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鄧肯
1905年的鄧肯,時年27歲。自披肩從18世紀時髦以來,就一直在舞蹈家們中間起著某種舉足輕重的作用,精美的印度長披肩更深受喜愛。當鄧肯拍照時,絲綢總在身邊。
1927年9月14日,法國尼斯的一場車禍奪走了49歲的舞蹈奇葩——依莎多納·鄧肯的生命。
|
當時她正親自駕駛著她的馬車賓士,不幸她的長圍巾——她常用的舞蹈道具——被捲入了車輪中,使她受了重傷而很快死去。
鄧肯是將注釋性的舞蹈提升到創造性藝術地位的先驅者,她主張把舞蹈建立在自然的節奏和動作之上,並應用這種方法表現作曲家勃拉姆斯-瓦格納和貝多芬等人的作品。她21歲時自美國赴英國,通過對古希臘藝術的研究,進一步從本能的舞蹈節奏出發,建立了她的舞蹈體系,很快風靡全歐。她是在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不穿芭蕾舞鞋卻仍能跳舞的,從此將芭蕾的古典技術及其各種輔助用品丟到窗外,赤腳舞蹈家也從此誕生了。
鄧肯強調說,自己出生在海邊,並受到「海浪和風」的巨大影響。「每當樹影婆娑,波濤涌動,雪花飄飄之時,我都會感動……感動於微風與輕柔的連結……」而舞蹈是鄧肯個人對各種感官和感情刺激所做出的,她在自己內心將那些未知的精神當作某種生命的力量刺激出來,並使那種來自虛無的共鳴做出反應。它在瞬間內將一種情調,無論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都變成了動作。她說,她用「靈魂」去工作,大海那博大無邊的威風迷人而神秘,將她的想像刺激到激動異常的地步,這種感覺給予她某種在肉體上超凡脫俗的力量,某種既短暫又永恆的超越。這使她舉止無畏她的目空一切的姿態成了她整個生活的象徵。 依莎多納-鄧肯遊歷了包括蘇維埃俄國在內的整個美世界,將舞蹈從人為的技術性限制中解放出來,為爾後的現代舞開創了新的里程。在她創辦的舞蹈學校里,這一切聽起來像是世界上最為簡單的事情:
要用文字加以解釋似乎是件非常艱深的事情,但當我站在即使是最小和最窮的學生們的課堂上說:「用你的靈魂去傾聽音樂。此時此刻,當你傾聽的時候,難道沒有感到某種內在的自我還在你的內心深處覺醒嗎?---正是這種力量使你仰起了頭顱,舉起了雙臂,向著光明緩緩地走去」之時,他們卻懂了。我以為,這種覺醒是舞蹈的第一步。
有關她與鄧南遮、羅丹、葉賽寧等一系列同時代藝術家之間的風流韻事人們已經關注得太多了,但人們更應該記住的是她使現代舞成為可能。這是一種解放而非束縛,所以她將她的盲目模仿者們批評為「與我的各種思想背道而馳」,而她在臨死前所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再見了,我的朋友們!我將要走向光榮。」
1927年9月14日,伊莎多拉-鄧肯圍著的長圍巾突然卷進汽車輪子里,飛旋的車輪當場把她勒死。時年49歲。鄧肯是當代偉大的舞蹈家,是舞蹈藝術的偉大革新者,是現代舞蹈的先驅。
鄧肯於1878年5月27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父親是一位詩人,母親是樂師。鄧肯降世不久,她一直隨母親生活。鄧肯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這一群兄弟姊妹,從小受母親熏陶,個個都熱愛戲劇。可是,十分貧寒的家境使她們無法得到正規的藝術訓練。
迫於生計,鄧肯很小就開始給附近的孩子們做舞蹈教師。她和姐姐一起,編創了各種優美的舞姿。她們用舞蹈來表現音樂的旋律、詩歌的意蘊和自然風韻。一次在倫敦的公共花園裡,鄧肯展示了她優美的舞姿。一位貴夫人發現了她那優美的舞姿,並把她介紹給上流社會,作私人表演。這時鄧肯的名聲已廣為傳播,但生活仍舊窘迫。
1902年,鄧肯到了巴黎,她很快名揚整個巴黎。此後,她到過德國、奧地利、匈牙利,還到過希臘。1921年,蘇維埃政府邀請鄧肯去蘇俄,她滿懷喜悅地踏上那片新土,並受到熱烈歡迎。不久,她同蘇聯詩人葉賽寧結婚。1925年,葉賽寧自殺,鄧肯又旅居巴黎。
「最自由的身體蘊藏最高的智慧」,這是鄧肯的藝術目標和準則。她從小就反對傳統的芭蕾舞,認為芭蕾舞不是「真正的舞蹈」,她的舞蹈理論深受柏拉圖、尼采、盧梭和惠特曼等哲人的美學思想影響,她開創的現代舞具有與傳統芭蕾完全不同的豪放風格,這種風格更屬於美國。
鄧肯的舞蹈在歐美紅極一時,千千萬萬的觀眾為她傾倒。她因此而被譽為「一代舞后」和「現代舞之母」的稱號。
推薦閱讀:
※80年代的迪斯科風!這支魔性舞蹈在日本火爆極了!
※除了趴青蛙,橫叉就沒別的方法了嗎——幫助舞蹈黨壓橫叉的一些小招數
※給華爾茲新手:怎麼不把下降做得哐哐響?
※舞蹈基訓——身韻元素
※該如何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