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的生與死,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規範
5、人的生與死,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規範
【原文】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1,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故死之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復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親,於是盡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謂之野; 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2。君子賤野而羞瘠。
故天子棺槨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皆有翣3菨4文章之等,以敬飾之,使生死終始若一,一足以為人願,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極也。
天子之喪,動四海,屬5諸侯;諸侯之喪,動通國,屬大夫;大夫之喪,動一國,屬修士;修士之喪,動一鄉,屬明友;庶人之喪,合族黨,動州里。刑餘罪人之喪,不得合族黨,獨屬妻子,棺槨三寸,衣衾三領,不得飾棺,不得晝行,以昏殣6,凡緣而往埋之,反,無哭泣之節,無衰麻之服,無親疏月數之等,各反其平,各復其始,已葬埋,若無喪者而止,夫是之謂至辱。
禮者,謹于吉凶不相厭7者也,紸8纊9聽息之時,則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閔10已,然而殯殮之具,未有求也;垂涕恐懼,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之事未輟也;卒矣,然後作、具之。故雖備家,必逾日然後能殯,三日而成服。然後告遠者出矣,備物者作矣。故殯,久不過七十日,速不損五十日。是何也?曰:遠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節大矣,其文備矣。然後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後葬也。當是時也,其義止,誰得行之?其義行,誰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貌以生設飾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義也。
【譯文】所謂的社會行為規範,是謹慎地對待人們生與死的問題。生,是人生的開始;死,是人生的終結;終結和開始都很好,人生的道路也就完成了。所以,君子敬重開始而謹慎地對待終結,終結和開始都一樣,就是君子人生的道路,就是社會行為規範和最佳行為方式的文明。
至於看重生而輕視死,這是敬重活人的有知覺而輕視死人的無知覺,是姦邪人的道路而且是背叛人的心理。君子以背叛人的心理去對待奴婢,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用這種心理來侍奉自己所尊重的和親愛的人呢?所以,死作為人生的道路,只有一次而不可能有二次,臣下之所以致力於敬重他的君主,兒女之所以致力於敬重他的親人,在這件事情上就看盡了。所以,侍奉活著的人不忠實厚道,不敬重文明,就稱之為粗野;葬送死去的人不忠實厚道,不敬重文明,就稱之為菲薄。君子鄙視粗野而羞恥於菲薄。
所以天子的內棺外槨有十層,諸侯的有五層,大夫的有三層,讀書人的有兩層。然後他們的衣服和被子又有多少及厚薄的規定,都有清白的棺飾與花紋的等級,用來恭敬地修飾喪事,使人的生與死的終結和開始都一樣,一切都滿足了人的願望。這就是
天子的喪事,驚動四海,連接著諸侯;諸侯的喪事,驚動友好的國家,連接著大夫;大夫的喪事,驚動本國,連接著有修養的讀書人;有修養的讀書人的喪事,驚動一鄉,連接著朋友們;普通百姓的喪事,匯聚親族鄉黨,驚動一村一里;犯法而受刑罰之人的喪事,不允許匯聚親族鄉黨,只連接著妻子兒女,棺槨三寸厚,衣服和被子三套,不允許在棺木上有裝飾,不允許白天送葬,只能在黃昏時掩埋,送葬的人也只能穿著平常的衣服去埋葬死者,送葬回來,沒有哭喪的禮節,沒有披麻帶孝的喪服,也沒有因為親戚的親疏關係而形成的服喪期限的等級差別,各人都回到自己平時的情況,各人都恢復自己當初的模樣。已經把他埋葬之後,就象是沒有死過人一樣,這就稱之為最大的恥辱。
所謂的社會行為規範,是謹慎地對待吉與凶而不互相壓抑。把新棉絮放在臨終者鼻前聽他的氣息時,那麼那些忠臣孝子都知道他已經生病了;然而殯葬的器具,還沒有準備;他們哭泣驚慌失措感到恐懼,然而希望他僥倖存活下來的心沒有停止,維持他生命的事情也不能停止;直到人真的死了,然後才為他備辦殯殮用品。所以即使是殯殮物品齊備的人家,也必須要過一天才能入棺停柩,第三天才能穿上喪服,然後向遠方親友報喪的人才出發,備辦殯殮物品的事才開始操辦。所以殯殮,最長不超過七十天,最快不能少於五十天。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遠方親友才可以趕到,許多需求的東西才可以備辦妥置,各種事情才可以辦成。這樣對死者的忠誠盡到了,對死者的孝節也夠大了,禮節儀式也完備了。然後根據月令早晨占卜日子,根據月令晚上占卜葬地,然後才埋葬。在這個時候,其行為方式是停止,誰能夠去行為?其行為方式是行為,誰能夠去停止?所以三個月的喪事,是比照著死者生前的陳設來裝飾死者,而不是留下死者來安慰生者,這就是表達對死者的尊重和思慕的行為方式。
【說明】本節緊接上節,是對社會行為規範的又一種說明。人的生與死,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規範,有了父母的相愛結合,才會有一個新生的人,這是一種行為規範。人老了,或者是生病死了,也是一種行為規範。終結和開始都很好,人生的道路也就完成了。所以,君子敬重開始而謹慎地對待終結,終結和開始都一樣,就是君子人生的道路,就是社會行為規範和最佳行為方式的文明。人們既然都有生與死的問題,就不應該重生而輕死。所以,在對待生與死的問題上,都應該相同,這就是社會行為規範的來源。荀子之所以拿喪事來舉例,就是想要說明社會行為規範是來自於人們在對待生與死的問題上都是相同的,喪事的舉行就是為了表達活著的人對死去的人的尊重和思慕。這就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經驗的積累,是人們對人類行為的規範,依照這些規範而行為,就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而不依照這些規範去行為,就會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
——————————————————
【注釋】1.臧谷:《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馬牧羊。」《楚辭·嚴忌<哀時命>》:「釋管晏而任臧獲兮,何權衡之能稱。」《荀子·王霸》:「則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業。」《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是以太公望殺狂矞,而臧獲不乘驥。」這裡用為古代奴婢的賤稱之意。
2.瘠:(ji疾)《禮記·樂記》:「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荀子·榮辱》:「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荀子·正論》:「溝中之瘠也。」這裡用為菲薄、簡約之意。
3.翣:(sha煞)古代棺飾。垂於棺的兩旁。《周禮·女御》:「後之喪持翣。」《周禮·御仆》:「大喪持翣。」《周禮·縫人》:「衣翣柳之材。」《禮記·檀弓上》:「飾棺牆,置翣。」《禮記·檀弓》:「設蔞翣。」《說文》:「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下花。從羽,妾聲。」這裡用為棺材裝飾物之意。
4.菨:(jie潔)《玉篇》:「菨,清也。」《隸釋》:「守疏廣止足之計,樂於陵灌園之菨。」這裡用為清白之意。
5.屬:《詩·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管子·小匡》:「以屬其腰領,臣之祿也。」《韓非子·有度》:「屬官威民,退淫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亡國破家相隨屬。」《史記·魏公子列傳》:「冠蓋相屬。」《水經注·江水》:「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這裡用為連接之意。
6.殣:(jin近)《左傳·昭公三年》:「道殣相望。」《大戴禮記·千乘》:「天之饑饉,道無殣者。」《廣韻·正韻》:「殣,埋也。」這裡用為埋葬,掩埋之意。
7.厭:《詩·秦風·小戎》:「厭厭良人,秩秩德音。」《老子·七十二章》:「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論語·雍也》:「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禮記·大學》:「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荀子·彊國》:「如牆厭之。」《漢書·翼奉傳》:「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這裡用為壓制,抑制之意。
8.紸:(zhu住)《正字通·糸部》:「紸,著也。」這裡用為把、做之意。
9.纊:古時指新絲綿絮。後泛指綿絮。《書·禹貢》:「厥篚纖纊。」《左傳·宣公二年》:「三軍之士皆知挾纊。」《禮記·禮器》:「絲纊竹箭。」《禮記·玉藻》:「纊為繭。」《小爾雅》:「纊,綿也。絮之細者曰纊也。」《說文》:「纊,絮也。」這裡用為新棉絮之意。
10.閔:(min敏)《爾雅·釋詁下》:「閔,病也。」這裡用為生病之意。
推薦閱讀:
※生與死——達芬奇
※重讀三藩之亂:一場生與死的較量
※一夢紅塵(凄美的生與死)
※史鐵生:生與死、殘缺與愛、苦難與信仰。
※生與死的禪法 十八、生起四種「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