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宗 董氏掌診
06-27
筆者按:本篇資料,是蔡明宗醫師,本楊維傑師兄學習董氏掌診及其臨床經驗所得,於1999年發表的文章,其內容,楊師兄於今年洛杉磯董氏針灸深造班時,已做很多的修正,以後楊師兄會更進一步公布他的心得:董楊掌診學。不過,對於初學董氏掌診的朋友,本篇仍然有幫助,故將筆者自己重新打字整修圖片附上英文後的〈董氏掌診法之探討〉公布如下:董氏掌診法之探討中華中醫學說學理學會 常務理事 蔡明宗(第一屆全國董氏奇穴學術研討會特刊 中華中醫學說學理學會發行1999年元月17日)手為一身之苖,掌指皮膚紋理的異常往往和某些特定性疾病有關,掌診作為輔助診斷,充實病因之審察判別,有著重要的意義。董氏掌診同董氏針灸學一樣,獨門的特點,獨門的診法,其學術涵精深,後學者窮數年心力,亦難領悟其精髓之一,二,時值紀念董公景昌師祖學術大會,在楊師維傑博士的督促指導下,銜命摘記,報告學習董氏掌診之點滴,限於才疏,淺陋之見,願多琢磨。董氏掌診法與傳統掌心八卦配位法,五行星丘判斷法,或全息定位等等諸多理論,有同有異。同於皆重視身體內外聯繫,即《靈樞》所言:『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其所病矣。』人是個有機整體,內臟組織與外表各部有著密切的反應徵兆,『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這些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屬於中醫基礎診斷學中的望診。其有異者,董氏掌診強調手掌顏色的觀察,以及對中醫哲理不同的深度發揮,故臨床療效高,從所掌握的辨證論治精神中可看出端倪。遵經觀氣色形態 董氏掌診重視望色,以《靈樞.五色篇》提出:「五色命五臟,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來代表不同臟腑病變,又曰:「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為血。」來診察病因病機,代表著不同的病症。董氏掌診,抓住經典原則,察看肌膚筋脈色澤是否異常,而知病之所在,尤以呈青色之診為多,病癒重,青黑愈甚;顏色紅赤,主熱,發炎。例如虎口色青主婦人白帶,色紫紅為慢性發炎;手腕內側亦診婦科病,紅筋主發炎,青筋主寒,主血虛;手掌中央沈澱青黑色的人,就表示腸胃不好;無名指及小指間感情線上青黑提示肋痛或肋腹脹,有肝鬱氣滯之徵。 接著,掌診察色不忘氣色合看,皮膚明亮潤澤為「有氣」,晦暗枯槁為「無氣」。有氣康復較快,不會有太大問題;無氣則身體素質差,或大病不易恢復。如《色澤辨病總訣》所云:「經絡通暢氣血榮,紋理形態色澤明;五色偏亢知病性,榮潤枯槁定吉凶。」故年輕人的手掌一般較光澤明亮,而老年人眱相對灰暗,就是個實際現象。高血壓病人,當手掌呈褐色時,就表示為腦溢血前兆。 再者,掌診觀形態,是氣色的直觀外貌表現,形的凹凸、浮沉、疏密、微甚,可辨識病的表裡虛實、急慢輕重,而知病近將解或病久漸聚。如董氏掌診所言:「肉軟內陷者虛」,故小指尺側小腸經上掌緣肌肉出現青筋或鬆弛無力內陷者,診為腎虛,或慢性腰痛,有腎炎病史者更是明確;如手掌成紫色,且小指和無名指浮出青色紋路時,是因感冒發燒的前兆;智慧線與心情線之間的方亭區域若太狹窄,則表示呼吸系純功能差;食指下木星丘比其它丘凸起,容易患高血壓及腦中風。依理定診察區分一、崇脾土廣配天地 重視大拇指的診察應用,範圍包括生命線、大魚際至掌骨側。五個手指中,以拇指最重要,動物界只有人的大指能夠單獨運用,現代醫理也說明手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較其它人體部份為大,機能就較大。拇指的功能比其它手指複雜,被做為診斷及治療部位,當然廣泛而且有效。從中醫來看,脾土為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胃升降正常,納物卓化通順,則機體健康。《素問.六節臟象論》又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通於土氣。」大腸小腸是消化功能的組成部份,其病理變化與臨床施治跟脾胃有絕對關係。三焦,膀胱亦同。心,肺,腎,心包與大小腸,三焦膀胱又有表裡關係。故在這一大拇指區內,董氏掌診應用最多,牽涉最廣;如生命線起點若發青,表示較神經質,容易緊張,與心腦血管病有關;整條生命線發黑有腎氣虧損之象;生命線靠魚際側上段青黑主久年胃病,胃潰瘍,下半段青黑主十二指腸潰瘍;生命線靠手心側緣,青筋浮起主肺虛;生命尾端及與魚際相連處發青,多有肩背痛;大魚際部位反應胃腸排便問題,顏色偏紅為胃中熱,易有便秘;魚際平素色不紅潤,肉紋多縐者時為脾虛便溏;故董氏奇穴「土水穴」在肺經上,能治胃病,理由即此。還有腎區(金星丘)下部青黑主少氣,氣喘病,而重仙穴近此,同理針之有效。二、識經絡表裡通治 與手有關的經脈,內聯臟腑,外達肢節,經脈暢通,身體健康,如果經脈有病,氣血不能通達指掌,手掌部位顯現異樣顏色徵兆,這就可以提供我們做為診察資料的一個方法。再加上表裡經絡,臟腑通治理論,董氏掌診法多處亦採用此一原理,比如食指為木,屬肝,若食指色蒼白而瘦弱,其人肝膽功能較差,食指底部色沉淡則容易疲勞。又手陽明大腸經循食指,與肺為表裡經,故在食指第三指節內側,除了可以診肝旺失眠,還可診皮膚疾病,「木穴」功能亦在此表現出來,若在第二節外則可診咽喉,氣管炎,「大小間穴」就在此區間內。食指下生命線起點及上三分之一內發青,為氣鬱易怒,婦女有乳脹乳痛現象,同樣是肝與大腸通治之應用,故心與膽通治則可以說明生命線起點可以做為診情緒,心臟病之理。再看看中指,中指屬心,為火,有心包經通過,若中指蒼白細小,表示其人心血管機能差或貧血;中指下(土星丘)肌肉凹陷,提示心臟較弱或心臟擴大。胃與包絡通,故掌心胃區恰在心包經上而多顯消化功能之反應,如掌心青筋較多則常見於氣虛腹脹者;若胃區掌紋多,且手掌較乾表示思慮過度,影響消化,或飲食不節而易患胃疾;若此區肌肉陷下,是胃氣不足,甚則胃下垂。在中指一,一、崇脾土廣配天地 重視大拇指的診察應用,範圍包括生命線、大魚際至掌骨側。五個手指中,以拇指最重要,動物界只有人的大指能夠單獨運用,現代醫理也說明手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射代表區,較甚它人體部份為大,機能就較大。拇指的功能比其它手指複雜,被做為診斷及治療部位,當然廣泛而且有效。從中醫來看,脾土為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胃升降正常,納物卓化通順,則機體健康。《素問.六節臟象論》又說:「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通於土氣。」大腸小腸是消化功能的組成部份,其病理變化與臨床施治跟脾胃有絕對關係。三焦,膀胱亦同。心,肺,腎,心包與大小腸,三焦膀胱又有表裡關綮。故在這一大拇指區內,董氏掌診應用最多,牽涉最廣;如生命線起點若發青,表示較神經質,容易緊張,與心腦血管病有關;整條生命線發黑有腎氣虧損之象;生命線靠魚際側上段青黑主久年胃病,胃潰瘍,下半段青黑主十二指腸潰瘍;生命線靠手心側緣,青筋浮起主肺虛;生命尾端及與魚際相連處發青,多有肩背痛;大魚際部位反應胃腸排便問題,顏色偏紅為胃中熱,易有便秘;魚際平素色不紅潤,肉紋多縐者時為脾虛便溏;故董氏奇穴「土水穴」在肺祳上,能治胃病,理由即此。還有腎區(金星丘)下部青黑主少氣,氣喘病,而重仙穴近此,同理針之有效。二、識經絡表裡通治 與手有關的經脈,內聯臟腑,外達肢節,經脈暢通,身體健康,如果經脈有病,氣血不能通達指掌,手掌部位顯現異樣顏色徵兆,這就可以提供我們做為診察資料的一個方法。再加上表裡經絡,臟腑通治理論,董氏掌診法多處亦採用此一原理,比如食指為木,屬肝,若食指色蒼白而瘦弱,其人肝膽功能較差,佞指底部色沉淡則容易疲勞。又手陽明大腸經循食指,與肺為表裡經,故在食指第三指節內側,除了可以診肝旺失眠,還可診皮膚疾病,「木穴」功能亦在此表現出來,若在第二節外則可診咽喉,氣管炎,「大小間穴」就在此區間內。食指下生命線起點及上三分之一內發青,為氣鬱易怒,婦女有乳脹乳痛現象,同樣是肝與大腸通治之應用,故心與膽通治則丁嚬明生命線起點可以做為診情緒,心臟病之理。再看看中指,中指屬心,為火,有心包經通過,若中指蒼白細小,表示其人心血管機能差或貧血;中指下(土星丘)肌肉凹陷,提示心臟較弱或心臟擴大。胃與包絡通,故掌心胃區恰在心包經上而多顯消化功能之反應,如掌心青筋較多則常見於氣虛腹脹者;若胃區掌紋多,且手掌較乾表示思慮過度,影響消化,或飲食不節而易患胃疾;若此區肌肉陷下,是胃氣不足,甚則胃下垂。在中指一、二指節間青筋浮起亦可診胃下垂,其理略同,「脾腫穴」治胃下垂,位置就在附近。又掌背四,五指間,中白、下白穴附近發黑且凹下無力,為脾虛,易倦或嗜眠,以此範圍在三焦經、小腸經之間,脾與小腸通,腎與三焦通,故對腰腎,脾等有一定診療作用。三、參全息擇善應用 生物全息論的主要觀點是生物中,每一個單元都包含著這生物體的全部信息和遺傳密碼,當身體出現疾病,從身上任何一單位部份,就可診察一些徵象來,手掌也不例外,董氏掌診,同董氏奇穴的穴位分部一樣,與全息律有極相似之處,對應判斷而對應治療。 手掌是一個單元,掌指各個指骨又可細分新的單元,又有順對,逆對,大、小交錯互應,所以診察部位的選取醫家各有異同。董氏掌診,祖師所傳,依實際經驗,從優發揮,配合定穴原則之一,以穴組蘊含全息,加上對應處,往往就是掌診的範圍。如第二掌骨側為眾知的全息律之一,根據按壓以發現隱色,凹凸,硬節或病人反應酸麻脹痛異常感覺,去判定有無疾病及那個部位有病。董氏掌診法在此處有兩固重要大穴,一是大白,恰在全息分布的心肺區,故主上焦諸症;一為靈骨,重在下焦,若整個尚面分成上中下三焦三部分,則下焦的腎、生殖區,再加上掌上大魚際上的腎區配位,合而診察,必更精確。同樣是腎區,其區內上三分之一的橫溝陷下,易得心臟病,大指全部是一全息區,在全掌面的全息區範圍,以中指、無名指底診心疾病為多,如此合參,更利掌握。 以上淺探,略知董氏掌診法是在傳承祖學,深厚的臨床經驗,採擷菁華下,有時開創以診定穴,或先獲療效而悟診點,故雖有定穴不定點,常就病變反應取穴。董氏用針精要,反對一病多針,要求一穴多病,則非診法辨證之精湛,無以為功。董楊後輩,心仰手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TAG:蔡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