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中衛:中國梅文化簡論

中國梅文化簡論中國梅文化簡論(一)

梅開獨先天下春,花中氣節最高堅。梅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不僅僅是一種花卉,它已成為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精神追求的目標。它以廣闊、豐富、深邃的內涵,構成獨特的文化形式。本文所指的梅文化,是人們以梅為對象進行培育、欣賞、研究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從一定意義上說,梅文化是各種愛梅賞梅活動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及其實現的過程,它為中華文化增添了一分瑰麗。

中國是梅的原產地,梅類資源豐富,種植地域廣泛。出土文物證實,中國育梅歷史在四千年以上。梅,先為食物,後因花形色美,成為審美對象,進而用以比德暢神。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藝梅、器梅、頌梅,由梅林、梅景而愛梅、賞梅,由梅品而人品,歷代梅文、梅詩、梅詞、梅畫、梅樂、梅歌、梅飾、梅飲、梅食、梅葯等層出不窮。隨著人類對梅認識的深化,以梅象徵中華民族品格文化心理和以梅為表現內容的文化形式也不斷提高發展。

從道德文化方面看,梅花象徵鐵骨錚錚、不屈不撓。鹽梅調鼎作和羹,寓意為治國理政有方。敢斗霜雪、堅挺傲岸的梅花,在儒家文化正統觀念的塗抹下,成了高潔守道的凜然君子、不畏嚴寒的剛毅雄傑、驚頑起懦的勇猛鬥士。君子之風,清高正直是古人文冶教化的重要內容。梅花姿態瘦勁,冰肌玉骨,是意志剛強和品德高尚之風範。「玉雪為魂冰為魄」不僅是梅的稟賦,更是崇高情操的象徵。梅花凌寒獨放性格,被人們賦予了豐富的道德哲理內涵,「幾生修得到梅花」,「品若梅花香在骨」,「人與梅花一樣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平生歷盡寒冬雪,贏得清香沁大千」,在這裡梅花幻化成一種悟性境界,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特有之氣質。

中國梅文化簡論(二)在中國,凡言及梅花,總能引起人們的種種聯想,先進入腦海的往往不是其物質形態,而是那堅貞不屈、高雅不凡、剛毅聖潔的精神形態。毛澤東《詠梅》詞把梅花精神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確,一身正氣,堅強無畏,屹立於嚴寒里;凜然傲骨,壓雪吐香;獨立奮進,不依附於他物,正是中華民族氣魄之根本,氣節之象徵,無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正因如此,梅花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國花,它在鑄就中華民族的心理和氣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梅花精神對中華民族有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啟迪,陶冶了無數人,對形成不屈的民族氣節,正直的民族性格,高潔的民族風尚有著重要意義。

梅花也是喜慶瑞兆、幸福吉祥物。古人有梅開五福之說,《尚書·洪範》稱,「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日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中國民間主張「五福」,所謂「人臻五福,花滿三春」。梅開五福,當是福的最高境界了。今天,梅開五福也有象徵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之意;興許正是梅花綻放多為五瓣之緣故。舊時還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喜鵲在梅枝上雙躍嗚叫的圖案,常被冠以「喜報早春」,「喜報春到」,「眉梢添喜」,「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吉祥圖案還有「竹梅雙喜」,以竹、梅和兩隻喜鵲紋圖,竹喻夫,梅喻妻,用來祝賀新禧。

插了梅花便過年的習俗至今不衰,每逢新春佳節,梅開五福、喜梅報春的賀卡請柬飛入無數人家賀喜納福。春節時遍及神州的春聯中,更是梅花盛開,春意無限。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生活器皿用品(如瓷器、花瓶、屏風等)中,梅花圖案隨處可見。細心留神一下,大多中國人的身邊都能看到梅花的形象。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大多中國人對梅花的認識了解,首先是從在文化藝術生活中獲得的。

中國梅文化簡論(三)之詠梅篇梅花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綻放得絢麗無比。梅花吸引了古今無數詩人文學家畫家,或詠梅言志,或借梅寄情,流傳下來的詩書畫佳作之多,遠非其他花卉所能比擬。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寫梅佳作《標有梅》,生動描述拋梅求愛的少女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成語「標梅之年」即出於此。此後歷代以梅為題材的詩詞更是興盛之極,凡著名詩人詞家多有詠梅作品,竟有「詩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覺有清意」之說。小窗細嚼梅花蕊,吐出新詩句句香。人們熟悉的唐代詩人杜甫、李白、白居易、韓愈、李商隱、柳宗元、元稹、杜牧等都有詠梅詩傳世。

梅花落 (南北朝) 鮑照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詠早梅 (南北朝) 何遜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台。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應知早飄落,故逐春上來。梅花 (南北朝) 庾信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早梅 (南朝)謝燮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贈范曄 (南北朝) 陸凱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首春 李世民寒隨窮律變,春逐鳥聲開。初風飄帶柳,晚雪間花梅。碧林青舊竹,綠沼翠新苔。芝田初雁去,綺樹巧鶯來。冬日臨昆明池 李世民石鯨分玉溜,劫燼隱平沙。柳影冰無葉,梅心凍有花。寒野凝朝霧,霜天散夕霞。歡情猶未極,落景遽西斜。訪袁拾遺不遇 孟浩然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聞說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中國梅文化(四)之詠梅詩新栽梅(唐) 白居易池邊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莫怕長洲桃李嫉,今年好為使君開。早梅 (唐)齊己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早梅 李公明東風才有又西風,群木山中葉葉空。只有梅花吹不盡,依然新白抱新紅。雜詩 (唐) 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詠 (唐) 王維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憶梅 (唐 )李商隱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工(唐)李商隱匝路亭亭艷,非時裊裊香。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早梅 柳宗元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江上梅 (唐) 王適忽見寒梅樹,花開漢水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早梅 張謂一樹寒梅白玉條,回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梅花 (唐) 蔣維翰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花開。幾家門戶重重閉,春色如何入得來?墨梅 趙秉文畫師不作粉脂面,卻恐傍人嫌我直。相逢莫道不相識,夏馥從來琢玉人。雪裡覓梅花 (唐 )蕭綱絕訝梅花晚,爭來雪裡窺。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俱羞惜腕露,相讓道腰羸。定須還剪采,學作兩三技。梅花 (唐)崔道融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橫笛和愁聽,斜技依病看。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江梅 (唐) 杜甫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絕知春意早,最奈客愁何。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庭梅詠寄人 (唐)劉禹錫早花常犯寒,繁實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闌?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君問調金鼎,方知正味難。

中國梅文化(五)到宋代,辛棄疾、陳亮、蘇軾、李清照、姜夔、林逋、陸遊等把詠梅詩詞推向新高峰。陸遊一生作詩萬首,其中詠梅之作達千首,今存160餘首,他把「高標已壓萬花群」的梅花賦以「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讓人感慨萬千,傳誦千古。林逋愛梅成痴,終日與梅鶴為伴,留下梅妻鶴子的佳話,他撰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句,梅花風姿被描繪得奇妙無比,遂成詠梅絕唱。元代詩人楊維禎以「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頌揚梅花之氣節。明代詩人高啟用「雪梅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抒發了梅花飄逸之情。宋人黃大輿把宋以前若干詠梅詩詞選編成集,名曰《梅苑》,有10卷之多,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詠梅專集。蠟梅( 宋 )黃山谷春蓓飲春寒,惱人香未展。雖無桃李艷,風味極不淺。山園小梅 (宋) 林逋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梅花絕句蜀王小苑舊池台,江南江北萬樹梅。只怪朝來歌吹鬧,園官已報五分開。梅花村 周機步入前村一徑斜,村人繞屋種梅花。歲寒百卉凋零後,風送清香到幾家。梅花( 宋) 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宋) 王安石華髮尋春喜見梅, 一株臨路雪倍堆。鳳城南陌他年憶, 香杳難隨驛使來。梅花絕句 陸遊當年走馬錦西城,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梅花絕句(之—) 陸遊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絕句(之二) 陸遊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梅花絕句(之三) 陸遊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梅花 (宋) 陸遊家是江南友是蘭,水邊月底怯新寒。畫圖省識驚春早,玉笛孤吹怨夜殘。冷冷合教親處著,清癯難遺俗人看。相逢剩作樽前恨,索笑情懷老漸闌。卜運算元.詠梅 (宋 )陸遊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運算元 詠梅 毛澤東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寒夜 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雪後梅盛開折置燈下 曾幾滿城桃李望東君,破蠟紅梅未上春。窗幾數枝逾靜好,園林一雪碧清新。

中國梅文化簡論(六)之梅花賦古人為梅作賦撰文者為數不少。唐玄宗開元之治的得力賢臣宋璟,早年作《梅花賦》,且留下一段佳話。當年,他懷才不遇,久怨成病,卧於榻上。一日,他瞻望窗前,見牆角隅,古梅一株,迎寒風斗酷雪,英姿煥發,凌寒而開放,乃自嘆不如,遂作《梅花賦》,以激勵自警。後立志向上,奮發讀書,終於大有作為,官至宰相。數百年後,清朝乾隆皇帝仍為之所動,行書梅花賦並刻石勒碑以示後人。明人唐寅也作《惜梅賦》。明朝鐘惺寫下《夏梅說》,清朝龔自珍則作《病梅館》,都意抨擊「將萎之華(花),慘於槁木」的時弊,以梅喻人議政,抒發了自己的情懷抱負。梅花賦(並序)(唐)宋 璟垂拱三年,余春秋二十有五,戰藝再北,隨從父之東川,授館官舍。時病連月,顧瞻圮牆,有梅一本,敷蒔於榛莽中,喟然嘆曰:「斯梅托根非其所,出群之姿,何以別乎?若其貞心不改,是則可取也已。」 感而成興,遂作賦曰:高齋寥闃,歲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風悄悄而龍吟。坐窮檐以無朋,命一觴而孤斟,步前除以躑躅,倚藜杖於牆陰。蔚有寒梅,誰其封植?未綠葉而先葩,發青枝於宿枝,擢秀敷榮,冰玉一色。胡雜遝於眾草?又蕪沒於叢棘?匪王孫之見幻,羌潔白具何極?若夫瓊英綴雪,絳萼著霜,儼如傅粉,是謂何郎。清香潛襲,疏蕊暗臭,又如竊香,是謂韓壽。凍雨晚濕,夙露朝滋,又如英皇,泣於九疑。愛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來自姑射。煙晦晨昏,陰霾晝閉,又如通德,掩袖擁髻。狂飆卷沙,飄素摧柔,又如綠珠,輕身墜樓。半含半開,非默非言,溫伯雪子,目擊道存。或俯或仰,匪笑匪怒,東朝順子,正容物悟。或憔悴若靈均,或欹傲若曼倩,或嫵媚如文君,或輕盈若飛燕。口吻雌黃,擬議殆遍。彼具藝蘭兮九畹,采蕙兮五柞,緝之以芙蓉,贈之以芍藥,玩小山之叢桂,掇芳洲之杜若,是皆物出於地產之奇,名著於風人之託。然而艷於春者,望秋先悴;盛於夏者,未冬已萎。或朝華而速謝,或夕秀而逐衰,曷若茲卉,歲寒特妍,冰凝霜冱,擅美專權,相彼百花,准敢爭先?鶯語方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至若棲跡隱深,寓形幽絕,恥鄰市廛,甘遁岩穴。江僕射之孤燈向壁,不可凄迷;陶彭澤之三徑投閑,曾無愔結。貴不移於本性,方有儷於君子之節,聊染翰以寄懷,用垂示於來哲。從父見而勖之曰:「萬木僵仆,梅英載吐。玉立冰姿,不易厥素。子善體物,永保貞固。」(據《全唐文》卷二百七)

[作者簡介]宋璟(663—737),唐邢州南和人。高宗調露中,登進士第。工文辭。武則天時,累除左台御史。睿宗復立,以吏部尚書,力主改革,制約外戚、公主幹政,革除選舉流弊,選賢任才。玄宗開元初,拜刑部尚書。開元四年,繼姚崇為相,寬賦役,省刑罰,善於守法扶正。開元賢相,史稱姚末。後罷知政事,歷京兆留守,以左丞相致仕。卒鎰文貞。箸行文集。

夏梅說(明)鍾惺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極熱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爭赴,此其極熱時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實,和風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實俱往,時維朱夏,葉干相守,與烈日爭,而梅之冷極矣。故夫看梅與詠梅者,未有於無花之時者也。張謂《官舍早梅》詩所詠者,花之終,實之始也。詠梅而及於實,斯已難矣,況葉乎?梅至於葉,而過時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詩》始及於葉。何者?舍葉無所謂夏梅也。予為梅感此誼,屬同志者和焉,而為圖卷以贈之。夫世固有處極冷之時之地,而名實之權在焉。巧者乘間赴之,有名實之得,而又無赴熱之譏。此趨梅於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熱者也。苟真為熱之所在,雖與地之極冷,而有所必辯焉。此詠夏梅意也。

病梅館記(清)龔自珍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土,心知其意,未可明詔達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天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僻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天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嗚乎!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清浙江仁和人。字璱人,號定庵。道光9年進士,授內閣中書。官至禮部主事。博學負才氣,詩文自成一家,以奇才名天下。有《定庵集》。

中國梅文化簡論(七)再和楊公濟梅花 蘇軾莫向霜晨怨未開,白頭朝夕自相摧。斬新一朵含風露,恰似西廂待月來。贈嶺上梅 宋·蘇軾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紅梅 蘇軾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溶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紅梅 蘇東坡年年芳信負紅梅,江畔垂垂又欲開。珍重多情關伊令,直和根撥送春來。畫梅自古人愛稱之寫梅,以寫代畫,旨在注重梅花意趣的發揮,追求其神似,而不在乎梅花形狀是否相似。寒梅入畫底上香,留得芬芳啟後人。這反映出中國人藝術思維的特點。據畫史記載,唐代於錫寫梅就已先勾勒後著色。到北宋初年,徐崇嗣用色點染能極其妙; 陳常寫梅,其梗用飛白,點花以色;崔白則始用水墨寫梅,釋仲仁精於此技,被認為是墨梅的鼻祖。南宋楊無咎,創圈白梅花不著色,還以雙鉤與沒骨法,盡梅之荒寒清絕之趣。元代王冕,號梅花屋主,畫梅以胭脂作沒骨體,綴疏花點點,再現梅花瘦硬清妍的麗質佳姿,惟妙惟肖,人稱村梅。其實畫家展示的是自身鮮明的個性。中國畫史上,畫梅自成一科,畫論成熟,流派眾多,代有傳人。早在南宋已形成第一部畫梅的專著,即宋伯仁撰成的《梅花喜神譜》。迄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畫中,古人傳世的寫梅之作數以百計。以梅為題的文學作品、神話典故、與梅相關的語字成語,用梅命名人名地名,梅的食用藥用……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一句話,在中華文化中,無處不見梅花的身影。梅文化堪稱中華文化園林中的一枝奇葩它影響了無數中國人的文化思想。普普通通的梅,凝聚映射出中國人的高尚情趣,今天它對陶冶性情,改造靈魂,倡導崇高品德,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提高民族道德水平仍有積極作用。梅文化的影響早巳傳出國界,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均可尋找到沿襲梅文化的痕迹。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中,梅花更是中國的象徵、家鄉的信物,這也充分表明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梅文化的發掘提倡,無疑是人類對梅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方興未艾的梅文化會不斷以新形式和新內容,去達到新高度。中國梅文化在新時代的陽光雨露的滋潤下,必將綻放出新的絢麗之花。(來源:姜中衛的博客——原連載於1997年4月7日、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推薦閱讀:

上海曌豐文化講述淺析真假宋官窯
目前中國有哪些亞文化?
猛鬼學堂-中國鬼文化 第二十四節 符咒
彩陶文化在史前絲綢之路的演進
阿拉伯語為何從右向左書寫?

TAG:中國 | 文化 | 中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