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大全(三)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7)
二一
因此,心臟病在最初很可能會表現在小腸經上,在臨床上,有一些病人每天到下午兩點多鐘的時候,他就會胸悶心慌。可是去醫院檢查,又查不出他的心臟有什麼問題。因為小腸是屬於陽,是外邊,外邊很敏感的地方出問題了,裡邊的心臟肯定也就出問題了。
在13點到15點這個時間段,如果身體出現了臉紅、胸悶這些現象,就應該注意心臟了。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心臟有問題的表現。
九、申時——膀胱經當令
1、頭痛的原因
申時是指15點到17點,這是膀胱經當令的時段,見圖13。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精明穴,然後上頭沿著後背一直到小趾。它是一條很重要的經脈,在中醫里號稱足太陽。
申時當令的膀胱經是一條可以走到腦部的經脈。在申時這個時候,氣血容易上輸於腦部,所以
學習效率很高。古語說「朝而授業,夕而習復」,就是說早晨學完東西,到下午3點至5點的時候,就應該好好地去練習來強化我們的記憶。所以,申時這個時間段是學習的最佳時段。如果企業在這個時候開董事會的話,應該是辦公效率最高的時候。如果一個人辦事效率不高、容易健忘,可能意味著他的膀胱經出了問題。
中醫認為,頭痛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因頭痛去看中醫的話,大夫一定會問具體是哪兒痛?是兩邊痛還是前額痛?是後腦痛?還是裡面中空痛?這是幾種完全不同的頭痛。如果是兩邊痛,就是膽經出了問題。而左邊偏頭痛和右邊偏頭痛也是不同的,因為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邊偏頭痛,就很有可能是肝血的問題;而右邊頭痛就有可能是肺氣的問題。那麼前額痛呢?前額痛就是胃經出了問題。就和我們前面說的痤瘡一樣,在中醫里都歸屬於胃經的病。裡面的中空痛,是肝經出現問題,而後腦痛就是膀胱經的問題了。所以不同的頭痛,它的原因不同,用藥上也有所不同。
2、膀胱與腎相表裡
中醫認為,小便通暢是太陽膀胱經氣足的表現。膀胱經氣是主管存儲津液與防禦外邪的,它又與腎相表裡,也就是膀胱受腎管。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如果不能撒出尿來,就是腎出了問題。小孩和老人撒尿時有一個現象,就是有時頭部會激靈一下。但是老人的打激靈和小孩的打激靈是不一樣的。小孩子是腎氣不足以用,就是小孩子的腎氣、腎精還沒有完全調出來。所以小便時氣一往下走,下邊一用力上邊就有點空,就會激靈一下;而老人是腎氣不足了,氣血虛,所以下邊一使勁上邊也就空了,這原因是不一樣的。
所以說,古人非常強調在行、走、坐、卧中養生,包括大小便時也能養生。在小便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養生原則,就是一定要咬住後槽牙。因為腎主骨,牙齒是腎精的外現,牙齒也是骨頭的象,它在骨頭中是最為密固的,也是收斂氣最足的。所以,牙齒好不好,是腎氣的問題。在小便的時候咬住牙關是有原則的,就是要「腎齒兩枚如咬物」。「如咬物」就是好像咬住東西,實際上就是保持氣機內收的一個狀態,收斂住自己的腎氣,讓它不外泄。
3、存儲津液,氣化出焉
膀胱經在人體經脈中是最長的一條經脈。申時在十二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竄下跳的,可以上到最高處,也可以下到最低處,這就是猴性,這就是膀胱經的象。膀胱是主存儲津液的。「氣化則能出焉」這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在臨床當中,有很多的乾燥症患者。所謂乾燥症就是口唇乾燥,這個病在老人那裡特別多。因為嘴巴里的唾液為腎所主,所以一遇到乾燥症很多人就認為是腎陰虛,就拚命地補腎陰,往往會越補越口乾。
二二
其實,人體的腎就像水池或沼澤,要想讓它升上來,一定要靠太陽的氣化作用。而膀胱經的氣化功能就相當於太陽,膀胱經的氣化功能好的話,就能夠把腎水帶上來,我們嘴裡就有唾液。如果氣化功能不好的話,陽氣不足,腎水也上不來,我們就會口唇乾燥。所以治這個病不妨換個思路,從腎陽和膀胱經的氣化功能方面多下些工夫。
十、酉時——腎經當令
1、腎主藏精
酉時是17點到19點,這個時候是腎經當令。我們中國人對腎是最為關注的。腎主藏精,什麼是精呢?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說,精就像「錢」,什麼都可以買,什麼都可以變現。人體細胞組織哪裡出問題了,「精」就會馬上過去變成它或幫助它。人體缺某種細胞,它就能夠把自己交現成這種細胞。所以精是我們人體當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個原始力量,它是支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一個物質。而腎能充分發揮其秘藏「精」的功能,讓精在最關鍵的時候發生作用。
2、腎神為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小孩子的志氣特別高遠,他們會憧憬著長大了要當科學家、宇航員、發明家。為什麼小孩子會有這麼高遠的志向呢?中醫理論認為腎不僅可以主「仁、義、禮、智、信」中的「智」,還可以主志氣的「志」,腎的神就是「志」。一個人的志氣大不大,智力高不高,實際上都跟腎精足不足有關。小孩子腎精充足,所以他的志氣就特別高遠。現在的成年人,已經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了,只想多賺錢維持生計,再比別人過的好一點就可以了,這實際上是腎精不足的表現。而人到老年,很多人會說我活著就行了,什麼也不求了,這其實就表明他的精氣快絕了。
3、酉「雞」的內涵
在十二生肖里,酉時是雞。雞是火性的,而腎雖為北方水,但雞和腎歸於同一個象。在《易經》里,水的卦象是這樣的。在所有的卦象里,最重要的是它的中間這個爻———,那麼外邊是水,中間這是什麼呢?這一點就是真陽。所謂真陽,就是能藏在水裡的火。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個東西是跟它非常相像,就是雷電。所以中醫里把腎裡邊的所藏的這一點點火叫做龍雷之火,而這點火就是我們人生的源泉,很多東西都是從這兒生髮的。
在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雞是發物。為什麼雞為發物?雞的所謂「發物」的這個性質,就是它能夠把熱散出來。雞裡邊藏著的這一點點真陽,可以把火生髮出來。平常我們吃雞,只用燉的方式。因為雞是屬火性的,所以它只能放在水裡去燉。而鴨子呢?鴨子應該怎麼去吃呢?北京人吃鴨子是非常講究的,而北京的烤鴨也是中外聞名。鴨子是屬於寒性的東西,所以鴨子一定是要用烤的方法來吃,如果不烤的話,我們就有可能會拉肚子。中醫認為,只有這樣吃東西,才能符合它物質本身的那個性質。
4、酉時發低燒是腎氣大傷
在下午17點到19點的時候發低燒,屬腎氣大傷。發低燒好還是發高燒好呢?發高燒實際上還是氣血足的一個象。如果氣血特別足的話,才有可能發高燒。人成年之後發高燒的可能性就不大了,真正發高燒的都是小孩子,他們動不動就可以達到很高的熱度,40度或者是41度,因為小孩子的氣血特別足。而發低燒是怎麼回事呢?發低燒實際上是氣血水平很低的一個象,特別在晚上17點到19點的時候,這個時候發低燒的話,就屬於腎氣大傷。
哪些人容易出現酉時發低燒的現象呢?一種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是人生當中的一個黃金時期。青春期的孩子剛剛發育,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尤其是男孩子,如果手淫過度的話,就會腎氣大傷,就會發生酉時發低燒的現象。
二三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多年研究心得
鷺江出版社授權
本報省內媒體獨家連載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教育問題,我們的教育應該讓年輕人把對自己身體的關注轉移到對身心的修養上。中醫里有一句話叫「欲不可早」,就是說慾望是不可提前的。過早的開始性生活,對女子來說就會傷血,對男子來說就會傷精。這樣將來對他們身體的傷害是沒有窮盡的。還有一類人就是新婚夫婦,如果縱慾過度的話,在這個時期也會出現發低燒的現象。
5、中國人注重補腎
我們中國人特別注重補腎,主要是因為腎最具有創造力。《黃帝內經》里說腎可以「技巧出焉」,就是說腎可以出技巧。如果一個人心靈手巧的話,這實際上是腎精足的一個表現。腎在五臟六腑當中非常重要,就是因為它最具創造力。表現在我們人身上,就是生育孩子。如果男子腎精足,女子卵泡發育好,這就是腎精足的一個表現,那麼就可以「造化形容」,生育一個孩子。
我們中國人注重補腎,因為許多人認為元氣藏於腎。我們中國人常說「人活一口氣」,這口氣就是元氣。那這個元氣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我們先天帶來的那點真氣。這就有點像我們去煤氣站拉煤氣罐,自己拿哪個煤氣罐事先並不知道,哪個煤氣罐氣足自己也不清楚,但是只要拿到了那就是你的。如果你只拿到半罐的煤氣罐,那麼就說明你元氣是很虛的。那麼你要想長壽的話,就必須盡量不用火,或者把閥門開的很小,這就叫養。如果你的煤氣罐是非常非常足的話,你回來後不節約使用,而是使勁地開大火來燒,也會使用了不多久。其實,人生的那些閥門、那些氣機,是不可以開得太大的。
那麼人體是什麼樣的氣機呢?人體的氣機是少陽、是小火、是溫曛。用《易經》里的話來說就叫氤氳,是很潤澤的一個東西,是少陽的火,是小火。那麼元氣藏在哪兒呢?元氣藏在腎里。假如說我們的五臟就像五個兄弟,那麼元氣就是父母。父母一般都住在老大家裡,所以腎在五臟里就相當於老大。
6、為什麼我們每天要吃鹽
我們每天都在用元氣,它是維繫我們生機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麼是靠什麼來調動我們的腎精和元氣的呢?我們每天都要吃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天天都在調著我們的元氣,保障我們的生活能夠正常有序地進行,這個東西就是鹽。中醫講鹹味是入腎的,所以我們吃東西口味一定要清淡,不要太濃,否則太調元氣。許多人由於壓力大、工作緊張,吃飯的時候口味變得越來越重,特別喜歡鹹味和辣味的東西。這說明元氣已經大傷,腎精已經不足,需要靠辛辣、通竄的東西來把它調起來。原先四川養種豬,在給種豬配種的時候,就給種豬吃大量的鹽,這實際上是在拚命調動它的元氣。配完種後的這種豬還能吃嗎?顯然不能。用中醫的話來說,它已經是藥渣了,都已經廢掉了。
人活著,每天都有消耗,消耗得最厲害的就是腎精。腎精涉及到色慾的問題。如果總是色迷迷地、總是縱慾,就是「明耗腎精」,其實是它屬於釜底抽薪,對身體的損害很大。假如我們情緒經常不通暢,經常鬱悶或者出現像《紅樓夢》裡邊經常講的所謂意淫的問題,那就叫暗耗腎精,暗暗的把腎精耗散掉了。暗耗腎精比明耗腎精更加損害人的身體。如果耗的太多,那我們的人中就會慢慢變得扁平,身體就每況愈下了。
十一、戌時——心包經當令
1、心包解
戌時是指晚上19點到21點,這個時候是心包經當令。西醫里沒有心包經這個概念,只有中醫里有這個概念。
戌時當令的心包經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那麼,總得有一個東西「代君受過」,這個東西就是心包。心包經是從心臟的外圍開始的,走到我們的腋下三寸處,然後再從腋下一直沿著我們手前臂的中線,經過我們的勞宮穴,到達中指。我們的每一根手指上都有經脈通過,假如中指出現麻木的話,那麼有可能是心包的病。
心臟的病,首先會表現在心包上。在中醫里心包經的病叫「心澹澹大動」,就是感覺心慌或心臟「嘭騰、嘭騰」往外跳的時候,那肯定是心包的病而不是心臟的病。
心包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膻中穴,它在兩乳之間。人的心情特別鬱悶或生氣的時候,都會有一個習慣動性作就是拍胸脯,這就叫做搏膺。表面上我們打的是胸脯,其實是在打膻中穴。因為它是主喜樂、主高興的一個穴位。如果這個穴位不通暢,對人的身體是不利的。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經常的去按摩膻中。在西醫里,膻中穴就相當於胸腺。胎兒在母體中的時候胸腺是非常大的,它是一個很大的免疫系統。當我們出生之後,胸腺就會退化,這個免疫系統就會逐漸萎縮。我們經常按摩這個穴位,目的就在於刺激它以增強我們的免疫力。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8)
二十四
2、如何敲打心包經
在民間還有一種敲打心包經的鍛煉方法,對解郁、解壓非常有效。
那麼如何撥心包經呢?首先要用手指掐住自己腋下裡邊的一根大筋,然後就可以撥動它。當撥到這根大筋的時候,小指和無名指就會發麻。這個大筋底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叫極泉穴。用手掐住它,並且手指感到發麻,就證明撥對位置了。如果每天晚上臨睡覺前撥十來遍,這樣敲打下去,就可以排去自己的鬱悶和心包積液,對身體非常有好處。據說這樣還可以減肥,因為心包積液除掉了,心臟的活力就加強了。心臟的活力加強,整個身心的代謝都會加強。
3、喜樂出焉
中國古代認為,晚上19點到21點時「陰氣正盛,陽氣將盡」,所以主張男人這時要與女人在一起共同娛樂。古人的娛樂可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在古代天黑了要玩還要點燈,很廢油,所以古人可不這麼做。古人這個時候的娛樂就是嘮嗑,為亥時進行性生活做準備的,先滿足心的愉悅,然後再滿足身的愉悅。現代醫學認為,做愛的最佳時間是夜裡22點。所以在這個時候,先要保持心的舒暢,從內心深處來愉悅自己,然後才談得上身體的滿足和愉悅。
在我們人生當中,有兩個「十分鐘」最為重要。第一個十分鐘就是說每天要跟自己的身體交流十分鐘,比如去撥心包經,或者去閉目養神十分鐘。這個十分鐘,要讓我的身體有一個全方位的休息。另一個重要的十分鐘就是,要和自己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交流十分鐘。現在提倡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所以在這個時候,丈夫不能一邊看著報紙一邊跟太太交流,這是不可以的。應該認認真真地跟太太去探討,不管是談事還是閑聊,都要認認真真的去和她交流十分鐘。這十分鐘對自己的生活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健康有序的發展。
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常會做一個動作,那就是雙手合十。從中醫的角度講,雙手合十就是收斂心包。然後把這個動作停在膻中這個位置,那麼掌根處正好是對著膻中穴。這樣做,人的心神就會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會閉上,因為心收斂了,神就收斂了。眼睛就是神的外散,就是肝魂,所以心收斂了,眼睛自然也會收斂。再比如說下跪,在中國文化當中,下跪也是一種身心修鍊,是一種文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有在放下自我的時候,才能夠重現人生的另外一面。下跪講的是放下自我,並不是說給任何人都可以下跪,只有在特定的人面前,人才可以放下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這些動作,在中醫里,這些動作叫做以形領氣,通過自己的形、自己的身體來保障氣的運行。
十二、亥時——三焦經當令
1、「三焦」解
亥時是指晚上21點到23點,這段時間是三焦經當令。在中醫里,三焦經是一個很特殊的概念。首先看「焦」這個字,它的上半部分是「隹」,即小鳥的意思。下半部分是火的意思,是火象。上面既然是小鳥,它底下就應該是小火,如果是大火就會把小鳥給烤乾了。所以三焦屬少陽,是小火。人體表是太陽,是大火。
至今,中醫對三焦有很多種解釋。一種人認為,這個三焦就是我們人體的腔子。人體的很多臟器全都包括在三焦內。上焦是心和肺,中焦是脾和胃,下焦是肝和腎。比如有的人在春天會思春,這種人會有一個相,就是下巴長滿了紅疙瘩,也屬於痤瘡。當痤瘡長在臉上和額頭上的時候,就說明是胃經的問題。
二十五
如果長在下巴上,就是腎裡邊的真火,也叫相火。為什麼叫真火呢?能藏在水裡的火,就是真火!真火一泛上來,就全顯示在下巴上了。如果去看中醫,他就會說這屬於下焦火旺。
我對三焦的理解是這樣的,人體的五臟六腑中間都有一個聯繫的系掛,而三焦就是這個系掛。人體系掛是哪些東西?像膜、筋,還有脂肪或其它連綴物,這些都相當於三焦。三焦一定要保持通暢,這樣人體才能健康。如果不通暢,人就會生病。一旦三焦都病了的話,那就很危險了。
2、「亥」字解
三焦又為亥時。「亥」字是中國文字里最特殊的一個字之一。為什麼這麼講呢?在《說文解字》中的第一個字是「一」,最後一個字是「亥」,所以不要小看這個字。中國古代文化的特點是,「道,一以貫之」,全都在講一個問題,它只不過是用道來講的。而為什麼在《說文解字》中起始的字是一,而最後一個字是亥呢?為什麼一天的24小時里,最後一個時辰也是亥呢?為什麼這個時候叫亥呢?亥字做什麼講呢?大家看這個亥字的寫法——
這上面是一陰一陽,下面像一個男人摟著一個女人在睡覺,而這個女人又懷孕了。這是生命開始進入新一輪的標誌,這是亥的本意。文字和時間到亥就都終結了,再回到起點「一」。「一」就是開始,如果說「一」在古代文化中代表先天的混沌。那麼「亥」字,則表示又回到初始的混沌狀態,生命的輪迴重新又開始。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醫道,還是文字學,我們始終能看到其精神內核的統一性,始終能看到古人對宇宙自然生命的理解與態度。太陽每日照常升起,而人類的生命與生活也會沿著其本來的秩序而運動和發展,都可以在結束的時刻一切又重新開始……
3、做愛最佳時機
西方人認為從生物鐘上講,22點是做愛的最佳時期,但是他們沒有說出這其中的道理。如果大家研究一下中國民族文化,就會知道為什麼亥時是做愛的最佳時間了。在戌時,心已經很喜悅了。那麼下一步就是要讓肉體也能夠喜悅,這就是身心不二。中國文化講究身心不二,一個人的心喜悅了,他的身體也要喜悅,所以在這個時候,人體就要進入到一個男女陰陽和合的時期。而睡覺和養育嬰兒其實是一回事,都是讓生命在休養生息中得到新的能量,使生命進入到下一個新生的階段。
同樣,為什麼《易經》只有六十四卦呢?在《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講到,陽到了八八六十四,也就是男人到了六十四歲的時候,他已經不能再創造新的東西了,生命就已經進入下一個輪迴了。所以,到六十四卦以後再談別的卦象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黃帝內經》就是這樣,它把事物全都歸為一類去分析,比如說生肖與時辰。亥時就是三焦經當令,從屬相上來講,這一時段的狀態就像豬。豬怎麼跟亥時相關呢?實際上就是豬總是處於那種享受的狀態,就是什麼都不管,吃飽了喝足了就躺在那兒哼哼,以此來養自己,所以豬是可以養肥的。從取象比類的角度來講,它是歸為一類的。豬是沒有鬱悶情緒的,豬要有鬱悶也長不胖。所以豬的身心處於三焦通泰的狀態,就是一個身體全都通暢的象。比如到小腸經的時候是未羊。未時主小腸,小腸主吸收。大家看中國的「美」字,就是「羊」字加「大」字,因為未時是主滋味的。我們中國人關於美的概念是跟西方人很不一樣的,中國人關於美的概念首先是要滿足口腹之慾。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人體是一個最無為和最自足的系統。我們如果偏離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所以,一定要因循身體本性的原則,這樣身體才是和諧的,情緒才可能達到和諧的狀態。一個國家也要因循自己本性的原則,這樣才能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
第五章 上古天真論——生命是一個過程
《黃帝內經》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論》。所謂天真,就是指本性,就是本性最天真。在我們人體中五臟六腑是最天真的。人體不能因為你想生出什麼它就可以生出什麼的,因為五臟六腑本身處於一種很和諧的狀態,是一種很和諧的格局。中醫就用五行來表達這種和諧的格局,五行相生相剋,自成一體。比如說腎水足了,腎精足了,你就可以生髮起來——可以生木,生木就是生肝,肝陽只要一生髮,就能夠助心火,因為木生火,而火可以生土,而土可以生金……這就是按照五行來的,五行具有一種和諧性和平衡性。
所以我們經常說,人體才是最自足的,人體是自組織結構里最精確的、最精準的東西。它自身能夠以無為的方式達到一個非常有為的狀態。這是我們人體的表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上古天真論」。
其實,《黃帝內經》第一篇是講我們身體的本性到底是怎樣的,當了解了身體的本性以後,就可以明白我們應該怎樣去生活。
二十六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在現實生活中,養生無處不在。大家看以上這些文字,都是很整齊的四言。如果以吟誦的方式讀這句話,並將自己的聲音保持在抑揚頓挫的狀態,這本身就是在養氣。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昔在」的「昔」字是什麼意思呢?大家看這個字在古代的寫法——
就是日在水下——太陽已經到了洪水裡邊了,這意味著一個很遠古的洪水時代。「昔在黃帝」的意思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個黃帝。「生而神靈」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是說,任何一個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議的一方面。一個受精卵經過受精分裂後再經過十月懷胎,就能夠完成人類幾億年的進化,這難道不是一種神靈嗎?所以,這不僅僅是單純在說黃帝,而是說我們每個人都生而神靈,而且每個人生而神靈都是有相可循的。老子曾這樣說小孩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曾經聽過這樣的故事,狼把小孩子抱回去,並把他養大了。為什麼狼不把成年人抱回去呢?老子是這樣解釋的,他認為小孩子陽氣特別足,腎精特別足,所以他就不懂得恐懼。這就像我們曾說過的,只有嬰兒才可以達到「泰山崩於前而不亂」的境界。
小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叫做「骨弱筋柔而握固」。什麼叫「握固」呢?大家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剛出生的小孩都是攥緊小拳頭的,他的大拇指一定是被其他四指緊緊包住的,這就是握固。「握固」,就是大拇指掐住無名指的指根處。古代的習武之人認為,無名指的指根處相當於肝魂的關竅。我們的手能握住,這實際上說明我們有一條經脈的經氣是特別足的,這條經就是肝經,因為肝主握。小孩子他握固的是魂,為什麼小孩子要固魂呢?這是因為嬰兒出生時有自保功能。小孩子都有囟門,囟門在古人眼裡就是靈魂來回出入的地方。小孩子在出生的時候,一定要能固住他的魂。小孩子的握力是很大的,因為剛出生的小孩子肝氣特別足。人在去世的瞬間都是「撒手而去」。哪怕是一個半身不遂而渾身抽縮到一起的人,在臨死的瞬間里,他的手也會「啪噠」一下散開。中醫對這種現象的解釋就是,肝魂全都散了,手就沒有握力了,所以會「撒手而去」。
老子在形容小孩子的時候還說過:「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這是什麼意思呢?「牝」是母馬,「牡」是公馬。「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的意思是,小孩子並不懂得男女的交和,可是男嬰也會有勃起。這是什麼原因呢?西方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解釋說小孩子有性慾,其實這種解釋是錯誤的,這種現象不是小孩子有性慾。
老子在這裡解釋得非常清楚,他認為這是「精之至也」,是因為小孩子的精特別足,他不需要去想男女之事就能夠達到這種一陽初起,這是精足的一個表現。而現在,成年人必須要靠外界的刺激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是因為成年人沒有嬰兒的精足。
「終日號而不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嬰兒整天地哭,但嗓子不會啞。而我們成年人一哭嗓子就容易啞,這是什麼原因呢?老子認為這是「和之至也」。氣是和的,小孩子哀而不傷,哭就是想表達他的一些願望而已,他不會把自己的慾念留在心裡,只要你滿足他了,他也就好了。他的哭不會傷到氣,所以他會「終日號而不嗄」。
什麼叫「弱而能言」?「言」是有邏輯、講真理的意思,人言為信。人和言放在一起是真實的意思。我們仔細想一想,其實小孩子很多問題都是在「問根本」
二十七
比如小孩子經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從哪兒來?」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這可是整個二十世紀三個人類沒有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這三個問題第一個是「我是誰」,第二個是「我從哪兒來」,第三是「我往哪兒去」。小孩子可以問這些根本性的問題,而我們長大以後,幾乎每天都在說廢話。比如早晨一起床就問人家「起了嗎?」,或者為了應酬問人家「吃了嗎?」我們很少有人每天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思考「我是誰」。其實,中西方文明的終極目標都試圖要解決這一個問題。西方文明的終極哲學是「認識你自己」,而東方文明的終極目標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探尋的是何為天?何為人?人和天到底有一種怎樣的相關性?人怎樣才能與天地和合,做到因天之序?
「幼而徇齊」是什麼意思呢?「徇」、「齊」都是快的意思。「幼而徇齊」就是說人小的時候成長的速度很快。所有的小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16歲之前個子長得都特別快,而過了青春期以後,生長速度就放慢了。
「長而敦敏」的意思就是,人長大了就有點「傻了」。「敦」就是心會變得厚道了。「敏」在古代是指一個人給別人扎頭髮。「長而敦敏」就是說人長大了,雖然有點厚道了,但是懂得禮節、懂得約束自己了。這就是說真正的聖人都是懂得約束自己的,不僅要掌控自己而且要約束自己,這樣才能有所成就,這也就是「成而登天」的意思。
以上幾句都是在講一個問題:生命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我們都要有一個深刻的反省,甚至包括要向小孩子去學習,來重新認識生命的真理。
二、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黃帝)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這本書實際上是黃帝跟他的老師的對話。全世界最初的經典都是以記錄對話的形式存在的,像《柏拉圖對話集》、《蘇格拉底對話集》,它們都是探尋世界真理的哲學。「(黃帝)乃問於天師」,這個天師叫岐伯。黃帝問他「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失之耶?」這句話雖然是古人說的,但是現在看來也一點都不過時。
為什麼過去的人能活得很長久,而且能保持不衰老,而我們現在的人只要年過半百身體就開始出現衰老的跡象?對此,黃帝問道,是時代變了,還是人的問題?
岐伯明確地回答了黃帝的問題:千百年來,天的順序沒有變,永遠是東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順序沒有變,永遠是春夏秋冬。所以,變的只可能是人的心。「其知道者」的「道」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就是說,我們應該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應該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
「食飲有節」的意思是吃喝都要有節制。這裡還涉及到節氣的問題。什麼時間該吃什麼東西,也就是什麼時間得什麼時間的氣。比如,現在我們都喝菊花茶,但是大家都不明白菊花茶的道理。其實,菊花茶的核心在於菊花得了春夏秋冬四季之氣,與其他的花相比,它得的最多的是秋冬二氣,很多花到了秋冬兩季都不開花,只有菊花可以開。菊花多了秋冬二氣,所以它可以補我們的肺和腎。
「起居有常」就是說每天的晨起和晚上入睡都要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個規律。一定要守這個規矩,「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9)
二十八
三、人為什麼會得病——習性造病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古人生活的核心原則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然而「今時之人則不然也」,岐伯認為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生活的。「以酒為漿」的真正涵義是指現在的人都在做非理性的事情。因為喝酒可以使一個人喪失理性。什麼是「以妄為常」呢?「妄」就是胡來,「常」是我們之前講過的東西南北、春夏秋冬,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常」是不變的,而我們現在往往是胡來的,在該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卻不去做,比如該結婚的時候不結婚,該生育的時候不生育,不該生育的時候又來生育。這都叫以妄為常,這都是沒有理性造成的。因為喪失了理性,所以不能掌控自己的行為。因此,《黃帝內經》最關鍵之處,就人勸誡人一定要掌控自己,不要以妄為常。
大家一定要記住,《黃帝內經》講的是習性造病,而現在很多人卻認為自己得病是遺傳的,我很不贊成這種觀點。遺傳是什麼概念?其實在中國文化里不存在遺傳這個詞,中國文化還怕你是「不肖子孫」呢。所以,不要輕易地談什麼遺傳的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如果你要說你是遺傳的話,首先犯了中國古代文化里的一個大忌——不孝。不孝順就是說爹媽給了你這條命,在你得病後還賴爹媽!病也是他們給你的?你想想,這是不是不孝順呢?
那麼所謂的遺傳是什麼呢?應該是自己和父母的生活狀態、生活習慣和情志等方方面面都很相似。比如說,爸爸受了媽媽一輩子的氣,然後他們的兒子找對象的時候又照自己媽媽的形象去尋找自己的意中人,之後也有可能受一輩子氣。這樣,父子二人最後都患了肝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情志方面所受的影響太一樣了,所以這也叫以妄為常。
人一定要有理性,要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同時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包括情慾等各個方面,否則的話,就是「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因為慾念而耗散了精,因此,是慾望造的病。「以好散其身」,因為有這樣的喜好而喪掉了真陽元氣。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不知道知足,老追求外在的事物。現代人為什麼煩惱多?就是因為太追求外在物質了。古代人為何煩惱少?因為他向里追求,追求身心的修養。現在我們大家向外追求的東西太多了,追求五子登科——妻子、兒子、房子、車子、票子,一樣都不能少。汽車真的對你很有用嗎?天天開著車沒準兒還會出現由於不經常運動而造成的體質下降,最後沒準兒還會得一個高血壓或者糖尿病。其實,人的生存是很容易滿足的,但是人的慾望是不容易滿足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根本性的道理,不要總和醫生說:「大夫,給我治治病吧」。應該先把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改了,病就去了一半了。現在老講改變人的思想,卻不知道要改變人的習慣。如果坐姿正確了,脊柱、頸椎就不會太歪了,氣就能上來得順暢一些,就不會腰酸背痛腿抽筋了。「不知持滿,不時御神」,不按時去駕馭自己的精神,不懂得駕馭自己的精神,「務快其心」,只以痛快為目的。「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樣的話,肯定會半百而衰。這就是習性會造病。
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二十九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聖賢告訴大家:不好的地方不要去;不好的事物就不要去沾它。明知道迷戀網路不好,還要放縱自己,這就是「以妄為常」,就是專往「賊道」上走。最關鍵的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第一篇不是單純從醫學角度告訴大家怎麼治病,而是先告訴大家怎樣能夠不得病。那麼,怎樣才能不得病呢?就是要做到「恬淡虛無」,這可是個很高的境界。現在,各種這個家、那個家都在談論我們人一定要追求一種淡定的狀態。淡定怎麼追求?誰能定下來?
大家都知道蘇東坡很有修為,他曾經作過這樣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吹不動」,意思就是說無論人間的貪、嗔、痴、名、利、毀、譽等,還是宇宙之風、四面八方的風都吹不動他。蘇東坡認為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於是就讓書童把文章送到江對岸的一個老和尚那兒。老和尚看後,回寫了一個字——屁。蘇東坡看了非常生氣,馬上過江去找老和尚評理。他憤憤地對老和尚說:「我如此淡定之境界,竟然讓你說了一個"屁』字!」老和尚一聽就笑了,並在上面又加了一句話:「一屁過江來」。老和尚嘲笑說:「你認為自己非常淡定,但我只寫一個小小的"屁』字,就讓你跑來了。」這就體現了蘇東坡對名的慾念和那份強大的好勝心。風和屁哪兒能比呢?一個小小的屁就可以讓他馬上跑過來,那麼他所認為的定力在哪兒?所以說,淡定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境界。
思想的妄動引發了形體的妄動,然後是精氣的妄動,人焉能不病?那麼,怎樣才能夠淡定呢?答案就是:「精神內守」。精是腎,腎精要足才可以定心神。這是一種心腎相交的能力,這種能力增強了,我們才能淡定。而想讓這個功能強大,就必須要鍛煉我們心腎相交的能力。如何去鍛煉呢?有一種方法很簡單,就是用我們的手去搓我們雙腳的腳心。因為心包經的脈是通過勞宮穴的,勞宮穴在我們的手心裡。而腎經是斜走於足心,在我們的足心有一個穴位叫湧泉。如果想讓我們的心腎相交,就可以用我們的勞宮穴和湧泉穴對搓。總而言之,精神內守就是當你的精和神都特別足的情況下,你才可以淡定,才可以達到這種恬淡虛無的境界。
總之,「精神內守」是方法,「恬淡虛無」是境界,「真氣從之」是結果,沒有病是目的。一旦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真氣就可以從之。真氣就是元氣,「真氣從之」就是說元氣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運化和收藏,而不需要外在的東西來控制。「病安從來」,意思說,如果你心腎相交能力很強的話,你的病還從哪兒來呢?其實,這句話也是中國古代所有修鍊方法的一個總原則。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志閑而少欲」,「閑」在古代是界限的意思。「志閑」就是說人的理想和抱負要有一個界限,不能什麼都追求。「少欲」就是人不要有過多的慾望,要讓所有的慾望有一個界限,這樣就能做到「心安而不懼」。腎主志,自己不動腎精了,心也會安定下來了,就不會恐懼了。
「形勞而不倦」,就是讓身體經常地有所勞作。這裡涉及到體育鍛煉的問題。那我們現在應該怎麼鍛煉呢?
中國古代鍛煉方式的基本原則是不主張出大汗,因為「汗為心液」。在這裡,我們要說說五臟所對應的五液:心對應汗,肝對應淚,脾對應涎,肺對應涕,腎對應唾。我們舌頭上白白的東西就是唾液,它是從腎精來的,是太陽膀胱經氣足氣化而帶上來的。假如唾液很少,口唇比較乾燥,這是因為膀胱經氣不足,也就是太陽的經氣不足,不能煉精化氣,腎精上不來。
三十
眼淚是從哪兒來的呢?肝開竅於目。所以淚水都是從肝那兒來的。如果迎風眼睛老流淚,那就說明肝有問題。肝在中醫里屬厥陰,迎風流淚就說明厥陰不收斂。鼻涕是從哪兒來呢?鼻涕是肺氣的外現,我們感冒的時候打噴嚏是屬於腎,但是流鼻涕是屬於肺。流鼻涕是肺受寒造成的。還有一種東西就是涎,就是口水,涎從脾來。小孩特別愛流口水,中醫認為脾屬於後天,小孩脾胃發育尚弱,故有此相。脾最喜歡甘甜類的東西,小孩子脾胃虛,所以他的脾胃需要用甘甜類的東西來進補,因而小孩子愛吃糖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人體中還有一種液就是身體的汗,它是心血的變現。由於心主血脈,血全身無處不有,汗水也可能全身都出。所以中國古人的鍛煉原則是「形勞而不倦」,再怎麼活動也不能讓人體超負荷地去工作,所以不可以大汗淋漓。
中國古代鍛煉方法的要求是微微出汗,叫「沾濡汗出」,出一層細汗,對人體是最有好處的。因此,請大家在鍛煉的時候注意保持這個原則,不要出大汗,這樣的話就會「氣從以順」。我們人體的氣脈如果非常暢通,那麼各個臟腑都能滿足自己的慾望,得到自己想得到的。
五、臟腑本性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這句話出自《老子》。「美其食」的意思是,以自己應該得到的那個東西為美。這是非常難做到的。每個臟腑都只得自己該得到的東西,小腸該得到的是液,那它就要那個液;大腸該得的是糞便,那麼它就要那個糞便。
「任其服」是什麼意思呢?古代官員的衣服是和他們的級別相關的,不能亂穿。一個普通老百姓不能沒事在家裡穿著龍袍,這就叫不任其服。在古代,試穿龍袍的這種慾望是要引來殺頭之禍的。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里的守時和守位的問題。每個人守住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不生病,五臟守住自己的本分,五臟就可以不生病。
「樂其俗」的意思是,只干自己能幹的事,並且以自己的風俗為樂。脾以運化為樂,腎以收藏為樂,心以疏布為樂,肝以生髮為樂,肺以肅降為樂。
「高下不相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位置高的不要瞧不起位置低的,位置低的也不要羨慕位置高的。我們人體中的五臟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如果大腸對心說:「我太羨慕你,讓我上去待會兒吧。」如果真那樣,人體本身的次序就被打亂了,人也要完蛋了。但是心也別瞧不起大腸的功能,沒有大腸的這個功能,心血的正常運轉也是做不到的。
古時候有一個國王得了膏肓之症,就是心臟的毛病。臨終前他去廁所,到了廁所後中氣突然下陷,人就猝死了。凡是心臟病人,在大便的時候都要小心。如果沒有固攝住氣,那麼氣就會一下子全往下走,而上面一下子就會空掉,這樣容易導致猝死。所以,中醫問「二便」其實全是在問心肺。「高下不相慕」是很重要的,也是人性所達不到的一點。臟腑的本性是無為的,是非常樸實的,所以「其民故曰朴」。我們人是不樸實的,因為我們做不到「高下不相慕」,永遠都在追求得不到的東西。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淫邪」是過度、過分的意思,不要讓任何過度和過分的東西去干擾心,讓心神耗散。愚、智、賢、不肖等無非是對五臟六腑本性的一種描述,比如心是聰明的,大腸天天儲存大便,它是愚鈍的,可無論它們是傻、是笨、是聰明,它們都依准自己的本性去生存,不受外界的干擾——不懼於物,都各自滿足自己的需求——故合於道。因此,人的本性是合於道的,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合於道的。
三十一
《黃帝內經》就是通過這樣一種樸素的方法來指導我們的人生,通過一種最直觀的方法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可現在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不合於道了呢?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我們個人的慾望。比如該11點睡覺的時候你偏偏不睡覺,非要熬到夜裡3點。
我們講過了,三四點鐘是熬夜時最難受的一個階段,因為這個時候肺氣開始全身心地來疏布,重新分配氣血。如果這時候你再不睡覺,對身體就是大傷。古代的人都能夠「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我們其實原本也可以,但是由於我們自身的慾望把我們的人體耗幹了,所以「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就成了一種奢望。古代的聖人正是從身體的本性中體悟到人間正道及人的品行、德行的,所以能夠不被慾望所迷惑,以其「德全而不危也」。這就是醫道的總綱。
六、陰陽論——女七男八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黃帝又問了一個問題:「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意思是,人到最後身體慢慢就衰老了,這是材力盡了、精沒了,還是天數?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問自己的一個問題。要談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陰陽的本性。
在這裡出現一個新的概念:女子的生命節律是跟七相關的,男子的生命節律是跟八相關的。
同時,女子又是陰的代名詞,丈夫又是陽的代名詞。「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剛開始發育時,女子是七歲,男子是八歲。而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歲的時候就是更年期了,男子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就進入更年期了。剛開始發育時,他們年齡相差是很少的,可到更年期的時候他們的年齡實際上已經相差了15歲,這也是女子為什麼比男子衰老得快的原因。
女子七歲「齒更髮長」,男子八歲是「髮長齒更」。一個是齒更髮長,一個是髮長齒更,這種描述意味深長。
這裡涉及了人體的兩個東西——頭髮和牙齒。頭髮在中醫裡邊是一味中藥,它的中藥名稱叫血餘。血餘就是血剩餘的東西,血足了以後長出來的東西叫頭髮。肝主生髮,肝主藏血,所以我們頭髮的生長速度跟肝氣相關。
而牙齒是人體當中最為密固收斂的,它是腎氣的外現。女子先齒更後髮長,男子先髮長後齒更,這就是在說女子收斂在前,生髮在後,這也是「陰」的特性之一。男子生髮在前,收斂在後,這也是「陽」的特性之一。表現在生殖器上,女子的生殖器全部內收;男子生髮在前,所以就全長在外面了。
女子在七歲的時候開始發育,到了二七一十四歲時,即「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天癸的「癸」,是天水的意思。這個「癸」字在甲骨文里是這樣寫的——
是四方流入中央之水,所以癸屬水。天癸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一個人的創造力。我們說過小孩的腎精特別足,是潛龍勿用,是沉潛在那兒不輕易發泄。
所以,小孩子在七八歲之前,腎精都是密固在那裡不啟動的。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才開始啟動,一旦啟動,任脈就會打通,就會「太沖脈盛」。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10)
三十二
任脈是人正中的這條經脈,它是主血的,是陰經。
太沖脈是人體的奇經八脈之一,是一條陽經,它也起於會陰,然後從人的氣街部分(大腿根處)上來沿著任脈兩邊往上走,最後散於胸中。所以,女子的第二性徵之一就是乳房變大。而男子由於陽氣特別盛,太沖脈可以不散於胸中,而是直接往上調,一直調到環口唇的位置。所以,男子的第二性徵之一就是長鬍須。
而有一種男人是天生不長鬍須,我們經常開玩笑管這種人叫做「天宦」,也就是說他是天生的宦官。為什麼這種男人不長鬍須呢?這是因為他天生氣不足而血有餘,他的太沖脈上不來,所以他不長鬍須。古代的宦官在閹割之前是滿臉鬍子,但是當了宦官以後就不長鬍須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由於太沖脈是從大腿根部上來,對男性而言,太沖脈實際上是從睾丸處上來的。既然他的睾丸被割除了,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傷了他的太沖脈,所以他的鬍鬚也就不會再長了。
任脈通了以後,太沖脈也盛了,陰陽和合才能夠「月事以時下」。所以,來月經實際上是陰陽和合的一個表現,之後才能夠有子,才能夠創造新的東西。
女子發育有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來月經了。在古代,人們對待這件事是很嚴格的,就是在女子來月經的第一天給她做成人禮。有一些地方現在仍然給女孩子過成人禮。所謂成人禮是什麼?小孩子七八歲他們的髮型是一樣的,都是前面有劉海,兩邊有兩個抓鬏,等到女子到了二七一十四歲來月經以後,就把女子的頭髮盤上去。外人一看就知道這家的女孩已經成熟了,這樣的話就可以到她家來求婚或者可以派媒人來提親了。無論她是十六歲或者十八歲來月經,都是從那天開始算為「二七」。「二七」以後,女子的頭上就要插一根簪子,等第二年就插兩根簪子,以此類推,等到婆家來求婚的時候,人家就看女子頭上插了幾根簪,就知道她成熟幾年了,這就叫做「數齒」。古人根據這個可以知道這個女子的真實年齡,進而知道她的身體現狀是怎樣的。在古人看來,娶妻只不過是為了生子,所以女方的這個標誌是至關重要的。
「三七,腎氣平均,筋骨強勁,故真牙生而長極」,三七二十一歲時腎氣開始平均了,筋骨也很強勁,故「真牙生而長極」。「真牙生」指腎的密固達到一個很高的頂點,「長極」就是頭髮長到一個極致。「腎氣平均」,就是生髮和收藏是平均的。舉一個例子,古人為什麼把一年叫做春秋,而不叫冬夏?為什麼孔子寫《春秋》,而不寫「冬夏」呢?這是因為春秋代表著陰氣、陽氣比較平均,而冬夏都是有長有短的,陰陽是不平衡的。在這兒,腎氣平均指的就是陰陽平衡的意思。
四七二十八歲時,「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筋為肝所主,骨為腎所主,筋骨堅是指肝氣特別盛,腎氣也特別盛。「髮長極」,就是頭髮長到最長的那個程度了。女子在二十八歲的時候,身體可以到達一個頂峰狀態。古人要求女子二十而嫁,是因為二十歲離二十八歲還有幾年的時間,最好在這段時間內生一個孩子。因為女子在二十八歲之後,衰老得快。所以女人最佳的生育時間是在二十八歲之前。
到了五七三十五歲時,「陽明脈衰」。陽明脈就是胃經,它起於我們鼻子旁邊的一個穴位——迎香穴,到山根然後再到額頭,同時有另外一支是走臉面的。「陽明脈衰」指的是胃經、胃氣衰敗了,女人的顏面開始憔悴。因為胃主血,我們吃的東西最後有一部分精華要生成血。
三十三
胃經衰老,那麼人體的氣血也就衰弱,血就不能榮於面,所以女子在這個時候顏面就開始變得憔悴了,容易長魚尾紋和抬頭紋,顯出老相。「發始墮」,就是說這個時候頭髮也開始脫落了。
女子六七四十二歲時,「三陽脈衰於上」。三陽是指太陽、少陽、陽明這三根經脈,三根陽經都受傷了。太陽是指膀胱經,膀胱氣衰老了,後腦勺的頭髮就開始變白了;少陽是指膽經,膽氣衰老了,兩鬢就開始變白;陽明經是胃經,胃氣衰老了,前額的頭髮也開始變白。因為陽氣沖不上來,不能上榮於腦,所以顏面開始出現憔悴之相,並且女人從這時候開始健忘,三陽脈衰,開始出現了衰老的現象。所以,大家要從四十二歲開始就要注意身體。不過,不一定每個人到了四十二歲的時候都會這樣。四十二隻是一個生理變化的年齡,如果你很注重養生,就可以延緩衰老。
到七七四十九歲的時候,「任脈虛」,就是整條陰經脈全都虛了,同時太沖脈衰傷,那根伴隨著陰經任脈起來的陽經也開始出現了衰退,這就是陰陽俱虛。七七四十九歲時天癸竭,創造力就基本上枯竭了。一般認為:七七四十九歲就是女人的更年期,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絕經。有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現在很多婦女都有子宮肌瘤。子宮肌瘤會在體內形成一個淤阻,但人體有自保功能,會經常地調氣血去破這個淤阻。如果絕經以後,還出現流血的現象,那就可能是因為子宮肌瘤造成的。
我們所說的女子從七歲發育到七七四十九衰老,是指人在沒病的情況下的一種正常發展、壯大直到衰老的過程。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下面我們來看看男子,看看「陽」發展、壯大直至衰老的過程。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前面已經說過,陽是生髮在前收斂在後。民間有一句話,叫做七八歲狗都嫌。小孩子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很淘氣,特別招人厭。你不要以為這小孩怎麼突然變了,不是他變了,而是他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他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拿破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的性格即命運。後來又引申為:人的身體結構即命運。學習了《黃帝內經》以後,咱們可以把這句話重新理解一下,就是:人的生理結構及功能即命運。一個人的生理結構的功能,決定了他的性情。
男子到了二八一十六歲時,「腎氣盛,天癸至,陰陽和,故能有子」。男子在十六歲的時候,第二性徵就都顯現出來了。
三八二十四歲時,「腎氣平均」。在這個時候,陰陽生髮收斂都處在一個平均的狀態。這個跟前面是一樣的,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三十二歲時,「筋骨隆盛,肌肉滿壯」。肌肉這時候會很發達,體格的功能也會達到一個頂點。古人認為,男子要三十而娶,如果男子早娶的話,就等於過早地破精。「欲不可早」,這樣會對身體不好。
男子成人是沒有明顯的標誌的,所以你也不知道哪天是他的「二八」。於是,古人就硬性地規定了一個禮節,叫「冠禮」。男子二十歲,家人們就開始給男孩子行冠禮,就是用一根簪子把頭髮簪起來了,看上去就像丈夫的「夫」字。男子成人禮節的意義是什麼呢?是要通過行冠禮告訴該男子,你要開始承擔社會職責了,行為應該有所約束了。
三十四
鷺江出版社授權
本報省內媒體獨家連載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多年研究心得
給你頭上插一根簪子,你就該約束自我了。在這一天的時候,古人還會做一件事,就是給這個丈夫起一個「字」,古人在這之前是只有「名」,沒有字的。所謂「字」是什麼意思?那就先看看這個字的寫法——
「宀」這是一個房子,裡面是一個小孩子,「字」就是在家裡養孩子的意思。古代人彼此稱呼時都稱其字,而不能稱其名。如果稱呼其名,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從這一天起,你就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就你個人而言,你已經開始承擔起傳宗接代的責任了。中國古代有一個成語叫「待字閨中」,待字閨中就是說女子在閨房裡等待生孩子。所以,大家看中國古代這些禮儀都不是亂來的,都是根據人體的生理和整體狀態而言的。這些禮儀不是把所有的重點都放在生理上,而是要放在道德層面上,放到心性的修鍊層面。二十歲的時候,叫弱冠,因為你還沒有到三十二歲,身體還不夠強。到了三十二歲,叫壯。二十歲的時候你還很弱,所以不要去完成你身體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過早地去消耗自己,而要培養自己的心性,培養自己承擔起社會義務的能力和心態,這才是最重要的。
到三十二歲的時候,男子的身體已經很盛壯了,筋骨隆盛,肌肉滿壯。這個時候才能娶妻,然後生子,完成人生的大事。
五八四十歲的時候,男子就開始出現衰老之相了。男人的腎氣就開始衰敗了,生髮和收斂功能也都衰敗了,頭髮開始脫落,牙齒開始鬆動。
六八四十八歲的時候,「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陽氣衰敗,臉上就開始出現憔悴之相,兩鬢也開始斑白了。
七八五十六歲的時候,「肝氣衰,筋不能動」。在中醫里,筋從竹從肉從力,肝主筋,太陽膀胱經也主筋。筋的問題,就是指彈性的問題。人體裡邊凡是跟彈性這個概念相關的東西,都是跟肝和陽氣相關。在男人身上,表現出來的最大一根筋就是男性的生殖器。所以,針對現在男性病,有的中醫是從肝上去治,因為肝主筋,而且肝這條經脈是環繞著男性的生殖器的。「水生木,木為肝」,肝這兒出了問題,實際上是腎水出了問題。所以,另外一種治法就是從腎治。總而言之,五十六歲的時候筋不能動,這個時候有可能出現類似陽痿的現象,就是你身體不行了,你歇著就可以了,沒必要去強迫自己。所以這個時候叫「天癸竭」,你的創造力也不足了,然後「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形體皆極,就是說外形和裡邊都達到一個過分疲勞的狀態。
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齒髮去」。齒就是收斂,這不是單純的講牙齒掉了,頭髮也掉了,從根本上說,是指你的收藏和生髮功能衰竭了。我們在臨床上要注意,如果你的生長、生髮和收斂功能都不具備了,這說明你人體的精嚴重不足,創造力已經非常低下了,這個時候得病就很難治癒了。人到這個時候,能收藏就收藏,不能收藏你就歇著,儘可能地維持著自己的這種運化和收藏的能力。
《四氣調神大論》是《黃帝內經》的第二篇文章。文章注重的一個是氣的問題,一個是調神的問題。而這兩者依準的仍然是《黃帝內經》的養生原則,就是因天之序,順應四時,順應東南西北,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要則。
《黃帝內經》中為什麼不說四季調神大論,而是說四氣呢?那麼四氣到底指的什麼呢?四氣實際上就是指跟四季相關的氣。在《黃帝內經》里,黃帝曾經問過他的老師岐伯,到底什麼是氣。岐伯在回答的時候非常為難,他告訴黃帝「此先帝秘之」,意思是,這是不讓外傳的東西,岐伯要求黃帝齋戒幾日才告訴他。
黃帝齋戒幾日後,岐伯告訴黃帝:氣是「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什麼叫候呢?實際上候就是物候的一個表現。
三十五
「五日謂之候」,意思是事物一般五天會出現一個變化,那麼到了三五一十五天的時候,天地自然之氣就會出現一次轉換。
春天是生髮之機,秋天是收斂之機,人要想養生的話,就必須跟上它們的節奏。如果春天的氣全都生髮起來了,你還沒有生髮起來,這樣你就會得病。
如果到秋天,氣都開始收斂了,而這時候你沒開始收斂,跟不上秋天的氣,你也會得病。實際上,這就是中醫里所謂的天人合一。
大家不要將「氣」理解為呼吸之氣。古人所說的氣是在講節氣,也就是二十四節氣。一年是二十四個節氣,一個季佔六個節氣。在《四氣調神大論》里,不是單純地說一個春夏秋冬的概念,而是告訴你在春夏秋冬里氣是不斷在發生變化的。當這種變化發生的時候,我們人的情志就要跟上這個變化,這樣才可以養生。
生髮、生長、收斂、收藏都是氣的表現,下面我們來講講「化」。所謂「化」就是這四氣全有,也就是《易經》里乾卦的「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化就是把生髮、生長、收斂、收藏全都包括在內,這和我們講過的東西南北、春夏秋冬是一樣的。
我們中國人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去生存和生活的。比如,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的一種居住方式是什麼?雖然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人都住樓房了,但拿過去老人的話說,都接不著地氣。過去人們認為風水是很重要的,所以最佳的生活環境就是四合院。為什麼?因為四合院里包含了生髮、生長、收斂和收藏。
院子的門一定朝南開,門是主散的,是出入之所。東邊是主生髮的,所以孩子們一般住東邊。西邊是主收斂的,所以老人一般住西邊。壯年的人住正房,坐北朝南,北方腎精足了,才可以照顧家裡的老和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見群龍無首,吉」,這樣才吉祥。你做一個企業也一樣,企業中生髮、生長、收斂、收藏全有了,它的發展就沒問題,作為管理者的你就達到了無為的境界。
三十六
二、春天怎麼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是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古人有意思,不像我們簡單地說個「春天」就完了,他們的春天是個過程,有春一月、春二月、春三月,表示「陽」的生髮積累過程,而這個生髮能力又是由上一個冬天對「精」的聚積而來的。「此謂發陳」,「陳」就是陳舊,就是說春天的生髮之機是把積聚在冬天的東西發出來。那如果在春天裡得病,疾病是什麼時候埋下隱患的呢?答案也是冬天。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是什麼意思呢?天為陽,地為陰。陰陽氣全生髮起來了,萬物都開始來發育生長。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養生呢?
第一,夜卧早起。《黃帝內經》並不是告訴你怎麼治病,而是告訴你怎麼生活。好好地吃飯,好好地睡覺,這樣才不會得病。其實,醫道的原理就在這裡。夜卧,就是晚點睡。春天到了,生髮之氣起來了,就不要睡得太早了,但是也不要超過子時。在太陽升起的時候,你也要起來,因為萬物都在生髮。「廣步於庭」的「步」,在古代就是慢慢地走,在大庭院里慢慢地走,讓氣慢慢地生髮。
第二,披髮緩形。大家想一想,人在什麼情況下會把頭髮披下來?一般我們在家裡感到很隨意、很舒適的時候才會把頭髮披散開來。古人告訴我們,在春天裡別約束生機,春天是生髮的季節,在春天梳個馬尾就把生髮之氣都給約束起來了。所以,在春天的時候要把頭髮披散下來。這是表象,更核心的問題是告訴我們應該放鬆心情。
緩形是什麼意思呢?舉例而言,緩形就是要放鬆腰帶,穿寬鬆的衣服,別穿緊身衣,別約束生髮之機,這也意味著放鬆心情。所以這叫四氣調神,神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放鬆心情。「披髮緩形,以使志生」,我們原先說過志是腎的神,是腎精足的外現,「以使志生」就是使得腎的精氣一點點地生髮起來。
第三,生而勿殺,予而勿奪。中國古代強調春天是不可以起任何殺心的,春天的時候你只要攀折了一枝花,秋天就少收一顆果,所以春天就不可以有一點殺心。萬物都在春天生長,你就讓它去生長。在春天,人體內的氣機也在生長,你不要壓抑它。如果你壓抑它就會得病,這就叫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就是給予。就比如花要開了,我就給它澆水,培育它。人的少年時期就好比春天,對小孩子你不要太壓抑他,不能把知識強行地灌輸給他。如果你老是壓抑他,到秋天(青年時期)後果就會顯現出來。以今年4月份在美國發生的校園槍擊案為例,這件事發生後,大家都去找原因,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從這個兇手原先的成長環境中找原因。這個韓國大學生之所以會動殺心,這都是他過去的問題積累而成的,是教育的失敗。這種失敗所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賞而勿罰」,就是獎賞他,不要懲罰他。不懲罰,就是不抑制他的生髮,讓他好好的生髮。「此春氣之應」,意思是這就是對於春氣的反應。天地的春天是這樣的,人的春天也是這樣的。
春天是養生,夏天是養長,秋天是養收,冬天是養藏,它養的可是不同的氣。春天是生機起來的那個氣,所以春天才叫養生。《黃帝內經》講養生都是在養東方,是慢慢生髮起來的一個象。「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如果不這樣去養生,就會損害五臟中肝氣的生髮之機。也許現在看不出傷了它以後的結果會怎麼樣,但如果傷了春天的生髮之機,「則夏為寒變」,到夏天就能看出結果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11)
三十七
比如在夏天就會出現腹瀉,或者是心臟都會出現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東方為木,木生火,木如果沒有生髮好,夏天這個火就不是旺火,火又對應人的心,所以人的心氣也是不旺的。「奉長者少」,是什麼意思?「奉」就是兩個手捧著東西給對方。如果你春天沒有養好,那麼可供生長的東西就太少。這就是中國文化,做任何事,都要做這一步時就要想著下一步,同時要想著前一步。所以冬天養不起來,春天就無法生髮;春天養不好,夏天就會出問題。不要認為今天腹瀉了就是昨天的事。實際上,秋天患腹瀉,有可能就是你夏天的問題,甚至更遠是春天的問題。
《黃帝內經》中講的春天,不是單純的春天的概念。春天只是一個比喻,比喻人生命的初始,比喻萬事萬物的開端,比喻人的青春……所有事物的開端都可以從春三月開始。把這段話弄明白了,企業也就弄明白了,生活也就弄明白了。
三、夏天如何養長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此謂蕃秀。」這是什麼意思呢?「蕃」是萬物茂盛的樣子。「秀」是指穀物抽穗。「蕃秀」就是茂盛的意思。這個時候「天地氣交」。天地在這兒就代表陰陽,天為陽,地為陰。「天地氣交」指的是夏至一陰初生,陰陽之氣開始交會。「萬物華實」的「華」,就是花的意思。有陽氣,萬物才可以開花。「實」為結果,有陰氣,萬物才可以結果。開花是一個散的象,像陽一樣;結果是一個凝練的過程,像陰一樣。所以,陰就是凝聚的功能,陽就是開散的功能,天地氣交,才可以既開花又結果。
再用人來打個比方:男人和女人生育孩子的過程,就屬於陰陽氣交。男人只是「能有子」,就是有了陽,這是他能生子的一個前提條件。但這個胎兒要想養大,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陰血的滋養。女子的任脈是主胞胎的,孩子要養大就要靠女子充足的血液供給。而我們現在看到一些女孩子,她的臉動不動就紅,眼睛也總是水汪汪的,看上去很迷人,而實際上這種女孩子腎精不斂不固,她的收斂的氣機不足,比較容易流產。
天地氣交後,萬物華實,開花結果。這個時候我們人應該怎麼做呢?那就要「夜卧早起」,晚上晚點睡,早晨早點起。「無厭於日」的「厭」是什麼意思呢?厭字在古代是這樣寫的——是滿足之意。不要滿足於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到夏天的時候不要怕熱,不要怕陽光,因為夏天就應該外散,就應該充,就應該出汗。
夏天大家都在用空調,室內溫度比室外低。由於我們人體的毛孔有自保功能,一進空調房,毛孔就會閉合,不讓寒氣過多地來侵襲身體。那麼當我們從空調房走到室外,外面又很熱,我們的毛孔一下子又張開了。這樣進進出出,我們的毛孔老處在一會兒張開、一會兒閉合的狀態,這樣就打亂了我們體內陰陽的氣機。四季不同的氣候,對人體肌膚實際是很好的鍛煉,但吹空調會讓很多人生病。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就得出汗,一年四季就指望著夏天疏瀉,而人體的那些垃圾全要在夏天排出去。如果不出汗,你就會逐漸憋出病來,而且會造很深的病。
「使志無怒」,一個人在情志上不要壓抑自己,就像在夏天該出汗一樣。只有「不厭於日」、「使志無怒」,才能夠讓美麗的花朵抽穗、結果。「使氣得泄」,就是讓自己的那個氣得以疏泄。「若所愛在外」,就好像外面有一個你特別喜歡的東西,你不得不往外跑一樣。打個比方說,夏天就像是花錢,該花的錢你就得花,該出的汗你就得出。
三十八
「使氣得泄」就是說,在夏天的時候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淤滯散出去,這樣到秋天收斂的時候才能收進東西。如果在夏天疏泄得不夠,到了秋冬季節想進補的話,根本就補不進來。如果你經脈不通暢,你的攝入全都浮躍在外,什麼東西都補不進來,你所吃的東西都會在你身體里形成垃圾,所以吃再好的東西都沒有用;如果你經脈通暢的話,天天吃窩窩頭,照樣長力氣。這就是關於補藥的一個道理。
「逆之則傷心」,逆就是違背。如果你違背了夏天的自然之道,就會傷「心」。心主火,就像夏天一樣。大家都知道火為散,如果不讓自己夏天宣散,實際上就是傷了人體的心性,就是火外散的那個性,到了秋天就會出現咳瘧、感冒或痢疾等疾病。因為沒有使你的心火變得很足,沒有讓它充分地發揮火的功能,所以到了秋天就會得病,這就叫「奉收者少」。
如果在夏天你沒補養好自己的身體,那麼奉送給下一輪收養季節——秋天的東西就很少;到了秋天,就像收麥子一樣,你就收到癟殼;到了冬天,你該收藏了,可是你收的是癟殼,就沒什麼好藏的了。沒什麼可藏的時候,就意味著要生重病了。「冬」也指老年人。如果你在青年壯年時期沒補養好身體,那麼到老年時就會無物可收,衰老得特別快。青年和壯年就相當於夏天,夏天該散的就散,我們在這一階段也在耗散體內的能量,但是不能散得過度。如果在青壯年時期保養好了,到秋冬,也就是暮年時,你的身體就會很好。
四、秋天怎麼養收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謂容平」,秋天是收斂的季節,所以在秋天一定要養收斂之機。「容平」就是容納、盛平的意思。「天氣以急」,這時天上的氣為燥氣,所以我們到秋天的時候會覺得秋高氣爽,因為節氣的變化在這個時候以燥氣為主。夏天我們的衣服會很潮濕,可一到秋天,衣服一下子就變得特別乾燥。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燥氣的收斂功能在發生作用。
秋天這個燥氣是正氣,是從「火」字邊的。煩躁的「躁」和這個「燥」是不同的。如果你生病,而且出現煩躁的癥狀,這就是很嚴重的病。那麼,煩是指什麼呢?煩從頁部,凡是從頁部的字都和頭有關。比如頸、項、領,這些都跟頭部有關。煩字左邊是「火」,也就是虛火上頭。所以煩是心病,屬於心臟、心經、心血的問題。躁字,從足字邊,意思是亂動、煩躁不安。這在中醫里屬於腎方面的病,就是精不足的病。有一種人,在臨死之前會出現煩躁的情況,就是循衣摸縫,即天天在那兒捻衣服扣子,不知道這手放哪兒合適,實際上這就是腎精大虧的象。
煩躁在生活中還有個表現:就是坐著的時候不自覺地抖腿,這就說明腎精不足。中國古代相書上說「男抖窮」,意思是男人如果坐在那兒沒事就抖腿,這說明他腎精不足。腎精不足就會影響他的思維,思維有問題,做事肯定就有問題。做事有問題,就不會成功。做事總不成功,就會導致他的窮困。所以,中國文化強調考察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孔子有個判斷標準,他一看到哪個學生大白天還在那兒睡覺,就會感慨「朽木不可雕」。他會說你一點陽氣都不足,白天也在那兒呼呼睡覺,這就是糞土之牆,再怎麼培養他都沒有用。這就是中醫的理和生活的理貫通在一起的表現。現在我們挑選員工也和古代看相一樣,如果一個老闆招聘到愛抖腿的員工,最好先讓他回去把身體養好再說。否則,你就是把他招進來,他也給你賺不來錢。
三十九
用中醫理論來說,這就叫「望」(診)和「聞」(診),我一看你,就應該知道你的病。一聽你說話,我就知道你的氣在哪兒。你的氣如果是從丹田處上來的,你這個人氣肯定很足,幹事就沒問題。總之,我們的身體狀況直接影響到我們將來的事業可以做多大,身體好才是事業成功的保障,身體不好,考慮問題就會出錯,做事也會出差錯。
「天氣以急」,這個時候天氣就是一片燥氣。「地氣以明」,天一燥,地也就跟著變得明亮透徹,就像金屬一樣。有人認為,中醫的五行是封建迷信。實際上,迷信是指你在不懂的時候瞎信,你懂了它就不是迷信。中國為什麼用五行來解釋春夏秋冬呢?它實際上只是個取類比象,秋天的氣就像金屬一樣特別明澈、收斂,凡是走這個氣的都屬於金氣,都屬於秋天的氣。
在四季中,春和夏都是夜卧早起,而到了秋天就要「早卧早起」。因為天地之氣開始收斂了,那麼人也要收斂,不可以再外散了。「與雞俱興」的意思是聽著雞叫就起來了。雞是叫得比較早的,一般也就是天剛剛亮的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早晨5點到7點的時候天門開,人的氣也應該開了,所以在這個時候人也應該起來了。
「使志安寧」,在這個時間段,情志上要安寧了,要收斂了,不可以再外散了。我們原先說過,志是腎神的表現。還有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就是性生活也要收斂了。為什麼這麼講?我們現在都認為動物的交配是有節律的,比如說我們看《動物世界》里常講「交配的季節又來了」,動物就是按照節律走的。相比較而言,我們人好像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性生活,好像沒有什麼季節性。按中醫的養生原則來講,秋天的時候也應該在性生活方面有所收斂了。動物到冬天的時候就要冬眠,因為這是它養精的時候。人到了這個時候,也應該收斂養精。中醫追求天人合一,希望人按照天的發展和秩序去行動。因天之序就不會有錯,如果違背了天的順序就會生病。所以,人雖然擺脫了動物的這種季節性的生活習性,但是也要按照天地自然的順序去做。否則,也會生大病和重病。
「以緩秋刑」的「緩」是舒緩,「刑」是刑罰,「秋刑」是秋天的肅殺之氣。秋天是有殺氣的,所以古代判官老說「秋後問斬」。我們國家現在也是一樣,到了秋天的時候可能會開展「嚴打」。一般不在春天嚴打,因為春天不可以動殺機。到秋天的時候,人自然地會出現肅殺之氣。古時候,男人一到秋天就會出現「悲秋」的情緒,也就是一到秋天就慷慨激昂,特別悲憤。「以緩秋刑」,就是要舒緩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使秋氣平」,讓秋氣能夠平和,不那麼肅降、肅殺。
「無外其志」的意思是不要再往外散了。夏天是外散的,到了秋天就不能散了。「無外其志,使肺氣清」,一般得肺病的人性格都比較孤高、傲慢,所以情緒安寧才能夠使肺氣比較清肅。「此秋氣之應」,這是秋天一個正常的人和自然的對應之道,即「養收之道」。「養收」就是養收斂,養收斂就是養收斂之氣機。天地收斂了就是豐收,人懂得收斂了才可以補進精。到了秋天,我們就要取其「味」,味是入血分的。秋天萬物都收穫了,我們要吃的就是它入血分的層面,就是補「精」。所以這是「養收之道」。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如果忤逆了收斂之道,就會傷了肺氣。「飧」就是夕食,即晚飯。「飧泄」就是食谷不化,就是吃的東西沒有經過消化就排出來了。由於肺與大腸相表裡,如果肺氣出現問題,那麼大便成形能力就會很差,最後的結果就是食谷不化。而這個問題為什麼到冬天的時候才顯現出來呢?藏不住是因為氣沒收住,到了冬天奉獻給可供收藏的東西就很少,這就是「奉藏者少」。
四十
五、冬天如何養藏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非常詳細地講解了在每一個階段要養什麼。春天就是養生,就是養生髮。但是生髮之機從哪兒來呢?是從冬天藏的精而來。
「冬三月,此謂閉藏」,就是說冬天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此時天地之象是什麼樣的呢?其中之一是「水冰地坼」,水都結冰了,水是主散的,像水這麼散的東西都結冰了,都要發揮它的收藏之性了。地坼,地都開裂了,蘊藏在地下的好東西全都藏在裡面了,這是藏的功能發展到了極至。「無擾乎陽」,就是說這個時候不要打攪陽,天地陽氣動了,人就會遭殃。比如冬天如果打雷,就叫做擾乎陽。冬天天地的陽氣都是要閉藏的。從天象的角度講,冬天就不應該有雷。如果冬天打雷,就意味著天地藏不住陽氣了,就會造成一定的瘟疫。比如前幾年的禽流感,在禽流感肆行之前就有一次冬日打雷的現象,這就是天地動陽的徵兆。民俗有一句話叫「冬日打雷,十欄九空」,因為冬天打雷,陽氣就不藏了,動物肯定要遭殃。為什麼得禽流感的一般都是雞,而不是鴨子呢?那是因為雞為火性,鴨為寒性。天地的火性不藏了,雞的火性也不藏了。再者,如果我們生生地喚醒冬眠的動物,這時大地一片蒼茫,沒有食物它們還是活不成,這也叫擾乎陽。
從養生的角度說,這個時候要少洗澡。因為洗澡會讓你的皮膚開泄,不符合閉藏之性。這個時候應該怎麼睡眠呢?前三個季節都是早起,但只有冬天是「早卧晚起」。早卧就是盡量收藏,晚起是避免無謂的耗散。「必待日光」,意思是說一定要等到太陽升起了,天地之陽氣升起來之後才起來。如果你在天地之陽氣升起之前起來了,就叫擾乎陽。
「使志若伏若匿」,這裡的志就是情志,就是腎精,這句話的意思是讓腎精好像起來了,又好像藏進去了。要讓腎精停留在起與不起之間,藏的時候也不要突然一下把整個都閉住了,要有一個過程。為了解釋「若伏若匿」,古人還打了個比方:「若己有得,若有私意。」
「若己有得」,有點像女人懷孕,好像自己已經有了很大的收穫,就像懷孕一樣,肚子里藏了一個寶寶,心裡特別的高興和舒暢,可又不能跑到街上去宣揚。「若有私意」,就好像談戀愛或者是春情剛發時一瞬間的感受,有一種美滋滋地在那兒獨自享受的喜悅之情,可是又不能發出來,就是這個意思。不可以把它發泄出來,這就叫「若伏若匿」式的妙藏。
「去寒就溫」,就是說躲避寒冷,保持身體的溫暖。人到了冬天,陽氣全部都內斂了,陽氣全都藏在我們的丹田處。所以,冬天我們要穿厚一點的衣服,這就叫做去寒就溫。人到冬天,你的體表的氣血全都回來了,所以到冬天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吃一些味道厚的或者有點滋補功效的食品,因為身體里的熱氣可以化掉滋膩。在孔子的著作和《周禮·天官·醫師章》裡邊都提到要化滋膩,最好喝一點飲劑,就是類似於醪糟酒這種東西。因為酒才可以化掉厚重滋膩的東西。大家在吃日本的生魚片時,會發現有兩個配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是清酒,還有一個是芥末。酒是可以化掉滋膩的,芥末屬於辛散的東西,它可以把滋膩厚重的東西宣開。
「無泄皮膚」,就是不要過分開泄自己的皮膚。中醫講的皮膚包括兩個層面:皮和毛。中醫把人叫做倮蟲。人體是有皮、有毛的。我們是皮多還是毛多?皮主什麼?毛主什麼?皮是主收斂的,毛是主宣散的。而倮蟲的皮肯定是大於毛的,所以就人體而言,應該是收斂大於開泄。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12)
四一
我們常說有的人紅光滿面,這到底是個好的現象還是不好的現象呢?中醫對滿面紅光這個概念,一直有不同的說法。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小孩子通常不會滿面紅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孩臉上有一層細細的絨毛,這層絨毛就能把這種光很潤澤地含在裡邊。而老人如果滿面紅光,特別是出現那種桃花似的粉臉的時候,就是一個危險的相,這就叫虛陽外越,陽氣全飄上來了。人老了以後,臉上一層毛全沒了,主要是發散的東西已經很弱。
肺氣是主皮毛的。皮主收斂,毛主宣發,因而肺氣就有兩個特性:一個是主肅降,一個是主宣發。肺氣往外宣發是它次要的功能,往裡收斂、肅降才是它主要的功能。中國人和西方人有一個生活習性不一樣,那就是我們中國人非常重視洗腳,而西方人特別喜歡洗澡。西方人的這個習慣主要和他們的飲食有關,因為他們天天吃大魚大肉高脂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被人體消化後體味比較重,就需要天天洗澡。而我們中國人是以纖維類的食物為主的,體味是比較清淡、清香的,因而不需要天天洗澡。尤其是冬天,一個禮拜洗一到兩次就可以了。而且,冬天整個氣機都是收藏的,所以人也應該收藏。
可是中國人為什麼偏偏喜歡洗腳呢?古代人非常重視洗腳,因為腳上有60多個穴位,而且三陰經和三陽經都走腳。比如說小腳趾的外側就是膀胱經,腳面就是胃經。如果你腳面疼痛的話,屬於胃經的問題。足大趾的外側屬於脾經,要是足大趾外側痛或者是你大腿的里側痛的話,則屬於脾的問題。二趾和三趾都是跟肝經有關的。足底走腎經,足底有一個穴位叫湧泉穴,那就是腎經的穴位。如果你一年四季天天洗腳,對身體很有益處。比如春天你洗腳,可以增加生機;夏天洗腳,就可以去掉你的溽熱。如果夏天用溫水洗腳,皮膚的開泄能力會更好。秋天的時候洗腳,可以潤燥;冬天洗腳,可以溫曛丹田,使小腹特別溫暖。
那麼腳該怎麼洗呢?首先,應該泡大約二十分鐘;其次,水應該沒過腳腕以上的部位。因為腳底的穴位很多,腳關節也非常重要。當人實現了直立行走之後,要用那麼細的腳腕來支撐人體的重量,而腳腕又是所有的經脈走向腳的一個很關鍵的樞紐,所以泡腳的時候一定要把腳腕也要泡進去,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過分開泄皮膚的話,裡邊的氣就會快速地跑掉,這才是「冬氣之應,養藏之道」。
「逆之則傷腎」,如果違反了養藏之道就會傷腎,而最終傷害的是腎經和收藏功能。大家別老想著腎就是那兩個腰子,其實腎經走的那個線路是很長的。違反了養藏之道,春天的時候就會痿厥,痿厥是兩種病。「痿」就是痿症,凡是我們腿沒有勁或者是抽筋之類的病症,這其實全屬於木,全屬於肝。冬天你的腎水沒藏住的話,到春天的時候就沒有精可以生髮,就會出現痿症。痿症實際上是屬於肝病。「厥」是另外一種病。如果腎精藏得不夠,那麼供給生髮的力量就少,就會四肢冰冷。厥冷就是到了春天你的手指和腳趾還是冰涼的,現在臨床所見的這種病人特別多。春天萬物都生髮了,連樹枝都長出來了,樹枝上的那個小葉片說明它已經都通到最外層了。人體的四肢,就像植物的末梢一樣。人體在冬天精氣養得不足的話,春天就生髮不到末梢,就會厥冷。
四季都是相互關聯的,春天的病全是從冬天來的。一年四季都要養好了,才會不得病。不能只生髮、生長而沒有收斂、收藏,也不能只收藏而不生髮、生長。你的生髮、生長、收斂、收藏全養好了,身體就健康了。古代的「養」字在甲骨文里是這樣寫的——
在四隻羊旁邊,有一個人手裡拿著個鞭子,就是放牧。意思是一定要出去,去接觸陽光和水,接觸草,這才能讓羊成長起來。我們的身體也像那羊群,而《黃帝內經》里的養生之道,就是牧養我們的醫道和準則。
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的最後結語里,聖人告訴我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四季陰陽是萬物的根本。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養陽,就是在春夏養生髮、生長,到春天你就不要去想別的了,只調養你的生髮、生長就可以了。因為,這就是生髮、生長的時節。秋冬養陰就是秋冬養收斂、收藏。用《易經》的觀點來說,春夏養陽就相當於乾卦的「自強不息」,就是越奮進越好;秋冬養陰就相當於坤卦的「厚德載物」,越厚越好,收斂的越多越好。
「以從其根」,即依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根本。這個根本不是聖人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從天地自然中總結出來的。天就是要從早晨走到黃昏,從春走到夏,從夏走到秋,再從秋走到冬,這就是「自強不息」的象,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所以人也要因循著這個規律走,這就叫做「從其根」。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能夠跟萬物沉浮於長生之門。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42)
「逆其根,則伐其本」,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就失掉了自己的根本。「壞其真矣」,真是本性,就是我們人體的本性,那樣就把人的本性給毀壞了。
同樣,對傳統文化也是一樣得先收斂、收藏,才談得上生髮、生長。這也是目前的國學熱產生的一個原因。先不要想著怎麼去將國學發揚光大,怎麼去創新。在不明白其中真意的時候,拿什麼去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先去收斂。收斂、收藏足了,然後才能生髮出新的東西,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則。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這裡談到了終始的問題,這是生存或死亡的關鍵。要懂得因天之序,要順從這個順序。從之,則大病小病都不會得;逆之,則災害生,這就叫做「得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這句話非常有名。「行之」,必須遵循它的規律去做,行道的人才叫得道之人,而不是只在口頭上談道、說道,就是行無言。關鍵在於,你去做就可以了。上面講了這麼多養生的方法,真正能去做的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的,才是聖人。聖人是去做的,不是去說的。「愚者佩之」,「佩」不是佩服的意思。「佩」是個通假字,讀「背」,就是違背的意思。愚蠢的人才違背這個道,違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個道。秋冬的時候,你拚命的去耗散自己,到春夏的時候生命就生髮不起來,就沒有活力。背道而馳,就離「道」越來越遠。
民以食為天!
第七章關於飲食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醫生扁鵲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葯」。天下之大,只有食物是我們每天必需的,所以食物就是百姓的天。《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表明,中國古人對草藥和食物的區分是很嚴格的。草藥是藉助於其偏性以攻邪,而食物則注重其氣與味的平和來補益精氣。如果能夠正確地調配食物,不僅可以補益精氣,而且也能祛病,這在古代就是醫的上品,也叫「食醫」。
一、食物和葯的區別
中國有句古話說:「葯補不如食補」。葯和食物的區別是什麼?古代的葯都叫做毒,毒本身就是草。《說文解字》里提到:「毒,草往往而生」,就是草生得很濃密。民間有一句話叫做「是葯三分毒」,大家一定要清楚這個毒指的是什麼。在這裡,「毒」指的是葯的偏性。食物跟葯相比,食物用的是它的平和之氣,而藥用的是它的偏性。中藥的偏性是什麼?就是它獨特的氣、味、歸經。所以,中藥非常注重採摘時間。就像菊花茶,它生長在秋冬季節,它的氣也就是秋天和冬天的氣,所以它補的是腎和肺。
許多人認為,喝菊花茶就是用來敗火。敗的是哪裡的火呢?是肺火?還是腎水的火?還是引起你下巴上長疙瘩的那個火?所以,採摘的時間就特別重要。
在中醫里,什麼葯在什麼季節採摘都非常講究。如果不按照節氣去採摘,藥效就會受到影響。
葯是用來做什麼的呢?請大家記住這樣的原則:葯補不如食補。葯是用來「賑災」的。當人體得了疾病以後,人體的氣血供應不足,這時候葯就被用來賑災。但葯不可以天天吃,它只是臨時賑災。俗話說救急不救貧,如果生病了,葯可以臨時地幫助你一把,解決陰陽偏盛或偏虛偏盛的問題。
當出現了問題的時候,可以用藥臨時來賑災;但如果元氣傷了、沒了,那就是拿人蔘堆著他也沒用了。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43)
《黃帝內經》是本奇特的書。它講得最多的是人為什麼得病,而沒有更多地講藥物,並且告訴大家:得病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在《黃帝內經》里,只有13個藥方,而且都是很簡單的方子。它真正的意圖,是讓我們更多地關注身心的修養,而不要太過分地依賴藥物。健康是一個積精累氣的過程,要一點點攢起足夠的氣和精,才可以供養一生的補給。
《黃帝內經》似乎更重視經脈,它講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就是儲存多餘經氣的地方,也就是藏元氣的地方。在所有的中藥書里,沒有一味葯入奇經八脈。也就是說,沒有一個葯可以補元氣。反過來也就是說,只有食物可以補益元氣,天天能吃的東西才可以補益我們的身體。所以,身體是健康的基礎,需要依靠每天的科學進餐。
二、食物為什麼最重要
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飲食文化的國家。在中醫看來,最高等的醫生應該是食醫。中醫里認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些概念是什麼意思呢?五穀,就是指糧食,指大豆、小豆、小米,還有米和面這五種東西,它們都是養生的最重要的食物。
春天應該吃什麼呢?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春天最好注重糧食。為什麼注重糧食呢?因為春天並不產生新的糧食。這時的糧食是頭一年的種子,而種子都是具有生髮之機的。種子都可以發芽,所以春天的養生特別注重吃糧食。
在《周禮·天官·醫師章》裡面提到:夏天我們應該吃的是羹劑。為什麼要吃羹劑呢?
因為夏天我們的陽氣全都浮越在外,五臟里最為空虛,這個時候任何滋膩的、味道重的東西對於我們的脾胃來說都是難以消化的。所以,哪怕吃肉都要切成很碎的末,或煮成羹來吃,這樣對身體才有好處。
那麼到了秋天呢?在《周禮》中記載,中國古代人在秋天是比較注重食用醬劑的。因為秋天正好是萬物生長和成熟的季節,醬劑也就是大醬、辣醬之類的東西,都是發酵的東西,是有利於消化的。秋天的食物比較豐盛,自然要進食一些味道厚重的東西。在這樣的季節吃醬劑,可以有利於發酵和吸收。
而到了冬天,古代人是比較注重飲劑的。因為冬天人的陽氣全都內收,再加上吃得多、吃得好,又活動比較少,這時可以飲一些淡酒,可以達到通經脈、化濕滯的作用。同時,由於冬天我們的陽氣全都內收,所以皮毛、體表就容易受涼,比較容易感冒,所以飲一些淡酒還可以取暖驅寒。
三、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首先,中國人是以纖維性食物為主,用筷子來吃飯。而西方人起於游牧民族,以肉食為主,他們使用刀叉。中醫里講:「魚生火,肉生痰」。由於肉食的原因,西方人喜歡喝大量的冷水用來化胃中的燥火,久而久之,在他們的體內就慢慢地形成濕氣,身體容易變得壯大和肥胖,這都是跟飲食習慣相關聯的。而中國人並不鼓勵年輕人多吃肉,肉雖然可以長精氣,但容易讓人早熟,並引發性慾。
筷子也體現了中華之道。兩根筷子,就是一陰一陽。在你用筷子的時候,動的那個筷子就為陽,不動的那個就為陰。所以,這就叫做「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刻意地去講陰陽,別人不見得能懂。可是每天在使筷子的時候,甚至包括你走路的時候,都是包含有陰陽之道的。走路的時候,我們抬起的那隻腳就為陽,落下的那隻腳就為陰。在你往前走的時候,陽最終要轉化成陰,陰最終要轉化成陽。這些「道」,我們每天都在用,但是我們可能並不懂得其中的道理。總之,有一點是非常關鍵的,那就是我們不可以背道而行,不可以違背道的法則去做事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44)
其次,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比較講究和諧圓融的。中國人吃飯一定是要用圓桌的,因為圓桌意味著吃飯的時候不分貴賤尊卑。古人認為,進食是人類最放鬆的時刻,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放鬆和愉快的心態。這是我們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特點。所以,大家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老去催促孩子「你快吃,快吃,快吃」,這樣對他將來的生活習慣和脾胃都會有很壞的影響。
再次,中國的飲食文化偏喜社稷。什麼叫社稷呢?「社」是古代的土神的意思,「稷」是古代的穀神。這是什麼意思呢?傳統的飲食文化鼓勵的是大家去喝小米粥,而不是去喝牛奶。如果你剛剛生完孩子,最佳的哺育食品一定是小米粥。為什麼呢?牛奶潑在地上可是什麼都長不出來啊!而小米雖然粒很小,但是它是種子,是可以發芽的。所以,中國人非常注重食物的這種生髮性。
四孔子的飲食觀念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羯、魚綏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語。」
孔子曾經說:「食不厭精」。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吃東西一定要吃精緻、美味、可口的食物。所謂「膾不厭細」,就是把肉切成很細的絲,這樣才有助於消化。古人認為,肉食類的東西營養價值很高,對人體有一種補益和補精血的作用。人到老年以後,精血不足,就可以多食用一些肉類的東西來補益身體。
「食殪而羯,魚綏而肉敗,不食」,這就是說腐爛、變質的食物是不允許吃的。「色惡不食」,食物的顏色不對的也不要吃;「臭惡不食」,味道不好的也不能吃;「失飪不食」,烹調的手法不對的也不能吃。為什麼這樣講呢?比如說雞,雞是屬於火性的,如果烤著吃的話,這就屬於失飪。你沒有因循這個東西的本性去烹調它,烤它就會增加它發散的力量,這就叫失飪,這對人體會造成一定的損害。而烹飪鴨子,就一定要去烤它,因為它本身屬於寒性,烤寒性的東西,等於把它的那個寒涼的性質去掉一些,然後取其平補之性。還有一條是:「不時不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按季節、不按節氣上市銷售的東西不要吃。比如冬天吃西瓜,在古代人看來就是不守時令。古人強調一定要吃應季的食品。所謂應季的食品,就是食物得節氣之氣。所以,「不時不食」就是一定要按照時節去吃,這樣才能得其氣。
孔子還說:「割不正不食」,意思是在烹飪的過程當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對,也不要吃。表面看來,好像這孔子對廚師的要求太高了,太挑剔了,實際上這正是聖人看問題的獨到之處。孔子認為,如果一個廚師在烹飪的過程當中,連正確的切割方法都做不到的話,那麼他做別的事情一定很不保險,很可能會出錯。比如說食物應該切方塊,如果廚師切得亂七八糟,那麼他做別的事也不會讓人信任,也許他會把鹽放多,或者會放錯。孔子是非常注重當下的,一切行為都要看現在是怎麼做的。怎樣做的,就代表你思想上是怎麼想的。所以,按照聖人的說法:做人一定要精粹,這都是對人性、人格和人生態度的一種要求。
還有就是:「不得其醬不食」。古人吃飯講究不同的季節要配不同的醬。如果配伍不當的話,也不可以食用。這就涉及到一個配伍的問題。其實,中藥的配伍在很大程度上源於食物的配伍。在中國,最早撰寫有關醫藥方面的書的人是伊尹,他就是殷王商湯的廚師。中國第一本關於中藥配伍的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藥的書,也是一本關於飲食的書。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45)
因為中藥和飲食都是講究配伍的。所以說,「不得其醬不食」,指的就是配伍要恰當。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便吃很多肉,肉的量不可以代替和超過主食。中國古代人也經常把饅頭、米飯一類的食物叫主食,他們認為主食才是養生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因為主食是穀物類的,所以它叫做五穀為養,這是養生的要點。現在很多想減肥的人就把菜當做主食來吃,這是完全不對的。古人認為菜只是一種補益,「五菜為充」,就是說菜只不過是作為主食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當主食來吃。
「唯酒無量,不及亂」。這個酒就是現在的醪糟。醪糟可以多吃,但有一個原則,就是「不及亂」,不要讓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像醪糟這類東西,我建議婦女多喝。為什麼呢?因為醪糟是大補氣血的。
「沽酒市脯不食」,買的酒不要喝,從市場上買回來的肉脯也不要吃。我推斷在孔子所在的年代,可能就已經出現假冒偽劣商品。聖人有先見之明,說市場上買的酒和肉脯就不要吃了。因為商人都是求利的,求利的思想會影響他對食物的製作。
「不撤姜食」,古人是非常鼓勵吃薑的。冬吃蘿蔔夏吃薑,不找醫生開藥方。就是說冬天一定要吃蘿蔔,夏天一定要吃薑。古代人還有一句話是「上床蘿蔔,下床姜」。這是什麼意思呢?「上床蘿蔔」就是在晚飯時應該多吃蘿蔔,因為蘿蔔是順氣的,它能夠增強人的消化吸收能力,讓人夜裡能有一個很好的睡眠。「下床姜」,就是當人起床以後,可以吃一些姜類的東西。在中醫里,生薑經常是用來入葯的,它是助陽的,助生髮的。你起床之後是要做事,要工作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來使你的陽氣更加振奮。
還有一句叫做「不多食」,這是對我們飲食的一個要求。一般而言,我們吃飯只要七八分飽就可以了,如果你吃得太多,就會造成脾胃的負擔。當胃的負擔加重的時候,就會奪心的氣。火生土,心為火,為母;脾胃為土,為子。如果胃的負擔特別重,氣不足,消化它的力量不夠,兒子就到媽媽那兒去要氣,脾胃就向心要氣,這就叫子盜母氣。所以我們吃多的時候,往往會導致心臟的不舒服。特別在過節的時候,很多的人會暴飲暴食。過節時,兒女都回來了,老人本來就很高興,心過喜則心氣渙散,一高興就耗了心氣了,氣就有點外散,如果這個時候再暴飲暴食,就會一下子子盜母氣,對心臟的損害很大,老人就容易犯心臟病。所以,暴飲暴食表面上損傷的是脾胃,實際上損的是心肺,所以聖人要求「不多食」。
最後一點就是「食不語」,吃飯的時候,不要多說話。如果吃飯的時候多語、談笑的話,就會造成很多危險的狀況。比如小孩子就有可能會噎住,這是不安全的。
所以孔子認為:通過飲食能看出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還能看出方方面面的問題。孔子對「齋」是很慎重的,「齋」有齋戒的意思,同時也有吃飯的意思。在齋戒和祭祀的時候要懂禮,寧可不說話,也不要胡說話。不要像我們現在去拜廟一樣,進了廟以後對哪個佛都說「保佑我,保佑我多發財」。其實,即便是佛,也是有各自不同的職能的。對不同的佛,你應該說不同的話。比如說在佛學裡面,有一個佛是藥師佛,那麼你對藥師佛的那種企盼就應該是和身體方面有關的。
孔子對疾病也非常慎重,從不亂服藥,他認為葯不是治百病的。現在很多人認為,花錢可以買健康。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花錢是買不來健康的。中醫的一個原則就是自己的健康自己來作主,任何的疾病都跟自己的身心密切相關。你不好好吃飯,會造成疾病;你不好好睡覺,也會造成你的疾病,你亂髮脾氣,那就更糟了
推薦閱讀:
※通血管養五臟 簡單「一碗湯」太養生了!(組圖)
※前列腺炎飲食養生之道:適量補充維C忌辛辣食物
※紅糖滋潤茶 常吃四款紅糖養生食譜最能滋補女人 經濟網 10-29 14:12
※黃帝內經養生寶典
※生薑泡醋有什麼健康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