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中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如何相輔相成?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這兩個概念,大家都不會陌生。一般而言,應試教育指以應對考試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題海戰術就是一種典型做法;而素質教育則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重視培養人的思想道德、能力素質、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等。
而在圍棋教學領域,也存在著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這裡的應試教育,是指以爭勝負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孩子們記憶每個局部的制勝手法,在比賽中儘可能地提高勝率;這裡的素質教育,是指在圍棋教學中融入對數學、國學、禮儀等相關知識的傳授,力求通過圍棋提升孩子綜合素質。
這兩種教育模式,正對應了圍棋獨特的兩面性——競技與文化。一個呈現在棋盤之內,一個蘊含在棋盤之外。
圍棋原本就是勝負的世界,雙方狹路相逢,成王敗寇,和棋的情況極少,因此對局者在棋盤上寸土必爭。贏半目棋是贏,把對方殺得片甲不留也是贏;全盤崩潰是輸,拼到最後一個官子惜敗也是輸。落後的一方絕不會善罷甘休,會不顧一切地把局勢攪亂,能把優勢保持到終局絕非易事。圍棋競技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但圍棋還有區別於一般競技比賽的另一面。作為中國傳承了上千年的文化,圍棋早已超越了一個遊戲的層次,被賦予了天地宇宙的涵義,「氣」「陰陽」等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哲學理念溶於其中,棋理又隱射人生的軌跡,給人以啟迪。圍棋十訣中的每一條,便是圍棋中蘊含的深刻哲理,說棋如人生一點也不為過。圍棋的文化厚度可見一斑。
中國圍棋協會主席王汝南曾說,現在的年輕棋手衝擊力很強,甚至能拿世界冠軍,但對圍棋的理解卻遠不如人意。其實那是當然的,他們從六七歲開始接受嚴格的訓練,早早放棄了讀書的機會,背井離鄉投奔名人道場。在多年艱苦的內弟子生涯中,他們學會的只是如何贏棋。
但圍棋競技這條路之艱險,並不只體現在棋盤上。所有想成為職業棋手的孩子,都要參加有「圍棋高考」之稱的定段賽,每年只有那麼幾個幸運的孩子能成功沖段,到了十七歲還沒能成功定段的棋手,將永遠與職業棋壇告別。
然而就算是升段成功又如何?等待著他們的依然是一個殘酷的世界。就算是從千軍萬馬中拼殺出來,終究還有阿法狗這樣的存在。
這就是圍棋競技教育之路的全貌。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對應而非對立的關係,注重圍棋文化的教學不意味著忽視孩子棋力的提高,而是隨著孩子棋力的增長,對棋理和文化的理解能更進一步。
推薦閱讀:
※溫儒敏:回到語文教育的本質,把學生被「應試式」教育敗壞了的胃口調試過來
※應試製度
※時光倒流40年,中國還是會pick應試教育
※從應試力到思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