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陽虛證一】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1.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傷寒論》(苓桂術甘湯)
〔原文〕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67)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辨證提要】 本條為誤治導致脾虛飲停證證治及治療禁例。邪在太陽,誤用吐下,損傷脾胃陽氣,導致中虛運化失權,水飲內停。飲停心下,故心下逆滿;且胸下逆滿證以夜間為甚,氣候溫和則輕,遇冷則加重。往往伴見氣短,咽喉不利,如有物梗,呼吸受阻等證。水飲內停,蒙蔽清陽,故起則頭眩,站立時,頭為高位,心脾陽虛,不能上養清竅,亦可能導致起則頭眩。脈沉主里,脈緊主有寒飲。故宜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溫陽化飲。若誤汗,則更傷陽氣,使經脈失卻濡養,而身體震顫動搖而不能自主。
本病證是因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氣不化水,聚濕而成。水飲停於胸脅,則胸脅脹滿;上凌心肺則心悸,短氣而咳;飲阻於中,清陽不升,則目眩頭暈;脈弦滑或沉緊,均屬水飲之證。治之之法,《金匱要略》明確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本方即從溫化滲濕立法。故以茯苓為君葯,健脾並滲利水濕;臣以桂枝溫陽化氣,配合茯苓以溫化水飲;佐以白朮補益脾氣,且助茯苓運化水濕;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葯,配合茯苓、白朮兼能補脾,配合桂枝以甘溫補陽。四葯合用,共奏健脾滲濕,溫化痰飲之功。
【疑難探討】 如何理解氣上沖胸?心陽虧虛,水氣上沖,其證有二:患者自覺心下有一股氣向心胸或咽喉上沖;或不見明顯的氣上沖,但從下往上依次出現的或脹、或滿、或悸等等見證十分明確,故也不難辨認為是水氣上沖病證。
如何理解「起則頭眩」?起則頭弦一方面由於脾陽虧虛,水氣上沖,陰來搏陽;另一方面是因心脾陽虛,在站立時,頭位置最高,脾陽虛,不能上達高竅,清竅失養所致。
【病機關鍵】 脾陽虛弱,寒飲內停。
【診斷依據】 眩暈、納呆、乏力、胸脅痞滿、嘔惡、心悸、咳嗽、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或脈沉緊。
【鑒別要點】 苓桂術甘湯與苓桂棗甘湯的鑒別:苓桂術甘湯證表現為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乃脾陽虛弱,水停中焦所致。治療用白朮不用大棗,重在健脾。有溫陽健脾利水平沖之效。苓桂棗甘湯證表現為臍下悸,欲作奔豚,乃心陽虛弱,下焦水寒之氣欲往上逆,治以溫補心陽,培土製水。治療用大棗不用白朮,重在培土製水。
【治療要點】
治法:健脾滲濕,溫化痰飲。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本方中茯苓作用有四:甘淡利水;養心安神;行肺之治節;補脾厚土。所以,茯苓一味而有消陰利水,養心定悸、補脾以固堤壩之全權作用,而為本方之主葯。桂枝在本方作用有三:通陽以消陰;下氣以降沖;補心陽以制水寒,而與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為本方之主葯。假如本方有桂枝而無茯苓,則不能滲利水邪以伐陰氣;如果只有茯苓而無桂枝,則不能上補心陽之虛,下不能通陽以行津液。由此可見苓,桂二葯相須相成,缺一不可。至於本方的白朮補脾協助茯苓以遠化水濕;炙甘草則助桂枝上扶心陽,中保脾胃之氣,以緩水勢泛濫。加減法:若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腹中有水聲,可加枳實以快氣行水。使用注意:本方藥性偏溫,且利小便,故痰飲化熱及陰虛之人忌用。
【運用思路】 苓桂術甘湯是溫陽化飲的代表方。臨床既可治脾虛水氣上沖,又可治脾虛痰飲內停,故其應用範圍非常廣泛。無論何病,凡因心脾不足而導致水飲內停或上逆者,皆可使用。
1.中陽不足,痰飲內停:經云: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此言水津之輸布,全賴脾土之轉運也。思慮勞倦,脾土乃傷,中運不力,水精未能四布,聚飲成痰,書所謂「脾為生痰之源」是矣。方用白朮、茯苓、甘草,崇土以助其運;桂枝通陽化氣,使水飲從小便而去也。故可用本方治療痰飲病。「病痰飲者,當以溫葯治之」,太陰濕土,得陽始運,此之謂也。如臨床用此方治療肥胖症、淋巴結腫大、皮下脂肪瘤、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大變形等屬脾虛痰飲證者。
2.痰飲上犯,清陽不升: 《傷寒論》中苓桂術甘湯證表現為「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是屬痰飲上犯,清陽不升導致的眩暈。故常用於治療脾虛飲停導致的「美尼爾氏綜合征」、頸椎病、高血壓病等有眩暈、頭痛、頭昏、耳鳴癥狀者。
3.脾虛不攝,清陽下陷:苓桂術甘湯有健脾滲濕,溫化痰飲的功效,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溫陽降沖,助氣化以行水;白朮、甘草補脾和中以制水。可用治療脾虛不攝,清陽下陷所致的下利、滑精、帶下、崩漏等病。
4.脾陽虧虛,筋脈失養:古云:「痿證獨取陽明」故後世治痿諸者,多從陽明著手。然脾虛痰飲停聚於中焦,陽氣不達於下肢,使筋脈失其溫煦濡養同樣可以導致肢體痿廢不用,用苓桂術甘湯溫陽利水,使飲去陽復、筋脈得養,痿證自愈。《內經》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5.心脾不足,水飲內停:心陽虛衰,坐鎮無權,脾陽不足,水氣上沖,陰來搏陽,而使胸陽閉塞,而心胸作痛;水氣凌心,則心悸而動;心律失調則脈弦而結;陰霾密布,胸陽不振,故胸中憋氣而使喉中窒塞;水邪發動,腎陽失於約束(腎之志為恐),其人所以恐怖欲死。治以通陽下氣,利水寧心。臨床上心脾不足,水飲內停的心臟病心悸、心律失常、心源性水腫常用苓桂術甘湯治療。
6.肺脾兩虛,痰濕內停:《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說明人體水液正常代謝時,肺與脾關係密切。如脾胃運化失常,谷入於胃不能散其精則聚濕生痰,水入於胃不能輸化其氣,痰飲內聚,可以影響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培土健脾,溫化痰飲,可以培土生金,故苓桂術甘湯常用於治療肺脾兩虛,痰濕內停的咳嗽、哮喘、咳而遺尿、遺尿症。
7.脾胃陽虛,運化失權: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陽虛,運化失權,痰濕內聚,導致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可表現為胃脘痞脹、胃痛、嘔吐、脘腹脹滿、氣短、形寒、喘、大便稀溏、小便短少、神疲、下肢浮腫、痰多、寐差等。
總之無論何種疾病,只要臨床表現為眩暈、納呆、心悸、形寒肢冷、嘔惡、胸脅滿悶、脘腹痞脹、咳嗽痰多、面色不華、口渴、失眠、發熱、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形體消瘦、浮腫、自汗、全身關節酸痛、胃中有振水音、小便不利、氣上沖胸、大便不調、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弦或沉滑,符合苓桂術甘湯證之病機者,皆可加減用之。
【參考文選】 成無己:陽氣不足者,補之以甘,茯苓、白朮生津液而益陽也;里氣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陽散氣。《註解傷寒論》
《中醫十大類方》
苓桂術甘湯《傷寒論》
茯苓四兩(20g) 桂枝三兩(15g) 白朮二兩(10g) 甘草二兩(10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苓桂術甘湯是桂枝類方中的利水安神劑,適用於水飲證。中醫認為,凡長期疲勞、緊張、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陽氣受損,體內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其主要表現有:眩暈、動悸、胃內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脅支滿、小便不利、苔滑等。此時,中醫常用苓桂術甘湯治療。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傳統用於治療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暈、動悸,經常與白朮同用。桂枝與甘草溫陽定悸,能治療心動悸、汗多、胸悶者。合而成方,苓桂術甘湯可以治療眩暈、動悸伴小便不利、浮腫的病證。苓桂術甘湯證如下:
1.心下動悸、或氣上沖胸、或眩暈;
2.腹部軟弱而胸脅部脹滿、胃內有振水音;
3.小便不利,浮腫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見到患者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無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證。此外,本方證有發作無定時、時好時壞的臨床特徵。即發作時各種癥狀甚劇,來勢頗猛,但去後則相安無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勞等常是引發本證的誘因。
本方證常出現在以下一些疾患中:
——以眩暈為主訴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暈、高血壓性眩暈、神經衰弱性眩暈等。《傷寒論》規定:「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金匱要略》規定:「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可見眩暈的同時尚有胸脅逆滿、動悸身搖等癥狀。此外,以葯測證,當有小便不利。有報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朮30g、甘草6g)治療耳源性眩暈10餘例,癥狀平均在5~10劑內基本消失。其見效的指征,首見尿量增加,隨即其他癥狀消失[1]。
——以心悸為主訴的疾患:如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炎等。臨床表現尚有疲勞感、汗多、胸悶、浮腫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內有振水音為特徵的疾患:胃下垂、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神經性嘔吐、胃腸神經症等。患者當有動悸、眩暈、小便不利等癥狀,胃鏡檢查可以發現胃內瀦留液。
——以咳嗽、胸脅支滿為特徵的疾患:如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等。臨床尚見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對寒冷敏感,並有眩暈、動悸等。筆者曾以本方治療1例診斷為支氣管炎、胃下垂的青年。其表現為咳嗽的同時,胸腹部有氣上沖,痰稀白,胸脅支滿,惡風,晨起臉呈浮腫貌。前醫投小青龍湯等無效,視體型瘦、面色黃白無華,舌質暗、苔白滑,用苓桂術甘湯7劑即效。
與本方作用相似的方劑有三:一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傷寒論》),為本方去白朮,加大棗而成。原治「臍下悸、欲作奔豚」。因大棗有緩急安神的作用,故本方對動悸、沖逆等證最為適合。心臟病、神經症、貧血等多用此方。另一方為五苓散(《傷寒論》):豬苓20g、茯苓20g、澤瀉30g、白朮20g、桂枝15g。本方的利水作用較苓桂術甘湯強。臨床見浮腫、小便不利、嘔吐、眩暈、動悸等證者,可以考慮使用本方。還有一方為桂苓甘露飲(《宣明論方》):肉桂5g、茯苓15g、豬苓15g、白朮15g、澤瀉20g、石膏15g、寒水石15g、滑石15g、甘草3g。多用於發熱性疾患中伴見小便不利、嘔吐、頭痛、發熱、煩躁口渴者。
本人親自體驗,一直有嗜好茶飲的習慣,素有體內濕氣重,舌苔白膩略滑,有黏痰,納呆,腹滿 ,時有心下悸,氣上沖,後背易發冷。
自己處方:茯苓25g 桂枝15g 炒白朮10g 甘草10g
服後體會:三服後腹滿,喉嚨粘膩感,氣上沖感覺明顯好轉,尤其是後背冷感覺也好明顯。準備繼續堅持再服幾天看看後效。
推薦閱讀:
※《黃仕沛經方醫話》麥門冬湯與甘草乾薑湯的應用
※甘草是大寶庫,日本人從中挖掘出治療肝病的一線藥物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甘草 Gancao《神農本草經》
※軍醫提醒:甘草片不可長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