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三)

緊接上期

問:崔先生:您好!您是我欽佩的書法家,拜讀您的書法作品我常常感受到您對書法技巧的精深、自如的把握能力。我想請教先生,書法中何謂得筆?碑與帖其起筆、行筆、轉筆、折筆、收筆處在形態上有什麼明確要求?這也是困擾許多學書者的問題

  

  答:帖的得筆很容易印證,那就是以正常的書寫(不是描,不需要補任何筆)所寫的每一筆俱完全剛好覆蓋住古人的筆畫。其實寫多了人們就會清楚,帖中很多的筆是基本的筆畫,有少量的筆畫是應機時的變化,我們要學和我們對照應該是那些基本筆畫,一旦我們掌握了這些基本筆,我們在應機的時候也會出現那些精彩的特殊的東西,所以說主要是學基礎的東西,但是應機的東西往往更容易出效果,更吸引人。碑的概念比較廣義,一般刻工好的碑在臨寫時就應該像啟功先生講的那樣「透過刀鋒看筆鋒」,如果像有些刻得不好的魏碑那樣,就更應該「透過刀鋒看筆鋒」,如果是一些純屬用刀刻出來的造像類的文字,就應該透過刀鋒找筆鋒。在臨寫刻工差的碑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注重形,以筆就刀。另一種是注重意,用唐楷的筆法,誇張一些地表達,最終求「意」。前者難在連接筆順,後者難在筆畫豐滿,解決了難題,離成功就不遠了。

  

  問:先生對「唯軟筆則奇怪生焉」如何理解?

  

  答:書法在初學的時候追求的是表達的精準,但如果想要表達情緒和精神的時候也就是有品有格的時候,就在精準的基礎上做一些調整,增加許多隨機應變的成份,或者意念而筆未必那麼精確的變化。人的力量貫到筆鋒會有很多環節,而作為最後一個環節的筆毫有的時候會在些微的「失控」中產生奇異的趣味。這些趣味通常是在正常的運筆過程中,因為速度、力度、墨量、墨的粘度等原因由筆毫表現出的超出想像的效果。所謂「軟筆」,泛指毛筆。較軟的毛筆,效果更顯著,但控制起來較難,更吃功力。

  

  問:我想問有關小行草與大行草之間關係的問題。寫小的(5公分以內)比較好寫,寫大以後(十公分以上,甚至二十多公分)感覺與小字區別太大。1為什麼會有區別呢,2,如何去克服這個區別,如何寫大行草也象小行草一樣輕鬆呢?這個問題困了我多年了,二王那時如果有大字,我想他能寫好嗎?

  

  答:舞一把剃刀和揮一把砍刀當然有所區別。寫大字也是一種氣力活兒呢!小字更容易體現精,大字主要看氣勢。現代人故意寫得大字也那麼精,就好像用砍刀去刮鬍子,如果還能剃得那麼精緻,那一定是藉助了別的「特別幫助」了。大小字的用筆是不一樣的,小字走尖,大字通常用到筆腹或筆根,筆尖只需要輕度的拉、拽、挑、按,就可以輕鬆地完成,但大字中用筆不但要提住筆,而且還要在不同按下的程度中推、拖、捻、搓,這些都需要用力,所有用過的力都會表現在字里,所以大字掛在那裡才能撐得住。小字多靠筆桿將微細感覺放大。大字要把通臂的感覺縮小。大小字結構也會不同,寫大小字時的視野也是不同的,有機會再講。

  

  問:我學書法二十多年了,平時都是在報紙上臨習,感覺很好。可一旦用安徽涇縣產的生宣紙和一得閣墨汁搞創作時,非常惱火,怎麼都不適應。請問:怎麼才能在生宣紙上達到與報紙上同樣得心應手,形神俱佳的效果?

  

  答:按不同種類的宣紙,調整墨中加水的量,恰當地掌握筆中的墨量。多寫!可通過半生熟的紙,如元書、毛邊、色宣過度一下。

  

  問:請教:歷代大家作品都以各自的面貌傳世,在這些傳世經典里他們美的共性是什麼?遵循了什麼規律?如何尋找這規律?

  

  答:共性是和諧。達到了人與字的合一。先了解字,再了解自己,再按照自己去寫字。

  

  問:崔老師好,請老師談談當代隸書的發展趨勢,再請教一下老師如何寫好隸書?謝謝!

  

  答:當代的隸書基本上沒有對漢隸名碑做長時間和深層次的學習,都急於在現代人中汲取養分,無論誰先領悟了一點兒什麼,馬上被眾多的追隨者分食。大量的、不同形態的、書寫感強烈的隸書字體被發現和出版,使得人們僅靠寫熟一種類型就可躋身書壇,好像自己創造的一般。隸書字典的出現,集字成風,使得本來連接性極差的當代書法,在隸書這個書體上顯得更為突出。隸書離現在實在是太遙遠了,太不常用了,那個時代人的生拙,現代人幾乎不具備了。可偏偏隸書上又出現了王鏞和鮑賢倫兩位巨人,他預示著追隨者將按著這兩個人的路線去追求和變化。想學好隸書還是要多參悟經典的漢碑,悟到了隸書的意味,想變什麼形都不在話下,否則的話,佔一個形態就吃定一生,實在是很沒有趣味的事情。其實很多人都清楚該怎麼做,只不過沒有人那麼傻做,科學發達了,現代的聰明人太多了。

  

  問:針對沒有老師指點的書法愛好者,如何走好自己的學書歷程,請老師明示。

  

  答:按講筆法的書,先揀一個自己喜歡的楷書臨,臨膩味了,就自己寫,不進步就該找找老師了。

  

  問:一個初級問題:怎樣欣賞書法?有些名家的字看上去歪歪扭扭、奇形怪狀又如何鑒賞?

  

  答:多看你喜歡的書法。有機會多看看歷代的書法作品。看到不喜歡的字時,別說話,伸長耳朵,聽聽別人在講什麼。有機會多看看西方的現代繪畫,看多了回來再看那些歪歪扭扭、奇形怪狀的書法,就不那麼難看了。好的東西、雅的東西有一種和諧的美,這種美可能建立在陽光明媚的春天,大家覺得很舒服,也可能是酷暑中或者是嚴寒里不那麼舒服,但是與那個情景相吻合時,人們會有一種貼切的感受,歪的也好,怪的也好,它都會遵循某一種感覺。藝術的風格可能不被你喜愛和接受,但是當我們去欣賞一個藝術品的時候,就要看它的高低,這種高低是藝術家對他的作品的調控能力,這種調控是以他的風格和體裁作為基調的,所以說端莊有端莊的調控能力,歪有歪的調控能力,所謂欣賞就是欣賞這種能力。這種能力不單是技能。

  

  問:老師好,我想問臨習小楷誰的帖比較好,我個人喜歡魏晉小楷,但是看不到墨跡本,可又想臨,有什麼帖可以學到正宗筆法和結構?

  

  答:臨習小楷之前最好有相當一段時間的寸楷的學習,因為大小容易觀察和矯正,所以進步較快。待有一定的用筆和結字基礎以後,再去學習小楷。小楷基本上可分為鈍入筆和尖入筆兩種,鈍者多宜蘊含內斂為主,尖者多宜外放開合為主。選擇時要符合自己的性情。鈍者大多加重回鋒,下筆比較垂直,藏頭護尾,結構中意向性為主,不守具形。尖者入鋒只留回意,因為小楷本身的用筆就偏細,所以起筆再細也不能與筆畫的粗細產生強烈的對比,所以不顯尖銳唐突。這種類型的字體雖然有主要筆畫的開合起伏,但主體結構卻法相森嚴。格矩方圓。鈍者參悟得多,就是有墨跡的話,憑肉眼也看不出來。尖者有隋唐寫經、趙孟頫、文徵明,都可觀摹借鑒。至於臨寫,「鈍者」多由人生感悟而出,難取其形。「尖者」可找喜愛的去寫。其實寫慣尖者的人一旦改換性情,心神散淡,深藏筆鋒,不經意中就是鈍者。由此可論,鈍者不宜取法。

  

  問:請教先生:如何由轉指向轉腕、轉肘轉換?寫字時發力處是指嗎?轉指的代表作品是?轉肘的代表作品是?

  

  答:在正確掌握握筆以後,指、腕、肘、肩、腰都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轉動,至於什麼時候轉動,根本不用思想來指導,字小當然由較小的關節活動,以活動中不影響毛筆的揮灑為拿捏尺度。轉指只是很偶然使用的一種筆法,一個書家把筆用到一定程度以後,自己就會轉動,勿需提醒。不能筆筆都轉,也不能經常轉。指在相對於筆固定的時候,由筆尖來完成的頓、行的變化,直接由墨展示到紙上,行筆在完成轉向的動作時,所頓的力量直接傳遞到筆畫之中,而轉筆則把這種力量緩衝到了手指之間,反而表達不到字中。轉指的代表作品我想應該是孫曉雲的行書吧。轉肘的代表作品太多了,凡是超過一尺見方的大字都需要轉肘。這應該就是先生所說的筆勢吧?節奏只是用於書法中的一個"現代詞"。筆勢在物理中就像是一個勢能,它有那麼個架勢,放在那裡但沒有動,如果要動的話,它具備那個能量。動起來後的速度變化就是節奏。筆勢在音樂中就像是1234,每個具有自己發出的音調,而每個音按照長短組合連接起來就是節奏。書法的節奏是在實用的書寫中自然產生的,只有在現代的筆畫堆積書法中才會被提起。

  

問:請教崔老師,我是青海一名書法愛好者,我的見識有限,有個問題最近很迷惑,我們大家都學習二王行書,見到的都是摹本,最近我臨了多遍伯遠帖,感覺筆法近似蘭亭,既然它是真跡本,能否將二王行書套在伯遠帖類學習?

  

東晉王珣《伯遠帖》

唐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答:初、中階段的臨寫對臨本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伯遠側鋒過多,不宜早寫,更不宜初寫。馮摹蘭亭中鋒多,中轉偏很豐富,入筆之鋒容易誤導,開始也先別臨。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很多學習點。最好在讀王的尺牘的同時,用連動的楷字筆法寫集王聖教。晉人的偏側過多,初學不宜。有楷的中鋒用筆習慣,在不明確用筆的集王刻本上學連帶和字型,讀尺牘是感悟連筆。行書的書寫能裹鋒立體筆形以後,在寫任何偏側都俱有行筆的完整動作,且應用自如時,再寫任何偏側的用筆時,就能表現出立體的行筆了,技術上的表現力就豐富了!這時的偏側就不是病,而成了風格的一部分了。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18年裝修老師傅的7個經驗,解決了中國人現代廚房難用的問題!
天平稱重問題
中央巡視組反饋11大問題後,環保部如何逐項整改
關於曖昧的五個問題:若即若離心知肚明是感情最美階段?3
【技術貼】【不要懶了好嗎~!立竿見影!主要問題已...

TAG:書法 | 答案 | 這裡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