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特供書單:沒有知識,怎麼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界面·文化
在國際空間站拍攝的月亮。(NASA)
北京時間今天早上八點鐘,史蒂芬·霍金教授在他的新浪微博上寫了一段話,放在這個書單的開篇,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中秋佳節,這個重要而古老的文化節日,就在眼下了。全世界很多文化都有賞月的習俗。科學家也賞月——當我們的好奇心被茫茫宇宙吸引時,通常,我們在浩瀚宇宙中第一眼看到的是月亮。因此,嫦娥既是古老傳說,也是中國航天局的探索工程,估計不是偶然。
月亮自古以來一直是人類的明燈,它照亮我們的思維殿堂和科學探索之路。月亮豐富我們的故事,啟發我們的藝術,幫助我們了解地球在太陽系以及在宇宙中的角色。今晚,當我們合家團圓、賞月吟詩、尋找嫦娥和玉兔的身影時,不妨也細細體味下,月亮,作為個體以及地球「居民」之一,代表的涵義。
——SH
《伴月共生》
作者:[日]藤井旭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6-02
小時候走夜路,我總盯著月亮看,猜想其中的嫦娥玉兔在做些什麼。月出皎兮,月伴人行,兜兜轉轉,它總在那裡,如同為黑夜點起一盞小燈。如今,長大的我已經習慣了月亮的夜夜陪伴和望朔輪變,當人類的足跡從月球邁向更深的宇宙空間,我們對距離最近的月亮抱有的好奇似乎也更少了些。其實,每一天的月亮都有著自己的月齡和美麗的名字,比如蛾眉月、弓張月、上弦月、立待月、居待月,不同時節的月亮也藏著不同的物候密語和情感聯結:中國人在陰曆八月十五中秋圓月之下,有一系列寄望團圓與好運的儀式;在日本,陰曆九月十三的月亮叫做「栗名月」,一因那是栗子成熟的季節,二來陰曆十三日的月亮形若栗子。月亮不是理所當然的,也並非靜止不動,每一晚的月亮亦有著不同的軌跡。在《伴月共生》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我們在同一地點所觀察到的空中的月亮每天都會向東偏移約12度,月亮每天出現的時刻也都會向後推遲約50分鐘——當然,這是一本「強行」科普月亮之書,卻充滿著呼喚我們發現、重識、愛上月亮的浪漫溫情。科普作家藤井旭為月亮「代筆」的小傳,充滿著東方文化對於月亮特有的細膩感情與嚮往之意,令人閱罷不禁抬頭,溫柔遠望這一輪伴你我共生的明月,甚至想找出書一開頭的公式,來算一算今晚月齡幾何。
《七堂極簡物理課》
作者:[意]卡洛·羅韋利
版本: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博集天卷 2016-05
這七堂物理課面向所有人開放,無論你對現代科學是否了解,無論你是否曾望向星空深處思考你我存在於此時此地的意義。七節課的全部講義只有90頁,差不多三萬字。作者卡洛·羅韋利是一位來自義大利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將量子力學、相對論、粒子物理學、熱動力學以及其他領域的科學精粹濃縮到七堂課中,出人意料且短小精悍地闡釋了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對於物理學的認知。他的授課簡潔明了而又充滿詩意,彷彿一邊說著故事,一邊帶著我們置身於宇宙的浩淼浪漫之中,用優美的物理理論不斷刷新著我們對於時間、空間、天地造物的本能的概念。在這七節課上,我們會慢慢發現,原來空間的彎曲、時間的倫理甚至一切現實,和我們的固有認知其實相去甚遠。這七堂課的經歷,彷彿一次冒險、一場偉大的旅行,充滿著年輕、好奇、詩意與感動。(最後一節課高能,請自備紙巾。)
《宇宙的歷程》
作者:[美]布賴恩·托馬斯·斯懷默 [美]瑪麗·伊夫琳·塔克
版本:人民郵電出版社·圖靈新知 2016-01
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在於,兩位作者一位是數學博士,一位是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史博士,專攻東亞儒學,所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杜維明做出的解讀是這樣的:「這本書從精神人文主義的視野展現了由天地人三才交融而成的共同體。」兩位作者心懷著對宇宙創造力的敬仰和對保護人類家園的關切,把截然不同的學識編織在一起,娓娓講述了一個關於宇宙、地球和人類演化的史詩故事,而這個故事將改變我們對於物質和時間的舊有認識,重新喚起我們對於人類在宇宙中的角色和使命的思考。正如該書第一章所說的:「當代科學的一大發現就是,宇宙並不是簡單一個地方,而是一個故事——一個我們身處其中、歸屬其中並從中而來的故事。這個故事能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我們是誰。正如一花一世界,銀河系是以星系形式濃縮的宇宙,我們也是以人體形式濃縮的宇宙。每次我們仰望夜空,驚嘆於宇宙的大美,這時實際上是宇宙在思考它自身。」
《宇宙:從地球到宇宙邊緣的旅行》
作者:[英]尼古拉斯·奇塔姆
版本:後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08
這本書由近200張精美絕倫的圖像構成,其中的近地空間圖像由眾多人造衛星和行星際探測器組成的龐大艦隊拍攝,還有哈勃空間望遠鏡、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和斯必澤空間望遠鏡為我們帶來的宇宙深處的瑰麗景象。翻讀此書,彷彿化身為一顆永不停歇的光子,正飛向茫茫寰宇,在幾分鐘內,遍歷太陽系各位友鄰,經過銀河系的核心地帶,轉而拜訪我們星系的鄰居大、小麥哲倫雲,歷覽星系們的演化、相互作用乃至並和,聆聽回蕩在宇宙深處的撞擊迴響。繼續推進,我們將進入一個更為陌生而廣袤的王國,在大尺度的宇宙結構上觀看仿若微塵的星系團們。最終,我們與光一起走向無盡的黑暗,觸摸可見宇宙的邊界。
《宇宙使用指南:如何在黑洞旋渦、時間悖論和量子不確定性中倖存》
作者:[美]戴夫·戈德堡 傑夫·布洛姆奎斯特 等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6-05
這本書在做一個大膽的嘗試——在不使用數學公式的前提下,將從基本粒子到宇宙大爆炸之內的現代物理學順利介紹給普通人(或者說,一個文科生)。好的物理學科普書,既要足夠友好,使讀者不至於被大量數字與術語搞昏了頭腦,同時要有情懷、讓人受到啟發甚至感到激動——這真是太不容易了(不過以上幾本書都做得不錯)。除了相當友好的話題與插圖,這本書還自帶一種謝耳朵腔調,字裡行間流動著geek之美。關於薛定諤的貓是死是活、你能不能達到光速還在鏡子里看見自己、怎麼建造時光機、對改變過去可以抱有何種期待、在時間的開端都發生了啥、我們不存在的概率有多高——這些你敢想或是不敢想、想過或是沒想過、問出來或是憋在心裡的問題,書中都提到了。正所謂啊,朋友們,到處找人問,冥思不得解,積鬱終成疾,不如翻翻書。
推薦閱讀:
※葉劍英在長征途中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鬥爭
※征途,凄苦是閱歷
※毛主席在長征途中[34P]
※一周10篇 · 精選:和五月說完再見,你離夢想征途的終點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