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英語不好,如何指導孩子學好英語?(乾貨請收藏)
經常有家長在後台問典媽:家長英語差,口音重,辭彙量太少,如何在家教孩子學英語?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分享美國哈佛大學雙語教育碩士吳敏蘭女士的故事。
我的母親,她第一次跟著我的父親到紐西蘭的時候,很多英文不會說,發音也不標準,那她是怎麼教我們英文的呢?
母親做了一件最棒的事情,就是帶著我姐姐走進了當地的圖書館,坐在故事角聆聽圖書管理員們講英文故事。然後她發現,這真是一個學英文非常棒的方式。因為繪本裡面,英文重複性高,而且單詞也比較簡單。所以她就用這樣的方式,把圖書館的書借回家,有樣學樣的,在家裡也拿著繪本朗讀給姐姐們聽。
在碰到不認識的單詞的時候,就去查字典,照那上面的音標念。她念得標不標準,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可是我們知道,媽媽了解我們不懂的那些單詞的意思。真的是在非常多年之後,我們才知道,媽媽的發音其實是有口音的。可是這一點關係都沒有,在當時,媽媽就是我們的啟蒙老師。
所以家長們有答案了嗎?自己的英文標不標準、好不好其實對孩子的影響不太大,我們不要想著做教師的角色,去教孩子學英語,而是要考慮我們怎麼做好引路人和陪練這個角色,引導孩子跟你共同學習。
接下來小典就從理念、方法、材料三個方面,給各位父母支支招。
01
理念篇
你可以不懂英語,但必須懂英語教育
經常有父母問,為什麼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上花費了很多精力,他的英語還是沒有什麼起色?或者,為什麼背了那麼多單詞,還是不能開口說英文?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用功,而是我們的理念、方法不對。一提到英語,就把它跟掌握多少辭彙量等同。雖然明白繪本的好處,但用的還是"背單詞、學語法」的老一套。比如,讓孩子在生詞下面畫線,標註中文意思;專門給孩子準備辭彙本,把生詞抄在上面,定期復看。這些老套方法實在要不得。
家長們可能覺得,孩子不學生詞,就沒辦法掌握辭彙,不掌握辭彙,就沒法說、沒法寫。
聽起來是不是有一定道理?但這實際上脫離了語言學習的初衷和要義。語言本質上是用來表達和理解意義的,而單詞只有在語境中才有意義。就像我們自己,背了十多年的單詞,一碰到外國人問路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是因為我們辭彙量不夠嗎?像left、right、turn這些詞應該還都會吧?但怎麼一用起來就拋腦後了呢……
背單詞、中英對照的老方法沒辦法讓我們活學活用。那麼,不背單詞、不學語法,要遵循什麼理念來指導孩子學英語呢?18個字:
以意義為核心,整體輸入、整體互動、整體輸出
以意義為核心,是因為我們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理解和運用,是在特定語境下對「意義」的交換。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跟別人交談的過程,是不是你一句我一句,通過句子的交鋒,互相理解了對方的意思?
也就是說,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是句子,句子構成了語篇,語篇提供了語境,單詞在語境中才有意義,理解了語篇,在語境中學會了句子,單詞自然也會了。
語言輸入是基礎,沒有大量的高質量的語言輸入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語言輸出。就像一個蓄水池,只有當池子里的水滿了,水才能溢出來。語言學習也是如此,家長們不要太過急功近利,看到孩子學了幾個月,還是不能輸出,就覺得以前的方法沒用,又回到背單詞的老路。
當然,輸入的語言如果沒有互動,也只是處於休眠狀態,沒辦法輸出。就像水壺裡的水,如果結成冰了,當然倒不出來,只有給它加熱融化,才能倒出。美國著名的腦科學家Patricia Kuhl和團隊也證實了互動的作用:
只有藉助有意義的互動交流,語言輸入才能得以納入孩子的小腦袋中,然後被他加以分析和統計,繼而使今後的輸出成為可能,單純地聽音頻、看視頻難以產生效果。
有了輸入、互動,一定還要記得整體輸出。只有當孩子有機會使用所學的語言的時候,才能學好、用好英語。
02
方法篇
圍繞「整」字,用好「聽、讀、猜、玩」
上面給大家強調了「整進整出」的理念,接下來具體地談談怎麼圍繞「整」字來指導孩子的英語學習。
我們都知道,如果能夠跟孩子用英語交談,這樣孩子英語肯定不差。但是作為英語不好的父母,平常沒辦法跟孩子英語對話,怎麼創造語境,讓孩子整進整出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繪本來構建。因為繪本故事就是一個小情境,它上面的語言肯定也比我們自己地道多了。
下面我們就以《典範英語》(1a-17) The Pet Shop為例,給大家做一個示範。
典範英語內頁圖
這個故事講的是羅賓遜一家人去逛寵物店,孩子們喜歡上了稀奇古怪的寵物,最後看起來沒那麼可怕的金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歡。
聽&讀
語言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耳朵來學的東西。所以我們要通過大量的「聽」來給孩子磨耳朵。既然要磨,那麼一定的時間和數量必不可少。而且同樣的材料需要大量重複聽,比如英文兒歌、動畫片、繪本音頻等,直到孩子聽到要求換為止。
學習這個故事的時候,家長們可以先讓孩子整體地聽一遍故事,然後聽音跟讀模仿。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模仿音頻的語音語調。雖然我們自己英語不好,聽不出發音上的瑕疵來,但是至少孩子模仿得像不像、讀得流不流利我們是聽得出的。長期堅持下來,孩子自然能夠習得一口洋腔洋調。
猜&玩
很多家長會有疑問:繪本里沒有中文字,孩子能看懂英文嗎?或者:不用中文給孩子翻譯,孩子能懂嗎?
其實,我們是低估了孩子的天才語言能力。孩子應該可以直接輸入、輸出英文,不需要中文做媒介。如果我們執意把孩子學的英文都翻譯成中文以便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一旦形成習慣,會帶來這樣的後果:孩子對翻譯產生依賴,英文的輸入輸出都可能慢一拍,因為他們需要中英切換一下才能理解。
如果選擇故事的難度合適,孩子是能根據插圖以及上下文來理解故事大意的。對於個別不理解的單詞,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結合語境進行猜測,這也是一種能力。
如果孩子還是不能理解,那我們家長可以結合典範書後的注釋,用圖片、動作等視覺手段來幫助孩子理解故事。比如孩子不知道這個故事裡的動物名指代什麼動物,那家長們可以如下圖所示,準備人物圖(Mum, Dad, Biff, Chip, Kipper)、玩具實物(如rat, spider, snake, goldfish, rabbit, dog, cat, bear等)或動物圖(rat, spider, snake, goldfish),也可以直接用書里的圖片來跟孩子玩「音圖對應」遊戲。
開始時,先約定家長扮演人物,孩子扮演動物,然後完整地播放一遍錄音。當錄音播放到Chip wanted a rat時,家長迅速舉起Chip的人物圖,孩子迅速舉起表示rat的圖片,看誰反應得快又準確,以此類推。
這樣一圈玩下來,孩子就能通過圖片——英文單詞的形式,直接了解意思,而不需要我們家長去解釋。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玩法,家長們也可以在玩這個環節鼓勵孩子開口說英文。比如這個故事裡,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讓孩子一人分飾三角,扮演ChipBiffKipper,大人扮演everyone。可以將裡面的主語改成我們自己:
媽媽:We(Everyone) want( wanted) a pet.
孩子:I(Chip) want(wanted) a rat.
媽媽:Oh no!
孩子:I(Biff) want(wanted) a spider.
媽媽:Oh no!
……
這不就是整體互動、整體輸出嗎?
03
材料篇
寧易勿難,總原則是可理解且相關
選書雖然放在最後來講,但是它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覷的。如果選書失當,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英語學習進度,還會損害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所以作為家長,要嚴把選書關。
總的原則是可理解且相關。
著名美國語言教育家Krashen的「輸入假設」指出,人們習得語言的過程需要理解信息,即接受「可理解性輸入」。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和關鍵因素。他把可理解性輸入定義為「i +1」:
其中「i」代表語言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知識或能力水平,「i +1」表示語言輸入中應包含至少一個或少量的新的知識點,即比孩子現有水平高那麼一丟丟。
美國孩子常用的一種選書法是「五指選書法」,即讓孩子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隨便翻開書的一頁,開始閱讀這一頁;每發現一個你不認識、不會讀,或是不知道意思的單詞,就豎起一個手指。
如果一個手指也沒豎,說明書太簡單;如果豎了1~3個,說明正合適;如果是4~5,說明稍微有點難,如果是5以上,就太難了。
當然,除了這種方法,還有一種很簡單的測試法。比如典範有10個級別,家長把握不準該選哪個級別,可以從最簡單的級別開始,請孩子讀一個故事,如果孩子能夠流利讀下來,那這個級別對她來說太簡單,那就接著讀下一個級別,直到讀得有些磕磕絆絆,這個就是合適的級別。
難度選對了,還要注意看內容是否跟孩子相關,有兒童視角。克拉申就指出,理想的語言輸入還需要既有趣又相關。因為跟孩子越相關,他學習的興趣越濃。典範英語的編排特點就是根據孩子的心理以及語言學習規律來的,從兒童的眼睛裡看世界。
像在親近英語階段,典範1、2很多都是孩子身邊的故事,比如捉迷藏、打水仗、學自行車等,孩子看了會有親切感,進而對英語產生興趣。
最後,小典還想說的是,家長們是讓孩子堅持學英語的領路人。任何技能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堅持不懈地刻意練習,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就像北外劉潤清教授回答學生「什麼時候能學好英語」的精彩回復一樣:
There"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long channel.(穿過長長的隧道,你會看到光芒。)
典媽:找了很多資料,希望能夠給各位爸媽一個啟發!歡迎點擊「典範英語」關注我,我們一起為孩子打造更好的童年,做更好的教育,提高英語水平!
推薦閱讀:
※海靈格談孩子
※梁老師專欄|你對孩子的是愛還是溺愛?很多人第一條就中了!
※為什麼有些孩子小時候那麼壞?
※任何一個有孝心的孩子都要對媽媽說的6句話
※孩子有沒有出息,要從八字的這些信息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