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不如救人
梁建章
剛剛過去的2015年7月,也許是中國證券史上最令人刻骨銘心的一個月。即便管理層已經出台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救市」大招,卻仍然無法改變各大股指節節滑落的勢頭:上證指數全月暴跌14.34%,深證成指全月暴跌13.70%。同時,救市「猛葯」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逐步顯現,這些對市場強力干預的措施,不僅不可持續,也救不了中國股市和經濟的基本面的困境。
股市被視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至於導致本輪行情暴跌的原因之一,也與外界對中國實體經濟前景心存疑惑的背景有關。中國經濟的困境是:進入後工業時代之後,國內普遍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狀況,很多產業的投資機會都在萎縮。那麼,中國哪些領域還有較高的投資回報呢,哪些領域還是投資不足的呢?
其實很簡單,中國在人力資本方面投入不足,這體現在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在質量方面,中國在教育和健康方面投入佔GDP比例偏低,比如到現在為止還只實行了九年制義務教育,而發達國家普遍實行了十二年義務教育。城市裡的幼兒園和小學,更是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非戶籍人口的需求。這種計劃控制下的教育資源緊張,又成為不能完全放開戶籍政策的借口。
數量上的投入不足,則體現在中國90後人數比80後少了30%-40%,大城市的生育率還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剛剛放開了單獨二胎,但是由於各種管卡,實際上申請生二胎的人數遠遠少於預期。這給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後勁,蒙上了深深的陰影。可以預見,中國將步入低生育率陷阱。倒金字塔的人口結構將使得未來養老負擔繁重,消費和投資持續疲軟,創新和創業活力缺失。
由於產能過剩,中國現在很少有傳統行業能獲得超過10%的回報率,但是人力資本的投入的回報率卻高於10%,這是我前幾年對很多國家的教育回報率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所以與其強力干預股市來救市,不如加大人力資源的投入,這包括加大教育和健康的投入,放開民營資本進入教育和健康領域。同時,儘快全面放開生育政策,乃至鼓勵生育,儘快把生育率恢復到接近更替水平。
如果中國從現在就開始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而且出現最樂觀的一種局面,即生育率從目前1.4左右的水平回到2.1左右的更替生育率,那麼每年的新出生人口可以增加1000萬左右,恢復到1980年代的水平,增加的1000萬人口本身就是對於本國消費的極大刺激,按照每個孩子每年帶來3萬元消費來計算,那麼每年新增的消費就是3000億元。除此之外,伴隨著新生人口數量的增加,房屋、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內的民間和政府的投資都會得到提升,因此在最開始的5-10年里,每年可能額外增加9000億元的投入。將以上兩項預期數據相加,1.2萬億元相當於中國GDP額外增長2%左右的水平。
如果中國暫時並不推出鼓勵生育的政策,只是立即全面放開二孩生育,每年可增長200萬新生人口,按照比例換算,對於GDP的拉動效果大概在0.4%左右。但即便是這種不算太理想的方案,也將有助於中國經濟實現「保7」的目標,同樣會給股市的投資者們帶來進一步放開的信心。只要信心回來了,資金也就回來了,行情也就起來了。
人力資本的投入不同於「鐵公基」,不僅回報更高,而且更有後勁。非但在短期內可以拉動投資和消費,最根本的是,因生育政策放開而額外出生的這些年輕人,將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現在國家正在提倡年輕人創新和創業。中國經濟之所以還有過得去的表現,就是因為有像馬化騰、馬雲和李彥宏這樣的年輕創業者利用了中國市場最大的優勢,吸引了眾多年輕的人才,創辦了優秀的創新型企業。但是,我們的下一代人、九零後、零零後,未來卻會面臨著人口老化、總人口萎縮、總需求下降。如果十年、二十年以後,中國像現在的日本一樣嚴重老齡化,那時的年輕人還會有這麼多的創業和創新的機會嗎?那時中國世界第一的市場規模的優勢還能保持下去嗎?中國的競爭力還能和吸引全球人才的美國或者是後來居上的印度相抗衡嗎?許多算過這個人口賬的投資人和經濟學家都會得出悲觀的結論。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道理應該已經被更多的政府官員所理解和吸收。包括本屆政府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其中對於「大」和「萬」的特彆強調,本身就反映出對於中國人口規模優勢的認同。在此基礎上,如果政府進一步順應民心地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和鼓勵生育,也將在資本市場上獲得積極和正面的反饋。當所有人都預期中國未來經濟前景會隨著人口結構的改善而變得更好時,證券市場自然也就會重新回到穩定向上的軌道之中。
推薦兩本書:
《中國人可以多生!》作者:梁建章、李建新、黃文政
《人口危局: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作者:何亞福
推薦閱讀:
※小明不會游泳,但他看到河中有人溺水,他明知去救人自己就會死,而且人也救不上來,那他不救人還算犯法嗎?...
※周鵬:落空的救人之旅
※18年前她為救人被壓斷腿 現無家可歸
※危急關頭明哲保身是明智還是懦弱?
※救人一命 勝造七級浮屠
TAG: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