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習俗
柯爾克孜人的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古代柯爾克孜人亦有納妾現象,新中國成立後一夫多妻之陋習已逐漸消失。柯爾克孜族一般實行族外婚,直系親屬五至七代內不能通婚,此外婚配範圍不受限制,多姑表婚和姨表婚。
婚禮習俗
柯爾克孜族普遍流行買賣婚姻,這種買賣婚姻歷史較久。《太平寰宇記·黠戛斯傳》載,唐代柯爾克孜人「婚嫁納羊馬以為聘,富者或千百計」。到了近代,這種買賣婚姻依然盛行,從訂婚到結婚,男方要陸續給女方很多牲畜,從一個「托庫孜」(即九的意思,送的聘禮要由九匹大牲畜組成,即駱駝一峰、馬四匹、牛四頭,或價值相當的小畜和財物)到幾個「托庫孜」不等。富者聘禮更多,一些貧苦牧民拿不出相應的聘禮,就採取換親或乾脆進行搶親。柯爾克孜族中還有招婿的婚姻制度。
柯爾克孜人的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但也有自由選擇的。古代柯爾克孜游牧部落與定居的農業部落相比,青年男女有較多的接觸機會,特別是在各種大型集會中,青年男女相互締結終身後,請求父母同意並正式請媒妁說媒、納聘成親者不少。在現代,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徵得父母同意後締結良緣的婚姻家庭則更多。但是在廣大柯爾克孜牧區,較普遍的依然是父母包辦的婚姻。其訂婚形式有指腹婚、幼年訂婚和成年訂婚三種。DYCMS_info_next
新中國成立前,柯爾克孜人結婚一般都比較早,女子13歲就可以結婚。由於婚姻關係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因而十多歲的年輕姑娘屈嫁給五六十歲老頭的不幸婚姻時有發生。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按伊斯蘭教的教義舉行,一經宗教人士阿訇念經,夫妻即算合法,一些地區的離婚案也由宗教人士裁決。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婚姻法》的貫徹和實施,柯爾克孜族的婚姻均按《婚姻法》的規定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有關補充規定執行,宗教干涉婚姻等舊俗已經廢除。
柯爾克孜人的婚禮,一般先在女家進行。一大清早,新娘的母親同新娘的嫂嫂、姐姐及其他女眷一起為新娘梳妝打扮。母親要為女兒梳頭,將滿頭小辮改梳成兩條辮子。母親一邊為女兒梳頭,一邊唱著《哭嫁歌》。新娘換上新嫁衣之後,盤腿低頭坐在炕上,姐妹以及眾女眷要向新娘祝賀。此時新娘要唱《姑娘的怨歌》。新娘唱完《怨歌》之後,新娘的姐姐要唱《勸嫁歌》。
男方迎親隊伍到來之後,新娘的姐姐和嫂嫂要擋到門口,逐個檢查男方帶來的禮物,並對這些禮物進行很尖刻的挑剔。男方迎親者要講好多好話後,女方才接納禮品,請男方迎親者進入指定的氈房中參加婚宴。女方待客的婚宴一般都是新娘的嫂嫂操辦,因而在婚宴上,客人們要唱讚美嫂嫂的歌。
婚禮開始,賓客們紛紛來到氈房前的草地上,這時新郎家的迎親長者從氈房的天窗上,將糖果、杏干、奶疙瘩、沙棗、油炸果等,向氈房外的人群拋撒,五顏六色的喜糖像陣陣花雨,從人們頭上落下,客人們在嬉笑、打鬧聲中爭搶喜糖。撒完喜糖之後,牧村裡舉行賽馬、刁羊等慶典活動。姑娘、小夥子等隨新娘、新郎進行「甜蜜的競賽」等遊戲後,送新婚夫婦進入洞房。新郎當天即留宿女家,與新娘成親。第二天,賓客和鄉鄰再次前來賀喜,並送新娘出閣。伴娘陪伴新娘走出氈房後,新娘的母親要拉著新娘的手唱《送嫁歌》。之後,在迎親路上,每經過一個「阿寅勒」,都有青年人拉著繩子攔路,迎親長者從馬上向青年們扔下喜糖後方能放行,這是古代搶親留下的遺俗。迎親路上,也有一些長者端著釀造的馬奶酒、孢孜酒來招待新郎、新娘,並向新人祝福。還有人在路上點起火堆請新郎、新娘從火堆上跳過,以祝平安和幸福。
新娘到新郎家後,要踩著門前的花氈子進入氈房。男家設宴招待客人。婚宴後牧村裡還要進行賽馬、叼羊等活動,一直進行到下午。午宴後青年人彈起庫姆孜,唱催促揭蓋頭的歌,在歌聲中舉行揭蓋頭儀式。然後,新郎、新娘要雙雙向二老鞠躬請安,新娘要吻婆婆的手,以示孝敬,婆婆要吻媳婦的前額以示慈愛。
推薦閱讀:
※春節習俗八大「最」:最早賀年卡始於漢代
※孝感的認乾親習俗|槐蔭風情
※民國時期的喪葬習俗:人死後第三天入殮
※金山白族的嫁娶習俗
※「五彩隆林」之習俗「打老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