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保溫杯」大叔諾蘭的一場戰爭
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敦刻爾克大撤退」從來不是一場勝利,它只是一次體面的失敗,一次成功的逃亡。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從一開始就清楚這場撤退的性質,也從未試圖在《敦刻爾克》中美化它。
這是諾蘭對戰爭片的價值取向,他剋制自己去渲染英雄主義,而是謹慎地呈示普通人的戰爭和生存的正義。
●
●
●
點擊以上封面圖
一鍵下單「敦刻爾克」
很多導演到了一定年紀都喜歡發表對戰爭和歷史的看法。不對,不只是導演,這好像是男人們共同的喜好。
1993年,47歲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完了《拯救大兵瑞恩》。斯皮爾伯格一直想對戰爭發表意見,幾次不那麼成功的嘗試後,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語言。《拯救大兵瑞恩》在好萊塢開創了一種新的「二戰」電影敘述方式。它不再全面講述戰事,而是通過一個普通士兵的命運來講述戰爭的殘酷。
《拯救大兵瑞恩》劇照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66歲那年也完成了他的兩部戰爭題材電影《父親的旗幟》和《硫磺島來信》。年輕時喜歡警匪、動作和犯罪題材,上了年紀,老爺子越來越溫和,也越來越喜歡和觀眾分享價值觀。
諾蘭的偶像,電影的引路人斯坦利·庫布里克在他59歲時交出了《全金屬外殼》,這是他導演的倒數第二部電影,庫布里克的價值和哲學體系早就圓滿,他只是借戰場這個極致環境再次揭露人性。
有些導演因戰爭電影封神,比如剛剛提到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比如傾家蕩產拍攝《現代啟示錄》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也有人在這一題材上吃了虧,比如李安,兩部戰爭題材電影——探討南北戰爭的《與魔鬼共騎》和以伊拉克戰爭為背景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都口碑平平。李安的票房表現向來穩健,這兩部電影卻讓他吃了虧。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如今,諾蘭也上了這條船,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敦刻爾克》。
法國歷史學家馬克·費羅認為,相比於歷史學家的嚴謹考證,導演對於歷史和戰爭的處理方式是,對史料進行甄選,從中截取能夠支持自己觀點的事實,並且對自己的選擇既不限制邊界也不加以評論。
諾蘭所選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段歷史足夠個人化,也足夠英國人視角。以「敦刻爾克大撤退」在戰爭史上的重要性,這段故事應該早就被拍過很多次了。但事實上,它在電影中出現的概率比我們想像中少得多。
《敦刻爾克》劇照。在敦刻爾克海灘上等待撤退的英軍士兵
1940年5月31日,戰艦載滿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軍士兵抵達英國港口
這背後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一直以來,好萊塢都是戰爭題材電影的主要產地,「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美國還沒有參戰,他們對一段自己不曾參與的歷史意興闌珊。對於電影創作者來說,敦刻爾克這段歷史事件里,缺乏通常意義上的戰爭題材電影應有的戲劇性。這是一場過於安靜的戰爭,沒有雙方交戰,有的只是絕望的等待被拯救的士兵和時而上演的德軍空襲。
諾蘭用這場缺乏戲劇性的「成功的逃跑」拍出了一部英國人的主旋律電影。在英國之外,「敦刻爾克大撤退」一點也不主旋律,這不是一場勝利,只是一次戰略性認輸。但對英國人來說,「敦刻爾克精神」是個特有的名詞,這段歷史是所有英國人都熟知的。在他們眼中,「敦刻爾克精神」與勝利無關,那是英國人至今引以為豪的東西:面對逆境時的勇氣、決心和團結。
和偶像庫布里克,以及他曾請教過的前輩斯皮爾伯格相比,諾蘭對於戰爭的觀看和解析方式不太一樣。他出生於和平年代,不曾經歷過任何一場戰爭,因此,他對用傳統手法拍一部純粹的戰爭片沒有信心,所以他選了討巧的辦法,把這場戰爭視作一次大逃亡,用懸疑片甚至驚悚片的手段來處理。
《敦刻爾克》工作照。在惡劣環境下,導演諾蘭仍堅持用IMAX膠片拍攝
在同事駁靜眼裡,諾蘭的電影花樣百出,但本質上,這位保溫杯不離手的大叔還是個老派的導演。從《追隨》到《記憶碎片》,再到《失眠症》和「蝙蝠俠」,如果不是動作戲,即便是大場面也還是一台攝影機。預算經歷過幾次大躍進,但他說:「因為本質的東西還是不變的,我依然坐在那裡,觀察著鏡頭前的一切。」一天拍攝結束,他依然會觀看樣片,要知道如今已經很少有導演會這樣做了,而「以前這可是導演必修課」
諾蘭的電影一向口碑很高,相較於以往,《敦刻爾克》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在北美主流電影網站上的評分居高不下,媒體們(尤其是英國媒體)更把《敦刻爾克》視作諾蘭最意義非凡的作品。
在中國,我想不到任何一個外國導演比克里斯托弗·諾蘭更有觀眾緣,賣得好的引進片很多,但單靠導演名字就能拉動票房的真的不多。2010年前後,國內上映過兩部讓大家二刷、三刷、四五刷的電影,一部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另一部就是諾蘭的燒腦片《盜夢空間》。朋友聽說我要去專訪諾蘭,恨不得把家裡收藏的《盜夢空間》里的箱子搬給我,拿去讓諾蘭簽名。
《盜夢空間》劇照
當最受追捧的諾蘭遇到了嚴肅的戰爭題材,他們之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們對這樣的組合好奇,也覺得它值得被討論。所以,在這期《敦刻爾克》封面中,我們訪問了諾蘭,談他與《敦刻爾克》的淵源,也認真梳理了他過往的經歷和作品,探討諾蘭之所以成為諾蘭的原因,還為讀者奉上二戰經典電影解析,從更多視角理解戰爭、歷史與電影的聯繫。
在我看來,《敦刻爾克》的確是一部呈現方式新穎的戰爭片,在不走尋常路這點上,它很諾蘭。但《敦刻爾克》並不是一部典型的諾蘭電影,他大概只是對這段歷史有話要說,說完了也就完了,轉過頭去,拉上真愛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繼續拍那些永遠被奧斯卡冷落的爽片才是他的正道。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
關於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說的話,請積極留言。
精選留言將有機會刊發在下期雜誌的讀者留言區↓↓↓
推薦閱讀:
※星雲法師·向自己戰爭
※衛國戰爭勝利日的莫斯科街頭
※1962中印邊境之戰,為什麼會發生?
※敘利亞戰爭鼓點越來越響?
※體育從未真正純粹,興奮劑的戰爭沒有盡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