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不良傾向與應對措施
研究性學習:不良傾向與應對措施 |
陝西省綏德中學 劉永春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老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它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課程形態,得到各中小學校普遍重視,受到學生和老師的歡迎。但在實施過程中由於對其研究程度或是認識角度的不同,無論在觀念還是在實踐上,都存在諸多不良傾向,導致效果極不理想。本文關注這一情況,有必要對它加以揭示,並提出應對措施之拙見,以便使研究性學習健康發展下去。 一、疏於管理傾向 研究性學習課程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髮展的特殊需要,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部分學校片面理解開放性特徵,對研究性學習疏於日常的管理,既沒有組織機構,也沒有規章制度,導致學生的整個活動形式在無序狀態下進行,妨礙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收穫、體驗以及熱情。
正常的學習秩序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研究性學習的前提。因此,學校同樣應加強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嚴格管理,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以確保研究性學習有條不紊地進行。即使是訪問專家或調查研究等活動也同樣離不開學校的宏觀調控和統一安排,一般是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周末或放假時有序地進行。 二、忽視指導傾向 有些學校,過分地強調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自主性,而淡化教師的作用。這樣,在研究性學習實施的過程中,一些老師害怕「穿新鞋走老路」,乾脆放手讓學生去做,對學生的研究課題一概不聞不問,自由發展,真正地成了一個旁觀者。有些老師對課程的指導力度不夠,對課題的整個進程不了解,對課題的進展情況了解得不及時,對課題涉及的相關知識不熟悉,對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的情況不清楚。 誠然,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並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但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並不是說教師撒手不管,相反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確立研究課題,還要指導學生有效地搜集相關信息、分類處理信息、提煉觀點、和學生磋商成果的反映形式。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提高理論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薦研究方法。這門課程是否成功、是否收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對課程的態度、對課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對課程實施方法與程序的熟悉程度,教師是否具有課程發展所需要的素質都極大地影響課程的實施。
三、排斥後進傾向 不少教師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要求很高的學習形式,學生只有具備紮實的基礎知識、寬廣的知識面學生才能適應,而中等生和後進生能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就可以了。這種認識上的偏差,教師在實施研究性學習時,其範圍、對象僅限於少數優秀學生。由於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各有差異,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個體參與的情況不一。活動能力較強、興趣較濃的學生,對課題研究較為熱心,他們會積極搜集資料,深入研究,承擔了課題研究的絕大部分任務,有的甚至包攬了全部任務。而部分性格內向、學業成績較差、自信心不足的學生,他們對課題研究興趣不濃,參與不夠,他們各方面能力就很難得到充分的體現和鍛煉。 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研究性學習同樣要求面向全體,尊重個性,發展個性。儘管學生層次不同,水平各異,但不能因此就使研究性學習成為優等生的專利,而把多數學生拒之門外。如果教師不能有針對性地對這部分學生做好協調、指導、鼓勵等工作,他們往往會「遊離」於課題研究之外,成為整個課題研究的配角或旁觀者,他們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學習的樂趣,能力也很難提高。如果僅限於少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那麼,研究性學習實質上就走向了「精英化」,而大部分學生就只能成為「陪讀」,這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就不相吻合了,與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背道而馳。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它必須發動全體學生揚長補短,協同參與。 四、否定傳統傾向 研究性學習為學生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了多渠道獲取知識的機會,尤其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彌補了傳統課程的許多不足。有些教師對研究性學習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的價值含義認識不清,把兩種學習方式完全對立起來,存在著重研究性學習輕接受性學習,甚至有以研究性學習否定接受性學習的傾向。一些教師片面理解探究性學習,認為只要是學生提出的問題,都要探究。本來是可以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問題,卻偏讓學生去探究,浪費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
研究性學習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實效。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式。要從實際出發,調整合適的教學方式,不可一味盲目追求新穎,而忽視了學習主體——學生的接受能力,這樣也就違背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中小學階段,接受性學習也非常重要,教師的系統講述對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學到應有的知識,是不可或缺的,知識的積累和能力培養並不是一個專門的課題所能承載的。把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接合起來,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節省時間,少走彎路。接受性學習也需要研究,研究性學習中也離不開接受,二者相輔相成。但是,在學習活動的某一個局部、某一個階段上,師生的地位並不完全一致,有時候學生主動的多一點,有時候少一點,也就是說,有時候處於接受狀態多一點,有時候少一點。因此,研究性學習與傳統學習方法的關係不是取代,而是各有側重。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切忌矯枉過正。 五、形式主義傾向 有的教師把研究性學習等同於科學家們進行的成熟的、正規的科技發明,這種認識使得要麼只重結果而急功近利,要麼懷疑水平而喪失信心。還有的教師由於對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性質、特點認識不到位,把研究性學習等同於課題研究,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形式主義,學生和教師把很多精力花在課題上,遠離教材,貪大求遠,脫離實際,無法實現研究性學習應有的價值。 研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習方法。而學校學習的主要形式還是要以學校和教室為主要空間,以教材為主要載體。因此,研究性學習的主戰場應該在學校,與其捨近求遠尋找課題,不如把研究精神和方法結合在日常學習中更方便更有效果。對學生來說,培養創新能力更多的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和求異思維等,所以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於學習而不是研究。 六、機械模仿傾向
選題是從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首要工作。一些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上,拿來參加兄弟學校研究性學習觀摩活動中獲取的文字資料,稍加嫁接,便當作研究課題,推薦給學生。從學生的作品來看,有些學生對待網上資料的態度比較隨意,沒有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仔細甄別,對提取的信息連仔細閱讀一遍都不肯,更談不上用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提煉。有些教師急於求成,不給學生充裕的研究過程,關注的只是預定的進度或研究的結論,看學生調查記錄有沒有填寫,圖片資料有沒有搜集、研究報告有沒有完成,而不關注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過程與方法、交流與合作、動手實踐和體驗。它背離了研究性學習的初衷,不僅無助於學生的能力發展,而且導致學生將嚴肅的科學研究過程遊戲化,帶來一種浮躁的學習態度和無深度的思維習慣。 我們不完全反對模仿,但不加思考,不動腦筋,不切實際地模仿,便是機械應付了。中小學開展研究性學習要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現實生活和身邊小事中,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自我等領域,尋找和提出有價值的探究問題。搜集資料是一項非常複雜而龐大的工程,其目的是為了了解目前關於所研究的問題的研究現狀、研究成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全面了解課題的情況。同時,也可以了解到該課題研究的一些基本事實和思想,以及其他研究者在本問題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網路上可以找到大量的輔助資料,但它僅僅是提供一種參考和借鑒,絕不意味著學生可以直接拿來貼上自己的標籤。網路上的資料固然豐富,但也是良莠不齊的,不加考證、不認真研讀,就為我所用,其危害不僅在於課題研究本身失去了價值,更重要的是學生們沒有從小養成認真踏實、實事求是的研究作風,缺少了嚴謹的科學態度、科學求實的精神。這些對於他們將來走上社會,從事任何一項工作都是非常有害的。 七、急功近利傾向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課程,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時下,有些學校,為了顯示學校研究性學習搞得好,為了湊足論文的數量,往往是由老師指定分配題目,讓學生去做。學生則不管對此有沒有興趣,到圖書館找一些資料,到網路上下載零星片段,然後加以拼湊,得來毫不費功夫的論文就算完成了。這種做法無益於養成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與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也背道而馳。
做課題、寫論文固然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決不是全部。研究性學習應該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而且更多的是滲透在平時學習中。我們應該把研究性學習和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的發揮研究性學習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如果只是把研究性學習看作是學生課外知識的拓展,或者是讓學生體驗一下研究課題的初步過程,這樣的認識還沒有達到相當的高度,而應該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看作是學習方法的一次革命。 八、舍本求末傾向 在許多人看來,課堂教學是傳授學科知識的場所,「研究性學習」則是「課外活動」。因此,人們往往傾向於在時間與空間上將這兩種活動彼此單獨安排,在內容、方式乃至評價諸多方面沒有實質性的聯繫,出現了課堂教學與「研究性學習」、「兩張皮」現象。 研究性學習的實質是一種對教育的理解,對學生的認識。研究性學習的觀念應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融合在學生學習的任何方面。因此它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教師組織的,也可以是學生自發的;可以與課程教材內容有關,也可以無關;可以是獨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也可以是對未知的探索。因此,我們不能舍本求末,關鍵還是要在課堂上開展「研究性學習」。 |
2007-05-10 |
推薦閱讀:
※婚姻,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
※要學習易經首先要學習哪些基礎知識?
※《對聯學習》(九)
※風水一日一詩學習法(5)
※c#學習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