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場上的天價竹雕:竹上風流(組圖)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都把「居有竹」作為風雅生活的追求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文人風骨的「竹」幾乎是雅士們自古以來就爭相稱頌的物件。而由此派生出的竹雕玩件也就成了清雅高潔之士的心頭之好。
2004年作 徐秉方 青山流瀑竹刻留青 成交價RMB 672000 中國嘉德 2008年4月
明晚期 張希黃製作 留青野渡橫舟圖臂擱 成交價RMB 1650000 中國嘉德 2006年6月
近年來,竹雕在收藏市場逐漸受到重視,收藏價值也在節節攀升。
編輯&文/彭治國 部分圖片提供/中國嘉德
竹雕藝術品的第一高價是什麼?一個竹雕筆筒。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賣的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紋筆筒,拍了1140萬元港幣。
目前,這個記錄還沒有被打破。
從笏到文人雅具
竹雕從來就與文人氣質有關。它因其材質特點,如竹子的「虛心」、「勁節」與古代文人精神相契合,所以,竹雕藝術品在歷朝歷代備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愛。
竹雕又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歷史悠久,據漢代戴聖《禮儀·玉藻》記載,西周君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笏(又稱手板),有的就是竹片製成的,「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只是由於官位的不同,笏的材質才不同,「天子以玉,諸侯以象(牙),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木象可也」。
士大夫所持的笏,就是竹製的狹長板子。這也許能說明,古時候環境很好,到處都種著竹子,所以就地取材,很是便利。一方面也能反映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重視對竹子的使用,並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簡單的成品,儘管這離一件真正的工藝品還有差距。
與笏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竹簡。在考古發掘中,這類用語記載文字的竹簡多有發現,如《孫子兵法》、記載醫藥處方的竹簡等。除此之外,竹扇、竹製筆桿、竹製槍桿、竹籃、竹席、竹盒等等,也應有盡有。
到了後來,竹子已經慢慢脫離開人的手,到了文人的案頭。金元鈺在《竹人錄》中說:「今流傳人物花鳥筆筒,及行草秘閣,秀媚遒勁,為識者所珍。」這裡說的「秘閣」,就是臂擱,竹子做的,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臂擱的形狀是竹形瓦面,所以用竹子來做最合適。
臂擱的功用是為了防止把墨跡蹭臟。我們都知道,只有中國字是豎行右行,先在最右邊豎寫一行,再往左邊寫。過去古人要求自己懸肘、懸腕,懸空寫字。馬未都曾說,「明朝人的大袖子都比較長,寫字的時候速度快,有時這行沒幹透,就要寫下一行,很容易蹭臟衣服,或者蹭髒字跡。在這種情況下,臂擱就起作用了,把它罩在剛寫好的那行字上,臂擱是中空的,不會蹭髒字。寫一行挪一行,等你挪到第二行的時候,第一行的字就干透了。」
一方面可以保證不蹭髒字,一方面看著竹雕上的人物花鳥,也算是陶冶了情操,這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歷史和流派
竹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真正還是在六朝以後。南北朝時期,據《南齊書·明僧紹傳》介紹,齊高帝蕭道成曾將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筍籜蔻」,賞賜給當時的大隱士明僧紹。北周文學家庾信《奉報趙王惠酒》詩中,「野驢然樹葉,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這都可以證明,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根雕藝術。
據史料記載,到了唐代,竹雕工藝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在留存下來的一件最有名的竹雕是中國唐代竹製尺八。尺八是一種豎吹的管樂器。因管長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這件尺八長43.6厘米,吹口口徑2.32厘米,三節,遍體紋飾。正面有壓孔5個,背面1個,採用留青刻法,施陰文淺雕,壓孔四周及節上下,均有圖案花紋。管上分布仕女、樹木、花草、禽蝶等圖像,刻畫極為精緻,具有唐代風格。可惜是,現存放在日本國正倉院。
到了宋代,中國的竹雕出現了一些重大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歷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已經形成一支龐大而又有文化修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藝術審美思想與要求,帶動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內的整個雕刻工藝領域的發展。
這時的竹被文人們視為純潔、正直的象徵,經常出現在詩書文學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蘇軾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詩人文同的「心虛異眾草,節盡愈凡木」就更將竹擬人化了。因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藝也就備受文人的重視。
其二,竹雕出現藝術化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藝人被廣為頌揚。據元代陶宗儀《輟耕錄》記載,南宋時有藝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鳥籠「四面皆花版,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毫具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可見其竹雕技藝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儀情不自禁地讚揚詹成:「求之二百餘年,無復此一人。」
明清時期,竹雕藝術進入繁盛,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
黃宏疆 松山秀色 竹刻留青臂擱 成交價RMB 42560 中國嘉德 2010年5月
竹雕藝術的發展也使得大量藝術家湧現出來。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載入典籍的竹刻家就達二、三百人之多。隨後形成了史上有名的以朱鶴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兩人因成就卓著而被清代金元鈺《竹人錄》推為兩派開山鼻祖。
歷史上的竹刻,大家首推晚明朱氏祖孫三代。朱氏祖孫是嘉定人,創立了竹刻的嘉定派。第一是朱鶴(朱松鄰),著名作品是竹雕松鶴筆筒,現藏南京博物院;朱鶴的兒子朱纓(朱小松),作品有竹雕人物香筒,現藏上海博物館;孫子朱稚征(朱三松),他的竹雕殘荷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而金陵(今南京)派竹雕,則是由濮仲謙開創,以注重選材,隨形施藝,不事雕琢著稱。濮仲謙活躍於明末清初時,與當時名士錢謙益、張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陶庵夢憶》稱「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南京三山街上靠販賣他的作品發財的就有數十人之多。而濮仲謙的雕刻的確不同凡響,「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經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價」,可知重視選材,隨形施刻,刀法簡潔是他的代表性風格。
推薦閱讀:
※文革海報集錦(組圖)
※京城四少緋聞名星女友全掃描(組圖)
※安徽涇縣:如詩似畫的桃花潭(組圖)
※這幾種口型的人想不大富大貴都難(組圖)
※盤點奇特雜交動物:2 罕見斑驢現世(組圖)
TAG: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