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73十年一覺電影夢

?李安唯一授權傳記,講述李安電影生涯第一個十年的追夢歷程。書名:《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編者:張靚蓓今日解讀:凌子解讀人介紹:知名周刊編輯、文學電影愛好者播音:邱博策劃編輯:胡瀟方音頻編輯:陳子夫01 聽前思考第一,李安是如何走上電影之路的?第二,什麼樣的契機,讓他真正成為一名導演?第三,作為一名東方導演,李安是如何在國際上立足的?02 書中金句舞台,改變了我的一生。在此,我的靈魂第一次獲得解放。我逐漸了解,所謂的升學主義、考大學,除了培訓基礎知識與紀律外,對我毫無意義。遵循常規,我的一生可能庸庸碌碌;但學戲劇,走的可能就是條很不尋常的路。我真的只會做導演,做其他事都不靈光。一部電影一個世界,每拍片一部,我就像是過了一輩子。此時此刻,我開始回顧我的部部電影,感覺好像我的前世今生,都投影在當時拍攝短片的這個時刻里。我對電影的憧憬,正是我心蠢動的根源。每當陷入電影的夢境里,我的內心不由自主地與瑪麗安、玉嬌龍產生同感。而在現實生活里,我過的是俞秀蓮與埃琳娜再加上一點李慕白的影子拍電影時,我正是應付著心中魔鬼得逞的部分——那個基督教的撒旦,佛教的色相業障,道教的卧虎藏龍。拍完片回家,我儘力做回上帝的子民。03 精華筆記提到李安,很多人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六年「家庭煮夫」加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勵志雞湯上,卻忽視了這位祖籍大陸、生於台灣,定居於美國的東方導演身上更豐富的人生經歷。通過《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更矛盾、豐富、立體的李安。你會知道,一個家長和老師眼中的「乖乖男」是如何倔強叛逆地走上電影之路的?一個「畢業即失業」的優秀生是如何抓住機會走出低谷,成為一名真正的導演的?一個情感細膩的東方導演,是如何闖入西方市場,在國際上一步步立足的?最後你還會看到,電影對李安究竟意味著什麼。李安是如何走上電影之路的?小時候的李安,是乖乖的升學小孩,父親和學校對他的期望一樣,都是把書讀好、把考試考好。李安一直順從於這種壓抑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不曾叛逆。但意外的是,他高考差六分落榜了。第二年復讀,又以一分之差落榜。放榜兩天後,李安摔了桌上的檯燈和課本。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磨難,猶如世界末日。但戲劇性的是,正是這一分之差,把李安往電影的路上推了一把。高考失利後,李安參加了專科考試,進了藝專影劇科。在藝專,他被壓抑的性格第一次得到爆發。在藝專的第二年暑假,李安和同學們一起環島巡迴公演,累得又黑又瘦。回到家後,父親就在飯桌上開訓,說他:「什麼鬼樣子!」李安說,自己當時就把筷子往桌上一放,走回房裡,把自己鎖在門內。這是李安第一次當面和父親發生衝突。在父親眼中,這種公演無非就是給人逗個樂子,考個好大學光宗耀祖才是正途。無奈之下,父親只好支持李安留學,希望他能拿到學位,成為戲劇學教授。可是李安拿到戲劇學士後,並沒有去教書。而是有了「當導演就要當電影導演」的念頭,申請了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李安說,那時候一有人與父親談起自己在美國學電影,氣氛就會立刻變僵。可以說,走電影這條路,是李安最大的冒險與叛逆。他第一次不再乖乖服從,而是拋開了以往的價值觀,堅定又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電影之旅。什麼樣的契機,讓李安真正成為一名導演?在美國求學時的李安,是意氣風發的優秀生,畢業作品獲獎,受到經紀公司青睞。但他並沒有很快成名,而是經歷了畢業就失業的尷尬困境。整整六年,李安沒有電影拍,平常除了寫劇本,就是煮飯帶小孩。在那段低潮期,妻子林惠嘉給了他很大的支持,不僅用一個人的收入支撐起整個家庭,還給了李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發揮和創作。苦熬了六年,在他已經瀕臨谷底的時候,機會終於來了。他寫的劇本,《推手》和《喜宴》在台灣獲了獎,當時台灣的「中央電影公司」決定給新人拍片的機會。於是李安和「中影」簽約,拿到資金,開始籌拍《推手》。可以說,這個機會讓李安徹底轉運。從《推手》開始,電影,正式成為李安生活的一部分。後來李安接連拍了《喜宴》和《飲食男女》,加上《推手》,構成「父親三部曲」。這三部電影的核心都在探討父親。面對父親和他所代表的「男性倫理」,李安一直是矛盾的。他一方面以自我實現為由,反抗父親,另一方面又因為沒有傳承父親的願望,深感愧疚,這種文化傳承和自我找尋之間的衝突,都體現在「父親三部曲」中了。作為一名東方導演,李安是如何在國際上立足的?「三部曲」之後,《理智與情感》的劇本找上門來,這是李安第一次拍西片,也是他第一部大製作。單槍匹馬跑到英國團隊當導演,跟以往拍華語片的經歷很不相同。李安說拍華語片就像做皇帝,愛幹什麼幹什麼,不習慣跟別人商量溝通,大家都聽命於自己。拍西片則像當民選總統,總統是要取悅每一個人的。這兩種溝通方式的不同,其實也是東西方價值觀的差異。面對這種差異,李安保有東方導演的細膩與自覺時,也在謙虛學習著西方電影的理念和技術。《理智與情感》最終拿下了金熊、金像、金球和英國影藝學院獎,全球票房超過兩億美金,讓李安從亞洲跳級到國際。之後,李安又拍了《冰風暴》《與魔鬼共騎》兩部美國片。長久以來,都是西方文化強勢輸出一切,如今反過來,中國導演拍西方電影,文化迴流有了可能。到了《卧虎藏龍》,李安則開拓了一個更大的國際市場。這部東方武俠片闖入西方大眾院線,拿下了兩座金球獎和四座奧斯卡金像獎。這是金球獎第一次頒給華語導演,也是奧斯卡73年來,亞洲電影第一次拿下四座獎盃。而《卧虎藏龍》成功的關鍵,則要得益於李安對人性本質的探討。他沒用銀幕上的民族刻板印象來和美國片競爭,而是以人類共有的普遍矛盾,撞破了好萊塢這座無形的牆。最後,電影對李安究竟意味著什麼。在這本書中,李安多次說自己拍片就有勁,不拍片就沒勁,妻子林嘉惠也說丈夫不拍片的時候像個死人。在好友眼中,李安是個很溫和的人,話不多,對任何人都沒有威脅。但在片場,他是可以橫著走路的,大家都會自動讓開。一討論電影,李安就興奮,對待拍片,他有著近乎苛刻的認真勁兒和瘋狂勁兒。這種拍片和不拍片時的截然不同,還是因為他身上最明顯的那個特質:矛盾。首先是外表的穩重與內心的不安全感。李安說,在現實的世界裡,自己一輩子都是外人。在台灣是外省人,到美國是外國人,回大陸是做台胞。反而在電影的想像世界裡,他找到了暫時的安身之所。其次是外表的溫和與內心的倔強。在現實生活中,李安是壓抑的,這種壓抑和李慕白一樣,都是儒家正統培養出來的。表面上,他理性、安分和服從。但通過電影,李安壓抑的慾望有了一個出口。那種釋放的、自由的別樣人生,只有電影可以給他。總的來說,電影是一個夢,這個夢調和了李安身上強烈的矛盾。李安說,每當拍片兒的時候,心裡的小魔鬼就釋放出來,拍完片回家,又努力做回上帝的子民。李安對現實問題經常束手無策,但在電影這個夢境中,他可以無所不能,這大概就是李安如此痴迷電影的原因了吧。
推薦閱讀:

台媒:台支持統一民意創十年新高 綠營「抹黑大陸」無效
2018-2018,如何抓住自己的十年大運?
讀十年書,不如讀懂這百句話!
下蹲二十年,健肺又健心
美專家稱未來十年將出現腦控計算機

TAG:電影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