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健身祛病功法溯源-xijiuyang-戰略網博客

中華傳統健身祛病功法溯源按中按:這是本人90年代的一篇練功讀書筆記,曾在三年前發於我的新浪等博客。日前針對何祚庥先生的練功文章,寫了一篇評論。今天重發此文,再向何祚庥大院士討教。看他如何否定中華傳統練功功法的健身祛病作用?

作者按:從70年代後期,興起了氣功熱,社會上許多大師應運而生。其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我也曾跟著練過幾家,一招一式似曾相識。但各位大師都說是他獨創。後來為了治療糖尿病,讀了一些書,才發現,原來現代大師們的各種「獨創」,百分之百的從古書里都可找到依據。於是引發了我的興趣。查閱了一些書籍寫出此文。以正視聽。 一、歷史文獻人類自產生以來,在不斷改善生存條件的同時,也在為養生、護生、延生而奮鬥。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用導引、吐納方法健身則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述:「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塞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對於「導引」一詞,唐人王冰注為:「搖筋骨,動枝節」。清人張志聰注為;「擎手而引欠」。擎手即高舉雙手,引欠,即吸氣與呼氣。按蹺,一般醫家解釋為「抑按皮肉,捷舉手足」。 先秦時期,醫家如扁鵲,道家如老莊,儒家如孔孟,雜家如呂不韋,對於導引吐納強身祛病,皆有論述:有的主張"案杌"(音wu,即按摩導引);有的主張「虛其心,實其腹」;有的主張「吐故納新,熊經鳥伸」;有的主張「其息深深」;有的主張「曲肱而枕之」、「坐忘」;有的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不郁。」這是諸子百家對於導引方法的最初論點或實踐總結。 到兩漢時期,醫家張仲景提出,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華佗首創五禽戲。他說:「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佛教東漸,禪定方法、瑜伽術也一起引入,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把佛教的禪定與中國的導引養生術結合起來,創立了新的禪定方法,終日默然,面壁而坐,謂之「壁觀」。傳說他制定了易筋京、洗髓經,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道教始創於漢代,其最早的經典是《太平經》,初次闡述了練功中的精、氣、神三要素,特彆強調「守一法」。經云:「守一之法,老而更少,發白更黑,齒落更生,守志毅月,增壽一年;兩月增壽二年,以次而增之."(《太平經》上海版573頁)東漢丹功家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把練功比作練內丹(也有人認為他的著作專講練外丹的).書中借用坎、離、水、火、龍、虎、鉛、汞等法象,以明煉丹修仙之術.他認為參同周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而歸於一,能"妙契大道",是道家系統地論述練丹功法的最早著作,後來道教奉其為丹經王。後世注、疏該書的著作有40多家。圍繞煉丹而成的著作,更比比皆是,形成了一整套禪功理論與方法。 兩晉時期,重要的煉丹著作有魏夫人的《黃庭經》。著名醫家、道教徒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導引養生圖》,首次提出了吹、呼、唏、泗、噓、呵等呼吸六字訣。他認為,心病宜用吹、呼二氣,肺病宜用噓氣,脾病宜用唏氣,肝病當用呵氣。他還介紹了摩面、啄齒、漱唾、狼踞、鴟顧、頓踵、叉手、伸腳、熨目、鼓耳、舉發、干浴面、托天、托地、前推等導引方法。華佗的學生樊阿繼承和堅持鍛煉五禽戲,年逾百歲,烏髮滿頭。其它有嵇康的《養生論》,張湛的《養生要集》、《延年密錄》。葛洪的《抱朴子》,記錄了各種煉丹、長生方術,後世氣功家所說的「三丹田」,就來源於此書。該書迷信色彩較濃,但他提出的堅齒、聰耳之導引方法,有一定道理。 隋代名醫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全書50卷,針對110種疾病,創立了289條導引祛病法,是隋朝以前的導引功法的集大成。唐初藥王孫思邈著《急備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枕中方》詳盡講述了導引調氣之法。對六字訣的具體運用比陶弘景有了進一步發展。他的著作中保留了天竺國按摩18法,老子按摩49式。針對五勞、七傷、六極(六極:六種勞傷虛損症。即血極、肉極、氣極、骨極、精極),提出了「發宜多梳,齒宜常扣,液宜常咽,氣宜常練,精常在」的導引方法。王燾著有《外台秘要》,他與《諸病源侯論》、《急備千金要方》1隋唐三大醫書。王氏與巢元方一樣,常於藥方前開導引吐納處方,用藥與練功並舉。 隋唐時期佛教盛行,宗派眾多,主要有天台、華嚴、法相、禪、密等十大宗。各家修持方法不同。僅以藏密修法一向以八萬四千法門來總攝一切法。天台宗創始人隋代名僧智yi(豈頁_合體字) 用止觀法修鍊,其實是意念集中某處,即練功中的「意守」,為後世功家普遍採用。 隋唐時期流傳得導引養生著作還有《彭祖養生經》、《神仙服氣經》、《諸病源侯論》(吳景賢撰)、《天隱子養生術》(司馬承禎)、《棲真子養生辨訣》(施肩吾撰)、《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練寶法》、《太清璇璣文》、《養生法》、《養生術》(翟平撰)、《龍樹菩提養性方》、《引氣圖》、《導引圖》(立一坐一卧一)、《養生經》、《養生要術》、《養生服氣》、《養生服氣禁忌》、《養生傳》、《帝王養生要方》、《四時攝生論》(鄭景岫撰)、《太清服氣經》、《嵩山大無先生氣經》、《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太白還丹經》(王正元撰)、《三洞樞機雜說》、《太上老君養生訣》、《太上赤文洞古經注》、《太上老君內觀經》等,對於吐納、服氣、導引、養生諸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皆值得借鑒。唐代文人學士在導引養生方面的詩文著作亦頗豐。白居易的《靜坐詩》、《在家出家》;柳宗元的《與李睦洲服氣書》;杜甫的《旅夜舒懷》;岑參的《花樹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王維的《過積香寺》、《終南別業》等對後世功家皆有啟發。 兩宋時期,醫家經典是官方主編的《聖濟總錄》內收導引、服氣兩部分。其它流傳於世的導引養生著作尚有《五臟攝養明鑒圖》、《養性要錄》、《延齡至寶鈔》、《攝生月今圖》、《按摩法》、《攝養禁忌法》、《服氣導引方》、《延齡秘寶方》、《悟玄子安神養性方》、《養性益壽備急方》、《攝生要錄》、《聖濟經》、《保生要錄》、《六甲天元運氣鈐》、《尊生要訣》、《養生月覽》、《太平御覽"養生篇》、《養生類篡》、《調燮類編》、《保生目錄》、《養生奉親書》等。丹功著作主要有尹真人高弟子講述的《性命圭旨全書》(有人認為是明代著作);張紫陽的《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張君房的《雲籍七簽》和《慧命經圖說》等皆是當時丹家珍品。值得一提的是曾慥的《道樞》、《至遊子》.曾氏收集了南宋以前彭祖、赤松子、寧先生、王子喬、葛仙翁、棲真子、正一先生、象山子、天隱子和他本人的養生觀點及豐富的導引方法.其中許多功法還對症施治,至今仍在流傳.在他的著作中還有不少樸素的唯物主義養生觀.他說:「萬物芸芸,其窮不窮,能以道化,虛明則通。」意思是說,世上的事物是複雜多變的,由少年道青年,由青年到壯年,由壯年到老年,要使變化慢一點,延年益壽,就要促進身體有序運動,調和身心形。所謂「形(或精)化氣,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 宋代對後世影響頗大的還有無名氏的八段錦,陳希夷的《十二月坐功》,蒲虔貫的《小勞術》等。當時的一些文人學士,如歐陽修、蘇軾、陸遊、朱熹、程頤、辛棄疾等皆有不少詩文講述他們的練功體會。其中論著最多的詩蘇軾,他根據個人體會寫的〈養生頌〉,膾炙人口。他運用佛家天台宗的數、隨、止、觀、還、凈六妙法門練功,達到了「諸病自除,諸獐自殺,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的境界。蘇軾的《養生篇》、《向養生》、《讀養生論》、《上張安道養生訣論》、《龍虎鉛汞論》、《蘇沈良方》等著作在養生理論方面都有相當力度。 金元時期的主要養生著作有,王重陽的《重陽全真集》、邱處機的《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同虛子的《太定養生主論》及《西山群仙會真記》。其中邱處機的《攝生消息論》,針對四時氣候變化,提出了不同的養生方法。 明清時期把傳統導引養生術推向高峰,不僅改進了許多姿勢,而且有了全面的創新與突破。當時流傳較廣的導引養生著作主要有:李楗的《保養說》、鄭達的《尊生錄》,吳倫的《養生類要》,李中梓的《頤生微倫》,陶宋儀的《金丹密語》,劉太初的《金丹正感》,桑詮的《大道真詮》,李時珍的《奇經八脈》,曹元白的《保生密要》,張景岳的《內經注》,冷謙的《修齡要旨》,高濂的《尊生八箋》,尤嵊的《壽世青編》,曹庭洞的《老老恆言》,汪昂的《勿葯元詮》,周述官的《增演易經洗髓內功圖說》,無名氏的《服氣祛病圖》,羅烘先、曹若水的《萬壽仙書》,方開編輯的《頤身集》;張三峰的丹功著作《大道倫》、《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玄要篇》、《無根樹詞》等把丹功理論及實踐發展到很高的境界,在養生學方面作出了獨特貢獻。王祖元的《內功圖說》與席希藩的《內外圖說集要》,對於繼承導引養生學說及功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晚清時期的午尚先、沈家澍在發展導引療疾方面,也有不少創見。吳尚先在〈養病庸言〉中說:「凡肢節臟腑,~積而疾生,導而宣之,使內疾不留,外邪不入。」他闡述了檫面和血氣,昇陽益胃;洗眼除障;扣齒防蠹;梳發散火的理論。沈家澍在〈養病庸言〉中指出:「導引之功,百信於醫藥,不可不知,不可不上緊學。」「導引必須數息入手,作到心息相依。」 上面簡述了歷代道、儒、佛、醫各家用導引、靜修進行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著作與方法。這裡特別要介紹一下宋代流傳(也有人說明代)的《性命圭旨全書》。這是一部專門研究丹功的著作。該書第二節有三個附錄。第一個是「法輪自轉圖」,第二個是「法輪自轉工夫」,第三個是「龍虎交媾圖」。在「法輪自轉工夫」中說:「三教法門,同途異轍,跡雖三分,理則一也。如此著工夫,釋家謂之法輪,道家謂之周天,儒家謂之行庭。……全陽子云:與日月而同周回,通天和而輪轉,轉輪無窮,壽命無極。』〈鳴道集〉云:『安閑自得長生道,晝夜無聲轉法輪。』韓逍遙云:『法輪要轉常需轉,只在身中人不見。』」(見〈性命圭旨全書〉),由此看來,法輪者,丹田之氣也。是通過自身多年苦練,形成的元氣,在體內丹田的積聚。並不是某位大師或某某大仙,可以「下」在你的體內的。也不是當代某個大人物能發明的。他早已流傳了數百年。 二、動靜功法分行溯源 自古及今,導引、養生功法,無論所謂十萬八千法門,還是三萬六千法門,都可以歸納為:「同途異轍,跡雖三分,理則一也。」。大的方面看,總體上分為動功與靜功兩大類。下面把這兩大類功法之來源,分別梳理如下: (1)靜養功功法溯源:靜養功是歷來各家都提倡的。練功先修德,修德先除欲。寡慾才能靜心,心靜則精聚,精聚則qi("無"與"心"的上下合體字-下同)生,練qi則化神,化神則還虛。無論是動功還是靜功,只有達到忘我、心靜、還虛的境界,才能生效。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又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恆足矣!」(46章)莊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在餚)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曰:「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而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xi("日"與"希"之合體字)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身存。「(嵇康集) 唐孫思邈曰:「彭祖曰,道不在煩,但能不思衣食。不思聲色,不思騰負,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形無極,而兼之以導引,行氣不已,亦可得長年,千歲不死。「(千金要方) 宋曾慥曰:「立不朽志,存長久心,絕望想念,重性命事,窮造化理,「「道之戒有十八焉:曰強求富貴,貪冒寶貨、曰多忌諱,……曰干名譽,曰為諸惡,曰喜功名……曰強梁,曰偽裝伎……曰如衣養食,……故學道者莫使人知焉,人知則我生,我生則名生,名生則禍來矣。欲修先靜其意,內安其身,外去其欲。」(《道樞》) 自宋以降,歷代功家,莫不以除欲守靜為養生、修持、練功之本。,這裡只講其淵源,元、明、清之典籍文獻,數不勝數,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2)、動功(導引)功法溯源: 1、頭部功。記頭部導引、按摩功最早的典籍是東晉葛洪的《抱撲子》,在《雜應篇》中提出了「堅齒「之道:「能養以華池,漫以醴液,清晨健齒三百過者,永不搖動。」東晉學者張湛在《養生要集》提出中,「旦起,東向坐,以兩手相摩令熱,以手摩額上至頂上,滿二九為止,名曰存泥丸。「「清旦初起,以兩手叉兩耳,極之上下,二七止,令人耳不聾。」「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止邪氣,令面有光。「「摩手令熱,當摩全身,從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勝風寒,消氣熱,關節痛,疾皆除。,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介紹了頭面部功法,他說:「每旦初起,以兩手掩兩耳,極上下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聾。次又啄齒、漱玉泉、三咽。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聾。次又引兩鬢髮舉之,一七。則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抬,一七。令人血氣通。發不白。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自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澤。 隋代的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對頭部功,提出了揉按鳳池穴、掩耳仰頭納氣、縮頸聳肩、回首反顧、啄齒練精、咽津補氣、挽耳引鬢、干浴面、捻鼻換氣、搓手運目、璇頸、摩頸補氣、等目、齒、面、耳等功法。他說:左右仰頭閉目,以鼻納氣,除頭風。」「還向反望,不息七通,治咳逆胸中病……」「手掩兩耳,去頭風,」,「東向坐,,不息三通,以手捻兩鼻孔,治鼻中息肉。」「左右捩頭各30次,除體淤血、頸項痛。」「扣齒二七通,輒咽氣二七,如300通乃止,為之20日,邪氣悉去,60日小病癒,百日大病除。」 唐代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司馬承禎的《服氣精義論》及《道藏"三洞樞機雜說》等書都提出了耳、目、發、鼻的功法。司馬承禎說:「解發散,疏四際,上達頂,265過,散發於後,或作寬髻。」「東向坐,平向坐,平坐握固(握固即握拳),閉目思神,扣齒360過。」 宋代曾慥的《道樞"大清養生篇》說:「寧先生曰,『行氣者,治內也。導引者,治外也。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思者一通,舉手左右引,以手掩左右耳。。,可以使發不白者也。以手掐頸邊之脈二遍,可以使目明也。東向坐息三通,手掐鼻左右孔,可以治鼻息肉者也。……」 宋代以後,先後有張君房的《雲籍七簽》、蘇東坡的《蘇軾導引術》。在官方編的《聖濟總錄》中加入了眉功、按摩太陽穴、神庭穴。明代冷謙編的《修齡要旨》、高濂的《尊聖八箋》、正統《道藏"靈劍子》、小艮氏的《養生十三則闡微》、曹庭洞的《老老恆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周履清的《夷門廣讀"赤髓鳳》中加入了擊玉枕。特別是周述官的《壽世清編"十二段動功》及周述官的《分行外功訣》兩書,集歷代頭部功之大成,把頭、面、耳、鼻、齒、舌、頸等部位的功法發展到了及至的地步。當代人編的各種功法無不來源於此。 2、肢體功溯源: 肢體導引功,最早記載於《呂氏春秋》、《內經"素問》等著作。其後,在歷代養生著作中比比皆是。現在流行的動作主要來源於《馬王堆導引圖》、《養性延命錄》、《諸病源候論》《急備千金要方》、《道樞》、《正統道藏》《尊生八箋》《雲籍七簽》《修齡要旨》《保生要錄》《壽世青編》以及民間流傳的八段錦、十六段錦、易筋經、洗髓經等典籍與功法。舉其要者如下: (1) 馬王堆導引圖:共44副,其中俯身下垂雙臂、雙手交叉拍擊肩後腰,上體左右扭轉,側彎腰,雙手托天按地,後彎腰摩察腰眼,鳥飛、望月等。 (2) 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中收錄了五禽戲、挽弓法、托天按地法、雙拳前築法……等。 (3) 巢氏《諸病源候論》中常見的有穴位按摩法(多見的是按湧泉穴)、俯仰起伏導引法、肩肘上下迴旋法、回首反顧法、搖振肘臂除勞法、兩足旋轉法、服氣摩腹法、腰背俯仰旋轉法、合掌轉腰引氣法、舉手頓足退熱法、握固法等。 (4) 《急備千金要方》中的《老子按摩法》中有振臂、挽項、頓足、捩足、熱肩、托天、折身、挽弓、排山等;《天竺國按摩法》中有擴胸、雙臂拄天,剔腳等。 (5)、《道樞》一書收錄的《太清養生上篇》中著錄有赤松子導引術,彭祖導引術、王子喬導引術。王子喬曰:「凡導引,虛者閉目,實者開目可也。虛者補之,實者泄之可也。以口納氣,以鼻出氣,所謂補也者;閉口溫氣,所謂泄者也。」「病在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引."首病者,仰首引;足病者,則仰足十趾引;胸中病者,挽足十趾引;臂病者,則掩臂。」「端坐,使左右手如張弓滿時,可以治四肢煩悶及背急者也。」 在《眾妙篇》中引《會計沙門導引訣》有七:一曰扣,即扣齒七過;二曰托,即左右托石;三曰張,即張弓如射箭;四曰摩,即摩面、目、耳;五曰搖,即搖動身、背、臂;六曰揩,即揩腎堂;七曰漱,即漱津三咽。在他寫的《臨江仙》詩中說:「子後寅前東向坐,冥心啄齒鳴灶鼓(1)。托天回顧(2)眼光摩(3),張弓仍踏弩(4);升降轆轤多(5);三度朝元九度轉(6),背摩搖擺(7)雙板拿(8),龍虎交際咽元和(9),浴身桃甲罷(10),便可躡煙羅。」(6) 自古以來,民間流傳的一些傳統健身功法,也常為人們習練或者選練。如五禽戲、八段錦、十六段錦、太極拳、洗髓經、易筋經、回春功、龍游功等。在現代體操引進中國之前,民國初年的不少學校、曾經組織學生演練過八段錦、易筋經、石頭拳以及後來的童子軍棍。當時筆者在學校曾經集體作過八段錦,看高年級同學集體練過童子軍棍。我作現代體操是在上世紀40年代初的日寇佔領期間學校組織集體作「新民操」。全國解放之後,曾在機關作過第一套廣播體操的領操,現代體操與傳統健身功法的最大區別,就是形體動作與呼吸吐納分離。各節作完之後,來一節呼吸運動。而傳統健身功法,是把呼吸吐納與每一個動作緊緊結合一起的。 三、生命在於動靜兼修 傳統養生方法發展到現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擯棄了古代功法中不科學、不合理的的因素,賦予了現代健身運動以科學的理論說明與實踐處方。自200年前,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提出了「生命在於運動」的口號後,這一思想風靡全球。幾乎成了所有健身運動者的座右銘。上世紀80年代,當氣功運動席捲中國的時候,中國的部分氣功家,又提出了「生命在於靜止的口號。他們根據唐代大醫家孫思邈」燈用小炷「理論,認為最大限度地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率,就可以延長生命的期限。其方法就是」以靜養生「。 關於動靜之間的辨證關係,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有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荀況就明確指出:「養時備動,則身不能病」「沉氣養生,則身後彭祖。」《易筋洗髓分行內功圖說"動靜互根說》指出:「使動而不靜,如浮萍飛羽,無所定止,精必絕,氣必搖,而神必茫。動而不靜如枵(xiao)木死灰,毫無生氣。精必頹,氣必餒,而神必倦。」其實,我們在練功實踐中,也深深感到動靜二者,偏廢仍何一方,都不利於生命的延續。運動量過大,會損害機體的新陳代謝,長期靜養不動亦會損害機體。傳說中的達摩祖師面壁十年,造成下肢萎縮,以後才創立了易經洗髓經。因是子靜坐法的創始人蔣維喬教授一生活了85歲。28歲時患肺結核病。下決心在一間靜室內專心練靜坐功,每天子午卯酉,練習四次,從不間斷。練至85天,真氣先通尾閭和夾脊兩關。兩關一通,頭暈、心動過速、耳鳴、目眩、咳血等毛病大部分消失。行走幾十里,不感疲憊。因此,創造了因是子靜坐法。在民國年間曾經風靡一時,並延及全國解放初期。但他在晚年總結一生練功經驗時感慨地說:「古來養生法,本有內功與外功兩種。外功著重身體的運動。例如八段及流行的太極拳都是;大概專門呼吸習靜,不使身體活動是不全面的,所以必須兼習外功。……我以前寫的靜坐法,未曾提及外功是一缺點。我練習太極拳20餘年,近來仔細體驗,知道他對呼吸習靜大有幫助。所以動與靜兼修是不可偏廢的。單修外功,不修內功,固然不可;單修內功,不修外功,也是不宜。特在這裡提及,希望練功者注意。」 在筆者的練功實踐中也深有體會。饅跑步是動功。但用心必須專一,意念要高度集中於雙腳,有節律地行進,配合以四步一呼,五步一吸。萬米跑完不喘不累(60歲——70 歲老人,每分鐘1百雙步)從外部看,是不停地跑動,從意念看,確是高度靜止,決無雜念,好象世間一切皆無,只有不停頓的跑步。作導引功時亦是如此,把意念高度集中到一招一式上、排除一切雜念。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形體是靜止的,或坐、或卧、或站,但內氣確是不停地運動。一小時收功後,熱流貫通全身,體內滾熱,用手模皮膚,確是涼的。動而神凝,靜而氣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這裡,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只有從這個意義上說,「生命在於科學的運動。」或「生命在於動靜兼修」。籠統地說「生命在於運動」是不嚴密的。「運動」之前,要加「科學」二字;籠統地說「生命在於靜止」也是不嚴密的。「靜止」,不是停止不動,或絕對不動。而是指意念上的高度入靜,神靜,而不是形體上的靜止。 在800年前,曹孟德就說「神龜雖壽,猶有盡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盈縮之年,不但在天,怡養之福,可得永年。」這就是說,無論是長壽的龜,還是可以騰雲的蛇,終究要成土灰。但盈縮之年,不僅是命中注定,怡養得好,也可長壽。科學養生,科學健身,科學生活,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積累點滴經驗,為後人提供借鑒,讓後人活得比我們好。註:○1鳴灶:鳴天鼓,即鼓耳。托天行喜字訣;○2回顧:握固按腿左右各三。左引噓,右引咽; ○3眼光摩:即捻太陽穴。 ○4張弓踏弩引呵字訣○5左右轉轆轤,引吹字訣 ○6指旋轉丹田,引吹字訣○7指左右臂搖擺,引呵字訣 ○8指板腿拿腳○9漱津三次,咽津三次 ○10舉手齊挑指甲

楊錫九 1997年初稿,1999年5月二稿 2002年9月三稿 2007年7月10日終


推薦閱讀:

中華吉祥畫譜 鳥獸蟲魚篇
中華九大仙草之首,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之功效,現在盆栽即可
中華文學-2-楚辭經典 
新刊首發 黃克武 | 民族主義的再發現:抗戰時期中國朝野對「中華民族」的討論(1/4)
寅時:肺經當令 - 中華養生

TAG:健身 | 傳統 | 博客 | 戰略 | 中華 | 溯源 |