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匱要略》半夏應用有特點

《金匱要略》全書前22篇中共有205方,用半夏組方30方,而以半夏命名者達14方,另有2方(白朮散方、竹葉湯方)加減中提到了半夏,用半夏者共涉及12篇,可見其用之多、廣。傳統認為半夏生用辛烈性毒,強調炮製後使用,但仲景方不僅生用而且內服,關鍵在於其用之妙。

原藥用法

生用 指不經炮製的半夏直接入葯,有24方生用,占多數,體現仲景用半夏之主要特色。

洗用 共有6方提到半夏(洗),即射干麻黃湯、大柴胡湯、赤丸方、小青龍湯、半夏瀉心湯、大半夏湯。尤大半夏湯方強調「洗完用」。洗是指用開水浸洗半夏7次,致表面黏液(滑)乾淨為止,即所謂水製法,屬中藥炮製方法之一。 配伍 多與姜配伍。與生薑伍者12方,如奔豚湯方;與乾薑伍者10方,如甘草瀉心湯;兩姜同用者1方,如乾薑人蔘半夏丸方。23方半夏與姜配伍,減輕其毒性,增強其功效。

特殊配伍, `

赤丸方中,半夏雖與相反葯烏頭同用,但其卻與茯苓配伍共奏化飲降逆止嘔之效;半夏伍麻黃,共奏蠲飲通陽之功,如半夏麻黃丸;半夏伍麥冬,如麥門冬湯,方中大量的麥冬配半夏,則無滋膩礙胃、生痰之弊,少量的半夏得麥冬則無溫燥傷陰、助火之嫌,可謂相得益彰。

其他如栝樓薤白半夏湯方、附子粳米湯方、甘遂半夏湯方、大半夏湯方等,沒有明確的配伍關係,諸葯同用,共奏藥效。劑量 1.單位不同,劑量有異

《金匱要略》205方所用藥中,惟半夏劑量單位最多,百分、兩、升、斤、枚等。如鱉甲煎丸方用一分,奔豚湯方用四兩,小柴胡湯用半斤,厚朴麻黃湯用半升,射干麻黃湯用八枚等。單位各不相同,劑量亦不同。

2.單位相同,劑量亦有別

如用枚者,射干麻黃湯用八枚,甘遂半夏湯用十二枚,而在白朮散方加減中,有用「半夏大者,二十枚」之多;用升者21方中有17方用半升量,如甘草瀉心湯方;用一升量者4方,如麥門冬湯,惟大半夏湯用量最大達二升。

劑型 湯劑,共涉及25方,「湯者盪也」,某易升易散,易行經絡,取其盪之性也。

丸劑,共4方,鱉甲煎丸方、赤丸方、半夏麻黃丸方和乾薑人蔘半夏丸方。「丸者緩也」,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緩之性,逐漸成功。

散劑,僅1方,即半夏乾薑散方。「散者散也」,取其散之性也。

湯劑煎法特點 1.同煎為主,大多方為諸葯同煎取汁,但取葯汁量有異

諸葯久煎取濃.如小半夏方後曰「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意在久煎取濃,以減輕生半夏的毒性,同時也可推測煎藥時間需較長。

諸葯同煎後,去渣再煎其葯汁取濃。如大柴胡湯方後曰「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可推斷最後火需要三升葯汁,相對一斗二升來講,濃度遠遠增加,故為去渣再煎取濃。

諸葯同煎,取較多葯汁。如麥門冬湯方,「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其葯汁最較多,濃度相應就較低。 2.先煮一味葯,取汁再納諸葯同煎

先煮麻黃。如射干麻黃湯方,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越婢加半夏湯方,小青龍湯方,其方後均曰「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葯」,即先煎麻黃取汁。

先煮小麥。如厚朴麻黃湯方,「先煎小麥熟,去渣,內諸葯」。

先煎半夏。如生薑半夏湯方,後曰「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 3.特殊煎法 如大半夏湯方後曰「上二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楊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

丸劑製備)

煉蜜為丸 如半夏麻黃丸,方後雲「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

薑汁糊丸。如乾薑人蔘半夏丸,方後雲「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米胡為丸,如悟子大」。

以葯煎成丸 如鱉甲煎丸,後注「《千金方》曰『鱉甲煎和諸葯為丸』」。

服法

湯劑服藥時間與次數有:日三服,如射干麻黃湯方;日三夜一服,如半夏厚朴湯方,日再服,如小半夏湯方,小半夏加茯苓湯方;頓服,如甘遂半夏湯方。

丸劑多飲服,但赤丸用酒送服,取其溫熱輕物之性,以助藥力,亦日三服。

散劑,即半夏乾薑散煎汁後再服為服法之一特色。

綜觀全書,生半夏雖有毒,但醫聖仲景不僅生用而且內服,關鍵在於活用、妙用。不僅與其合理配伍有關,而且還與其煎服法有關,仲景半夏葯法應用方後有明確規定。徐大椿雲「煎藥方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本文僅以半夏為例分析,提倡講究葯法合理準確運用,不可忽視。 (劉 傑)


推薦閱讀:

金匱要略-胃反
金匱要略》調理脾胃四法
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
《金匱要略》中的脾陰虛證治
金匱要略方歌

TAG:金匱要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