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孩子一個適宜的環境

家庭教育——給孩子一個適宜的環境

談到家庭教育,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發言權,因為我們都經歷過並將經歷著這樣一個成長過程,由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在這個過程中家是我們的港灣,所以我們不斷地被家人教育或是教育著自己的家人。當人們聽到孩子的第一聲啼哭的時候,一個新生命誕生了。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不會認人,甚至不會睜眼,但我相信,我們在接受成人的照顧的同時接受著教育。在你學會說話走路前,一天24小時除去睡覺,幾乎都與家長(一般指父母)在一起。雖然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家庭,但無可厚非,我們不停地在接受著家庭教育。父母的表情、動作、語言等都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在這樣的影響下生長發育。然而,我們還不會說話,我們沒法表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家庭教育,那父母給我們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當我們開始童年生活時就會發現,此時與嬰兒期相同的是,我們的周圍出現最多的還是父母;有所不同的是,兒童有了瑪麗亞.蒙台梭利認為的「精神胚胎」。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孩子除了智力在迅猛的發展,個性、品質也開始逐漸形成。幼兒期個性的形成是以後個性發展的重要基礎。似乎現在的父母都明白這個道理,甚至從孩子還未出生便熱衷於胎教。現在家家戶戶都是獨生子女居多,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尤為的看重。那孩子獲得了什麼樣的教育呢?兒童開始能動手、開始走路,父母卻生怕孩子弄壞自己家中的物品,而對其大家「教導」——這個不許拿,那個不許碰。更有甚至破口大罵、大打出手。眾所周知,長期處於家庭暴力下的兒童,會發生精神憂鬱、甚至是精神分裂等情況,而家長的「教導」、大罵不就是精神暴力嗎?兒童的「精神胚胎」又會受到何種的震驚?而家長卻以愛和教育的名義為自己開脫,卻從不曾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問題,兒童是怎麼樣看待這個世界的?兒童的「精神胚胎」需要的是什麼?請還給兒童一個適宜的環境。我們中國人講求以人為本,兒童也是人!尊重一個人,當他人觀點與我們相悖時,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別人以致尊重他。那當然,尊重兒童也需要我們換位思考,去觀察、去思考兒童的心靈需要什麼。今年暑假裡,幫我姐姐的兒子補習拼音,以便他順利學習一年級的語文。他很愛動,我教了他幾個禮拜後,他的學習注意力還是不能長時間集中。記得那天,他又開始不聽話了,我有點不高興的問:「你不喜歡學習是嗎?」「恩。」「是瓦?要被你媽媽罵了哈……那你想要幹嘛?你最想要的是什麼?」「我最想要的啊……自由」他在那邊樂呵著。我猜想他可能不懂何為自由,便問他:「喲,你都知道要自由啦,你知道什麼是自由瓦?」我看他就還是這麼樂呵著,彷彿在正在享受自己心中的那一份自由。「你要自由是吧,那你想你的爸爸、媽媽、姨婆也想要自由啊,他們卻在為你能吃的好、穿的好……每天要工作掙錢、照顧你。你說你能不好好學習嗎?聽明白了嗎?」我幾乎帶有一種教訓的口氣在說個不停。「哦……」他卻過了許久只跳出來一個字眼。我們便繼續學習拼音了。這就是我作為一個長輩,對他的「家庭教育」。而她媽媽對她的家庭教育更是動不動就罵,有時還會打,孩子被大聲罵了,他就「很乖」的哭。自由,這是每個人嚮往的一種狀態。成人認為兒童不懂什麼是自由,殊不知兒童也是人,他們也會嚮往。在他們的「精神胚胎」里也有自由這樣的狀態。我們應該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還給他們一個本該有的適宜的環境,沒有指責、沒有打罵,有的是保護、尊重、引導,讓兒童自己自由發展。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是,發現兒童和解放兒童。我應該指責他不懂自由嗎?我應該數落他嗎?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要罵嗎?這是我的反思。但都已經是後話,只是看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和劉可欽的《劉可欽與主體教育》才做的一點反思,而對於孩子的壓迫已經形成。每個成人都是有兒童走過來的,「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被壓迫著長大的」;「給兒童一個適宜的環境」……這都是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句句都直指我這個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新教師的心。在我享受著劉可欽老師的精彩課堂時,回想到,劉老師給孩子的課堂生活,不就是那個「適宜的環境」嗎?那種自由、輕鬆、但又富有樂趣的課堂生活,是最適合兒童自由發展的啊!在學校教育中孩子喜歡這樣的「適宜環境」,在家中難道不也是嗎?孩子無時無刻都喜歡、都需要這樣的「適宜環境」。當家長們想方設法花重金讓孩子找家教、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時,請多問下孩子的想法吧!如果孩子不是學習困難,那真的有必要讓他完全沒有休息、玩耍的時間,而去上這些低效的補習課嗎?不如讓孩子在適宜的環境中,健康自由的發展吧!(在這裡我暫且把童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幼兒期結束到入小學前,即3~7歲。第二階段是學齡期,即從入小學到青春發育開始,一般指7~12歲。)對於家庭教育來說,我認為童年第一個階段是最關鍵的一段時期,因為在此時兒童不像嬰幼兒時不得動彈,也不像進入學校後有老師教育指導。在童年期第一階段,孩子的幾乎所有生理、智力、心理活動都由家庭帶來。當然,家庭教育陪伴著人的一生,童年期過後還有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當我們長大成人,慢慢變老。我們回過頭來,不是接受著自己孩子的「新思想的教育」嗎?社會提倡終身學習,在任何成長階段,大家都需要家庭給予自己的是一種「適宜環境」。今天聽了進才中學王大老師的講座《做一個「自覺」的教育工作者》,很有感想。我驚奇的發現,教育家或者說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是有著如此多的共性:他們都熱愛思考,都是可愛的思想者;他們尊重學生,不以為孩子好的理由來辱罵孩子;他們注重德育勝於智育;他們熱愛教育工作,思考教育的價值和未來,努力想為此做點什麼;他們從不壓迫孩子,而是諄諄善誘,引發孩子的興趣;他們盡最大努力為孩子提供一個適宜自由發展的環境;他們……父母是每個孩子的啟蒙教育者。父母應該努力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尊重、欣賞、理解、接納兒童,努力給孩子提供一個能自由發展的適宜環境。
推薦閱讀:

【家長圈】別吼了,孩子的磨蹭多半因為你!掌握「黃金時間分割」擺脫拖延症吧
遠方的孩子,你還好嗎?
【實用】常玩猜謎遊戲,孩子聰敏伶俐——謎語大全
如果不能善待自己的孩子,還是別生了吧
宋徽宗父子在金國有多「慘」?不僅生活待遇好 還生了不少孩子……

TAG:孩子 | 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