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在中國思想史上有何地位(1)?
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 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 。慧能作為在我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著的哲理和智慧
慧能 |
唐代佛教主要有四大宗派,即:唯識宗(又稱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禪宗。慧能是禪宗第六代祖師,簡稱六祖。他不識文字,所以不能誦經,但能發揮禪宗旨意,出口成經。現存《六祖壇經》就是他弘揚禪宗時由門人記錄下來的不朽之作。 據傳,禪宗源出於達摩,其後衣缽相襲至五祖宏忍。宏忍滅度前令門人作偈,欲覓傳人。其門人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宏忍認為,此偈雖不完全切中禪宗之旨,但還說得過去,可謂入門之作,只是未入室而已。慧能這時在寺中磨坊勞作,本非宏忍門人,但聽到此偈後,感到並未入神,於是請人也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宏忍看了,暗自說好,遂傳以衣缽,為第六代祖。 慧能是禪宗的最後完成者,禪宗由他而成為佛教中一大宗派。按《壇經》所說,神秀書偈後,五祖曾找他談話,進行開示,其言曰:「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這番話,可能雜有慧能說法之意,不一定全是五祖之說。五祖看到慧能之偈後,為他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兩相對比,五祖對神秀的開示中,含有慧能的體驗,是可想而知的。後來,慧能為禪宗南派宗師,神秀為北派宗師,彼此大旨相同而互有出人,難道神秀始終未悟其師之旨嗎? 慧能思想的核心,簡括的說,就是「見性成佛」。在他看來,「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自心是佛,故能見性成佛。而要作到這一點,必須「識心中眾生」。「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所以他說:「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人人都有佛性,就看你能不能「識心中眾生」了。 這裡所說的「心中眾生」,不完全是通常所說芸芸眾生或「普度眾生」,而是人們心中一切邪惡的東西。「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儘是眾生。」心中有此等眾生,自然難見本身佛性。這就須要「自性自度」,以正祛邪,打破一切迷妄,除卻一切孽障,歸依於自性三寶。三寶,即:「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凈,眾中尊。」具體地說,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凈,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心不染著,名眾中尊。而「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這樣,就能以正滅邪,現出自身的佛性了。每人心中都有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所以不是由如來佛普度眾生,而是眾生自性普度。「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就看眾生能不能自性自度了。 脫卻心中眾生,即是自性三寶,無須受三歸戒。自性自度,即自歸依,歸依於自性三寶,進入心中佛境。何謂心中佛境:一體三身自性佛是也。一體,指人的肉體,即自色身。三身,指心中三體佛,即: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和千百億化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故名一體三身自性佛。三身自性佛,自性中之三身佛也。 這三身自性佛,各有其旨。首先說清凈法身佛,其意為「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但如著於外境,蔽於外物,就會覆蓋自性,萬法因而不明。這就須要「自除迷妄」,明徹內外,於自性中生出萬法來。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清徹純凈,只著佛法,不染異物,這就是清凈法身佛了。其次說圓滿報身佛,其意為「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這裡說的實性,實即佛性,所以是「無二之性」。「不染善惡」,並不是不分善惡,而是「念念自見,不失本性」,無一念之差。自見本性,猶如佛光普照,故能「念念圓明」,想到善念和惡念的份量與後果;消除惡念,保持善念;常思己過,自行悔悟,返乎本性。如此言,如此行,也就是圓滿報身佛了。報身者,念念不失本性之謂也。三說千百億化身佛,其意為性本清凈,若不思萬法,則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則生變化,變化甚多,達千百億。如「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等等,等等。「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可化為上界,直至無上菩提。這樣,就成功為千百億化身佛了。千百億化身佛,改惡從善之謂也。 要之,「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求之於內,勿求於外。「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見性成佛,就可與諸佛並列,臻於上乘了。 於此可見,見性成佛,的確是禪宗的最基本的特色。問題在,佛出西方,在彼岸世界,這是那時人的共識。為什麼說這是人之本性所固有的呢?慧能的解釋是:「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術,因人說有」,所以,「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勿假外求。當然,慧能並不反對誦經,但須口誦心行,將經義化人內心世界,與本性溶為一體。如口誦而心不行,反而是念經非經了。 慧能也承認,世尊在舍衛城,距中土有十萬八千里。但他的解釋是:十萬八千里即十惡八邪。「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於剎那間就到西方凈土了。 慧能說的西方凈土實乃心中凈土。在他看來,「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凈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這就是說,善身惡身,集於一身。在此身中,既有菩薩觀音、釋迦彌陀,又有罪惡、迷妄、邪障;天堂在此,地獄也在此,就看你能不能自性自度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所以說,「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隨其心凈,即佛土凈。」佛向性中作,身中自有凈土。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心地清凈,則王處凈土,自性自然成佛。見性成佛,此之謂也。 由此說來,見性成佛,不分西方東方,在寺在家,猶如世上到處都有善人和惡人一樣。西方有見性成佛之人,東方同樣會有見性成佛之人。東方有造罪作孽之人,西方同樣有造罪作孽之人。在寺能見性成佛,但未必就能見性成佛。在家同樣能見性成佛,而不是註定不能見性成佛。這就看你如何自性自度,進行修鍊了。所以,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念佛求福,未必就有功德。「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慧能講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同樣如此。如說梵語「摩訶般若波羅蜜」,意為「大智慧到彼岸」。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無所不包。「自性能舍萬法是火,萬法在諸人性中。心量廣大,遍周法界。」故能包容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妙性空靈,莫可言狀。般若,智慧也。「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波羅蜜,意為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般若不著境,著境非般若。「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這裡的奧妙,在於著境和離境。著境指塵世,塵世即此岸;離境即超脫塵世,為般若行。般若「無住無往亦無來」,不生不滅,這就是彼岸了。彼岸即佛境,三世諸佛從中出。人有自性般若,故「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見性即成佛。應當注意,上述「念念」並非一義,而是就前念和後念而言的。故「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前念後念同為念,一念之差定僧、俗。禪宗講頓悟,其奧妙就在這裡。 本性是佛,而性與身俱,為何才能見性成佛道呢?這裡有一個色身和法身問題。色身有情有欲,法身無欲無情。法身在色身中,如能自性自度,即可超脫色身,自成佛道。否則,法身將淹沒於色身中,本性是佛而不見佛,這就叫「不是佛迷眾生,而是眾生迷佛。」因此,「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悟者,悟此法身也。五蘊煩惱塵勞,皆由色身,識破色身,透出法身,豈不是見性成佛了嗎? 當然,法身並非實身,而是就空靈的佛性而言的。所謂「法身」,不過是用以借喻佛性而已。佛性是本性的抽象,由本性升華而成。或者說,佛性是離境的本性,彼岸世界的本性,而此岸世界的本性是著境的佛性。著境的本性有善與不善,離境的本性非善非不善,故佛性是不二之性。「蘊之與界(即此岸世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見性成佛,就是從此岸世界的本性看出彼岸世界的本性,將本性超度成佛性。有了佛性,就能大徹大悟,用「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住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要之,百無所著,既不著於境,亦不著於法,真性如如,通達無礙,這就是佛境了。 說到這裡,人們不免要問:何物為佛?慧能所言佛果何物也?通觀《壇經》,其意甚明。慧能所言佛,是覺悟之光,智慧之神,於人心說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心靈境界。故曰:「佛者,覺也」;「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本性即佛,心為意門,打開佛門,智慧就發出光芒,普照萬方,萬法通流,這就是佛境。在這裡,佛可行於萬法而不著,一有所住,佛就失靈了。佛亦不著於境,不在人間的善惡是非、五蘊煩惱塵勞中停留下來。佛是不生不滅的,這就是佛道有常,人世的萬事萬物是有生滅的,這就是無常。人的生命也是這樣,有生有死,所以一個人自己尋死,民間就說是尋無常了。但人的本性即佛,是故佛性非常非無常,是謂佛性不二。不二之性,乃是真性真常。佛性真常,不生不滅,慧光常明,佛果永存,此之謂也。 見性成佛,首先必須認識到本性即佛,主動打開本性之門,這就叫「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人覺知見。若能開示,便能悟人,即覺知見。」覺知見就是佛知見,本性即佛,因而「開示悟人,自是佛之知見」。於此可見,見性成佛者,知見本性也。如前所說,見知本性,便悟自性三身佛,即: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三身均本自性,「既會三身,便明四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一心,通頓悟性智。佛無頓漸,頓悟成佛。開佛知見,悟得真如本性,即可用智慧觀照,念念圓明,至於無念。何謂無念?念念真如,無任何別念也。 禪宗又稱頓教,故只講見性,而不論禪定解脫。這樣,對佛教中的諸多問題,它就另有解說。比如,佛教中之三乘(羊、鹿、牛乘),慧能就稱之謂偽,而實只一乘;或者說三乘是講的往昔,現時只有一乘。再如,他說「依法修行是大乘」,而頓教則是最上乘。又如定慧,他說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定慧等持,口說心行。「即心名慧,即佛乃定」,行本性智慧,就像燈和光一樣。在這一點上,他甚至和北宗有別。神秀認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而他則認為,「戒定慧只合一種」,三名一實,即悟自性。「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成佛,一真一切真,一切真即一。戒定慧只合一種,合於自性,就是見性成佛了。慧能認為,神秀所說戒定慧,接大乘人,而他說的戒定慧,則接最上乘人。最上乘人的戒定慧,是自性的戒定慧,由自性自戒自定自慧,無拘無束,自然從心所欲不逾矩。真可謂「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心地平直,率性而行,自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這就進入佛境了。 禪宗也講坐禪和禪定,但所講則別具一格。「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如「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外禪內定,內外明徹,這就是禪定了。應當指出,這裡說的不動並非坐著不動,而是本性清凈,無障無礙,既不著空,也不著凈。只有這樣,才能見如如真性,自成佛道。 禪宗的要訣,在於以無念為宗。所謂無念,並非斷念或絕念。人一絕念,嗚呼哀哉,就不能見性成佛了。無念即不住念,念念不住,既不住於法,也不住於境,百無所住,故爾是以無住為本。一有所住,就會執迷於法,執迷於境,為法所束縛,為境所束縛。一無所住,則可周遍諸佛萬法,周遍塵世萬境,一通百通,無所而不住。好比宇宙信息一樣,周流不息,連續不絕。只是這裡周流的是真如本性而已。這是一種智慧的靈光,光照萬法,光照人間,光照前世,光照當世,光照後世,不生不滅,長明於世。故爾是以無相為體。人懷有這種大智慧,就象胸中點燃了一盞燈一樣,心明眼亮,能看出一切善惡,明辨一切是非,於自心中不起惡念,念念皆善,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這就是佛境。人有生死,但見性成佛之人所結的佛果,將永留人間。《壇經》就是慧能留下的佛果,其於啟迪後人,可謂一把鑰匙,一塊無價之寶。 慧能禪宗的妙義,在於把佛從彼岸世界移植於內心世界,於內心世界中看到彼岸世界。這樣,他就宣告了於身外求佛時必須遵循的一切清規戒律的破產,開闢了自修自行即可見性成佛的通途。禪宗之稱頓教,就在於世人迷於外佛,而不知本性即佛,當得知本性即佛時,就可立地成佛。佛在人的心田上,一旦覺悟,這心田就是法壇了。人有等差,性無等差,唯論見性,不分在寺在家,用不著看破紅塵,只須不染紅塵,紅蓮定出淤泥。這樣,就把佛光撒向人間,照亮了所有人的心。這是心靈的呼喚,令人心靈震撼,不由得改正航向,駛向自心佛田。只有絕頂聰明的人,才會發出這樣的呼喚。用慧能的話說,這就是上根人、大智人、最上乘人了。而他正是這樣的人。一代宗師,良由以也。 慧能禪宗的歷史特徵,實在是儒學論性的佛學化,又為爾後佛學化儒學鋪平了道路,因而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這是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融通為一的中國文化,亦佛亦儒又非儒非佛,相互結合,難分彼此,我們應當從這裡得到啟示,創造當代中國新文化。
推薦閱讀:
※中醫思想劇變3:惲鉄樵的臟腑虛擬化
※從《雲橫秀嶺圖》看高克恭的繪畫美學思想
※[轉載]簡論毛澤東思想
※並非道理沒用,而是你沒用
※伊本·泰米葉思想中的中正與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