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和他的理想國(三)
其實在這時候,我們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王莽已有「篡漢之心」,不過他顯然對已有的權力沒有滿足。他接受了「宰衡『的尊號。 元始四年(4年),也許是王莽的授意,「私人幕僚」之一的王舜率領官民八千餘人集體上書要求朝廷重賞安漢公王莽,主要內容是確定王莽新的尊號為「宰衡」,位在「三公」之上。這個「宰衡」是個新名詞,是由上古時的聖人級良相伊尹(任「阿衡」)、周公(任「太宰」)的尊號各取一字合併而成的。這份上書同時提出增加王莽的采邑並給王莽的母親上尊號,給他的兩個兒子封侯。對此,王莽的第一反應照例是堅決推辭,並離崗停止辦公以示抗議。以孔光為代表的朝中大臣向朝廷上書據理力,要求朝廷這次絕對不能再批准安漢公要求推辭封賞的請求,安漢公作為一個忠實的臣子也要稍微委屈一下自己,高風亮節固然很好,但不能因此一再剝奪朝廷獎勵忠臣的機會,使得朝廷表彰樹立先進典型的大義得不到伸張。孔光最後提議,由大司徒、大司空出面,代表皇上徵召安漢公復行視事。 王莽只好「委屈」地接受了「宰衡」的尊號和部分采邑,恢復辦公。 太保王舜再次奏稱,安漢公大公無私的高風亮節全國皆知,大家都非常景仰,以至於蜀郡有個叫路建的人本來正在打官司,聽聞安漢公的事迹後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竟然放棄了訴訟。這樣的感召力和是周文王差不多了,朝廷應當向天下宣傳安漢公的精神。 王莽已經是國家的精神象徵了,如同周朝先祖文王姬昌。
估計當時的王莽自己也飄飄然了,認為天下人只知王莽,不知劉氏,於是有了「篡逆之心」。 大漢在王莽的領導下繼續欣欣向榮。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主持重訂了「車服」制度,全國人民的著裝、住房、器用按等級得到了整齊劃一。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根據德政精神,下令對老人、兒童不加刑罰,婦女非重罪不得逮捕,並且按《禮記》的記載,修建據說上古時曾有過的明堂。一時之間,文治達到極盛。大學者揚雄也被王莽的煌煌治績所傾倒,孤傲的他滿懷熱情地作了《劇秦美新》一文,讚頌王莽的偉大。他說,王莽的治理完全符合先聖精神,在他的領導下,大漢王朝「帝典缺者已補,王綱弛者已張,炳炳麟麟,豈不懿哉」!他激動地讚美王莽之治「鬱郁乎煥哉」! 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當政五年之後,甄邯等又總結王莽的治績,說他的德行,為天下紀,他的功業,為萬世基,提議加封「九錫」。 這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勛者的九種器用之物,代表來自官方的最高等級賞賜,在西漢武帝時期,「九錫」之禮經議論具體確定下來, 計有: 一、賜車馬,指裝飾得金燦燦的大車和兵車;玄牡二駟,即黃馬八匹。 二、賜禮服,指袞冕之服。 三、賜樂則,指定音、校音器具。 四、賜朱戶,指朱紅大門。 五、賜納陛,有兩種說法。一是登殿時特鑿的陛級,使登升者不露身,猶貴賓專用通道。二是階高較矮的木階梯,使登階別太陡。 六、賜虎賁,即武裝衛隊,人數100或300人。 七、賜宮矢,指特製的紅、黑色的專用弓箭武器。
八、賜斧鉞,指出行時的儀仗用具。 九、賜美酒,據說用以稀見的黑黍和鬱金草釀成,有特殊的香氣。 這九種東西在王莽之前尚沒有人能夠得全,這是人臣極至的殊榮,得了以後皇上就沒什麼好賞的,只剩下皇位而已。又經過一番集體勸說之後,在太皇太后的說服下,王莽接受了九錫。 有了王莽開風氣之先後,之後的許多強人都開始玩這套,曹操,司馬昭都接受過,後來的宋,齊,梁,陳四朝的開國皇帝也都曾受過「九錫」,總而言之,權臣有了這九種東西之後,離篡逆也就不遠了,「九錫」可謂是篡逆的代名詞。 消息傳出,很快,朝廷就竟然收到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的上書,支持給王莽加九錫。數字之所以如此精確,是因為《漢書》作者班固核對了當時的政府檔案。 四十八萬多件上書在漢朝意味著什麼呢?西漢末年,全國人口不過六千萬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是文盲,識字者不過數百萬。而在長安附近,能夠上書的知識分子加起來也不會比四十八萬多多少。這就是說,幾乎所有有能力上書的普通百姓,都參與了這次運動,如果在當時進行民意測驗,王莽的支持率肯定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在高層官員中,支持給王莽加九錫的王公列侯及卿大夫達九百零二人,幾乎佔了全部。 幾乎所有的手都想把王莽推向「至尊」的寶座。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漢王朝在未央宮舉行盛大儀式,為王莽加封九錫。策文說:「輔朕五年,人倫之本正,天地之位定。……復千載之廢,矯百世之失。……動而有成,事得厥中,至德要道,通於神明。」(《漢書·王莽傳》) 又過了一陣子,宗室泉陵侯劉慶又上書說,周成王年幼時,由周公居攝,現在安漢公也應該居攝,行天子之事。結果大臣都同意了。太皇太后稍微感到此事很唐突,不置可否。
元始五年(5年)劉衎得了病。王莽仿照周公旦輔作佐武王的做法,帶了策書到泰山禱告,願替平帝接受上天的懲罰,並把策命藏在金櫃里,密不示人。 不幸的是在當年的十二月,年僅14歲的漢平帝劉箕子劉衎還是死了。 議者長期以來一直在說劉衎是王莽毒死。 實際上,平帝的本紀中沒有說明死亡原因,只是說「冬十二月丙午,帝崩於未央宮。」遍查漢書其他傳記,基本也都是這樣記載。 王莽鴆殺劉衎之說,源於之後東郡太守翟義起兵反莽的檄文。 翟義討莽,時在王莽篡位之前。翟義不服王莽,利用東郡練兵之時,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同時向各個郡國發放檄文,說「莽毒殺平帝,攝天子位,欲絕漢室,今共行天罰誅莽」。以致郡國震動,眾餘十萬。以致王莽抱著孺子嬰,到郊廟祭祀禱告,說今之所為,乃仿效周公攝政,等到孺子嬰大了,再像周公還政於周成王一樣還政於他。 漢書的注更是添油加醋,說:「帝春秋益壯,以母衛大後故怨不悅。莽自知益疏,篡弒之謀由是生。因到臘日,上椒酒,置藥酒中。」不僅確信此事,而且有了細節。 但是我們看到,檄文的內容乃是一種「追溯」,檄文的形式乃是「師出有名」的宣傳口號,是否足信,容待考慮。而漢書的注,顯然是從翟義檄文中推論出來的,貌似不能為證。平帝死於鴆殺,純屬孤證。而歷史研究最忌孤證。 反觀關於平帝的記載,或許能推得一點死因。 平帝即位之初,雖小小年紀,即已患有疾病,這也是王莽、太皇太后攝政的一個非年齡原因。況且平帝死前也有「疾」的徵兆,故此,大可推算十四歲的平帝也有可能得病夭折。還有就是平帝結婚兩年也沒能與王莽的女兒生下一女半子,也證明劉衎身體非常虛弱。他的祖宗劉啟就是在14歲的時候就有了景帝劉啟。 從元始五年(5年)十二月至居攝元年(6年)三月,這三個月間,大漢帝國的皇位確實是空缺的。長達三個月的天下無主,王莽確有可能緊鑼密鼓進行代漢的謀劃。 太皇太 王莽提出,兄弟平輩的宗室是不可繼位的,只有從下一輩中選擇才合禮法。 於是
在選拔過程中,武功縣令孟通上報了一件怪事,說是當地在挖井時挖到一塊大白石,上圓下方,上面有硃紅色的字樣:告安漢公王莽當皇帝。 王莽讓人將此事報告 在太保王舜等大臣的提議下,太皇太后下詔說:「現在侯選皇位的宗室都是一些嬰兒,無法理政,如果沒有品德高尚的忠臣輔佐,不能穩固大漢江山,安漢公王莽輔政已有三世,赤膽忠心,正是最佳人選,當代周公;現在武功縣出土奇石,天意曉諭世人, 『當皇帝』的意思實際上是代皇帝治理政務,詔王莽效法周公,居攝政事。」 公元6年正月,太皇太 這樣,王莽由宰衡一身變為真正的漢代周公。 3月,王莽宣布立劉嬰為皇太子,劉嬰只是個2歲嬰兒,一切軍國大政由「攝皇帝」王莽全權負責,並改元為「居攝」。 見王莽權勢可能危及劉氏江山,安眾侯劉崇與他的謀士張紹商量說:「王莽專制朝政,必危劉氏。天下非之者,乃莫敢先舉,此宗室恥也。吾帥宗族為先,海內必和。」於是劉崇就率其宗族百人反抗王莽,然勢單力孤,連宛城都不得攻入,更別提進攻京城長安了,劉崇和張紹也死於亂軍之中。 劉崇本來以為,即使自己失敗身死,那麼肯定也有後繼者。但是讓劉崇沒有想到的是,反而使得群臣認為叛亂的原因是王莽權力太輕,逼得太后正式承認王莽「假皇帝」的稱號。(《漢書·王莽傳》:群臣復白:「劉崇等謀逆者,以莽權輕也。宜尊重以填海內。」五月甲辰,太后詔莽朝見太后,稱「假皇帝。」) 不久之後,王莽就成了「真皇帝」。催就他為真皇帝的,就是翟義起兵。 比起劉崇來說,翟義的動靜大多了。 首先,出師有名——王莽毒殺平帝,這也使得得到檄文的郡國守相們紛紛對王莽有所質疑,甚至有所行動。王莽也不示弱,宣明教化,郊廟禱辭,並令桓譚等諫大夫班於天下,和翟義打起了輿論戰。
第二,翟義有兵十餘萬,加上槐里地區的趙明、霍鴻軍隊,聲勢不可謂不大。 不過,王莽操縱的朝廷力量更加強大。王莽派王邑、孫建、王奇、王級、甄邯、王舜、甄豐等領兵出擊,歷時三個月打敗了翟義。 朝廷取得了勝利,讓王莽興奮不已。司威陳崇在理論上對戰爭能夠取得勝利做出了配天應地的解釋,讓王莽覺得海內一統,天下太平了。於是大賜群臣,按照周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給予賞賜。連僅有的兩個兒子王安和王臨,也進封為新舉公、褒新公。我們再也看不到先前半推半就的政治姿態。似乎此時的王莽心中覺得,代漢指日可待。 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祥異不停出現。 首先是廣饒侯劉京上言齊郡的怪事。說是亭長辛當一天做了好幾次夢,都說上天派來的使者說「攝皇帝」當為「真皇帝」,如果不信,亭中有新井。而亭長早晨果真在亭中尋到百尺新井。劉京是劉氏宗親,連劉氏都覺得王莽應為新皇帝,天下豈有不應? 其次是車騎將軍千人扈雲所說的巴郡石牛、大保屬臧鴻所說的扶風雍石,都出現在未央宮的前殿。在上報給太后的奏疏中,王莽還加了料,說他和王舜還在風起塵冥之時,得銅符帛圖於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獻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 最後是梓潼人哀章的兩檢銅匱。其一曰「天帝行璽金匱圖」,其一曰「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不僅書言王莽應為真天子,而且提供了一個大臣十一人圖,連官名、爵位都寫的一清二楚,真可謂路人皆知。這個銅匱是典型的讖緯,不僅被太后和大臣所相信,而且也為後來的劉秀所效仿。 漢朝人對上天是相當敬畏的。 王莽聽說後,立即親自駕臨劉邦祭廟,向銅櫃叩拜,接著回到皇宮,登上大殿,向天下發表文告,主要內容是:漢高祖劉邦的神靈受上天託付,用金櫃交下旨意,教我繼承大統,我不敢不接受,我決定下個月一日正式登基當天子,建立「新」王朝,第二年的年號就定為「始建國」元年。 滿朝文武大臣立即表示這才是天命所歸,眾望所歸,在經過多年的精心策劃、籌備、運作之後,王莽終於代漢自立。 王莽代漢,自立新朝,還需要代表皇帝身份的傳國玉璽。 當時劉嬰還是太子身份,不能使用這東西,御璽由 王舜跪在下面,一言不發, 事已至此, 此御璽是一個傳奇性的寶物,據說材料來源於 「和氏璧」,在秦始皇時由能工巧匠雕磨而成,秦亡後落入劉邦之手,成為劉家的傳家寶。 王舜抄起御璽就走。王莽得到了御璽,既高興又惋惜,就命匠人用黃金將破損的一角修補上,當作新朝的國璽接著用。 新亡後,這塊御璽又回到劉家手中,東漢末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有一井放出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後為袁術所奪,憑著此物當了幾天皇帝。袁術死後,御璽到了曹操父子手中,成了曹魏的傳國璽。之後這璽便在西晉、後趙、冉魏、東晉、宋、齊、梁、陳、隋、唐等政權中如擊鼓傳花一般傳遞了數百年,一直保存完好,最後一個掌握此璽的皇帝是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他手下大將石敬瑭叛亂攻陷都城前,李從珂和后妃在宮中自焚,據說御璽也在火中燒毀。至此這塊天下無雙的寶物便失去了蹤跡,下落不明。 新朝皇帝王莽當然不會讓劉嬰再當皇太子,他立兒子王臨為皇太子,至於劉嬰,則被改封為定安公,采邑萬戶。 王莽不流血地順利接收了漢王朝的政權,同時也接收了一個爛攤子。西漢晚期,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一代不如一代,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實在太多,但王莽顯然並不在意,他堅信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把爛攤子建設成理想國。 他立即就著手進行了改革,不是小打小鬧,而是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諸多領域的全面改革,他的目標是通過改革將新王朝建設成為公平和諧的社會,沒有罪惡、只有公正,人人安居樂業,四海一片昇平,如同傳說中的堯舜之國。以儒學大師自居的王莽,自然要從儒家經典中尋求改革的理論依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周禮》,這是一本周王朝各項制度的大彙編,據說是周公親自編定的,自比當代周公的王莽,事必據《周禮》,一切改革措施都尊從這本古書來制定,為此,史家將此次大改革稱為「托古改制」。 |
推薦閱讀:
※柏拉圖《理想國》講解8
※讀 柏拉圖《理想國》
※風之谷 - 宮崎駿的理想國度
※王莽和他的理想國(一)
※張雷丨自由主義的德性之維丨從《理想國》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