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時代像一面倒視鏡 回放的未必是幸福

終於有人將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 《在路上On the Road》這部名作搬上電影屏幕了,這是一部非常不好拍攝成電影的書籍,所以這麼多年來還沒有拍成電影版,如今,來自巴西的導演Walter Salles敢於將它拍成電影,看來這個以職業賽車為副業的賽車手對傑克·凱魯亞克作品的狂熱!

說到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友,美國著名當代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gsberg的《嚎叫Howling and Other Poems》詩集, 作為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的代言人人物, 他們曾經在80年代的中國改革狂潮的席捲下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文人。

《在路上》,起源於四十年代時,傑克·凱魯亞克與他的一幫文人朋友橫穿美洲大陸的經歷寫照。這一路上,他們干盡了那個時代不良年輕人乾的事情,偷竊,吸毒,性愛,爵士樂外加詩歌, 整個旅程瀰漫在彼此對人生、對生命都採取的一種毫不在乎、漫不經心的生活態度上。經過了幾年的醞釀,傑克·凱魯亞克於1951年4月用幾天的時間狂熱地打字完成了這部小說的最終版本,但幾經磨難,到了1957年才得以出版。沒想到此書一出, 以[紐約時報]及[村聲]等主流文學媒體紛紛表示了極大的讚譽,稱此書為表現時代的傑作。因為此書,跨掉的一代正式出籠主流,成為了描述戰後美國青年一代對時代不滿的而產生的反叛行為的最佳總結。

《在路上On the Road》創延續了美國紀實文學的一種自然簡潔不加修飾的文風, 大家對此好壞評論不一,傑克·凱魯亞克自己講述,他的寫作方式相當於印象派畫家,將所見所聞用直觀的方式紀錄下來,拋棄了傳統的語法與修飾,而是直觀地自發地完全憑藉個人感情而書寫下來的紀錄。對此,我很表贊同,中國作家的很多文字充滿了太多的對傳統語法以及寫作方式的羈絆,再加上政治特有的染色與限制,能夠完全發自內心呼聲的作品很少。當初王塑出來時一鳴驚人,很多文人以為他的文字非常受傑克·凱魯亞克的影響,筆到手到地直觀地將生活經曆書寫出來,打動同一個時代的人心。

至今, 《在路上》都被譽為100本最佳英文小說中的一本,成為美國當代文學的重要一章!其實,《在路上》對我而言,只是一部回憶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中國當代文學從開放走向繁榮的盛況,讓我們想起彼此都曾經有過的青春歲月和反叛心態,以及盲目崇拜美國跨掉一代文人的年代。

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總投資2500萬美元,今年五月首先在法國首映,大概覺得歐洲更能夠接受一部由純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吧,所以美國遲遲沒有上映。迄今為止,這部電影的影評一般,基本上都是覺得兩個半小時的長度以一般散沙式的講述方式描寫了傑克·凱魯亞克在四十年代橫穿美洲大陸的過程,非常沉悶。其實,這本書描述的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只是在那個時代,在那個美國歷史戰後出現的麥卡斯主義,對紅色共產主義的懼怕、冷戰時期初期等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那种放任自流、無拘無束的無政府主義生活態度成為了一個時代的青春代言, 與現在的美國生活相差甚遠,因此,文字上的那種狂熱反映到電影中去可能就會成為莫名其妙。 然而,出於對傑克·凱魯亞克的敬禮,這部逆流而上的電影多少讓我重新拾起在求學時代對美國當代文化的了解,回首往事中,亮色的青春如同電影鏡頭從眼前流過,帶點辛酸,帶點苦痛,更多地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出來的衝動。有時候,時代就像一面倒視鏡,回放的未必都是幸福。


推薦閱讀:

信息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探微_Yeegle.com文檔庫
賴昌星們無處逃的時代正在到來
新相親時代 假...
明清時代五彩瓷器的演變歷史
在那個美得不是千篇一律的時代

TAG:幸福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