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兩部大法的菩提心說

兩部大法的菩提心說  作者:佛日  唐密、東密、台密所傳行的胎藏界、金剛界「兩部大法」,以如來藏緣起論為理論基礎,以體證菩提心為即身成佛的秘訣、瑜伽行的樞要,對菩提心有其獨特的開示。   經論所指示的菩提心  兩部大法中,胎藏界(梵語garbha dhatu)法之「胎藏」,指眾生本具的佛性、理性、成佛之因,喻如嬰兒孕於母胎,真金藏於金礦,此即是大乘如來藏系經論中所說的如來藏、佛性。胎藏界法宗依的《大日經》,開篇《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指出法身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所證不可思議的「一切智智」,以「菩提心為因」。此所謂菩提心,指菩薩初證真如時對自心的如實了知。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又云:「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明言菩提即是對自心的如實了知,菩提須向自心中去尋求。菩提(bodhi)意譯「覺」,特指佛菩薩對宇宙人生真實本面的如實大覺。如何從自心中去尋求這種大覺,如實了知自心?經中大日如來告秘密主(金剛薩埵):應從如實觀察自心的本來清凈、空、了不可得去「識知自心」: 「佛言:秘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凈故。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秘密主!如來應正等覺,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紅紫,非水精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秘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無色界同性,非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趣同性。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見非顯現。何以故?虛空相心,離諸分別、無分別。所以者何?性同虛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即同菩提。如是,秘密主!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   從心性論角度看,這段佛言說明心性本來清凈,因為心無形無相,超越時空,沒有質的規定性,遠離眾生的一切意識分別,找不到它的實體及住處,只有用眾多的「非」遮遣一切意識分別的方法來描述它(「遮詮」),或將它的性質比喻為虛空。佛菩薩所證的「凈菩提心」,也是如此,故云:心、菩提、虛空三者不二。這同大乘經中的心性本空、心性本凈說,完全一致。    按《大日經》之說,眾生心性本來清凈,與菩提不二,然而眾生為何痴迷不覺,輪轉生死?《住心品》回答說:那是因為眾生被粗、細、極細三重妄執所障蔽纏縛,向外馳逐,不能如實了知自心,從而生起具有染污性、生滅性的貪心、無貪心等一百六十種妄心,在這些妄心的驅使下造有漏的善惡業,被業力牢牢拴縛於生死海中。欲證得凈菩提心,須通過如實觀心,超越百六十種世間妄心,破除三重妄執,偈云: 「越百六十心,生廣大功德: 其性常堅固,知彼菩提生。 無量如虛空,不染污常住, 諸法不能動,本來寂無相。」     超越百六十種妄心後,證得的菩提心具有堅固不變、無量無際、清凈不染、常住不動、寂滅無相等性質,與生滅無常、染污執著的世間妄心截然不同,此心即是常住法身、菩提、涅槃,證見此心即可謂之成佛。密教認為利根者通過密法修持,一生便可破三重妄執而證見菩提心,故云即身成佛,這與慧能大師所說的「見性成佛」可謂同調。    於唐玄宗朝來華傳胎藏界法,被稱為「開元三大士」之一的印度高僧善無畏(637—735),在其所傳《禪要》中說《大日經》所言菩提心,「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心,名為大圓鏡智。上至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他將此生佛同具的自性清凈心比喻為一輪滿月,此喻含有三義:「一者自性清凈義,離貪垢故;二者清涼義,離瞋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痴暗故。」具清凈、清涼、光明之性的自性清凈心,是離貪瞋痴等煩惱、無明污染、障蔽的本心。將菩提心形象化為一輪滿月,見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等,後者謂「此菩提心本無色相,為未來成就諸眾生故,說如月輪。」月輪之喻,只是使眾生悟入菩提心的一種方便,一種使人容易理解菩提心的表詮方式。    善無畏弟子一行(673—727)據其師講述撰成的《大日經疏》(別本題《大日經義釋》)中,點明經中所說的菩提——心實相,即是顯教一切經中反覆述說的諸法實相,不過顯教經中「或說諸蘊和合中我不可得,或說諸法從緣生,都無自性,皆是漸次開實相門」,《大日經》則開門見山,直指眾生心之實相即是菩提,乃頓開實相門的頓悟法門。《大日經疏》還依經中「我覺本不生」、「云何真言教法?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等佛語,說密教之心髓、頓見菩提心之要,在於觀心本來不生之實性而證見「本不生際」,謂「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凈心,自性清凈心即是阿字門。」梵文阿(a)字,為開口發聲之初音,是一切聲字之母,密教用之表「本不生」、「本初」義。「本不生際」即本來無生無滅的實際或實性,具有萬有存在之最終依據、終極實在的意味。《疏》云:「萬法皆依凈心,凈心適無所依。」謂萬法最終所依的自性清凈心,是無有依處、不依賴一切而本有自在的終極實在,這終極實在並非萬有之因,而是萬有之體:「當知萬法唯心,心之實相即是一切種智,即是諸佛法界,法界即是諸法之體,不得為因也。」「體」,梵語為svabha^va或bhava,為實體、體性、本質、存在的根本條件之義。日本天台宗密教(台密)依此義倡阿字體大義,謂阿字所表本不生義為萬有之體;東密則倡六大體大說,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為萬有之體,空海《即身成佛義》云:「六大為法界體性」。     兩部大法中金剛界法之「金剛」(Vajra),指五方五佛證得的五種如實知見一切、自在無礙的智慧,這五種智慧分別為眾生的五、六、七、八、九識所轉:東方阿閦(不動)佛所表大圓鏡智,為第八阿賴耶識所轉;南方寶生佛所表平等性智,為第七末那識所轉;西方阿彌陀佛所表妙觀察智,為第六意識所轉;北方不空成就佛所表成所作智,為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所轉;中央毗盧遮那佛所表法界體性智,為第九阿摩羅識所轉(應言本具)。阿閦等四方四佛所表大圓鏡等四智,實皆為一中央毗盧遮那佛智慧的四個方面。如果說胎藏界法所言菩提心指大日如來的理法身或因菩提心,金剛界法所言五智則為大日如來的智法身或果菩提心。《大日經》明言:「菩提心為因」,意謂初地菩薩見道後所發勝義菩提心為成佛之因,五方佛所表五智則為此菩提心因種子所結出的碩果。    與胎藏界法一樣,金剛界法也將菩提心比喻為滿月,說其清凈無垢。該界法所宗《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上偈云:「我已見自心,清凈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     總之,兩部大法所宗依的經典中所言菩提心,指初地菩薩親證心實相的因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和佛圓證心實相的果菩提心,都是如實觀心、離煩惱無明而證得的勝果。質言之,兩部大法是從佛果境界出髮指示心性的。但兩部大法特別是依經發揮的唐密、東密、台密,從即身即佛的見地出發,認為佛菩薩所證凈菩提心,潛在於眾生無明妄心,即是眾生無明妄心的實性、實相或「本源」。《大日經疏》卷四、卷十二說汗栗馱(hv!d,意譯真實心、堅實心)指人類的「肉團心」(心臟),此即是自性真實心。龍智造《金剛頂瑜伽宗發菩提心論》以月輪比喻眾生無明妄心中有清凈之性,論云: 「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凈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     就像月亮的光明乃是本具,眾生心性中本具一分凈性,如初生時的月芽,隨著觀心修行,妄盡明現,如月芽逐日增大,終至圓滿無缺,成佛之時,自性清凈心的本面便如滿月般全體呈現。眾生心質中本具的一分凈性,後人或依唯識八識說釋為阿賴耶識中的本有無漏種子,或依九識說釋為第九阿摩羅識。      曼荼羅所表菩提心  兩部大法的心性論,不僅用文字表述,而且用密教行者觀修時所用曼荼羅(mandala)圖相予以表示。常用圓形月輪表菩提心自性清凈,於月輪中畫八葉蓮花表眾生肉團心,意謂眾生無明妄心之實性為清凈圓滿的凈菩提心,或凈菩提心住於、潛在於眾生現前肉團心中。胎藏界法於月輪上或八葉蓮花中央書梵文阿字,表眾生心性本不生義。金剛界法於月輪上或八葉蓮花中央畫一五鈷金剛杵,表眾生心性本來具足佛之五智。    兩部曼荼羅還以諸佛菩薩護法眾的形相或表示其功德、誓願的梵文字(種字)、法器畫於月輪上,表眾生心性所具的佛性功德。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央稱「中台八葉院」,八葉蓮花中心圓形內繪大日如來,周圍八葉上分列阿彌陀、寶幢、開敷華、天鼓雷音四佛,及文殊、觀音、彌勒、普賢四大菩薩,總顯一切眾生心中皆有佛性。中台八葉院上方「遍知院」,列佛眼等七佛母,表諸佛能生、遍知之德;北方「觀音院」,列大勢至等三十七菩薩,表佛以大悲攝化眾生之德;南方「金剛手院」,列金剛薩埵、無垢輪持金剛等三十三尊,表上求大智之德;下方「持明院」,列般若菩薩等五尊,表佛折伏、攝受眾生之德;遍知院上方「釋迦院」,列釋迦牟尼佛等三十九尊,表佛方便攝化之德;金剛手院南方「除蓋障院」,列悲愍菩薩等九尊,表以金剛之智除眾生蓋障之德;觀音院北方「地藏院」,列地藏菩薩等九尊,表由觀音之大悲救度九界迷情之德;釋迦院上方「文殊院」,列文殊菩薩等二十五尊,表以智慧斷一切戲論之德;虛空藏院下方「蘇悉地院」,列十一面觀音等八尊,表成就自他二利之德;最外層四方圍繞「外金剛部院」,共列金剛護法等二百零五尊,表佛隨類應化之德與凡聖不二之理,亦表眾生心數(心所法)本具凈性、能為凈用之義。   金剛界曼荼羅依《金剛頂瑜伽宗發菩提心論》,於月輪上分列三十七尊:五方五佛表五智;阿閦等四佛各攝金剛薩埵等四大菩薩凡十六大菩薩,表由修十六大菩薩行而證得佛果五智;又由四方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表由菩提心出生菩薩行;加八大供養,表佛菩薩亦即自性清凈心的附屬功德。日本台密所用金剛界曼荼羅,宗依《金剛頂經·金剛界品》,稱「羯磨會」或「成身會」曼荼羅,繫於大圓輪中畫五月輪,中央月輪上列大日如來及表其因行的四波羅蜜菩薩,四方月輪上列四佛及其近侍十六大菩薩,外列八供養、四攝、賢劫千佛、外金剛部二十天、四大神等,表大日如來所具的圓滿方便。東密所用金剛界曼荼羅,於羯磨會曼荼羅四周列三昧耶會、微細會、供養會、一印會、四印會、理趣會、降三世羯磨會、降三世三昧耶會凡八種曼荼羅,形成九會曼荼羅。其中羯磨會曼荼羅表大日如來的根本功德——智法身(以佛果智慧為身),因稱「根本會」,其餘八會曼荼羅分別表示大日如來智法身所生的佛、菩薩、金剛、護法等攝化眾生的種種事業。九會曼荼羅所列諸尊多達一千四百六十一。金剛界曼荼羅又分五部:佛部以大日如來為部主,表理智具足功德圓滿;金剛部以阿閦佛為部主,表佛智;寶部以寶生佛為部主,表佛之福德;蓮花部以阿彌陀佛為部主,表真如之理;羯磨部以不空成就佛為部主,表佛度化眾生的能力。五部合表一大日如來之佛果功德。空海《秘藏記》云:「蓮花部擬法身,金剛部擬般若,佛部擬解脫。」法身、般若、解脫,是為佛果三德。    曼荼羅源出古印度婆羅門教祭神之壇,佛教密教的兩部曼荼羅,上列眾多佛、菩薩、佛母、金剛、諸天乃至仙人神鬼,貌似多神教徒崇祀多位神祗,實則在佛教密教中,兩部曼荼羅之體(月輪)表自性清凈心、菩提心,曼荼羅上的千數諸尊,是一大日如來功德的各別表顯,而大日如來終被視為眾生的自性清凈心。《大日經疏》卷二:「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毗盧遮那遍一切身。」空海《秘藏記》云:「我本來自性清凈心,於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謂曼荼羅上所列大日如來及表其眷屬功德的諸尊,即是眾生本來心性、凈菩提心。是則兩部曼荼羅,實為以圖像符號表示的密教心性論,其所表義理可以文字概括曰:眾生心性本來無生、無相,清凈離垢,具足佛菩薩所證得的五智、無緣大悲、涅槃解脫及種種利益、度化眾生的方便妙用。此可謂顯教《大乘起信論》中心性如實空而不空,「具足無漏性功德」,真心「凈法滿足」義之更為具體的描述。兩部曼荼羅還表示:法界萬有,包括諸佛、眾生,有情無情,一切現象,皆唯一凈菩提心,皆在如滿月般圓明的凈菩提心中顯現。   觀修證見菩提心  兩部大法是極重真修實證的秘密瑜伽,其精華與其說在理論,無寧說在觀修菩提心的具體方法,其法大略分有相瑜伽、無相瑜伽二法。    有相瑜伽是從觀想有形相的具體對象入手修定,其根本是所謂「月輪觀」或「凈菩提心觀」,此觀將凈菩提心形象化為一輪皎潔的滿月,於自心中觀想,觀至明現後觀想此月輪逐漸擴大,遍滿宇宙。《金剛頂發菩提心論》云:「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凈,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亦名無覺了,亦名凈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謂觀至明見圓明凈識,則名見真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若漸漸增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虛空,卷舒自在,當具一切智。」《心地觀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等皆說此觀。《無畏三藏禪要》述此觀具體修法云:    「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猶如凈月,去身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滿具足,其色明朗,內外光潔,世無比方。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即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還同本相。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如經所說,名為初地。……行者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卧,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痴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凈。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     這種禪觀,切實可行,簡易不煩,有降心火、除昏沉、益智慧之特效。觀修時既可將月輪想像於面前,又可將其想像於心間。常凝視天上的滿月,牢記其形相,以之為曼荼羅,或對月修觀,較易觀見。但依有相的明月而觀無相的菩提心,只是一種禪觀方便,若拘執月輪之相,將成見性之障礙。《金剛頂攝真實經》卷二云:「不取相狀,安立無上大菩提心。若觀菩提心相猶如月輪,水精、乳色,此等諸相,皆是凡夫所觀之境。」觀月輪見性,要在離妄想執著,契合空、無相、無住的本性,無心、月之別,離能觀所觀。此須對大乘實相義理有透徹的理解。    有相瑜伽的通常修法,是三密相應的本尊瑜伽。胎藏界本尊瑜伽於空性中觀自心為月輪相,輪上有本尊相;次觀面前本尊心間有表其菩提心的月輪相,觀此月輪上排列本尊咒字,意緣其字,口中誦咒,觀想咒字從對面本尊心間入我心間,又從我心間入本尊心間,循環不已,曰「入我我入」。簡略的修法是於心間或面前本尊心間月輪上觀想梵文阿字而持誦,稱「阿字觀」。金剛界法的本尊瑜伽,將所觀想的面前本尊召請入自身中,想自身與本尊無二無別,次於與本尊無別之自身心間觀月輪相,輪上有白色五股金剛杵(表五智),專註於彼而誦本尊真言,持誦時配合調息。兩部法的本尊瑜伽具體修法甚繁,須入壇灌頂,經上師傳授。    本尊瑜伽修習中,由在自身上持續觀想佛的身口意三業果德,與之相應,以期感得本尊及法力的加持,俾令自身本具凈菩提心的功德速疾顯現,所謂「三密加持速疾顯」。據《大日經》等,有相瑜伽只是接引中下根器者漸見菩提心的方便,修習成就,只能入有相三昧,不堪超出世間,不能證見凈菩提心。親證凈菩提心,須在有相瑜伽的基礎上修無相瑜伽。  兩部大法的無相瑜伽,皆以正智反觀自心為內容,實屬修觀(毗婆舍那)。《大日經·說無相三昧品》謂瑜伽行者當觀自心,如是思維:    「想從何生?為自身耶?自心意耶?若以身生,身如草木瓦石。自性如是,離於造作,無所識知,因業所生,應當等觀,同於外事;又如造立形像,非火非水,非刃非毒,非金剛等之所傷壞,或忿恚粗語而能少分令其動作;若以飲食衣服塗香花鬘,或以塗香旃檀龍腦如是等類種種受用之具、諸天世人,奉事供給,亦不生喜。」     「複次秘密主!心無自性,離一切想故,當思惟性空。秘密主!心於三時求不可得,以過三世故。如是自性,遠離諸相。」    本尊瑜伽修習中,由在自身上持續觀想佛的身口意三業果德,與之相應,以期感得本尊及法力的加持,俾令自身本具凈菩提心的功德速疾顯現,所謂 「三密加持速疾顯」。據《大日經》等,有相瑜伽只是接引中下根器者漸見菩提心的方便,修習成就,只能入有相三昧,不堪超出世間,不能證見凈菩提心。親證凈菩提心,須在有相瑜伽的基礎上修無相瑜伽。   兩部大法的無相瑜伽,皆以正智反觀自心為內容,實屬修觀(毗婆舍那)。《大日經·說無相三昧品》謂瑜伽行者當觀自心,如是思維:   「想從何生?為自身耶?自心意耶?若以身生,身如草木瓦石。自性如是,離於造作,無所識知,因業所生,應當等觀,同於外事;又如造立形像,非火非水,非刃非毒,非金剛等之所傷壞,或忿恚粗語而能少分令其動作;若以飲食衣服塗香花鬘,或以塗香旃檀龍腦如是等類種種受用之具、諸天世人,奉事供給, 亦不生喜。」   「複次秘密主!心無自性,離一切想故,當思惟性空。秘密主!心於三時求不可得,以過三世故。如是自性,遠離諸相。」   謂就現前一念觀想之心,究其從何而生,推知此念不從自身肉體生,因身依緣起,有如土木瓦石,不能生念,不會因罵而瞋,因供養而喜。此念亦不從 心生,因為心無形無相,自性空寂,找不到它的實體,超越時空,了不可得。如是追尋體究,照破無明根本,豁露本元心地。金剛界法無相瑜伽的修習,據《金剛頂經》所示,是在本尊瑜伽所觀心月輪上金剛杵中觀想本尊咒字,以正智觀此金剛杵空無自性,若析為微塵,微塵亦非實體,色即是空,如是證入咒字所表的緣起性空 等深義,證見凈菩提心。依《攝真實經》,無相瑜伽的觀修,應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覓求心、心所法,見心、心所空不可得,本來無生無滅,無我、我所,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不在過去、現在、未來,猶如幻化。這與顯教觀心法門基本相同。然而,依《大日》、《金剛頂》等經進行發揮,在中國天台、華嚴等宗真妄一如的圓教義理基礎上建立的唐密、東密、台密之見地,要比寧瑪派所判 「外密三乘」見高深一些,也有「當相即真」、煩惱即菩提義。如《大日經疏》直指眾生現前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空海《一切經開題》云:「了諸妄念本無自 性名諸佛」,「知心是佛」;空海《梵網經開題》云:「三毒五欲,皆是佛之密號名字」,「作五逆而忽入真如,起六欲而查德法身」,與無上部密法煩惱即菩提的 見地一致。兩部曼荼羅中以金剛薩埵所攝金剛欲、金剛觸、金剛愛、金剛慢四菩薩及稱大日如來教令輪身的不動明王等威猛金剛,表貪愛瞋慢即菩提之義。空海還依華嚴宗緣起無盡義,發揮《大日經》「以知心無量故知身無量,知身無量故知智無量」之語,謂自性清凈心本具無漏功德無量無盡,其《即身成佛義》云:「心數心 王遍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這都超出了寧瑪派所謂「外密三乘」的見地。   注釋:   [1][2][3]《大日經疏》卷一。   [4]《大日經疏》卷七。
推薦閱讀:

到底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與感恩心
太上感應篇144_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第一章 菩提心利益
【精華開示】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

TAG: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