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說話之:學會比喻

學會說話之:學會比喻

史迪文

比喻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對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或渲染,使事物生動具體,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淺顯的或人們熟悉的事物對深奧難懂的的事物加以說明,便於人們深入理解。通過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用比喻來對某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以此引發聽眾聯想和想像,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對道理進行比喻,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幫助聽眾深入的理解。

三樣法寶

  1939年7月7日,華北聯合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成仿吾請毛澤東給師生作報告。當時經中央決定,華北聯合大學即將遷到抗日根據地去辦校,出發在即。因此,毛澤東講話的內容主要就是,號召大家「深入敵後,動員群眾,堅持抗戰到底」。

  報告的最後,毛澤東在講到如何開展具體工作的方法時,引用了中國古典小說《封神演義》里的一段故事。他饒有興趣地說:「當年姜子牙下昆崙山,元始天尊贈給了杏黃旗、四不象和打神鞭三樣法寶。現在你們要出發上前線了,我也贈你們三樣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

會場上立刻響起了一陣雷動般的掌聲。

「善喻高手」莊子傳奇

  莊子是一位非常善於利用事物來比喻道理的高手。他的類比通俗易懂,且思想深刻,讓人不由得折服不已。莊子挖苦自己、賣弄得志的語言,往往說得淋漓酣暢,讓人聽後感覺美妙得無以復加……下面選取的是四則莊子巧妙利用比喻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中領略得到,什麼叫做說話的高手。

  高手示範一:視權貴如腐鼠

  惠施在梁國當了宰相,莊子準備去會會他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說:「莊子來這裡,是要想取代您的相位呀。」惠子很恐慌,便要阻止莊子,於是派人在國內搜了三天三夜。哪知道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字叫做鳳凰,不知道您聽說過嗎?這隻鳳凰展翅而起後,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一隻貓頭鷹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鳳凰從其頭頂上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高手示範二: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派了兩位大夫前來聘請他。見面後他們對莊子說:「我們大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被殺死時已經有三千歲。楚王把它珍藏在竹箱里,蓋上了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位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啦。」莊子說:「那麼,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高手示範三:是貧窮不是潦倒

  一天,莊子身著粗布補丁衣服,腳穿草繩系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便問道:「先生怎麼會如此潦倒呢?」莊子說:「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果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就會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而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而已,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麼可能呢?」

  高手示範四:視錢財如糞土

  宋國有一位叫曹商的人,為宋王出使秦國。去時,宋王送車數乘;回來時,秦王又送車百乘。回到宋國時,路上遇到了莊子,便嘲笑莊子說:「先生的長處就是身處窮閻陋巷,貧困得靠織麻鞋為生,瘦得脖子枯槁、面帶菜色吧?這是我曹商所不能及的;我比較擅長的還是見到萬乘之主就可以獲車馬百乘。」莊子鎮定自若,從容地說:「我聽說秦王有病召醫,凡是能夠破掉痤瘡擠出膿者便得車一乘,而舔痔瘡者則可以獲車五乘,所治的病越下作,獲得的車馬越多。您難道專門幫他舔他的痔瘡的?怎麼會得到這麼多的車馬呢?」

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個人拜見宋襄王后,被賞車十乘。他駕著車在莊子面前炫耀。莊子對他說:「河邊有一戶窮得只能靠編織葦席來謀生的人家,其子潛入深淵,撈得千金之珠。其父見了,連忙說:「快用石頭砸了它吧!想那千金之珠,肯定在九重深淵的黑龍頷下。你能拿到它,一定是碰巧黑龍正在睡覺。要是黑龍醒了,你恐怕性命難保。現在宋國之深,就算是九重深淵也比不上呀;宋王之猛,就算是兇狠如黑龍那樣也比不上啊。你能夠得車馬,一定是碰上他睡覺的時候了;如果宋王醒來,你一定會變得粉身碎骨。」  

偉大的外交官晏子

  經典回放

  晏子是齊國的重臣,一向以雄辯的口才、敏捷的思維而聞名。一次,齊王派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將出使楚國,便想趁機羞辱齊國,於是,做好了對付晏子的準備。

  楚王知道晏子個子矮小,便特意在城門旁開一小門,準備迎候晏子。

  晏子到得城門口時,守門的侍衛打開小門,請晏子從小門口進城,晏子心裡清楚楚王的用意,便停在門口,對侍衛說:

  「請你稟報楚王,問他這裡是什麼地方,如果我出使的是狗國,那我自然該從這個小門洞里進去,如果楚國不是狗國,那我還得從大門內走進去。」

  侍衛急傳話給內宮,楚王一聽,無奈,只好讓晏子從大門進城。

  晏子見過楚王之後,雙方就座。楚王看著矮小的晏子故作不解之狀,問道:

  「齊國的人一定不多了?」

  晏子反問道:

  「何出此言?齊國俟國都便有成千上萬戶人家,齊國的街市裡,熱鬧的時候要互相側著身子才能通過,人多得可謂:舉手蔽日,揮汗成雨。

  楚王仰天大笑:

  「既然如此,怎麼會派你這樣的人來作使臣呢?」

  晏子不動聲色地回答:

  「君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派遣使臣要依據出使國家的情況來定。對方的國君是明禮的,便派明禮之人為使臣;對方國家若是有才智的,便派有才智的人出使;在齊國實在找不出比我更蠢的人來,就只好派我來了。」

  楚王心裡悶著一口氣,卻只好假裝無事的樣子,招呼晏子到廳堂,安排酒席款待晏子。

  席間,兩位兵士押著一位犯人來見楚王,楚王問其人所犯何罪,兵士按設計好的話回答:

  「這位齊國人是位劫匪。」

  楚王故意搖頭對晏子說:

  「齊國人怎麼喜歡做這樣的事?」

  晏子也搖搖頭說:

「我聽說,橘子生在淮南的時候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變成枳,雖然它們的葉子相似,但是結出來的果實則全然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同罷了。老百姓在齊國的時候安分守己,不偷東西,可是到了楚國便偷東西了,難道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東西嗎?齊人在國內從不做犯法之事,到了楚國便成了這個樣子,真是風氣不同啊!」

歪嘴論評

  晏子以他舉世無雙的口才,把楚王不友善的嘲諷不客氣地駁回,不但為自己出了一口氣,也替國家爭光,真可以算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我們接待客人,應該殷勤而有禮,使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不可以像楚王一樣言語尖酸刻薄,結果到頭來不但會譏笑別人不成,反而自取其辱,罵了自己。

  晏子是一個具備聰明才智而且很有外交才能的臣子。他知道對其他國家的人們要有禮貌但又要保持自己國家的威信,所以一定要很會說話。在出使楚國時,楚王處處相逼,但是晏子仍沒有亂了陣腳,反而使楚王對他十分欽佩。

  高手示範

  齊景公有一隻愛犬死了,他便下令替狗訂製棺木,並舉行隆重的葬禮。晏子聽了,趕緊勸他停止。

  齊景公說:「哎!好玩嘛!」

  晏子說:「君王,您這就錯了。徵收人民錢財不用在人民身上,反而要用來取悅您周圍的人,這樣的國家還有什麼指望?況且孤苦老弱的人凍死,狗卻有得祭祀;貧苦的人死了沒有人憐憫,狗卻有棺木可以厚葬。要是您這種舉動被老百姓知道了,一定會怨恨您;鄰國知道了,一定會輕視我國,君王應該仔細地考慮才是。」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勸告,才打消葬狗的原意。

  高手示範

  齊景公愛喝酒,連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諫說:「君王已經連喝七天七夜了,請您以國事為重,趕快戒酒;否則就請先賜我死了。」

  晏子後來覲見齊景公,齊景公便向他訴苦說:「弦章勸我戒酒,要不然就賜死他;我如果聽他的話,以後恐怕就嘗不到喝酒的樂趣了;不聽的話,他又不想活,這可怎麼辦才好?」

  晏子聽了便說:「弦章遇到您這樣寬厚的君,真是幸運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紂王,不是早就沒命了嗎?」

  於是齊景公果真戒酒了。

  歪嘴論評

  吃喝玩樂是人人都喜愛的,但是應該有所節制,要懂得適可而止。我們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別人如此,也應該想辦法來勸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而什麼都不說。

齊景公知過能改,肯虛心接受他人的勸告,這種寬大的度量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借事類喻的智慧

  >>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身高八尺多,體形容貌美麗。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呀!」原來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自己信不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說:「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啊。」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床上反覆考慮這件事,終於明白了:「我的妻子讚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讚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讚美我,是想要向我求點什麼。」

  於是,鄒忌上朝廷去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來,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厲害。」

  威王說:「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面規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官門口和院子里象個鬧市;幾個月後,偶而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麼說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別國。」

觸龍說趙太后

  經典回放

  >> 觸龍說趙太后

  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把長君作為人質,才派兵。」趙太后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說,太后堅決地對左右的人說:「有哪個再來說要長君為人質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臉上。」

  左師官觸龍希望覲見太后,太后氣沖沖地等著他。觸龍來到宮中,慢慢地小跑著,到了太后跟前謝罪道:「我腳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好久都沒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哩。我怕您玉體欠安,所以想來見見您。」太后道:「我靠車子才能行動。」觸龍又問:「每日飲食該沒減少吧?」太后道:「不過吃點稀飯罷了。」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什麼,卻勉強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慾,身體也舒暢了些。」太后說:「我做不到啊。」太后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

  觸龍又說:「老臣的賤子舒祺年歲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經衰老了,心裡很憐愛他,希望他能充當一名衛士,來保衛王宮。我特冒死來向您稟告。」太后答道:「好吧。他多大了?」觸龍道:「十五歲了。不過,雖然他還小,我卻希望在我沒死之前把他託付給您。」太后問道:「男子漢也愛他的小兒子嗎?」觸龍答道:「比女人還愛得很哩!」太后答道:「女人格外疼愛小兒子。」觸龍說:「我私下認為您對燕後的愛憐超過了對長君。」太后道:「您說錯了,我對燕後的愛遠遠趕不上對長君啊!」觸龍言道:「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必須為他考慮長遠的利益。您把燕後嫁出去的時候,拉著她的腳跟,還為她哭泣,不讓她走,想著她遠嫁,您十分悲傷,那情景夠傷心的了。燕後走了,您不是不想念她。可是祭祀時為她祝福,說:『千萬別讓她回來。』您這樣做難道不是為她考慮長遠利益、希望她有子孫能相繼為燕王嗎?」太后答道:「是這樣。」

  觸龍又說:「從現在的趙王上推三代,直到趙氏從大夫封為國君為止,歷代趙國國君的子孫受封為侯的人,他們的後嗣繼承其封爵的,還有存在的嗎?」太后答道:「沒有。」觸龍又問:「不只是趙國,諸侯各國有這種情況嗎?」太后道:「我還沒聽說過。」觸龍說道:「這大概就叫做:近一點呢,禍患落到自己身上;遠一點呢,災禍就會累及子孫。難道是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嗎?但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於國;俸祿優厚,卻毫無勞績,而他們又持有許多珍寶異物。(這就難免危險了。)現在您使長君地位尊貴,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賜給他很多寶物,可是不乘現在使他有功於國,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長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我覺得您為長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認為您對他的愛不及對燕後啊!」太后答道:「行了,任憑您把他派到哪兒去。」於是為長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作人質。齊國於是派兵救趙。

  歪嘴論評

  趙惠文王去世,趙太后執政,國內動蕩不安。秦國以為有機可乘,發兵東下,趙國危險。太后不得不求與趙國關係叫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按當時慣例提出條件:派太后幼子長君到齊國做人質。太后堅持不肯聽諫讓長君做人質,國家更加危急。什麼方法才能讓太后改變態度呢?

觸龍很清楚自己面臨的局面,他必須找到一種可以使太后接受的方法。當他見到太后,太后明白來意,內心十分抵觸。可是出乎太后的意料,觸龍卻與她寒暄家長里短的小事,談起了養生之道,這使太后敵對的情緒鬆懈了。觸龍不失時機地提出讓自己的小兒子「得補黑衣之數」,即入宮當近衛軍,這給太后造成一種錯覺,以為觸龍只不過是「走後門」;並且也給太后一種在愛子上的默契,這是人之常情,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這就引出怎樣才算對子女真正的愛這一話題。觸龍明知太后更愛幼子,卻故意反話正說,說她更愛女兒,逼得太后趕緊申明:「不若長君之甚!」觸龍接過話茬,從她對燕後的態度,表明她對子女是在長遠考慮的,對子女也有不****的時候。這就論述了她自己沒有想到的問題,什麼才是對長君真正的愛。觸龍又聯繫趙國歷史,說明長安君只有「有功於國」,才能「自托於趙」的道理。結果是:觸龍話還沒有說完,她就痛快地答應了讓長君做人質。觸龍的成功,除了高超的語言技巧外,更在於他深切地了解對方的心理;同時,也由於他理論的正確,確實是在為國家真誠考慮,確實是為長君作長遠的打算。  

   

毛澤東愛用比喻

  毛澤東同志說話好用比喻,他的比喻往往閃耀著思想、智慧的光芒。他的許多妙喻,看似順手拈來,實則深思熟慮。在與黨外人士的談話中,他經常是妙「喻」如珠,一語勝千言。

  1941年11月,開明紳士李鼎銘先生向共產黨提出了「精兵簡政」的建議。黨內有些同志很不理解這一建議,甚至還懷疑李先生提出這個建議的動機。毛澤東慧眼識良策,果斷地採納了這一建議,還寫了一篇名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的專文,闡述與推廣這一政策。文中寫道:「目前根據地的情況迫切要求我們脫掉冬衣,穿起夏服,以便輕輕快快地同敵人作鬥爭,我們卻還是一身臃腫,頭重腳輕,很不適應於作戰,若說,何以對付敵人的龐大機構呢?那就有孫行者對付鐵扇公主為例。鐵扇公主雖然是一個厲害的妖精,孫行者卻化為一個小蟲鑽進鐵扇公主的腸胃裡去把她戰敗了。柳宗元曾經描寫過的『黔驢之技』,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大驢子還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們八路軍新四軍是孫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辦法對付這個日本妖精或日本驢子的……」全文雖然只有短短兩百多字,卻妙「喻」連珠,非常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精兵簡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並對李鼎銘先生的建議給予了有力的支持和高度的讚賞。

  毛澤東的比喻既有著深刻而鮮明的政治性、政策性,又極富情感性,是打開別人心扉的一把好鑰匙。

  1949年,毛澤東剛剛進入北京,就邀請黨外知名進步人士到住所敘舊、談心,共商建國大事。有一天,司徒美堂去拜訪毛澤東,由於他年老多病坐不了汽車,所以毛澤東讓衛士把自己的躺椅綁上兩根木棍做成了一副滑桿,把老人抬到客廳門口,毛澤東親自上前去,用雙手攙扶著他下「轎」。在與司徒美堂交談時,毛澤東了解到他對共產黨的政策理解很膚淺,帶著很多疑慮,認為民主人士只能是為共產黨「捧台」、「抬轎」,便解釋道:「我們以後要長期一塊共事,我們大家既是坐轎者,又是抬轎者,每一個愛國的志士仁人,都能以自己的特長,參加人民政府的工作,不但要做到盡職盡責,還要做到有職有權」。

  毛澤東用「坐轎」與「抬轎」,極其通俗生動地闡明了共產黨與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共事的方針政策,他借事設喻,巧釋疑慮,真是妙不可言,恰到好處。司徒美堂剛剛當了一回「坐轎者」,體會猶在,能不相信毛澤東的話嗎?

  1949年2月22日,剛剛決定起義的傅作義受毛澤東之邀,前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中共中央駐地。毛澤東親自迎接溥作義的到來。一見毛澤東,傅作義便立正敬禮道:「傅作義負荊在此。」毛澤東握住傅作義的手,風趣地說:「過去我們在戰場兵戎相見,清清楚楚,今天,我們是姑舅親戚,難分難捨。蔣介石一輩子玩碼頭,這次發動內戰,眾叛親離,最後還是你們把他甩掉了。」

  一席話令傅作義容光煥發,精神振奮。回到北京後,他對身邊的人敘說這次與毛澤東晤談的詳情,十分感慨:「真是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啊!此行如撥雲見日,極受教益。」從戰場上的兵戎相見到西柏坡的「姑舅」相會,毛澤東用一個比喻就生動而清楚地說明了傅作義與共產黨的關係有了質的變化,從今往後,傅作義就是共產黨的「親戚」,與共產黨親如一家人了。人情味一旦滲入到政治關係當中,往往會產生一種奇妙的作用。剛返回北京的傅作義,立即發表了《北平和平通電》。

  如今,有著非凡一生的偉人毛澤東漸行漸遠了,但他那種妙語驚人、魅力無窮的談話藝術依然餘音在耳。很多在毛澤東身邊的人都對他說過的話記憶猶新,久久回味。

  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與他在同一個屋檐下一起生活,常常能夠領略到偉人的妙語成趣。在回憶中,他們還常常很有興緻地提起。

  當年在陝北延安時,衛士李銀橋看見毛澤東擦臉擦腳都是那條沒了毛的舊毛巾,便建議他領一條新的擦臉,舊的留著擦腳;還說,擦腳擦臉應當分開。沒想到毛澤東說:「分開就不平等了。現在每天行軍打仗,腳比臉辛苦多了。我看就不要分了,分開腳會有意見的。」又有一次,李銀橋正在為毛澤東搓澡,突然放了一個屁,他很緊張又很不好意思。毛澤東卻笑了:「活人哪個不放屁,屁者氣也,五穀雜糧之味也。」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外出多坐火車專列。據服務員姚淑賢回憶,有一次,專列開到天津,毛澤東在餐車上說:「今天小姚請客,大家吃狗不理包子……誰叫她是天津人呢。」但接著話鋒一轉「我掏錢」,眾人哄然大笑。一會兒,毛澤東帶頭咬了一口包子又說:「狗不理啊,快吃,不吃就挨罵啦」,眾人又大笑。

  雖然感受毛澤東妙語最多最深的是長年伴隨他的工作人員,但有些有緣走近毛澤東的人,也同樣深深折服於偉人的談話藝術。1938年,毛澤東與梁漱溟曾有過一次交談。四十八年後,已是九十三歲高壽的梁漱溟依然清晰記得那次談話時,毛澤東「說話幽默,常有意外的妙語」。

  毛澤東文史知識淵博,舉世公認,從上面的妙語可見一斑。毛澤東第一次見薄一波,就吟著「如履薄冰……」還有位名叫「三生」者,毛澤東第一次見他就脫口道:「三生有幸……」一九五八年九月,毛澤東接見《新民晚報》總編趙超構,剛一落座便說:「宋高宗的哥哥來了」。在座者一頭霧水,但仔細一想,宋高宗就是趙構啊!既然已經超「構」,自然為哥啦。

1959年,回到韶山沖的毛澤東請鄉親們吃團圓飯時,向當年的私塾先生毛禹珠敬酒。老人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則舉著酒杯說:「尊老敬賢,應當應當」。家鄉人無不為之動容。

蘇秦和張儀的舌頭

  戰國時代,群雄並起。

  蘇秦、張儀曾經在著名的謀略學大師鬼谷子門下勤讀多年。兩人賣力苦讀,並非要救亂世黎民出水火,而是自己能有出頭之日,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獲取榮華富貴。

  蘇秦學成後,便選擇了秦惠王作為自己說道的對象。

  繼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見了蘇秦。見面後,蘇秦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點明天下大勢,極力慫恿秦王憑藉秦國強大的力量和優越的地理條件,發動戰爭統一天下。然而,秦惠王對蘇秦的設想並不心動,他婉言回絕了蘇秦的空頭理論,認為秦國談統一天下為時尚早。

  接下來,蘇秦先後十次上書秦王大談強大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礎。只是秦惠王絲毫不為所動,他只是把蘇秦視為只會高談闊論、華而不實的小人物。蘇秦只好打道回府。回家後,他又飽受家人的百般凌辱,這使得他決心一切從零開始,發憤讀書,將各國之間的利害關係吃透。他日夜苦讀《陰符經》,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謀略,並結合當時七國的種種利害衝突聯繫起來研究。於是便有了「頭懸樑,錐刺骨」。一年後,蘇秦對時局已瞭若指掌,便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時勢的戰略。

  蘇秦再度出山。他首先跑到弱小的燕國,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國強大的方針政策,並強調唯有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聯手,方能消解強秦之威脅。

  燕文侯對蘇秦的觀點十分讚賞,資助他車輛與金帛前去遊說趙國。在趙國,蘇秦的一番理論亦使趙王茅塞頓開,大喜過望。他馬上封蘇秦為武安君,賜豪華車輛100輛、白璧百雙、黃金萬鎰及數不清的綾羅綢緞,讓他帶著去向其他的國家宣揚「合縱術」,聯合起來抗擊秦國。

  由此,蘇秦開始威風凜凜地周遊列國,「以三寸之舌為帝王師」,說得韓魏楚齊各路諸侯怦然心動,趨之若鶩,言聽計從。很快,蘇秦便取得了六國相印!蘇秦執政的15年期間,秦國的軍隊不敢踏出函谷關往東一步。

  蘇秦身佩六國相印時,張儀正處於遊手好閒的狀態。一天,他到楚相國家做客,不巧相國家丟失了貴重的白璧,相國的爪牙見張儀賊頭賊腦地四處張望,懷疑是他偷了白璧,便把他捆起來打了個半死,扔到野外。張儀被打得迷糊了,聽見老婆大哭之聲,便忍住劇痛問老婆:「我的舌頭打壞了沒有?」老婆哭著回答:「你舌頭尚完好無缺。」他便高興地安慰老婆:「好,只要舌頭還在,我就一定會有出頭之日的。」

  權衡一番後,張儀決定投奔已經位高權重的老同學蘇秦,先獲一官半職,再徐圖發展。

  蘇秦知道張儀要來十分高興,他正要找人幫助自己完成一個大陰謀,而才學勝於己的張儀是最理想的人選。原來,蘇秦知道,由自己作相的「六國」是個花架子,各國都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很難真的聯為一體,當秦國的強勢被壓制後,六國沒有了危機,它們之間肯定要發生內訌,合縱術也就很快失去市場,那時諸侯們就不會再聽他的擺布了。

  蘇秦決定派遣張儀去秦國替自己卧底。當然,蘇秦知道應該怎樣讓張儀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很冷淡地接待了張儀,態度傲慢。吃飯時,蘇秦在殿堂上大宴賓客,卻安排張儀獨坐一角,蘇秦的宴席上擺滿了山珍海味,張儀桌上只有可憐的兩道小菜。飯後,張儀向蘇秦說明此行的目的,蘇秦很不耐煩地要他等待機會。

  看到蘇秦不顧同學情誼,如此冷落自己,張儀難受極了,陡然間地恨極了蘇秦。他發誓要與蘇秦唱對台戲,為秦國出謀劃策破掉蘇秦的合縱戰略。當然,張儀只有到秦國去謀發展,其他六國都在蘇秦掌握之中呢。

  只是張儀窮困潦倒,憑什麼去到遙遠的秦國呢?天無絕人之路,一位腰纏萬貫的人找到張儀,說張儀相貌不凡貴氣逼人,此去秦國必能成功,他願意資助張儀,並親自陪他跑一趟。

  張儀的舌頭功夫遠在蘇秦之上。面見秦王后,他旁徵博引點明了當時列國間利害衝突的要害所在,措辭激烈地批評了秦國的內政外交,最後獻上了破除六國合縱戰略的策略,即遠交近攻的連橫戰略。

  正苦於找不到對付六國合縱方法的秦王,聽了張儀一席指點迷津的話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立刻封了他當大官,很快又升其為相國。

  看到張儀已飛黃騰達,資助者便前來向他告別。張儀驚訝地說:「我張儀能有今天,全賴你的幫助,如今正要重重回報,怎麼您就要走了呢?」那人笑著對張儀說:「資助你的人不是我而是蘇相國,他認為你是天下少有的賢士,卻又怕你樂於小利,因此故意激發你的鬥志。希望你掌握秦國的大權後,威脅六國但又不發動強大的攻勢,使合縱戰略得以維持。這樣就算回報蘇相國了。」

  張儀此時方才明白,一切都是蘇秦在安排。於是,他對那個人說:「請您為我感謝蘇相國的恩典,有他在一天,秦國就不會真正地去破壞合縱戰略。」

  又回到蘇秦這一頭。「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蘇秦得罪的人肯定非常多,有一些人恨不得他馬上死去。終於有一天,齊國的一位對花言巧語的蘇秦恨之入骨的大臣,暗地裡收買了刺客,對蘇秦實施了刺殺行動。蘇秦身負重傷,臨死前他告訴齊王:「我死後要對屍體進行車裂,並宣布我是個大壞蛋,是燕王派到齊國來卧底的,如今死了,齊國就安定了,誰刺殺了我將受到重賞,這樣做就可以抓住兇手了。」齊王照著蘇秦的話去做,刺殺的主謀大臣果然跑來領賞,齊王於是把他抓住殺了,替蘇秦報了仇。

  蘇秦死後,卻說張儀在秦國的政治舞台活動了很多年,為秦王出了很多主意。後來,他代表秦國出遊列國,把六國之間弄得矛盾重重,刀戈相向,而秦國乘機坐收漁人之利。戰國後期六國貌合神離的合縱戰略終告失敗。

戰國的局勢,就這樣被蘇秦、張儀二條舌頭,顛來覆去擺布了幾十年,兩個可怕的人呀。

周恩來奇謀舌戰紅衛兵

  紅衛兵是特定時代的一個特殊產物,他們雖然是一些黃口小兒,但誰也得罪不起。不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紅衛兵的周旋中,憑藉自己非凡的辯才,多次有效地制止了紅衛兵製造極端事件的可能。

  當紅衛兵亂打亂斗時,周總理對他們說:「開槍殺人不難,只要瞄準就行。用拳頭傷人也不難,只要有蠻勁就行……但武鬥只能觸及皮肉,文斗才能觸及靈魂。」他以此來規勸紅衛兵要文斗,不要武鬥。

上海紅衛兵要求揪出1萬名資本家遊街示眾,周恩來制止說:「我們國家很強大,沒有必要這麼干。階級是要消滅的,但不是消滅人的肉體。」有紅衛兵貼大字報要求消滅伊斯蘭教,周恩來反駁道:「世界上有許多伊斯蘭國家,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擁有4億人口,怎麼能完全消滅?答案是不可能的。」  


推薦閱讀:

如何用一個故事或比喻描述下你眼中的蘋果 iPhone 與 Android 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婚姻的絕妙比喻
|比喻之美|
你聽過的最好的比喻是什麼?

TAG:說話 | 比喻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