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二十八講 李白詩(六)

余福智《唐詩底蘊講稿》

 

第二十八講 李白詩(六)

  李白陽剛氣盛,不等於大肆叫囂。其詩豪邁中有文雅,大刀闊斧中有精細。用術語說,便是陽剛與陰柔相濟。李白並不缺乏陰柔的修養。陰柔往往表現為含蓄,而五言絕句假如欠了含蓄就簡直不能成其為詩。李白的五絕在盛唐乃至整個中華詩史上都堪稱一流,恐怕只有王維可以和他相提並論。試看其《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舊說認定"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睡覺的床,對此我一直存疑。床在室內,月光從窗戶射到床前,竟疑為室外的霜,不合文理。李白取景好大,眼光只在尺寸的床前,更難理解。"床",似應另有其物!

  查《辭源》,"床"可作"井欄"解。已有人解《靜夜思》之"床"為井欄。我以為認定李白所取之景是一片白花花的井頭,不但符合李白不屑小景物的總體趨向,更重要的是從詩的結構看,把"床前"作井頭解才更傳情。

  古人思鄉之情極重。而觸起思念之情的,在天莫過於明月,在地莫過於水井。遠走他鄉,唯有天上一輪明月"與人萬里長相隨"。明月和在家鄉時所見的一樣,只是月下的一切,田園屋舍人物山川……都不一樣了。而其中依稀故鄉者,便是那日間絡繹有人提水、夜間慘淡凄清的井頭。成語為什麼說"離鄉背井"?就因為井是養育人的生命之源,是故鄉里最感親切的事物。異鄉的井相似於故鄉的井,所以在異鄉的井床前也就容易勾起鄉思。

  下面試來用我們的生命體驗去契合李白的生命體驗吧:井頭一大片白光令精神一振,但在無意中已觸動了潛意識裡的鄉愁,因而感受到落寞凄清,心底冒出涼氣。下意識地抬了抬頭,糟糕,正好和那顆明知會撩撥鄉思的明月打個照面。這時,潛意識已翻滾著湧入顯意識領域,而顯意識的理智也立刻傾其全力去斬截,於是立刻低下頭來--然而,即使能迴避天上的明月,卻迴避不了井頭那一片如霜的月色。李白已陷入觸發鄉愁的天羅地網了。他不是不想逃脫,只是逃得了么?"低頭思故鄉"表述的是:即使低頭,仍不免思故鄉。

  讀《靜夜思》,我以為要讀出李白寬闊的精神世界,在寬闊中讀他的哀愁、他的清醒、他的無奈。只想著屋內床前從窗口透入的一縷月色,是不足以貼近李白的。

  要讀懂李白詩真的要先懂得讀。且再看他的《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這詩寫在"賜金還山"十年後。前兩句寫景高度含情。鳥飛雲去,都有時間過程,看到"飛盡",可見其久久呆坐之相。看到雲"閑",還透露出羨慕之情,反襯著自己"獨坐"之無聊。鳥自由地"高"飛,自己更有青雲無路之感。李白孤高傲世,陷於無助之境,然而他仍覺得自豪:後兩句把山擬人化,和自己"相看兩不厭",其感覺是敬亭山和自己可以有精神默契,都那麼崇高、堅定、坦蕩……

  李白獨坐敬亭山時的生命體驗是和他的才情氣度、生平遭際息息相關的,現在流行的一些套話,如說什麼李白閱盡世態炎涼,加深對社會不滿,故向大自然求安慰之類,並未說中李白的要害。且參讀辛棄疾詞句:"我見青山都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以為辛詞此二句是從"相看兩不厭"化出的,辛棄疾完全懂得李白的心思:一座青山,自有其不可忽視的嫵媚!敬亭山在宣州,是謝靈運、謝朓等李白心儀過的古人曾流連之地,是文化氣息特濃之所。和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其意味便是與古人對話,與江山對話,與華夏文化對話。其間充滿相憐相惜之情懷,也充滿相互鼓舞的意念。世態儘管炎涼,社會還待整頓,李白能做個向隅而泣的可憐蟲么!

  李白身上有股俠氣,俠氣和"求安慰"是格格不入的。試看魯迅筆下的"過客"--他自己的化身,竟連最純真的兒童出自內心的憐憫也不願接受!從李白詩里,我們也要印證這種精神才不致被李白蔑視啊。

  且再看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五首:

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箇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照鏡時的剎那感受,竟容下一生慘痛。其愁之多,從何而來,實在無法一一追蹤;然而愁之又愁,從未割斷,可見又一直仍存希冀,未中止過追求。這好比足球員之整場奔跑,雖然大多的努力都是徒勞,但是為了如觀眾狂濤般吶喊的那"進一個",義無反顧。究竟什麼時候才能"進一個"?沒有誰能擔保。努力吧!爭取吧!全力以赴吧!--因此,詩的結尾毫不沉重,反而以詼諧口吻輕輕打發。

  人們喜歡從"奇想出奇句"上探討李白的成功之路,偏偏忽略了"狗嘴吐不出象牙"的原理。其實,那是一種修養極高之人所碰到的"化機"--關於化機,請參讀《美在生命》上編第三章第三節。

  五絕淵源於南朝樂府民歌,以清真流麗為特色,往往如在生活長河中舀一瓢水,但品嘗起來卻頗有餘味。試讀《子夜四時歌》之秋歌:

秋風入窗里 羅帳起飄揚 仰頭看明月 寄情千里光

李白詩歌風格受民歌影響較深,《靜夜思》至少在潛意識層次得到過這首秋歌的啟示吧--自然,相比之下,兩者感慨之深度不可同日而語。

  正因為五絕本色在於率爾而作,所以要出上乘作品必須遇到化機。即使天才如李白,也不是首首都如上述三首那樣有深度的。他始終保持的只是民歌那種衝口而出的清真流麗,且再讀其《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十四首:

爐火照天地 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 歌曲動寒川

是一幅很見精神的世俗畫,而且是有聲動畫。

友 好 諍 言

  《靜夜思》從內涵"靜夜思"著眼,還是將情景定在短夢初回,床笫輾轉,空里流霜,剎那間產生錯覺,更合詩意。詮釋"床"為"井欄",有此一說,但是否李白詩中有此用法,尚得費點考證功夫。而且取景大小與情懷廣度、深度並非成正比關係,應由詩意、詩境決定。中國古代詩人善於納須彌於芥子,小中見大往往相映益彰;何況"床頭"、"井頭"空間都有限。李白這短章抒夢回見月剎那間感受,如彈丸脫手,衝口便出,絕去雕飾,純出真知,源於《子夜歌》,猶帶《子夜》民歌本色。兄釋似費詞較贅,這類清新雋永詩(如孟浩然《春曉》),適於讀者細細體味,費筆力析解,往往吃力不討好。

  析《獨坐敬亭山》深得李白風神,更聯繫辛詞對比,不僅深入一著,更開拓一步,兩位大家豪情相近,承傳之跡,清晰可睹。析《秋浦歌》我最欣賞兄對結句理解,一般讀者將它看作憤激語、沉痛語,兄獨認作詼諧語,非有同樣胸懷者難達此境。

  兄評李白五絕為盛唐一流(一流不止一人),唯王維可比,這是一說。我則偏愛他的七絕,詩味,詩情更濃,詩境更闊大深邃。想必析李白七絕,也會有專講,否則有"遺珠"之嘆。

文斌2001.5.30.


推薦閱讀:

杜甫《天末懷李白》賞析
李白從天而降,杜甫破土而出
這些景點紅了千年,李白杜甫都去過
如何賞析蕭衍《游鐘山大愛敬寺詩》?
詩仙李白的7首詩詞,氤氳了一個民族的飄逸

TAG: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