護國運動的意義是什麼呢?
護國運動圖片
關於護國運動的意義最主要的恐怕就是在袁世凱復辟之後,將他從封建帝制的舞台上拉了下來。當然這也是護國運動的目的所在。
在護國運動爆發後,袁世凱被迫退位,這也就意味著「洪憲」帝制被推翻,《臨時約法》再次被確定了地位,同時還有國會也再次有了其存在的意義。從這一方面來看,護國運動無疑是一場勝利的革命,但是就結果看,護國運動跟辛亥革命有著很強的相似性,眾所周知,辛亥革命的勝利屬於袁世凱,關於護國運動,其勝利果實則是歸屬於當時的北洋軍閥最高統治者段祺瑞所有,也就是說國家政權並沒有因為革命而發生轉移,中國依舊是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另外就是,護國運動的意義其實應該是辛亥革命的延續,通過護國運動的開展,成功的結束了袁世凱的封建統治,其最直接的意義就是徹底的封死了在中國思想封建帝制的所有可能,並且使得中國再次開始實行民主共和,由此來說,它實際上是挽救了中國,進一步的鞏固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實,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筆。
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
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是在民國時期發生的兩件大事。一個在歷史上很著名的褒貶不一的人物貫穿了這兩件大事的始終,這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軍閥、民國時期的大總統——袁世凱。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是有著因果關係的。
二次革命照片
二次革命是護國運動的起因。因為當初袁世凱想要破壞大家辛辛苦苦建立的民國,成全自己的帝王夢,所以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自從宋教仁被殺之後,幕後的真正兇手是誰,大家心知肚明。於是類似於孫中山這樣的想要捍衛民國的人士,組織軍隊征討袁世凱,可惜最終失敗了。在袁世凱把最後一層遮羞布掀開稱帝之後,引發了護國運動。
這是中國國內有名的一次內戰,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反對袁世凱對自己的統治。袁世凱焦頭爛額之下,和列強達成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協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在稱帝心切之餘簽訂的二十一條。其中各項協議,簡直為中華之屈辱,後來護國運動最終是成功了,可惜了袁世凱的稱帝夢只持續了那麼短短的一段時間,便被迫取消了帝制。後來,眾叛親離的袁世凱在重重壓力之下抑鬱而終。護國運動與二次革命是中國近代時候發生的大事件,在此之後又發生了有名的護法運動。雖然這些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且並沒有改變中國軍閥當政的狀況。
護法運動護國運動
護法運動、護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兩次著名的內戰,都是反對封建獨裁的一場民主主義革命戰爭。但是兩者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護法運動領導人孫中山的畫像
護法運動發生在護國運動之後。護國運動發生在1915年,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後,企圖在中國推行君主立憲制,從而在12月12日在北京宣布稱帝,改次年的年號為「洪憲」。護國運動由雲南軍閥蔡鍔、唐繼堯等人首義,發動了一場反對帝制的戰爭,先後貴州、廣西、廣東等省相繼宣告獨立。最終打敗了竊國大盜袁世凱,保衛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可謂是再造共和。
和護國運動不一樣的是,護法運動的道路布滿了荊棘和曲折。護法運動主要由孫中山領導,先後發起兩次護法運動,第一次護法運動發生在1917年。起因是袁世凱去世後,段祺瑞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權,他拒絕恢復《臨時約法》,企圖廢除國會。孫中山來到廣州,發起護法運動,成立臨時軍政府。然而,此時的滇系軍閥唐繼堯等人,搖身一變,成為了阻礙護法運動的元兇。滇西軍閥和桂系軍閥聯手,企圖排擠孫中山,最後導致了護法運動的失敗。而第二次護法運動時,孫中山遭到了粵系軍閥陳炯明的叛變,炮轟總統府,使二次護法也無疾而終。
護法運動、護國運動,都是革命黨試圖保衛辛亥革命成果的戰爭,在護國運動中,南方各路軍閥同心一致,反抗封建主義在中國復辟,而護法運動,成為了軍閥爭奪權力、地盤的一個工具,從中反映出了民國初期的軍閥的自私自利,而護法運動的失敗,也標誌著中國資本主義革命的失敗。
推薦閱讀:
※運動相關外周肌肉疲勞的生物標記
※【D&J 專業分享】呼吸模式 運動模式與腰痛
※抗性澱粉!越吃越瘦的主食!
※運動改善肩頸酸痛 告別「水牛肩」
※如何成為一名體操選手-後滾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