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養生
健康是長壽的先決條件,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他所生活的環境。 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居住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每時每刻地作用於人的機體。這些因素,可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不僅錯綜複雜,且處於經常不斷的變化之中,人體藉助機體內在調節和控制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保持著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人們的這種適應能力是有限的,當有害的環境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環境因素自古以來就非常受到人們重視,如《黃帝內經》里就有明確的記載:「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洼地區的人多短壽。可見,居住地方的水土、氣候環境對人體的健康長壽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研究認為,海拔1500~2000米之間的山區,陰離子密集,確實是長壽的地理環境。根據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百歲以上老人有3700多人。這些長壽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莊和少數民族地區。 眾所周知,人的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可是從現在來看,僅僅從治病的途徑來延長人類的壽命,潛力是十分有限的。因為近百年來,人類的死亡原因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已從以往的各種傳染性疾病為主要原因,改變為以衰老性疾病為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在現時代,死亡多是因為細胞和組織衰老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就拿人們常見的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及心臟病來說,儘管其發病的直接原因各有不同,但都與細胞和組織的衰老和損傷密切相關。引起這些病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惡劣的環境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早在100多年前,英國醫生就發現,在英國,生活在粘土、磚土和河谷沖積土分布區的居民,癌症死亡率很高,而生活在古老、堅硬的岩層區和排水良好的地區的居民,癌症發病率則很低。美國學者也發現,美國的癌症高發區集中在東北部、五大湖周圍以及西部沿岸地區。 在我國,癌症的分布在大的範圍里,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就是在小的範圍里,各種癌症也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分布。如肝癌的高發區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食道癌高發區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的食道癌高發區呈同心圓分布,發病率由中央區向周圍逐漸降低。 不但自然環境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社會環境同樣和人們的身體狀況緊密關聯。如《黃帝內經》里就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始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非常明確地闡明了診治疾病要注意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相傳,帝堯時代人們就鑿井汲水而飲。春秋戰國時期居民中還制訂了清潔飲水公約,不遵守者以法律處理。我國考古挖掘的古城遺址遺物證實,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地下已有用陶土管修建的下水道,不僅注意到飲水衛生,而且還注意到保護環境衛生。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也寫過《論空氣,水和土壤》等衛生論著。 十八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時,提出了許多與社會因素相聯繫的醫學課題,促使醫學家們去探討社會因素與人群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係。1766年,德國人約翰·彼得·費蘭克建議政府採取措施保護個人和公眾的健康,最先提出「醫學監督」的想法。1838年德國人捷·埃羅舒提出「社會衛生學」的概念。他指出:人類是憑藉著社會才能賴以生存的一種社會動物。他還把衛生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個人衛生,它完全隸屬於個人的主動性;一類是公共或社會衛生,它需要採取法律或行政措施。 1848年法國人儒勒·蓋林第一次把「社會」這個詞同醫學問題聯繫起來,提出了「社會醫學」新概念。他把社會醫學分成四個部分:社會生理學--研究人群的身心狀態與它的法律、組織、制度、風俗、習慣等的內在關係;社會病理學--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會問題;社會衛生學--研究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措施;社會治療學--制訂治療措施和其他手段對付社會可能遇到的不良因素。 1848年,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德國人諾爾曼指出:「醫學科學的核心是社會科學」。 本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暴露出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較為突出,社會醫學在發達國家為醫學界廣泛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及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社會向醫學提出了許許多多新課題:環境污染造成生態平衡破壞所帶來的「公害病」;現代工、農業及交通運輸業所帶來的意外傷殘人的增多;人口老化以及社會現代化所引起的疾病譜的變化等等。 總之,由於人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就必須重視社會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除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外,生物因素亦不能忽視,包括所有與人共存的生物,直接或間接對人的影響。人體的健康還與生物致病有著密切的關係,致病原及寄生蟲也影響著人的發育和衰老變化。 可引起人疾病的生物致病原,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螺旋體、原蟲、立克次體、蠕蟲等。有些疾病是通過動物或昆蟲作為傳播媒介致人疾病的,如鼠傳播鼠疫、鉤端螺旋體病、鼠咬症等,狗傳播狂犬病,豬傳播豬肉絛蟲病,蚊子傳播瘧疫、乙型腦炎,虱傳播流行性斑疹傷寒病等,蒼蠅傳播痢疾、霍亂、傷寒等病。 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對人類的生存、生命和年齡增長都造成嚴重的威脅。在歷史上,天花、鼠疫、霍亂、瘧疾、流感等等為患,幾乎造成一個地區人口的滅絕。如鼠疫在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悲慘的大流行,14世紀最嚴重的一次大流行,在歐洲病死者達2500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總數的1/4。在近百年內,霍亂曾先後發生6次世界大流行,每次流行死亡人口均以數十萬至百萬計。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環境是一個極其複雜、辯證的自然綜合體,一切生物都要適應環境而生存,人類不但要適應環境,而且還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環境
推薦閱讀:
※都知道垃圾分類日本世界第一,但垃圾排出量也是世界第一
※史上最簡單的幼兒園環境創意創建
※幼兒園區角環創設計,區角遊戲從環境開始!
※德國的居住環境
※為已經存在的github octopress配置本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