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君主都可以叫皇帝丨壹讀百科
油畫《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立志做歷史界段子手的壹讀君丨Monique
想當年英國國運昌盛,不僅一統不列顛諸島,新航路開闢後還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廣闊的殖民地,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實力可不是一般的彪悍。可是身為大英帝國的元首,英國君主依然只是國王(King)——這說出去也太跌份兒了。
為什麼英國一直沒能獲得皇帝(Emperor)的頭銜呢?——因為當時歐洲承認的正統皇帝基本上都是傳承的羅馬帝國,需要由教皇加冕。
下面壹讀君(微信號:yiduiread)好好講一講歐洲幾個皇帝到底是怎麼來的。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所謂:羅馬國祚傳,法德本一家。
(趣哥:你走錯片場了吧!)
煊赫一時的古羅馬帝國在公元370年(相當於中國東晉時代)一分為二,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歐洲本來就有各種游牧民族威脅著羅馬帝國的統治,而日耳曼人尤為厲害,曾和凱撒大帝大戰三百回合不落下風,繼任君主也沒能徹底搞定日耳曼。
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更無力抵抗外族的入侵,最終在476年滅亡。
此後西羅馬帝國境內就是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終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Germanic Franks),脫穎而出,逐漸建立起一代強國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王國在卡洛林王朝達到頂峰,因為出了個特別能打的君主——查理。他征戰四方,統一了大半古羅馬的疆土,然後就被教皇封為「羅馬人的皇帝」(教皇你還記得他不是羅馬人嗎),就是傳說中的「查理大帝」。
查理被加冕的繪畫
這是西羅馬帝國滅亡三百多年後,出現的第一位、由教皇加冕的、羅馬皇帝,這簡直不能更名正言順了。
查理統治的國家就被大家稱為查理曼帝國。結果子孫不肖,查理大帝死後沒多久,整個帝國就分裂為三個國家,即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和承襲了帝位的洛泰爾繼承的一小塊土地,就是現在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的前身。
1.德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20年(中國唐朝末年),東法蘭克王國(East Francia)更名為德意志王國(Regnum teutonicum)。歐洲人稱他們為日耳曼(Germany),我們說的「德意志」是音譯自德語「Deutsches」。
德意志王國從一開始,日子就過得不太舒坦。不僅國內有數不勝數的民族作亂,還經常受到各種外部勢力的侵擾。更何況,他們認為自己是查理曼帝國的繼承者,也是古羅馬帝國的傳承人(拜託你們是日耳曼人啊),所以腦子裡天天想的是怎麼統一歐洲,恢復往日帝國的榮光。
公元962年(中國五代十國),奧托一世統一了德意志及周邊國家,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皇帝,成為「日耳曼人的皇帝」,成立羅馬帝國。13世紀(中國南宋)時,也許為了顯示自己是古羅馬帝國的傳承者,又在國號前面加了「神聖」二字,全稱「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神聖羅馬帝國的雙頭鷹紋章
到這裡,皇帝頭銜的紛爭算是塵埃落定,歐洲皇帝的稱號就主要在神聖羅馬帝國君主的手中傳承(東羅馬帝國除外)。不過這個皇帝的實際統治範圍可是大大縮水了,僅限於德語地區。
由於歷任皇帝都是要由教皇加冕的,所以歐洲教會的權力水漲船高,教皇比世俗君主還要更有影響力。
可德意志的問題就出在這依賴教會的體制,以及查理大帝建立的分封采邑制度上,君主對各個貴族的領地都沒有直接的管轄權,皇權只在自己直屬的領地上才管用(皇帝: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這導致神聖羅馬帝國在之後的幾百年里都是四分五裂的。
神聖羅馬帝國還有七個「選帝侯」,就是可以選舉皇帝的人,他們本身就是教會大主教或者世俗大貴族,手中大權可不比皇帝低多少。(真是無語凝噎)可想而知,這些選帝侯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到17世紀時,德意志境內已有314個邦國和1475個獨立騎士領地——比起西周末年來有過之而無不及。1618年(中國明朝)各邦國之間爆發了「三十年戰爭」,可把德意志折騰得夠嗆。
(一直到19世紀,才被北方的普魯士王國重新統一,俾斯麥為首相,德王加冕為皇,建立了我們所說的德意志帝國。)
在15世紀(中國元朝)時,神聖羅馬皇帝的頭銜落在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手中。這個家族的來頭可不是一般的大,家族裡除了神聖羅馬皇帝,還出過無數的國王大公親王,其他大大小小的貴族什麼的就更不用說了,被譽為歐洲第一家族。可惜最後一位家族成員瑪麗婭·特蕾莎在1780年去世了,這個姓氏和皇帝頭銜就由她的丈夫——洛林家族繼承,叫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末代神聖羅馬皇帝、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的紋章—雙頭鷹
然而神聖羅馬帝國離走到盡頭,只剩下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因為此時有一個天生骨骼清奇、一生傳奇無數的人出現了。
2.法國
查理曼帝國分裂出來的西法蘭克王國在987年(中國北宋)的時候,因為沒有繼承人,被卡佩王朝取代,變成法蘭西王國。
卡佩王朝時代,法蘭西的日子可比隔壁的德意志過得好多了,出過不少文治武功都頗有建樹的國王,可以說是法國最強大的時期之一。但倒霉的是,卡佩王朝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最後一任國王查理四世沒有兒子!
當時王位的競爭者除了查理四世的堂弟,還有英國(沒錯是英國)的愛德華三世,他是法國腓力四世的外孫。但是按照薩利克法典,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法蘭西公主)沒有王位繼承權,所以法國人也就不承認他的繼承權。
愛德華三世的紋章——加入法國的鳶尾花
愛德華三世當然不甘心哪,由此引發了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中國元明之間)。在這期間法國還爆發了農民起義——內外交困的法國,心裡那叫一個苦啊。好在後來的查理五世等國王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收復了失地,統一了法國。(哎這個調調好熟悉)
隨著宗教改革席捲整個歐洲,教皇逐漸變為精神領袖,再不能影響世俗君主。查理五世(1530年,中國明朝)是最後一位、由教皇加冕的、羅馬皇帝,嚴格來講,這以後的羅馬皇帝應該叫「當選皇帝」(emperors-elect),「羅馬人的國王」。不過這件事好像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之後的法國歷史就好像坐了過山車一樣,各種跌宕起伏(這一段歷史特別適合邊聽《viva la vida》邊看)。
1804年,神聖羅馬帝國被那位骨骼清奇的大人物終結了。
拿破崙·波拿巴,他逼得末代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不得不退位,1804年(清朝嘉慶年間)成功加冕為「法蘭西人的皇帝」。人稱江湖第一戰神,法蘭西第一皇帝。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紋章
不再用鳶尾花,而是羅馬之鷹
原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雖然退位了,但希望依然保留皇帝的頭銜,於是稱奧地利皇帝,還用鷹作為紋章。奧地利成為共和國後,奧地利國旗也就不再是鷹了。
3.俄國
壹讀君(微信號:yiduiread)掐指一算,差點把整個東羅馬帝國給忘了。
因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設在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布爾),即拜占庭舊址,所以被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比西羅馬帝國多傳承了一千年,教皇也一直和君主保持著緊密的聯繫。拜占庭帝國最後滅亡的原因不是內憂,而是外患。
1453年(中國明朝中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因此土耳其人就自認為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皇位,但是西歐這邊打死都不承認,反倒是承認了俄國沙皇的皇位。——嗯?為什麼?
因為俄羅斯的伊萬三世娶了拜占庭的公主索菲婭·帕列奧羅格。1712年,彼得大帝正式宣布成為皇帝,稱號為「沙皇」(Tsar),這個稱號來自「凱撒」(Caesar),意即最高統治者(清朝康熙年間)。
4.英國
其實Emperor這個稱號,源自古羅馬「Imperator」,意思就是一片較為廣闊疆域的最高統治者。中國皇帝和日本天皇的對應英文都是Emperor,就是根據他們的地位來翻譯的。
在歐洲,皇帝和國王都是君主級別(Monarchs)的稱號,但是公認皇帝地位更高;另一方面,國王也不一定要聽命於皇帝。國王和皇帝的區別只能說看誰統治的土地更大。(原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要一統江山再去加冕)
英王就曾經說過,他身為不列顛諸王國的總瓢把子,後來還擁有如此廣闊的殖民地,說什麼也該有個皇帝的頭銜,可惜歐洲大陸這邊就是不認。杯具的是,英國早就確立了新教,教皇加冕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於是英國人只好另闢蹊徑,1876年(清朝光緒年間)統治印度後,加冕維多利亞女王為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這個頭銜一直保留到1947年印度獨立。
雖然這個印度皇帝的統治範圍遠在印度,但是英國仍然用它來象徵對所有大英帝國領土的統治。這也是為什麼印度被稱為「英國皇冠上的明珠」——失去它就失去皇帝的頭銜了。
近代歐洲紛紛建立起現代國家,皇帝之爭也就成了歷史,不過這都是後話。
轉眼間千載風雲,都已成煙,功過如何,就任後人評說了。
(哎,散場了散場了啊!大家把票錢和茶水錢交一下啊!)
參考資料
1. 《德國通史》,丁建弘,2012
2. 《法國通史》,呂一民,2012
3. 《拜占庭帝國》,喬治·奧斯特洛格爾斯基,陳志強(譯),2006
4. 《英國通史》,錢承旦,許潔明,2012
5. 《德意志之鷹:紋章中的德國史》,林純潔,2016
6. Wikipedia:emperor, Queen Victoria, British empire, Empress of India, Roman empire, Holy roman empire, Byzantine empire, etc.
推薦閱讀:
※德國君主列表
※一個有實無名的魯國君主
※英法百年戰爭中的野心第三方:勃艮第公國歷代君主的立國夢
※伊麗莎白60載君主路
※明代極端君主專制政體:收天下之權以歸一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