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興亡分合慣性的基因解密

中國歷史興亡分合慣性的基因解密編輯:小小編來源:可可熱點:中原,興亡,中國歷史,基因,分合

中原王朝之外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小王朝的生存狀態,決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基因。這種基因經過幾千年自然選擇,是不可改變的。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十 指尖尖,長短總不齊。九子不相同,鬧點小矛盾;十指有長短,但都連著心。用這樣的民間口語,來解釋中國大一統基因是最恰當不過了。興 亡分合也是大一統國家進程中的歷史慣性。這是事物發展此消彼長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所謂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就是這個道理。從中國幾千年 歷史發展規律來看,此消彼長的對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黃河流域的中原後來擴展到黃河、長江南北廣闊地域的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融合組成的華夏王 朝;另一個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羌族、蒙古族、滿族為主組成的王朝,如十六國時期鮮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前燕、西燕、後燕,拓跋 氏建立的北魏,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匈奴人赫連勃勃氏建立的夏國,直到五代之亂時的遼、金、西夏。中國大一統的興亡分合就在這兩大陣營之間展開。此消彼長的原動力乃是生產力發展水平、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形成的經濟基礎,反映到上層建築的政治體制、社會思想文化形態與科學技術形態。顯而易見的原 因是,北方游牧民族由於地理環境、氣候與生產方式,決定他們定無居所的畜牧業生產力發展,總是遠遠落後於中原華夏民族的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水平。中原地 區,經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歷漢、晉、隋、唐,積累起來的封建大一統皇權統治經驗,大大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進步,已經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物質文明與精 神文明的高峰。而此時的北方少數游牧民族,有的還在奴隸社會或部落社會制度下匍匐前行,開展部落之間的兼并戰爭。其生產力發展水平,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程 度,自不能與中原地區同日而語。由於上述因素所決定,中原華夏王朝,始終處於中國大一統體制的核心地位,而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形形色色的王朝,則始終處 於從屬的地位。物極必反,盛極必衰,衰極必盛,禍福相依,這又是一條鐵定的規律。中原王朝盛極以後,必有衰落之時。這時,中原內部由 於生產關係不適應,農民起義或藩王作亂成為了推動改朝換代的歷史前進動力。而北方游牧民族經過戰爭兼并,部落整合,生產力水平相對有了發展。特別是他們的 生產方式決定他們驍勇善騎,長於挽弓射箭,不覺間成為了一支虎虎生風的武裝力量。他們覬覦中原王朝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於是乘中原地區興亡交替的空虛時期, 向南大舉入侵。他們慣常的手法是掠奪了中原地區的財富、牛羊以後,拍屁股走人,回到他們世代生活的地方仍然過他們的游牧生活。但是,碰上他們中出現驍勇之 主、野心勃勃的可汗,他們也會賴著不走,霸佔一塊地方成立國中之國。這就是在兩晉後的南北朝,在北方出現少數民族政權北魏、北周、前燕、西燕、後燕、夏國 和南宋時期在北方出現契丹耶律氏的遼國、完顏氏的金國、党項人的西夏王朝的原因。這些北方出現的少數民族小王朝,跟西藏的吐蕃,雲南的南詔、大理國,西域的所謂三十六國,情況大體相同。當中原王朝大一統勢力強大時,他們俯首稱臣;而當中原王朝內鬥衰落時,他們鬧點小獨立,暫時脫離依附狀態。中原王朝之外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小王朝的生存狀態,決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基因。這種基因經過幾千年自然選擇,是不可改變的。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十指 尖尖,長短總不齊。九子不相同,鬧點小矛盾;十指有長短,但都連著心。用這樣的民間口語,來解釋中國大一統基因是最恰當不過了。因為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民 族王朝,好比大象與剛生下的小象,無論體量、力氣、還是智力,都無法進行對比、較量。就是西夏王朝的開國者、頗有遠見卓識的李元昊,他讓党項人男子一夜之 間剃成光頭,創立了西夏文字,以體現西夏人的獨特性。然而,他以西夏文翻譯的卻是中原地區的《論語》《孟子》《孫子兵法》和《佛經》農書之類,並以儒家思 想作為自己國家的主導思想。這足可以看出,李元昊有多麼深厚的中國情結。他不是要把西夏從中國獨立出去,也不會有老鼠啃大象的野心用西夏國取代中國。他是 在中原王朝勢力殆危,北方出現遼、金、蒙古,南宋鞭長莫及根本顧不上大西北的情況下,所採取的自立自保方式。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大 元帝國,滿族入關打進北京建立的大清王朝,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華夏民族的傳統王朝力量對比、較量的兩個特例。蒙古人驍勇善戰,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大 陸,他們的軍事實力在當時遠遠超過偏安東南一隅的南宋小朝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後,並不能說明蒙古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制度,特別是思想文化比南宋如何優 越、高超,恰恰相反,南宋在上述諸多方面仍然領先於蒙古。成吉思汗的子孫忽必烈之所以能夠以小欺大,小魚吃大魚,老鼠啃掉大象,一方面是因蒙古實行軍事集 權制度,搞全民皆兵,經過幾代可汗東征西討,不僅掠奪積累了相當財富,還通過遠征中亞、東歐與不同民族作戰,磨礪出來了一支戰無不勝的騎兵,提高了他們的 軍事勢力與話語權;另一方面,南宋這邊統治者偏安杭州,被江南繁華美景陶醉,變得腐朽沒落,而在洞庭湖地區發生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和其他反抗鬥爭,更如雪上 加霜。這才給蒙古滅掉遼、金和西夏,再乘勝南下滅掉南宋提供了可乘之機。說蒙古人、滿族人入主中原,倒不如說他們辛辛苦苦穿越沙漠, 翻過長城,鑽進山海關,最後卻發現自己掉入了深不可測的中原漢文化的大染缸里。蒙古人心虛膽怯,在北京建立大元朝以後,宣布他們和色目人是上等民族,漢人 和南人是低等民族,可笑的是他們建立的國家的皇權制度、儀禮、法律、乃至朝廷官吏設置,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如皇帝的詔書、敕令等等,都無一不是從他們強 加的低等大漢民族、大漢文化這兒拿過去的。其結果是他們在大漢文化這個染缸里,染過來,染過去,把自己染成了半個漢人。到最後,連孔夫子創立的儒學,漢唐 以來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都搞拿來主義,照搬不誤。事實上的大元帝國,已經不是蒙古人的帝國,而是以漢族為主的華夏民族的帝國。對於中國華夏民族來說,不 過是又一次改朝換代,多了一個蒙古民族夥伴,如此而已。蒙古人的入主中原,只說明蒙古人完全融入了華夏民族大家庭。這就是中國大一統的歷史慣性和歷史基因,也即是基因解密。改朝換代是一種歷史必然,亡國有外因,更重要的還是內因。元末的農民起義送走了大元王朝,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國。當朱元璋的老四朱棣手執玉璽,從南京來 到北京,在元朝的廢墟上沉沉放上龍椅,用朱紅大筆指點乾坤的時候,誰也沒想到,歷史又一次在這裡重複,從北方蒙古人手中接過的皇位,又要拱手送給從北方來 的滿族人手中。故事還是一樣,農民起義,當李自成的百萬農民義軍打進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了。於是,明清兩代500多年的皇宮便在這裡 定位了,一個接一個的皇帝在這裡發號施令。因為處於中天且位置永恆不變的紫微星在眾星的環繞下熠熠閃光,皇帝們效法天帝的居位,把自己所屬之所闢為禁地, 稱之為紫禁城。紫禁城,這是永樂皇帝朱棣一個永恆的傑作!亦如中國大一統的基因密碼,莊嚴神聖地永遠擺在那兒。碧瓦紅牆放射出光華,成為國寶、文物、世界文化遺產。從此,紫禁城成為一種象徵,一個符號,一個基因鏈的一環。明朝最高學府國子監有兩處,在南京的叫南監,在北京的叫北監。明中期在北京國子監學習的學生約有一萬人,其中還有朝鮮、暹羅和安南的學生。明朝規定三年 舉行一次會試和殿試,每隔三年就有成千上萬的考生齊集北京。從永樂十三年 (1415年) 乙末科,開始在北京舉行會試,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末 科,共開78科,22967人成為進士。政府還在太醫院、欽天監、四譯館內設科,培養醫藥學、天文學等方面人才。四譯館分八個館,學生們在這裡學習少數民 族和各國的語言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和緬甸文、梵文等。科舉制度傳承了儒家文化,為國家培養一代又一代統治精英,同時又加快了漢文化與各少數民 族文化的相輔相容。明皇宮在利用建築群體烘托皇帝的崇高與神聖方面,可謂是登峰造極。它強調人間皇權的至高無上,強調人與自然的絕對 分離。寬廣的庭院中難尋一草一木,後宮的幾處花園只是一種無力的點綴。它所能達到的深遠和寬廣,組織的複雜和嚴謹,勝過世界上任何宮廷建築。法國巴黎的盧 浮宮、俄羅斯彼得堡的冬宮、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英國的白金漢宮、日本東京的皇宮等,就建築而言都只能略居其次了。古巴比倫的宮殿早已灰飛煙滅,古希臘、 古羅馬的宮殿早已殘磚斷垣,埃及、印度的宮殿也是面目全非,只有北京的故宮還在展示著封建王朝的畫卷。這也就是在展示著中國大一統的基因密碼。
推薦閱讀:

霸氣學人傅斯年
熊飛駿:義和團亂華種下了日本侵華的禍根!
論南京大屠殺對中國的影響
對聯評近代人物
古代接生方法盤點: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

TAG:中國 | 歷史 | 基因 | 中國歷史 | 解密 | 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