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不僅僅是科學
如今,醫患矛盾突出,人們在熱熱鬧鬧地探討著體制機制的問題,但往往忽略了另一方面,那就是人的問題。因為歸根結底,醫學是涉及人的,是人的醫學,也就是醫學與人文的內容。醫學注重嚴謹和科學,而文學講究創意和浪漫,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卻碰撞出璀璨的火花。用哲學的語言形容,兩者是「辯證統一」的,看似冰冷的醫學同樣需要溫度。
談到醫學,一般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進入一個比較理智、平靜或者比較現實的氛圍。除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真沒幾個去醫院是歡天喜地的。當然,我們深知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長生不老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所以,中國人對「老」、「病」,特別對「死」,是非常避諱的。過去我們關注「疾病」本身,重視生理方面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生理的影響,並逐步形成新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漸漸地,醫生在診療過程中,在與患者的溝通中,或者還要揣摩對方的心理,進而「對症下藥」,包括語言、語氣、表情等,最後才是處方。
說到處方,不一定非得開藥開檢查的處方才是處方,不開藥不開檢查就不是好處方了嗎?難道合理治療之下,不需要服藥還要開藥給患者嗎?從患者的實際需要進行考慮,這是對醫者最基本的要求,是醫者最基本又最崇高的素質,體現著醫者的溫暖。或許,這也正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所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作為一個醫生,作為一個醫院的院長,作為一個衛生官員,怎樣用合適的技術使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呢?雖然有人說「治療癌症不再困難」了,但到現在為止,我們花了很多錢,可五年生存率如何呢?我不是否定現在這個時代,也不是否定大家如何去攻克癌症,而是給大家一個思考:我們在掌握了技術的同時,如何回歸到醫學的本質,醫學的本質又是什麼?研究醫學的人都知道,無非就是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綜合因素。目前,中國的醫療技術和國外相當,如何用這些技術為患者提供很好的服務呢?也有人問:「醫學是不是科學?」有位教授曾經寫過一本書《醫學是不是科學》,最近這個問題又引起社會的廣泛爭議。我個人認為,醫學是科學,不僅僅是科學,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同這個觀點。當前,醫患矛盾這麼複雜,如何把醫學科學和人文精神結合起來?
馮唐作為一名婦產科醫生,同時也是一名作家,寫出《歡喜》、《萬物生長》等多部作品。他認為,醫生畢竟能稍稍保留一點文藝細胞,《萬物生長》三個女性的形象更多是代表了在生長期,20歲到25歲的時候上醫學院的時候,一個是過去,一個是現在,一個是將來。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的王一方教授也是寫出了很多醫學人文著作的,比如根據中國的狀況寫了《中國人的病與葯》,指出我們這裡最大的天花板是我們人類邁不過去的,我們有最大化的技術,最大化的計算,最大化的科學,但是我們應該認命,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我們今天希望一切生命都可以被救治,所以我們有了不死不活的技術。
我認為,如果他們兩人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定會寫出很有理性的小說,適宜所有人閱讀。在美國,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出了一門課,叫做文學與醫學,並且要求醫學生去讀,同時要求醫學生把當時或者現在所有比較流行的描寫醫生、醫院故事的書通讀一遍。可見,外國早已認識到醫學與文學的重要關係。大家知道,六六寫的書拍成了電視劇《心術》,很得人心,為什麼呢?其實就是把醫生的一些非醫的事情寫出來了,也就是人文的事情,醫生如何進入患者的心靈裡面跟他溝通,跟他對話。所以,醫學需要溫度,也理應體現溫暖。
現在,我們提出「精準醫療」,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賺錢嗎?更準確地說,是為了更加準確地診斷。在香港,我與一位私人醫生談了精準醫療。我們認為,精準醫療是決定這個病該不該治,用什麼方法治才有效,這才是精準醫療。可惜在中國,有很多病是盡一切能力去治。當醫生滿足不了患者要求的時候,患者會責怪醫生,重者會狀告醫生。這種情形下,醫生會怎麼辦?醫學有其局限性,醫生是人,不是神仙,無法包治百病。在國外,人家不會去浪費醫療資源,甚至還有「尊嚴死」。或許,「精準醫療」是「合理治療」的進階,嚴謹的背後是醫學的昌明,更是對病患的負責,無一不體現著醫學的溫暖。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醫學信息不對稱,醫與患對待疾病的態度有著較大的差異。在醫患關係緊張的當下,如何將嚴謹甚至略帶冰冷的醫學診斷結果、方案、風險等既通俗又溫暖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確實考驗著每一個醫生。所以,一方教授在寫《中國人的病與葯》的時候,曾引用了狄更斯的一句話「這裡走向天堂,這裡走向地獄」。他還推崇「敘事醫學」。所謂敘事醫學,是指具備敘事能力以及擁有對醫生、患者、同事和公眾高度負責敘事情境理解能力的醫學實踐活動,是訓練醫生如何見證患者的苦難,與患者描述疾病全貌的學科。簡單來說,就是把醫學的常識故事化、通俗化,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身體和疾病將會如何發展,將會出現什麼情況,醫生又將怎麼去治。我認為,如果將敘事醫學融入到我們的醫療服務之中,每個醫生都成為敘事醫學的載體,那麼醫與患的溝通應該是有效的,而且是化解當前醫患矛盾的很好辦法。話說回來,在目前的醫療環境和醫療制度下,醫生,尤其是公立醫院的醫生能有那麼多時間去溝通嗎?後面還有很多病人在排著隊,醫生也為後面的病人著想,因此有很多人離開了,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關懷和幫助病人。所以,醫學需要溫度。醫學,在於敬畏生命、減輕病痛、安撫心靈,在於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才彰顯其至真至善。醫與患是同個戰壕的戰友,醫學需要溫度,也理應有溫度。沒有了溫度,就不是真真正正的醫學!(指月軒館藏 來源:波子哥-廖新波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