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話中醫之二十二 《傷寒論》讀書筆記2 六經、六經病與六經辯證

經絡理論成熟於《靈樞》《素問》,從現在的角度看,《靈樞》《素問》經絡理論本身存在一些錯誤與缺陷,同時存在一些不同的學術觀點,從而增加了後世理解《靈樞》《素問》經絡理論的難度,導致後世有一些誤讀。《傷寒雜病論》在《靈樞》《素問》經絡理論基礎上演繹出六經辨病證理論,有一些創新與變化,自然,後世對《傷寒雜病論》六經辨病證理論的闡釋也存在各種爭議。 讀經典,做臨床,是提高中醫臨床水平的重要途徑。《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是所有中醫從業者的必讀書目,而六經、六經病與六經辯證,是我們學習與討論《傷寒雜病論》繞不開的三個基本慨念。 六經,即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各分手足二經,共十二經。這裡說的「六經」(十二經)與「十二經脈」不是一個慨念,十二經脈是指人體十二條主血管,然後有分支、再分支,即絡脈與孫絡。十二經是指古代中醫把人體分為12個系統,每個系統包含經脈、絡脈、皮部、經筋(含肌肉筋膜肌腱等)、本輸(腧穴與脈氣流注)及相對應的臟腑,系統各自獨立又有聯繫;哪個系統的絡脈(含孫脈)豐富,就多血,經筋豐富,就多氣;「是動病」與「所生病」是十二經病候,是各個系統的病候,不是單純血管的病候。把手足二經合二為一,十二經就變成了六經,但不僅僅如此,六經與十二經還是發生了一些變化產生了一些不同。十二經沒有表裡深淺層次的關係,六經有表裡深淺層次的關係,而且這種表裡深淺層次的關係,與各經針刺表裡深淺層次又有不同。當然,六經理論與十二經理論一脈相承,是在十二經理論基礎上有所創新發展,共同構成了中醫經絡理論。 六經(十二經)分三陰三陽。三陰三陽是古代陰陽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六爻歷把一天分為三陰三陽六時,三陽主晝,三陰主夜,太陽為初始之陽,生於日出,少陽為最盛之陽,應於日中,陽明為末了之陽,終於日入;太陰為初始之陰,生於合夜,少陰為最盛之陰,應於夜半,厥陰為末了之陰,終於平旦。把一年分為三陰三陽六節,太陽始於春分,少陽應於夏至,陽明止於秋分;太陰始於秋分,少陰應於冬至,厥陰止於春分。《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意思是太陽為開,主陽病之始,陽明為合,主陽病之終,少陽為樞,主陽病之變;太陰為開,主陰病之始,厥陰為合,主陰病之末,少陰為樞,主陰病之化。可見,《素問·陰陽離合論》與六爻三陰三陽理論是有密切關聯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與變化。六爻中少陽、少陰為最盛,應為三陽三陰,太陽、太陰為初始,應為一陽一陰或二陽二陰,陽明、厥陰為末了,應為二陽二陰或一陽一陰;中醫里多數學者主張少陽與厥陰為一陽一陰,太陽與少陰為二陽二陰,陽明與太陰為三陽三陰;也有主張太陽為三陽、陽明為二陽的,但都與六爻三陰三陽理論不同。 六經病就是人體六經系統感受外邪之後所產生的疾病證候,分為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少陰病、太陰病、厥陰病,按三陰三陽分類給疾病命名,就象西醫按系統命名疾病一樣,有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消化系統疾病可細分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中醫的太陽病也可分為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太陽痙病等疾病。 《素問》中六經病候主要講傷寒(熱病)六經發病證候與沿六經傳變的情況,六經病候(包括三陰)都是外感實證,未滿三日者,病在陽,用發汗的方法,已滿三日者,病入於陰,用泄熱的方法,治療用的都是針刺方法,如「熱病始手臂病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傷寒雜病論》中六經病候有一些變化,三陽為實,三陰為虛,治療以中藥為主,偶用針灸。 後世中醫學者把《傷寒雜病論》對外感病的論治方法與體系稱為六經辯證。 其實,《傷寒論》講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講的是以辨病為綱,以辨脈證為目。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少陰病、太陰病、厥陰病,太陽中風、太陽傷寒等都是疾病名稱,怎樣辨病呢?就是抓住疾病的證(癥狀)脈特徵。「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太陽病的兩個具有典型特徵的癥狀,是「證」,脈浮是太陽病具有典型特徵的脈象,可見,《傷寒雜病論》中「證」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指疾病癥狀,少數情況下指症候群。 《傷寒雜病論》的本義是六經辨病、臟腑辨病、表裡辨病、陰陽辨病、虛實辨病、氣血辨病、寒熱辨病,而辨病,就必須把握疾病的證(癥狀)脈特徵,順帶就辯證了。後世把這些辨病方法加以升華,都改為辯證論治了。
推薦閱讀:

手診辯證
女性冷症的辯證與扶陽治療
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還孔子一個本來面目    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孔子思想學說的產生和發展,吸取其思想精華,棄其糟粕,宏揚祖國傳統文化,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孔子。大家知
乾震辯證

TAG:中醫 | 辯證 | 筆記 | 讀書筆記 | 傷寒論 | 二十二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